揭大清十二帝奇闻趣事:大清皇帝秘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努尔哈赤奇闻秘史

努尔哈赤怎么也没想到,他这个久经沙场、战功卓著的龙虎将军,却被一个初来战场的年轻文臣一发“红衣炮弹”葬送了性命。看来,这回“天不灵,地也不灵”了。

1 努尔哈赤杀弟秘史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清太祖,出生于建州(今辽宁新宾)。努尔哈赤年少时酷爱武术,骑马射箭样样有高技,打小就以武艺超凡而闻名各部。他承袭建州左卫指挥职务后,凭着自己的武功和才干陆续征服了女真族和海西女真等族,并于明朝万历四十四年建立后金,建元天命,正式称汗,同时创造满文、建立八旗制。公元1618年,他树起反明的大旗,带领他的军队不过几年就连克了抚顺、辽阳等城,并将自己的汗国即“后金”的首都迁往沈阳。1626年,努尔哈赤身患因中箭而导致的毒疽,死于祏鸡堡,其后代将他埋葬在福陵。

努尔哈赤为后来的大清三百年的江山事业打下了根基。其实,在努尔哈赤战场拼杀、艰难创业的背后,还有一位为大清王朝立下赫赫功劳的人物,那就是努尔哈赤的亲弟弟舒尔哈齐。由于不为人知的历史原因,后来人没有给予他特别的关注。可是他的子孙却在清王朝的政治舞台上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备受后来帝王的重视。后来的咸丰皇帝在河北热河避暑山庄驾崩时,留下的亲笔遗诏上清楚写明让亲王载垣、端华、尚书肃顺等八人辅政,此八人号称“赞襄政务八大臣”。端华、肃顺系同胞兄弟,当时人称“端三肃六”,而他们就是舒尔哈齐的八世孙。

努尔哈赤有弟兄五人,但称得上同胞手足的只有三弟舒尔哈齐和四弟雅尔哈齐。1583年,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被明军误杀,努尔哈赤继承了父祖的职位,统领建州左卫都指挥,还受封敕书、马匹。当时的努尔哈赤二十五岁,舒尔哈齐二十岁。兄弟俩为报父祖的亡仇,秣马厉兵,不出几年,建州就异军突起,不但让周围女真各酋刮目相看,就连明朝和周边的朝鲜也都知道这兄弟二人习兵多智,志向不小。当时明朝政府得到情报说,努尔哈赤自称为王,其弟自称大将,立志要“报仇中原”。明朝当时对兄弟二人采取怀柔的政策,高官厚禄,努尔哈赤晋升都督,加龙虎将军衔,舒尔哈齐也被明廷授予副都督,所以在建州内部人称舒尔哈齐为“二都督”。当时,凡军机大事,均由努尔哈赤兄弟二人密议,决定之后,雷厉风行,竟无一人了解内幕。但是到了1611年(万历三十九年),建州女真统一内部,灭掉了海西女真哈达、叶赫二部,有精兵劲卒数万,虎视辽东,窥探中原,有帝王之势的时候,舒尔哈齐却突然去世了,据《清实录》所记,1611年8月19日舒尔哈齐“薨,年四十八岁”。在日后清朝的官修史书中,舒尔哈齐对清王朝的丰功伟绩无从追寻,这实在耐人寻思。

舒尔哈齐是如何死的呢?丧礼如何?史书全没有交代。当时明朝方面的记载则是“奴酋忌其弟舒尔哈齐兵强,计杀之”,“努尔哈赤杀其弟舒尔哈齐,并其兵”。明代黄道周更是详细描述了这场骨肉相残的悲剧:“酋疑弟二心,佯营壮第一区,落成置酒,招弟饮会,入十寝室,锒铛之,注铁键其户,仅容二穴,通饮食,出便溺。有二名裨将以勇闻,酋恨其佐弟,假弟令召入宅,腰斩之。”(《博物典汇》)在清代的老档案《满文老档》中记载,1609年(万历三十七年)3月间,努尔哈赤以舒尔哈齐图谋自立为理由,杀舒尔哈齐一子及一僚属,削夺了他所领的军民,两年后,舒尔哈齐死去。如果当时的舒尔哈齐自有军队,当然不可能束手就擒。所以努尔哈赤用计囚禁,杀其亲信,是可信的。看来,明朝人说努尔哈赤杀害胞弟,多半不是误传。

如果确系努尔哈赤杀了自己的同胞兄弟,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最为亲密的兄弟两人同室操戈、骨肉相残?其中当然是有权力之争的缘故。和努尔哈赤一样,舒尔哈齐也是明朝廷任命的管理建州女真的官员,又有自己掌控的兵马,如果他能听从兄长的指挥,自然双方相安无事,但舒尔哈齐偏偏又是高傲难制的人,处处要和兄长分庭抗礼比个高低,兄弟之间难免矛盾重重。虽然他不及其兄兵强马壮,舒尔哈齐还是决心离开兄长。对努尔哈赤来说,舒尔哈齐的独立完全是在自己身边又树立一个敌人,由此努尔哈赤起了杀心。对于这场内部的残杀,有人指出这不单是权力的争夺,而且是一场“叛明”和“拥明”的斗争,明朝政府很注意扶持舒尔哈齐来削弱努尔哈赤的独立势力,于是重建了建州右卫。新设右卫的住址位于辽宁铁岭的东南。这样看来,清太祖杀弟的疑案牵扯的问题还很多,一时难以完全澄清。

不过舒尔哈齐被其兄有意诛除的史实基本上已经被公认了,不管权力之争也罢,政见之争也罢,二者互相交织也罢。舒尔哈齐生前有大功于清室,身后却寂寥无闻,官方史书也不敢明言其死因。清初的诸王冤案后来有不少得到了清后帝的平反,惟独没有给舒尔哈齐昭雪,一方面是因为努尔哈赤的子孙们不愿承认其祖有杀弟的恶名;另一方面,在清后帝看来,努尔哈赤杀弟也是出于维护大清基业的目的,因此不能推翻太祖首定的铁案。舒尔哈齐之子济尔哈朗被封郑亲王,一直到清朝末年,舒尔哈齐子孙世代袭爵,即俗称“铁帽子王”,这一点,也可以说是清皇室对舒尔哈齐为大清帝业开创之功的酬赏。

2 军事用计秘史

努尔哈赤于明朝万历十四年春天,灭了浑河部,连得两城;回师赫拉阿图,消除了内部的叛逆龙敦之后,又率领军队五千人去攻打哲陈部的托漠河城。行军之前,据自己手下大将安费扬古反映,托漠河城主苏拉西与他弟弟苏拉文之间有矛盾。兄弟二人在部落里各拉一派,互相争斗,相持不下。于是努尔哈赤派手下人理岱前往托漠河城,去游说苏拉文,劝其归降。

再说托漠河城主苏拉西与苏拉文,是一父两母兄弟。老苏拉在世时,宠爱苏拉文母亲乌丹。老苏拉临死前,曾嘱咐托漠河城正将官阿宋,让苏拉文承袭托漠河城主,说完一命归天。当时苏拉文到巴尔达城卖马去了,不在城内。托漠河城副将军格下平时与苏拉西相交甚笃,来往频繁。苏拉西经过与格下一番策划,将正将官阿宋杀死,自己承袭了托漠河城主。等苏拉文回到城里时,承袭仪式已举行过,苏拉西正式当了城主。俗话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半个月刚过,苏拉文便知道了全部内情。他养了一个打手名叫何矮人,虽然身高不满五尺,但武功非凡,能飞檐走壁,善于夜间行事,怀揣一把短剑,在百步之内,百发百中。一天夜里,副将格下的头不翼而飞,过了好多天,在城墙下一个臭水坑浮了上来。苏拉西明知是弟弟苏拉文指使何矮人去干的,也奈何不得。不过苏拉西心里想:只要何矮人不来砍俺的头,俺就不多管闲事了。

苏拉文心里忿忿不平,总想伺机找他哥苏拉西的麻烦。一天,他正坐在家里想心事,家人来报告说:“门外来一男子,要见你。”苏拉文来到门口一看,马上认出是理岱,便热情邀入客厅,问道:“自从在克拉寨一别,倏忽一年有余,不知兄长到敝处来,有什么要事?”理岱一听,便从皮包里取出一个铜制的梅花鹿。从外表看,已是锈迹斑斑,但那鹿制得精巧玲珑,与真鹿无异。苏拉文一见,忙拿过来细看。嘴里还不住地念叨着:“这鹿造得巧夺天工,看质地可是汉代文物?”理岱忙说:

“老弟眼力不差,这是汉朝文帝的殉葬品,出土还不到一年哩!”“兄长带来是出售,还是——”“售什么,俺又不缺钱花,是拿来送给老弟的,俺知道你喜欢这玩意儿。”苏拉文一听说是送给自己的,赶忙又拿起来仔细看一遍,真有爱不释手的样子。“感谢兄长美意,去年在克拉寨已蒙兄长破费,小弟尚未能报答,今日兄长又送如此厚礼,俺怎能无功受禄呢?”

理岱微微一笑说:“既是兄弟,何必分得那么清楚?”苏拉文忙喊人准备酒菜侍候。

原来理岱与苏拉文早在前几年就熟识了,他俩是到克拉寨卖马时认识的。同住在一个客栈里,有时碰在一块喝几杯,这也是外出做生意的人常有的事。去年夏季理岱又在克拉寨卖马,苏拉文也去了。卖掉马准备离开客栈的前一天晚上,有一个地痞名叫阿章的,硬说苏拉文偷了他的钱,缠着苏拉文不放,客栈老板也跟着起哄,弄得苏拉文十分尴尬。理岱一见,挺身而出,先找老板说:“你太不够朋友!咱们多年来都住在你这里,像这样讹人,谁还敢住这里?”老板一听,忙道不是,又将那阿章训斥一顿。理岱从袋里掏出一大把银元给他,才把苏拉文的这桩事了结完。从那以后,苏拉文对理岱感激不尽。苏拉文爱玩古董,理岱曾帮他买过几件价廉物美的唐代玉器,关系更加密切起来。

晚上喝酒时,理岱装作无意的样子,扯到努尔哈赤要出兵攻打托漠城的消息。苏拉文一听,十分惊诧,赶忙问:“老兄此话当真?”“那还有错,明后天就要兵临城下了。”苏拉文把酒盅一推:“兄长先喝着,小弟少陪,一会儿再来给兄长敬酒。”说着,站起身来要走,理岱上去一把拉住:“你哪儿去?”“俺去给大哥递个信儿,好让他做好守城的准备。”“贤弟也太死心眼儿!他对你无情无义,你倒真心帮他呀!”一句话说得苏拉文又重新坐下来,理岱接着又说道:“俺倒有个主意。这托漠河城主本来应该是你,是你哥用不正当手段夺去的!俺以为你——”他说到这里,走到苏拉文跟前,附他耳边轻轻说了几句,苏拉文脸色陡地一变:“不行!那俺不成了叛徒!”“什么叛徒!你哥抢夺你的城主位置,算是正人君子么?其实压根儿就未跟你讲兄弟情分!”这时候,何矮人进来报告说:“城主带五百兵士往嘉哈去,与章佳、巴尔达、萨尔浒、界凡四城主会合,狙击努尔哈赤的军队,快要出发了。”苏拉文将理岱的意见转告于何矮人,想听听他的意见。何矮人当即说道:“努尔哈赤前途无量。不要看表面现象,虽然五城联合,但群龙无首,各自为政,如何能打好仗!”停了一下,看着苏拉文又说:“当前,先找条退路要紧!依俺的意见,你现在就去找城主,让他留下一部分兵马守城。提醒他不要带众多兵马去送死,保住自家城池最要紧。”在何矮人鼓动下,苏拉文真找城主去了。

听了苏拉文的话,苏拉西城主只带二百人马前去,留下三百人马,交予苏拉文守城。理岱与苏拉文约好时间、暗号,便离开托漠河城,迎着努尔哈赤的队伍,加速前去。再说努尔哈赤率领军队赶路,一天来到浑河边上,突然乌云四起,狂风大作,下起了倾盆大雨。一时之间,浑河被上游来的山洪冲破了堤岸,河水泛滥起来,挡住了去路。努尔哈赤心想:这五千人马何时才能渡过河去?脑海里又现出了“兵贵精,不贵多”的名言。他当机立断:命令大部分兵卒撤回寨子,只带领绵甲兵五十人,铁甲兵三十人,以轻装简从的策略,很快渡过浑河,兵抵嘉哈寨。这嘉哈寨,属哲陈部管辖。寨主苏古赖虎,一面派人守住寨门,不准出战;又一面秘密派精干使者去请援军,将努尔哈赤仅带八十人的消息告诉给托漠河、章佳、巴尔达、萨尔浒、界凡五个城主。这五个城主觉得努尔哈赤仅有八十人的队伍,容易对付,这机会难得。此时不消灭他,有朝一日会被他努尔哈赤兼并掉。于是五城主各带二百人,合兵一处,共计八百多人。凭藉浑河、南山、界凡,三处连成一线,联军的士气旺盛,阵容很有气势,严阵以待努尔哈赤的到来。

努尔哈赤的军队抵达嘉哈寨前,见寨门紧闭、不敢出战。便运用声东击西策略,自己带领五十绵甲兵于寨前骂阵挑战,纵火烧其寨门;又派额亦都带领三十名铁甲兵从后山突入寨子。

那寨主苏古赖虎正与士兵在寨前把守,未想到后院出事。额亦都带领三十名铁甲兵来到后山寨墙下,纵身一跳,上了寨墙,丢下绳索,三十名铁甲兵陆续进入寨子,大火一放,烟尘四起,苏古赖虎惊慌失措。努尔哈赤一看寨内火光四起,知道额亦都得手了。便身先士卒,运用腾跳窜越的轻功,来到寨门前,弯弓搭箭,将门楼上的士兵一连射倒几个,他身后的绵甲兵见到努尔哈赤奋勇当先,也勇气百倍,迅速窜到寨门前面。此时寨内喊杀震动天地,苏古赖虎稍一迟疑,被努尔哈赤一箭射中,守寨士兵见寨主身亡,就一哄而散。努尔哈赤带着五十名绵甲兵,一鼓作气冲进寨主府第,乱砍乱杀起来。额亦都也从后院一路冲杀到前院,两人合兵一处,八十名士兵一个不少,二人大喜。随即派人准备饭菜,大家饱餐以后,正准备继续行军之时,探马回来报告说:“托漠河、章佳、巴尔达、萨尔浒、界凡五个城主带兵八百人,在浑河、南山、界凡一线,抄咱们的后路,准备袭击咱们。”努尔哈赤一听非常着急,他心里想:出发前俺就担心这步棋,曾留下后哨章京能古德,在后边探听消息,他为什么不来及时报告呢?遂暂时退兵。原来那章京能古德探听到消息以后,即向努尔哈赤飞马前来报告消息,因为走错了路,没有找到努尔哈赤的军营。结果五城兵马猝然而至,大敌当前,努尔哈赤的族弟扎亲、桑古里二人,见对方兵多势盛,吓得惊慌失措,连忙解脱甲胄,企图临阵脱逃。在他们影响下,其他军卒也畏敌不前。正巧努尔哈赤赶到,看见这一情景,异常气愤,声色俱厉地责备扎亲、桑古里说:“你们平日在家,每每称雄于乡里,今天遇见敌人,为什么解甲?”扎亲、桑古里兄弟二人低头不语。努尔哈赤亲自高举大旗,率先前去砍杀敌兵。但五城兵马人多势众,难以攻进阵内。努尔哈赤忙驱马回营,率领二弟穆尔哈齐及两名包衣(侍卫)杨布禄、厄林刚,共计四个人,奋勇向前,冒着如雨的飞矢,冲入敌阵,当即杀伤对方二十多人。因为五城兵马统帅不一,各个城主都想保存自己实力,不肯向前。他们看到努尔哈赤来势勇猛,箭无虚发,难以抵挡,刹时间兵马阵容大乱,纷纷争着渡过浑河逃命。努尔哈赤看见敌兵溃退,就乘势竭力迫击,杀死敌兵很多。那七十六名士兵,看见努尔哈赤四人打退了敌人,也奋力追杀上来。待努尔哈赤喘息稍定,五城兵马已大部分渡过了浑河。他又重整盔甲,振奋精神,连续追杀四十五人,与弟弟穆尔哈齐一直追到了界凡山的吉林崖。这时候,努尔哈赤登崖遥望,敌兵十五人奔崖而来。他急忙取下盔缨,隐蔽起来,等待着敌人。当那股敌人逼近时,他用尽平生之力,射出一箭,敌军中为首的那个头目中箭,穿过脊背死去。穆尔哈齐接着又继续发射一箭,又射死一人。其余的敌人见头目已死,吓得四散奔逃,几乎全部坠崖而死。努尔哈赤获得了全胜。

兵书上说:“两军相逢,勇者胜。”因此,勇敢是战胜强敌的一个法宝,也是努尔哈赤的一个重要性格。这次浑河之役,面对十倍于己的五城兵马,努尔哈赤毫无畏惧之心,发挥勇敢与机智的良好品质,创造了古今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他自己在总结浑河之役时说:“今日之战,以四人而败八百之众,此天助俺以胜之也!”这不仅为浑河之役染上了夸张的笔墨,而且涂上了神秘的色彩。

再说理岱从托漠河城苏拉文家告辞出来,沿途打听,一路紧追慢赶,终于找到了努尔哈赤,将苏拉文的情况做了汇报。努尔哈赤听了十分高兴,拍着理岱的肩膀,笑着说:“你立了功啦!俺得谢谢你。”随即摆酒为理岱庆功。第二天拂晓,努尔哈赤又挥师进发,往托漠河城奔去。那苏拉西城主在浑河之役中,跑得最快,以致二百人马未损失几个,他庆幸自己的明智,心里说:亏俺脑瓜反应快,若不是撤得早,连自己的性命都难保。那努尔哈赤也真够厉害,怪道人常说:一人拼命,十人难挡啊!俺算服了。现在眼下的工夫,应及早回到城里,抓紧时间操练人马,加强守城工作。一路想着,不觉来到托漠河城下。正想喊人开城门,突然眼前一闪,城头上那旗帜怎么换成努尔哈赤的了!奇怪,心中好生纳闷。正想着,一眼看见弟弟苏拉文站在城头上,与何矮人在说话。苏拉西放开喉咙喊道:“打开城门,放俺进去呀!”听到苏拉西的喊话,苏拉文说道:“俺已将托漠河城献给努尔哈赤了。”苏拉西这才醒悟过来,气得咬牙切齿地骂道:“你这苏拉家的叛徒!”随即拉开弓弦,照苏拉文射去一箭。未曾想,何矮人站在旁边,把手一抬,就把那支箭接在手中。几乎在这同时,只见他袖子一甩,口里喊道:“去你的吧!”苏拉西还未看清是什么甩下来了,便觉心口一阵疼痛,一头跌下马来,气绝身亡。原来何矮人从袖中甩出的是把短剑,苏拉西被剑穿胸而过,死了。

努尔哈赤收服了哲陈部所属的托漠河城以后,派苏拉文担任托漠河城主,让理岱、何矮人随军出发,去攻打鹅尔浑城。这鹅尔浑在浑河北岸,距明朝边境较近,易受明军庇护。先是在明朝万历十一年五月,努尔哈赤刚起兵时一举攻克了仇人尼堪外兰的老窝——图伦城时,尼堪外兰孤身一人逃往甲板城,以后又从甲板城迁徙到鹅尔浑,并筑城驻居。努尔哈赤心急如焚,恨不能一步跨到鹅尔浑城,将尼堪外兰砍成肉泥。

再说尼堪外兰来到鹅尔浑城之后,依靠明军的力量,修筑了城墙,定居下来。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努尔哈赤会发展得这么快,势力会这么大。据说他已攻下托漠河城,正向这里进发,俺这弹丸之大的鹅尔浑城,怎能阻挡得住。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去到明军那里,要求政治庇护的权利。他想好了,就丢下年轻的妻子,一溜小跑地来到明朝边将王廷山那里。那王廷山也不是没有一点头脑,他亲眼看着努尔哈赤的势力日渐强大起来,留着尼堪外兰也没多大用处了,还会得罪努尔哈赤。王廷山心里一合计,为了不让事态扩大,还是抛弃尼堪外兰合算。于是通知守门士兵:“不准尼堪外兰进来!”

努尔哈赤带兵星夜兼程,很快赶到鹅尔浑城。他放眼一望:小小的一座土城。他兴奋极了。一声号令,万弩齐发,城上那几个守兵慌忙逃窜,努尔哈赤一马当先,攻进城内。他亲自带人搜捕尼堪外兰,可是查遍全城,连个影子也未见到。有人报告说:“尼堪外兰逃跑了!”努尔哈赤赶忙登城遥望,见城外逃跑的四十余人中,为首一人头戴毡帽,身穿青绵甲,怀疑他就是尼堪外兰。俗话说: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努尔哈赤拍马舞刀,单枪匹马,直冲而去。此时,逃跑的那人见有一骑猛追过来,便回首开弓放箭。努尔哈赤只顾追仇人心切,一不注意,被射中肩膀,那箭穿肩透镞,血透盔甲。但他全然不顾,驱马向前,虽身陷重围,仍奋死力战,射死八人,砍杀一人。在余下的人溃散以后,努尔哈赤才返回鹅尔浑城。当他得知尼堪外兰被明军保护起来的消息,顷刻之间,愤怒的乌云遮住了理智之光。努尔哈赤因仇恨而失去了理智,连续杀死城内十九名汉人,对被他俘虏的六名中箭伤的汉人,又把箭镞重新插入伤口,让他们带箭去向明朝边将传信,索要尼堪外兰。

其实,明朝边将王廷山根本未打算庇护尼堪外兰,就派人通知努尔哈赤说:“尼堪外兰既然投归于俺,怎好把他交出来?你可以来这里处置他。”开始,努尔哈赤有些怀疑,以为王廷山在捣鬼。来人看出他的疑虑,忙解释说:“你自己不愿意去,可以派人去,随你的便。”

努尔哈赤这才派部将斋萨,带兵四十人,前去抓捕尼堪外兰。尼堪外兰听说斋萨来了,慌得走投无路,见旁边有个台堡,企图上去躲藏。没有想到台堡里的明军不让他上,还把梯子撤去。他绝望了,这时斋萨等人赶到,一刀把他砍死。除掉尼堪外兰,终于报了“父祖之仇”,努尔哈赤了却一桩心愿。他掉转兵锋,又率领军队,去攻打哲陈部的克拉寨。

那克拉寨建筑在一座山岗上。环寨是一圈石头围墙,高约二丈以外。前后两座寨门,一座在寨前,一座在寨后。两座寨门前各设一座吊桥,连接着寨门。寨门里面是一偌大庭院,两边设有四十余座枪架,插着明晃晃的武器。再后是大厅,厅后有东西跨院。寨主阿尔太住东跨院,他娶了六个妻子。大老婆给他生了两个儿子,长子阿尔龙,三十岁,次子阿尔虎,二十六岁,都已成亲。他们都武艺高强,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还请了一个武功教师,名叫呼拉天,外号铁臂师爷,两膀有千斤之力,善使一根重约二百斤的铁棒,厉害无比。阿尔龙兄弟俩住西跨院。后院还有两进深的院落,住着呼拉天和五百名寨兵。据何矮人说:克拉寨据险防守,攻打需要小心。若从前门打,全是错杂难认的山路,盘旋曲折,宽窄不等。

周围布满陷阱,一旦坠入阱内,将被毒蛇活活咬死。只有循着白杨树才可转弯,方是生路;如果没有白杨树,千万直走,不能旁行,否则便是死路一条。山寨后门外,地势开阔,可以作为厮杀的战场。

努尔哈赤听了何矮人的介绍,心里说:它就是一座铁寨,俺也要把它熔化掉!便命令军队离寨五里路安营。第二天,努尔哈赤带领众将士,来到克拉寨后门前,传下话去:让寨主阿尔太出来说话。不一会儿,寨门大开,一员老将骑马走在前面,后面两个年轻将领与一中年人紧随其后,他们走下吊桥,来到努尔哈赤对面。那阿尔太把手中马鞭一指说道:“来者可是努尔哈赤?你为什么来犯俺山寨?”努尔哈赤提马上前,说道:“你们哲陈部多年来仗着人多势众,抢俺牛羊,杀俺牧民,犯下累累罪行。还不快快下马受死!”那阿尔太虽然年过半百,仍然壮得像头野牛,手中银枪一拧,向努尔哈赤便刺。这边努尔哈赤不慌不忙,举起大刀,往上一迎,只听“哐啷”一声,阿尔太那枪差点从手中滑落。阿尔太感到手心发麻,心里说:努尔哈赤力气不小哇!二人一枪一刀,来来往往,斗了六七个回合,直累得阿尔太气喘吁吁,大汗不止,眼看要败下阵去。他的长子阿尔龙赶忙上来搭救。这边额亦都也拍马迎着阿尔龙战到一处。阿尔虎带马上前,安费扬古也挺枪顶了过去。再说阿尔太自觉体力不支,忙调转马头往回逃跑。努尔哈赤也不追赶,他放下大刀,取下背后弓箭,“嗖”一箭射去,正射中阿尔太背部,只见他大口一张,吐出一口鲜血,栽下马去。那武功教师呼拉天忙催马过去抢救,被何矮人半路拦住,厮杀起来。额亦都与阿尔龙战了十五六个回合,那阿尔龙一见父亲中箭,心中一惊,肩膀被额亦都刺了一枪,慌忙勒转马头逃回阵去,阿尔虎见父亲中箭,哥哥败阵,哪还有心思再打下去,也赶忙逃回阵去。鸣金收军。那武功教师与何矮人打得难解难分,一听收兵信号,将手中钢叉架住何矮人的大刀,说道:“俺明日再战!”何矮人随口说道:“为什么要等明日!”话未说完,左手握刀,右手一甩,只听“叭”一把短剑从袖口飞出去,正中呼拉天的右手腕。那武功教师“哎呀”一声,钢叉从手中跌落,慌忙逃回。

这开头一仗,努尔哈赤获得了全胜。晚上他召集额亦都、安费扬古、何矮人等将领计议,准备半夜偷袭克拉寨,将其一网打尽。且说克拉寨里,中箭的阿尔太虽被士兵救回寨去,但那箭头都是蛇毒浸泡过的,毒性早入骨髓,未有两个时辰,便中毒死去了。阿尔龙肩膀负伤,呼拉天手腕中了一剑,阿尔虎忧心如焚,赶忙写了两封书信,分别派人送往巴尔达和洞城去请救兵。

再说努尔哈赤派额亦都、何矮人领一百人从克拉寨前门突入,他自己带领安费扬古等由后门进攻。那何矮人在前边带路,循着白杨树走去,山道确实崎岖难行,有几个士兵贪走近道,跌入陷阱,被毒蛇咬死。他们来到寨门前时,三更已过。额亦都与何矮人都会轻功,二丈高的寨墙,他们纵身一跳,便到墙顶,丢下绳索,士兵们一个个如蛟龙出水,“唰唰”,都翻过寨墙。

因为克拉寨白天吃了败仗,死的死、伤的伤,晚上的防卫也疏忽了。那阿尔虎也未顾得上查夜,护寨的士兵见头儿不紧,也就贪睡去了。不一会儿,前院大火熊熊,“劈哩叭啦”,烧得房倒屋塌。额亦都、何矮人手挥大刀,见人就砍。可怜那些熟睡的士兵,未来得及穿上衣服,就已人头落地。阿尔龙、阿尔虎、呼拉天听到前院一片喊杀声,都手持兵器向前院跑来。那后门的守卫也就松懈了,努尔哈赤带领士兵,高举着火把,撞开大门,一路砍杀进去。他们见到额亦都、何矮人与阿尔龙、阿尔虎、呼拉天杀在一处。努尔哈赤拿起弓箭,朝着他们三人“嗖!嗖!嗖!”一连三箭,三人连续倒地,何矮人又上去每人给补了一刀。士兵们一见寨主都死了,便放下兵器,投降了。

3 努尔哈赤婚娶秘史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刀马上行。”这句古代诗人的名句,也可用来描绘努尔哈赤日常生活的真实状况。他先后共娶了十六个妻子,如果将他娶妻的背景略加叙述,任何人都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他的婚姻伴随着战马的嘶啸和刀剑的光耀,他把爱情完全献给了统一东北各部落的事业。

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名孟古姐姐,是努尔哈赤的第三位妻子,也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比他小十六岁。据《清史稿》记:

既而太祖兵起,尝如叶赫,杨吉砮顾知为非常人,谓太祖曰:“我有幼女,俟其长,当使事君。”太祖曰:“君欲结姻盟,盍以年已长者妻我?”杨吉砮对曰:“我虽有长女,恐未为嘉偶,幼女端重,始足为君配耳。”太祖遂聘焉。

这位初嫁努尔哈赤的十四岁小姑娘,就是孟古姐姐。其父杨吉砮与伯父清佳砮在当时已是叶赫部首领,明朝廷谓之“二奴”。可见,努尔哈赤娶孟古姐姐,完全出于扩大军事力量的需要,至于新娘子的年龄长相,倒不是要紧的。努尔哈赤娶孟古后仅两年,其岳父兄弟都被明朝巡抚李松和总兵李成梁设伏诱杀。

元妃佟佳氏,名哈哈纳札青,是褚英和代善的生母。佟佳氏是最早嫁给努尔哈赤为妻的女人,其以部落为名姓的情况表明,必出佟佳部无疑。

大妃乌拉纳喇氏,名阿巴亥,乌拉贝勒满泰的女儿。她嫁给努尔哈赤时仅十二岁,与丈夫年龄相差三十一岁,连努尔哈赤的长子和次子也比她年长几岁。她生养三子,即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努尔哈赤死时曾遗言让她殉葬,成为诸王争位的牺牲品。

继妃富察氏,名衮代,生莽古尔泰和德格类,天命五年因罪赐死。

寿康太妃博尔济锦氏,系努尔哈赤征抚蒙古时所娶,为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孔果尔的女儿。

侧妃伊尔根觉罗氏,生阿巴泰。

侧妃叶赫那拉氏,是高皇后的妹妹,姐妹同嫁皇帝的事在清代并不罕见。

侧妃博尔济锦氏,蒙古科尔沁贝勒明安之女。

侧妃哈达纳喇氏,哈达贝勒扈尔干之女。

庶妃兆佳氏,生阿拜。

庶妃钮祜禄氏,生汤古代、塔拜。

庶妃嘉穆瑚觉罗氏,名真哥,生巴布泰、巴布海。

庶妃西林觉罗氏,生赖慕布。

庶妃伊尔根觉罗氏。

庶妃阿济根,努尔哈赤死时从殉。

庶妃德因泽,努尔哈赤死时从殉。

由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努尔哈赤这十六位妻子分别娶自满族和蒙古族各部,每个妻子的嫁娶都伴随着一场征服战争,或者说,这十六位妻子就是努尔哈赤时代的十几座战争纪念碑。

从历史书上几乎看不出努尔哈赤生前格外宠幸哪一位女人,《清史稿》等书上特意为孝慈高皇后多说了几句好话,无非因为她是皇太极生母的原因。不过,这段话里也透露出努尔哈赤对女人的好恶尺度,书称:

后庄敬聪慧,词气婉顺,得誉不喜,闻恶言,愉悦不改其常。不好谄谀,不信谗佞,耳无妄听,口无妄言。不预外事,殚诚毕虑以事上。及崩,上深悼之,丧敛祭享有加礼,不饮酒茹荤者逾月。

如果再看一下关于那位被逼殉死的大妃阿巴亥的记载,情况就更清楚了:

后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殉之。”诸王以帝遗言告后,后支吾不从。

诸王曰:“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后遂服礼衣,尽以珠宝饰之,哀谓诸王曰:

“吾自十二岁事先帝,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离,故相从于地下。吾二幼子多尔衮,多铎,当恩养之。”诸王泣而对曰:“二幼弟,吾等若不恩养,是忘父也。岂有不恩养之理!”于是,后于十二日,辛亥,辰时,自尽。寿三十七,乃与帝同柩。

同时从殉的还有两位庶妃。上述记载中有许多假话,因为努尔哈赤很是被阿巴亥的“美丰姿”迷恋过一阵子,后来风闻阿巴亥与自己的次子代善有暧昧关系,不禁大怒。以后,事情虽息,努尔哈赤仍隐恨在心,所以让其从殉。至于诸王强逼她自尽,是出于争夺皇位的需要,不过借先父之言以遂其私罢了。

总之,努尔哈赤最忌恨后妃参予政事,上述二妻的荣辱遭遇,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以后的即位皇帝们也都立此禁令,除了晚清的慈禧太后之外,清王朝大多数政期内都没有后妃干政或宦官乱权之事,这与努尔哈赤对待女人的态度是有直接关系的。

4 努尔哈赤死亡秘史

天命六年(也即1621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自统大军,水陆并进,进攻明朝沈阳城,明军以万余人当数倍之众,展开血战,结果仍被歼灭。金军所以能取得大捷,事先派人潜入沈阳,联络城内的蒙古饥民以为内应是一个重要原因。

攻陷沈阳后,太祖召集诸贝勒、大臣商议,随即又进攻辽东的首府辽阳。不久,辽阳也被攻陷。

至此,辽河以东,已无明朝完土。在追逐过程中,清军把汉民驱徙到河东,分给八族官兵为奴,此即清代包衣的来源。包衣中属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的隶于内务府。既附旗籍后,便不问其原来氏族。《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先世就是包衣,隶正白旗。

沈、辽到手后,太祖又问诸贝勒、大臣今后应移居辽阳还是回到赫图阿拉(兴京)?大家以“还国”相答。太祖努尔哈赤说:“国之所重,在土地人民。今还师,则辽阳一城,敌且复至,据而固守,周遭百姓,必将逃匿山谷,不复为我有矣。舍已得之疆土而还,后必复顽征讨,非计之得也。且此地,乃明及朝鲜、蒙古接壤重要要害之区,天既与我,即宜居之。”众人都觉得很对,于是决定迁都。

这时还是明代天启年间,太祖还不可能确立进窥关内、灭明称帝的大意图,但也见得他在谋略上确有高出众人的卓见。

迁都之议决定后,诸福晋(夫人)在众贝勒迎接下来到辽阳,踏着芦席上铺设的红地毯,进入汗的衙门里。因为辽阳古城年久倾颓,而东南有朝鲜,北有蒙古,都未宁帖,所以须更筑坚城,分兵守御,于是下令降附之民筑城,筑于城东太子河畔,并兴建宫殿、城池、坛庙、衙署,称作东京。

当时的沈阳城只有辽阳城的一半,但太祖鉴于沈阳比辽阳更有发展前途,又想迁都沈阳。

迁都辽阳,诸贝勒、大臣本已不赞成,这次迁都沈阳,他们又以力役繁兴、民不堪虐为理由向太祖努尔哈赤力谏,太祖举了迁沈的许多好处:其地四通八达,征明、征蒙古、征朝鲜皆便利。近处多河流,顺流而下又便于砍伐运输木材。出游打猎,山近兽多。最后,他责问道:“吾等虑已定,故欲迁都,汝等何故不从?”接着,他于初三日出东京,宿虎皮驿,初四日至沈阳。从两次迁都上,都表现出他果敢专断的性格。

沈阳后来被称为盛京,满文音译为穆克屯和屯。城中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是宫殿的主体建筑,大政殿坐北朝南,台基上矗立朱红圆柱,形状为亭子式八角重檐建筑,顶铺黄琉璃瓦,殿的八脊顶端聚成尖状,上设相轮宝珠与八力士宝顶,表现了喇嘛教色彩,十王亭分列左右。保存到今天,成为一座完整的清故宫。全部建筑占地六万多平方米,屋子三百余间,西路有戏台,储存《四库全书》的文溯阁就在西路。

这时的关外,明朝尚驻有重兵,所以两方常在战斗。天命十年(1625年),太祖得知明辽东经略换了人,新任经略高第怯弱惧战,主动放弃关外诸城,企图退守关内,只有宁前道袁崇焕拒不从命,坚守宁远(现今辽宁兴城)孤城。太祖以为这是一个好机会,便于第二年正月十四日,亲率六万大军进击。二十三日到达宁远,越城五里横截山海关大路驻营,企图割断关内外的联系。但他又清楚袁崇焕颇有智谋,而金兵星夜疾驰,士马困疲,所以不敢轻意攻城,于是先遣使诱降袁崇焕,却被袁崇焕拒绝。

宁远城为袁崇焕亲自督修,城脚以大石头砌成,袁营有兵四五万人,其中有善于用火器的闽卒,架设新从葡萄牙输入的红衣炮。城西龙宫寺的囤粮也运入觉华岛,又命士兵凿冰十五里,以防金兵履冰入岛。袁崇焕本人刺臂写血书、烹体肉,激励守城军民,誓与孤城共存亡。

太祖努尔哈赤见劝降不成,便发动猛攻,城上明军即以红衣炮轰击。金军前锋攻城兵,身披铁铠二重,号为“铁头子”,推动双轮战车进逼。战车用槐榆二木做成,厚八寸,上覆生牛皮,内藏勇士(敢死队)数人,靠近城墙时勇士在内凿城。明军则制成护城的木柜,半边卡在城堞之内,半边伸出墙外,柜中甲士俯下射箭,但仍无法击退“铁头子”,而城墙下半截已有数十处被凿损,百姓大为惊慌,袁崇焕身先士卒,命令用柴草浇上油,再加火药,用铁绳系至城下,然后以柴、棉等掺硝磺、松脂焚烧。金兵战车起火,铁头子只好退下,明军乘机发炮猛轰,太祖突然中炮受伤,八旗兵于是退到龙宫寺结集。

后来金兵一度踏上觉华岛,占领了东山、西山,大肆屠杀了明朝的军民,烧毁岛上的粮草。

但想到明朝援军四面逼来,太祖又在重伤中,便迅即撤离至兴水县的白塔峪扎营。太祖二月初九日回到沈阳。

这一战役,就死伤人数说,明军大于金军,仅觉华岛便达三万余人。以孤城而奋战如此惨烈,无论汉满,士兵还是表现得十分勇猛的,并说明火器已在战争中占了重要地位;而努尔哈赤的失败,轻敌是主要的原因。

太祖败归养伤后,仍然亲自督师出战。这一次的敌人是蒙古巴林部的囊奴克,最后被皇太极(即后来的清太宗)放箭射落马下,金军包围了囊奴克营寨,将牲畜、财物全部夺过来,蒙古的科尔沁诸贝勒大首领鄂巴台吉遂前来通好朝拜,便将鄂巴招为女婿。但史书上记载这些,其实是在夸耀太宗皇太极的武功。

努尔哈赤在宁远之役后,虽然再次出征蒙古,并且获得胜利,但作为百战老将,受此败绩,对方却是四十岁的初征作战的文臣,这对他的心灵自然是极大的震动。他身上的创伤又未曾完全治愈。儿子那么多,都在战争中立过功,自己已到六十八岁,将来应当由谁来嗣位,能不能像他那样英明精悍?他谆谆劝导诸子要互相和睦,不得偏私,这与民间一般的家训绝不相同,实际是深怀隐忧。太祖后期的作战,多半得力于父子兵,而在父子兵的壮大过程中,却随时萌含着家庭巨变的因素,也即为政变提供条件。谁都是汗父之子,谁都可以恃功而坐南面。

他曾经想以褚英嗣位,可是禇英最后却成为他的对头,甚至要诅咒他死亡,那么,还有谁可以信任呢?他的同母弟舒尔哈齐曾被他杀死,人到暮年,静夜扪心,能不负疚么?《清太祖实录》三月三日,曾记有这样一段话:

吾思虑之事甚多,意者朕心倦惰而不留心于治道欤?国势安危、民情甘苦而不省察欤?功勋正直之人有所颠倒欤?吾虑子嗣中果有效吾尽心为国者否?大臣等果俱勤谨于政事否?

也许还有些不能记载或不曾宣示的内心活动。这一切使他在有限的岁月中,有着极其沉重的心理负担,被痛苦、悔恨和焦急折磨着。

天命十一年七月间,努尔哈赤病势加重,往清河温泉疗养,二贝勒阿敏为他杀牛祭神,但并无效果,便乘船顺太子河而下,并传谕大福晋阿巴亥前来迎接,会于浑河。大福晋到达后,又溯流到柘鸡堡(距沈阳城四十里)。这说明努尔哈赤对大福晋是相当宠爱的。到了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因为背部疽疾突发,无法医治而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