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东盟十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金山银海之国——越南

如果你乘车从广西凭祥前往越南,只需十多分钟,过了友谊关就进入越南国境了。透过车窗望去,广阔的田野,一望无际的热带植物林,连绵起伏的山丘,几乎与中国的广西相差无几,只有从村落和街道上那典型的法式建筑,才能看出越南的踪影。“扁担稻谷”和“金山银海”是人们对越南的概括与赞美。“一根扁担”是指中部的狭长地带,“两筐稻谷”是红河平原和湄公河平原两大粮仓;西部和北部山区珍贵的矿藏好比“金山”,江河湖海里丰富的水产资源则有“银海”之美誉。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尤其是上点岁数的中年人,越南是一个并不陌生的国家。到了河内闻名的巴亭广场,那里的建筑和氛围,就像到了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一样,亲切而熟悉。河内满大街都是摩托车,就像20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大街上到处塞满自行车一样,拥挤而混乱。中国与越南既有“同志加兄弟”的亲密往来,又有近十年的兵戈相见。越南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既相近又隔膜的国度。越南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呢?

一、走马观花看越南

1.穿越历史看变迁

像许多东方国家一样,越南的早期历史也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越南史书记载,越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相当广泛的文化流传,其历史始于炎帝神氏三世孙帝明。

在春秋战国时代,居住在中国南方和今越南北方的各民族已从原始群居阶段过渡到部落社会阶段,其中越族的一支在中国浙江一带建立了越国。越国被楚国灭了以后,其中一支迁至红河中下游流域,形成越南民族的祖先骆越人,其地古称交趾、交州。

公元前213年,秦朝派赵佗进军南越(今广东番禺),统一岭南各部,建立南越国。作为中国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南越政权存在了一个世纪。刘邦统一中国建立汉朝之后,南越政权被汉武帝派兵消灭,自此后,南越处于中国封建王朝的直接管辖之下,直至中国的宋朝以前都是中国的郡县。

公元679年,唐高宗把交州分为12州59县,并在南越设立安南都护府,从此开始越南称“安南”。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唐朝派往安南的节度使难以稳定局势。安南土豪曲承裕趁机崛起,控制了安南。曲承裕得到唐朝的承认,被授予静海节度使之衔。曲承裕虽然接受了唐朝的任命,但却是一个独立的割据政权,开创了越南人独立建立政权的先河,同时与中国封建王朝保持“藩属”关系。

此后越南经过了封建国家的巩固、发展时期,几经改朝换代,先后存在了吴朝、丁朝、黎朝、李朝、陈朝、胡朝等封建国家。1428年建立了后黎朝,改国号为“大越”。1802年建立了阮朝,完成全国统一,取国号为“南越”。1803年清朝政府(嘉庆八年)将安南国改名为“越南国”,封阮福映为国王,越南由此得名。直到沦为法国殖民地之前,越南与中国一直是藩属关系。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竞相开拓东方市场,逐步侵占亚洲各地。1858年,法国以保护传教士为借口,炮轰岘港,公开武装入侵越南。1884年,越南阮朝与法国签订《顺化条约》,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1885年,中国清朝政府与法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承认法国是越南的保护国,结束了中国与越南的“藩属”关系。1940年9月,日法签订《日法河内协定》,越南又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在法国和日本殖民统治期间,后来被尊称为“越南国父”的胡志明(原名阮爱国)创立了越南劳动党,领导人民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1945年8月19日取得了“八月革命”总起义的成功,阮朝的保大皇帝被迫宣告退位。1945年9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国诞生;同年9月,法国侵略军卷土重来,越南进入了“抗法战争”时期。1954年5月,越南取得了“奠边府战役”的胜利,宣告越南北方获得完全解放。1955年,美国取代法国,在越南南方扶植亲美的傀儡“内阁总理”吴庭艳建立了“越南共和国”,形成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2.抗美救国的硝烟

北南双方分裂分治以后,从1961年起,美国在越南南方发动了由美国出钱出枪、南越政权出人的“特种战争”。1964年8月5日,美国制造了所谓有两艘美国军舰在北部湾遭到攻击的“北部湾事件”,悍然派遣飞机多次轰炸和袭击越南北方。1965年3月8日,美国又派遣海军陆战队在岘港登陆,美军直接出兵参战且不断增兵,对越南北方进行海空袭击,在越南南方发动了一场“局部战争”,从而拉开了越南抗美战争的序幕。

1968年,侵越美军的总数达到54万余人,加上韩国、澳大利亚、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部队,在越南南方战场上,外国侵略军的总数达到60余万人。越南南方人民在“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领导下,在北方人民的全力支援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美斗争,多次挫败了美国的侵略战争计划。

越南人民在南北两条战线上的节节胜利,迫使美国从1969年1月起参加在巴黎举行的由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后为越南南方共和临时革命政府)、美国和西贡伪政权共同召开的四方会谈。1973年1月27日,在巴黎签订了《关于在越南停止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以下简称《协定》)。《协定》规定:美国和其他国家尊重1954年关于越南问题的《日内瓦协议》所承认的越南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美国承担义务,在《协定》签字后60天内从越南南方撤出全部美国及其同盟者的军队和军事人员,不干涉越南南方内政,保证尊重越南南方人民的自决权,越南人民将通过普选决定越南南方的政治前途,越南的统一将通过和平方式逐步实现。1973年3月29日,美国最后一批远征军撤出越南南方。

从1974年10月开始,越共中央政治局发出完全解放越南南方的动员令,动员北方全党、全军、全民作出最大努力,进行总攻击、总进军,摧毁从中央到地方的伪政权。1975年3月起,越南军民发动了春季总进攻、总起义,最后以胡志明战役的胜利结束了这场历史性的大总攻,全部解放了越南南方。1975年11月,召开了关于统一祖国的政治协商会议。1976年4月25日,进行全国普选,选出全国共同的国会——第六届国会。1976年7月2日,越南正式宣布,历经10余年的抗美战争,南北两方实现统一,改国名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3.共产党执掌政权

1992年4月15日,越南第八届国会第11次会议通过的越南宪法规定:“越南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各民族权利的忠诚代表,信仰马列主义和胡志明思想的越南共产党,是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力量。”

越南共产党诞生于1930年,由印度支那共产党、安南共产党和印度支那共产主义者联盟合并而成,名称为印度支那共产党。1951年改名为越南劳动党,1976年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又改名为越南共产党。迄今为止,越南共产党共举行了11次全国代表大会,是越南的长期执政党。

越南宪法规定,越南国会是人民的最高代表机关,是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是具有立宪和立法权的唯一机关,具有制定、修改宪法、法律以及任免国家和政府最高领导人的权力,每届国会任期5年。国家主席是国家元首,对内、对外代表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家主席由国会从国会代表中选出,担任国防安全委员会主席,统率人民武装力量。政府是国会的执行机关,是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国家行政机构,政府总理由国家主席提名,国会批准任命。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旗为长方形,其宽度为长度的2/3,红底中间有五角金星,这就是通常说的金星红旗。越南国徽是一个圆形红色纹徽,纹徽的周围是代表农业的金色稻穗,徽面中心上端有一颗金色的五角星,底部是代表工业的齿轮。纹徽下端有一条红色饰带,饰带上用越南文书写着“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字样。越南的国歌是《进军歌》。

4.狭长的国土形状

越南国土两头宽,中间细,从北向南呈S形,从最北端到最南端的直线距离约1650千米,东西最宽处600千米,最窄处仅有50千米。越南有长达3260千米的海岸线,最高的山峰,是黄连山的主峰潘士邦峰,海拔3143米,也是中南半岛第一高峰,被称为“越南的屋脊”。

越南境内有一条最著名的河流湄公河,它是中南半岛上最长的河流,全长4500千米,流域面积达81万平方千米。湄公河发源于中国的青藏高原,在中国境内的一段叫澜沧江,流经缅甸、泰国、老挝边境,穿越柬埔寨中部,然后流入越南南部,在此分为九条河注入大海,因此又得名九龙江。自柬埔寨金边以下分成两支,北支为湄公河下游支流,在越南境内叫前江,南支叫后江(柬埔寨境内叫巴沙河)。在越南境内最长的一段约230千米,仅及全长的1/20,但却是湄公河流域最肥沃、最便于利用的河段,每年总流量为10亿立方米。

越南中部广治省有一条知名度很高的河流,名叫边海河,又名贤良江,全长仅66千米。别看这条河不长,却不是一条普普通通的河。根据1954年的《日内瓦协议》,以这条河为界,把越南分为南、北两方,形成了南越和北越。

越南东北临北部湾,同中国的广东省、海南省隔海相望。东临浩瀚的南中国海。北部的莱州、老街、河江、高平、谅山、广宁六省分别同中国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山水相连。中越两国边界线长达1300多千米。

在中越边境地区,大部分是崇山峻岭或低缓的丘陵,有的山峰海拔超过2000米,山间谷地比较宽,其中高平、那岑、谅山等处谷地是中越两国之间的天然通道。在两国边境地区,有两个最重要的天然通道:一个通道从中国广西友谊关通往越南谅山,友谊关外越南1号公路零公里里程碑因为处在两国国界线上而受到来往行人的重视;另一个通道从中国云南河口通往越南老街,河口和老街隔红河及其支流南诗河相望,南诗河上有中越公路、铁路两用桥把两国连接起来,这里可以北上昆明,南下河内、海防。这两个通道,自古以来就是中越两国人民频繁交往的天然通道。从这两个通道穿过的铁路,更是两国人民紧密相连的重要纽带。

在中越边界的东段,北仑河沿两国边界线从西向东流入北部湾。在北仑河口,中国广西的东兴镇和越南广宁省的芒街镇隔河相望。两国人民共饮一江水,“早相见,晚相望,清晨共听雄鸡高唱”。横跨两岸的北仑河大桥,大大便利了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和经贸合作。

越南西面同老挝和柬埔寨交界,纵贯南北的长山山脉构成越南地形的主要骨干,从地理上把三国贯穿在一起,湄公河水灌溉着三国肥沃的土地,因此越南、老挝、柬埔寨被称为印度支那三国。长山山脉是中国横断山脉在中南半岛的延续,也是越南和老挝的天然国界。越南同老挝有1650千米的共同边界线,同柬埔寨的边界线长930千米。长山山脉,特别是北段,有一些低平的山口,为越老、越柬的重要通道。绵延的跨山公路把国与国连接起来。

5.一根扁担,两筐稻谷

“一根扁担挑着两筐稻谷”和“金山银海”是人们对越南物产资源最确切的概括和赞美。“一根扁担”是指越南中部的狭长地带,它挑起的“两筐稻谷”是指红河平原和湄公河平原这两个著名的粮仓。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越南每年产大米650万吨,其中1/3一用于出口,占世界大米出口总量的1/4。越南大米不仅销往法国,还向中国香港、日本、印度、菲律宾、新加坡、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当时的西贡,是和仰光、曼谷齐名的世界三大米市之一。1997年越南粮食总产量突破3000万吨大关,当年出口大米370万吨,成为仅次于泰国的世界第二大米出口国。进入21世纪之后,越南仍然稳坐大米出口“世界第二”的交椅。

越南全国山林面积达16万平方千米,占土地面积的一半左右。在西部和北部山区,山上有郁郁葱葱的森林,盛产贵重木材和其他林产,活动着多种珍禽异兽,地下蕴藏着珍贵丰富的矿产,这是名副其实的“金山”。在北部的深山密林中,有罕见的高达60米的大树。中部西原地区,绵延不断的森林像辽阔无边的大海,面积达200多万公顷,是建筑和制造家具的上等材料。西原地区既有辽阔的森林,也有辽阔的草地,是发展畜牧业的好地方;肥沃的红土泥层及温和的气候,充沛的雨水和丰富的水源,十分有利于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早在法属时代西原就出现了许多大种植园;西原出产的茶叶闻名于世界市场,这里还有多种矿产,由于矿层接近地表,非常易于开采。

越南有3200多千米长的海岸线,沿海处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处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流的交汇点,又有众多的河流出海口,适宜的气候,丰富的食物,十分有利于各种海洋生物生长。由于海岸线长,河流沟渠密布,发展水产养殖有着十分有利的条件,越南江湖河海里各种各样的水产资源表明,“银海”的美誉对越南是当之无愧的。

6.多民族聚居的国家

与中国一样,越南也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全国共有54个民族。各民族的文化既各具特色、多姿多彩,又相互融合,取长补短。

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越南对民族的数目和民族名称,众说不一。有的民族有几个名称,有的民族一直没有一个正式的名称,有的民族以卑称代替正式称呼,有的分不清哪个是独立的民族,哪个是其派生的支系。直到1979年3月2日,越南政府有关部门根据语言特点、文化生活和民族意识三项原则,正式确定了越南的民族数目。

越南每一个民族的居住地相对集中。越族(京族)主要居住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平原地区和交通沿线,因天时地利等因素,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富裕程度较高。少数民族中,除高棉族和占族居住在南部和中部平原以外,其他各少数民族大部分都居住在山区、半山区或河谷盆地。同时各少数民族又处于相互杂居的状态。没有任何一个省、一个县只居住单纯一个民族,往往每个县都居住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由于各民族相互杂居,使其相互关系比较密切,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山区、半山区,当地地广人稀,经济尚不发达,但是自然资源较为丰富。

越族又称京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87%,其他53个民族约仅占总人口的13%。越族是雒越人的后裔,最早生活在如今的红河三角洲平原顶端的越池地区,现在主要居住在红河、湄公河两大三角洲平原和沿海一些小块平原,及全国的大、中、小城镇中。

7.多样化的语言文字

16世纪初,西方殖民者入侵越南后才创立了现在的越南文字。越南民族众多,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其语言文字的多样性。

越南通用的官方语言是越南语(京语),说越南语的人数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越南语分为三个方言区:以河内为中心的北部方言区,以顺化为中心的中部方言区和以胡志明市为中心的南部方言区。人们普遍认为以河内为中心的北部方言是越南语的标准语,三种方言差别不大,基本可以互通。

越南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即用声调来区别词义,和汉语有很多相似之处。由于历史的原因,越南语与汉语的关系甚为密切。越南语借用了大量的汉语词汇,据统计,现代越南语词汇中的汉越语,至少占总词汇量的60%以上。在语法上,越南语的语法特点也与汉语大体相同。

越南历史上曾经使用过三种文字:汉字、喃字、国语字。

汉字在越南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汉字可以说是越南使用过的第一种文字,在越南,汉字又称为“儒字”。从秦朝开始,汉字就逐渐地传入越南,此后汉字一直是越南国家使用的正式文字。越南历史上的大量史籍、文学作品、地方志、族谱、墓碑都是用汉字写成的。越南历代封建王朝铸造的钱币,也是用汉字书写的。汉字在越南使用了近2000年,可以说,越南的历史是凭借用汉字写下的文书流传下来的。直到1936年,越南政府才明令废除汉字通用。

越南的主体民族京族在历史上曾使用过喃字(俗称“字喃”),它是以汉字为基础,依照汉字“六书”中的会意、假借、形声等造字法,为记录越语而创制的一种方块字。喃字出现后,与汉字并行使用。喃字的最大缺陷是笔画比汉字更繁,书写不容易,而且只有先学会汉字才能掌握喃字,因而它比汉字更难学难懂,这就限制了喃字的普及和推广。

国语字是目前越南正在使用的拉丁化拼音文字,也是继汉字之后被作为越南国家正式文字的第二种文字。用拉丁字母拼音的越南文,是17、18世纪由葡萄牙、法国、意大利传教士共同创制的。进入19、20世纪以后,国语字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始使用。目前,国语字已成为越南民族和越南民主共和国唯一正式的文字。

越族人姓名格式与中国汉族相同,姓是不能改的,世代相袭,以阮、范、陈、吴、黎最多。男子姓名一般都是三个字,如阮志清。姓和名中间的一个字往往是家庭兄弟共有和表示性别的标志,称为垫字。男子的垫字多种多样,女子的垫字多用“氏”来表示。女子姓名多为四个字,如阮氏和平。

8.习俗文化丰富多彩

越南人居住的房舍,各民族各有特色。越(京)族历史上的住宅是干栏,现在的民居有干栏和平房两种。城市多为砖瓦房,农村普遍住土房或竹草房。在农村,越(京)族人的房舍多为土基墙的平房,也有的房舍用篱笆做墙,再在篱笆上抹上泥浆,用茅草或瓦盖顶,以木头或竹竿当柱做梁,较富裕的农民也有建砖瓦房的。房屋的建筑布局一般为一排三间,中间为堂屋,两边为厢房。堂屋的正中对门的墙上一般都设有一个供台,台上供奉有祖先的牌位。北方的村庄周围一般有茂密的竹丛环绕,南方的村庄则隐没在椰树林中。每个村庄一般都建有一个“村亭”和一座庙宇。“村亭”位于村寨中央,是村民平时闲聚和节日举行庆祝活动的场所。竹丛、椰林、槟榔树、池塘和村庙构成了越南平原地区越族人传统的村舍特征。

在越南的饮食文化中,明显地体现出以稻米为标识的农业文明烙印,越南人很切实地说:“有稻才有道。”越南有句俗话:“人吃米活,鱼在水游。”有句俏皮话:“米饭如妻子,米粉似情人。”充分说明了稻米在越南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越南人的饮食以大米、鱼、菜为主要食品,爱吃粳米,同时也吃一些杂粮,如玉米、薯类、豆类等。米粉与酸汤是越南的两道特色菜肴。在饮料方面,越南人喜欢饮酒、喝茶,酒、茶在越南社交和礼仪活动中从古至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们既是日常的饮品,又是馈赠亲朋好友的最佳礼物之一。越南槟榔树很多,槟榔果在越南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吃槟榔是越南悠久的传统风俗,在接待客人的时候,用槟榔来请客,如去拜访长辈,最珍贵的馈赠礼品是一串槟榔。

自古以来,越族人的穿戴经历了较大的变化。最早的装束是女人围裙,男人用遮羞布兜裆缠腰。平时,男人裸着上身,下身围着掩羞带。掩羞带式样多种,有绳状掩羞带,有带尾垂及臀部的掩羞带,有绕腹多层的掩羞带,有围后再让两条带子垂在背后的掩羞带。男人还极喜文身。北方妇女喜欢穿掩胸衣、无扣短衫,有时还要外穿四幅式单衣,或外罩三五层套衣。南方妇女也喜欢穿类似北方的短衣。稍为庄重的场合,则穿色彩鲜艳的五幅式长衫。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越南中部京族的服饰与北部地区又有些不尽相同,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特色。

9.越南的华人与华侨

华人移居越南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分布较广。越南有关部门将1975年改换越南国籍的华侨和华裔越南居民的族称统定为“华族”,又称汉族,目前有100多万人,被列为越南的第四大民族。华族大部分分布在越南的城镇,尤其是中心城市。从地域上看,居住在南越的华族较多,仅胡志明市就占华族总人口的一半,大约有50多万人;北越华族主要居住在河内、海防等地。

在胡志明市的各个郡,都能不时见到中文字号的店铺。在堤岸各个郡,中文字号的店铺更是明显地比其他各郡多。在堤岸的一条大街上,矗立着孔夫子的全身塑像,底座前后,“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八个大字金光闪闪,华人子弟学校“陈佩姬中学”的中文校匾也很醒目。

华人向越南移居,有史可查者可上溯至秦代。北宋初年,越南独立。由于造船及航海业的发展,对外贸易及相互交往增多,中国居民移居越南的也越来越多。南宋末年,由于社会原因,遗臣义士也多逃奔越南,并试图借兵复国。明成祖时期,为扩大贸易,派遣郑和率船队访问南洋各国,曾七下南洋,对华侨移民有重大影响,其出海首次登陆地点为占城,也就是今天的越南中部地区。明朝中叶至明末,中越两国海上贸易极盛,广东、福建人赴越南经商者也很多。

法国统治越南后,大量开发资源,急需劳动力,移居越南的中国人也随之激增。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东南沿海人民纷纷前往越南避难,总数超过10万人。1949年冬,国民党第一兵团司令黄杰率部3万余人,夹带大批百姓入越。1953年军队撤往中国台湾,随军百姓则多数留在越南,其中许多人在越南广宁省的东潮、鸿基矿区谋生。

各个时期移居越南的华人,祖籍大部分在广东、福建、海南、广西等中国南方省份,他们的传统文化特征,与越南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千百年来,华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同当地居民一起开垦荒地,兴建家园,用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创造多彩的文化,为发展当地的经济和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特别是在建造港口、疏浚河道、开发矿山、修建公路和铁路等重大工程项目中,都凝聚了华人的血汗。仅滇越铁路越南段的建成,就有数以万计的华人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在越南人民长期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旅居越南的华人同越南人民并肩战斗,患难与共,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不少人为之流血牺牲。华人在越南抗法、抗美战争艰苦岁月中,写下的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将永垂青史,永远为中越两国人民所铭记。

10.中国文化的广泛影响

中国对越南的统治历经汉、唐这样的盛世王朝,中国的制度、文化对越南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越南历史上,这一时期被称为越南的北属时期。

作为中国重要的友邻,越南在独立后不久,便频繁遣使入贡,表示愿与中国长期保持友好的宗藩关系,加强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和越南同属儒家文化圈。越南是公元10世纪才从中国版图独立出去的一个国家。从种族的融合到语言文化的融汇都非常自然地进行着。越南人一直都尊崇儒家文化,恪守儒家的伦理道德。越南河内有座文庙,越南人称之为越南的第一所大学,里面就供奉着东方人的共同文化鼻祖之一的孔子。

中越文都是单音节、有声调的语言,越语词汇大部分是汉语借词,越南文学作品里的题材不少取之于中国。中国的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在越南家喻户晓,不少越南人能背诵唐诗宋词。即使一些不会汉语的越南人,谈到中国的唐诗,都很熟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还能背诵出他们的一些作品。在越南的电视台,播放过《宰相刘罗锅》、《雍正王朝》、《三国演义》等电视剧,其中《还珠格格》让女主角赵薇在越南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越南很多年轻人愿意到中国读书。尽管越南的河内国立大学、东方大学都还不错,但是在他们看来,还是中国的大学教育水平更高。越南高校的中文专业也广受欢迎,因为越来越多的中国投资进入越南,而越南人也需要跟中国人做生意。如果中文流利,到中国经商其收入就相当可观。

11.富有特色的音乐艺术

和其他艺术一样,越南音乐也受到了中国多年的影响,越王朝在南迁的长途跋涉过程中不断吸收中国文化的精华,所以越南的很多音乐作品源自中国,有些音乐揉进了历史悠久的越南神灵和英雄的元素。按照孔子的说法:“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西方文化渗透到越南以前,音乐在宗教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不是更多地用于公众娱乐,宫廷音乐占据了主要位置。

越南的宫廷音乐始于15世纪的黎朝,当时的一个越南官吏参照中国明王朝的宫廷音乐建立越南的宫廷音乐体制,制作了多种音乐,每种音乐在不同的宗教和社会场合演奏,有的音乐在皇帝每三年一次的祭天仪式上作为礼乐演奏,有的音乐在向孔子表示尊敬的宫廷文化仪式和已逝皇帝的每个周年纪念日上演奏,有的音乐在日食或月食发生期间演奏,象征太阳月亮战胜邪恶,还有些音乐是专门在大型宴会上演奏。

在越南中部的沿海省份,流传着一些传统仪式和宗教式音乐。如有的歌曲是传统流行的祭拜海神的歌曲,有的音乐是通过音乐曲调、节奏和吟唱对人施用催眠术的咒语。还有一些是从中国、印度传入的佛教音乐,如流传较广的圣歌、佛经祈祷音乐等,这些音乐使用丝弦和打击乐器以切分韵律伴奏,人们在吟唱赞颂知识和光明的圣歌时,有时由和尚吟诵并不断敲打着木鱼,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越南的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音乐,全国50多个少数民族也是这样。但是,总的来讲,越南音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受中国影响的北方曲调,另一类是节奏比较缓慢并略带伤感的南方曲调。采用曲调演唱形式的民间音乐是由村民作曲的,主要用来表现乡间生活,如摇篮曲、采茶曲、民间情歌等。越南的室内乐是一种专为挑选出来的知识分子听众表演的小型乐器合奏音乐,它主要在大城市中普及,如一首名为“道”的室内乐,近年来在城市小资听众中间广为流行。

12.边境名楼友谊关

气势磅礴的友谊关,是我国九大名关之一,位于广西凭祥市西南端,中方一侧的国道终端穿过友谊关拱城门,与越南公路相接,是中国通往越南的重要陆路通道。

友谊关是我国保存比较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南疆边关要塞。始建于汉朝,原名雍鸡关,又名大南关、界首关。明朝改名镇南关,1965年改为“友谊关”。拱门上方用汉白玉雕刻的“友谊关”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元帅题写。建筑的第二层是中越高级领导人会晤室,20世纪五六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曾两次在这里会晤越南最高领导人胡志明。

1884年8月,法国侵略军进犯越南的北宁、谅山等地,并以武力威胁中国,清政府不得不对法宣战。次年年初,法国增派援军,步步逼近镇南关,清军前线统帅潘鼎新望风而逃,法国侵略军进攻镇南关,清军士兵英勇抗击,伤亡惨重,镇南关不幸陷落。法国侵略军炸毁镇南关,在废墟上立起一根木柱子,上面用中文写着:“广西的门户已不再存在了。”

1885年3月,曾任广西、贵州提督的抗法名将冯子材被清政府任命为前敌主帅,率兵开赴镇南关,经过两天顽强激战,一举歼灭法军1700余名,法军统帅尼格里被击成重伤,另两名法军高级将领被生擒,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镇南关大捷。但是,昏愦、懦弱的清政府却把胜利的果实拱手让给法国,签订了《中法停战协定》及《中法简明条约》,又称“天津条约”,给中法战争中的镇南关大捷写下了耻辱的一页。

1939年12月20日,侵华日军占领镇南关,烧毁关楼,将拓印的“镇南关”三个大字寄奉日本天皇请功,之后又劫走“南疆重镇”石刻横额,镇南关再一次遭受侵略者的践踏。

新中国成立后,在这座古老的关楼上,升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友谊关成为中国与越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通道,巍然屹立在祖国的南疆。

二、越共历任最高领导人

越南最高政治决策核心一般被视为是由总书记、国家主席、总理组成的“三驾马车”,随着近年来国内外政改呼声甚高,国会作用凸显,加上国会主席,也有了“四驾马车”之说。越南是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党,其最高领导人实际上也就是国家最高当权者。第一任最高领导人为越共中央主席胡志明,胡志明逝世后,越共不设主席职位,最高领导人改称越共中央总书记。

1.胡志明:党和国家的缔造者

胡志明是深受越南人民崇敬和爱戴的领袖,在越南首都河内,有一个像北京天安门广场一样宽阔的巴亭广场,是河内最大的广场,面积有3000平方米,这里是胡志明宣读《独立宣言》、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的地方。就像天安门广场对于中国人一样,巴亭广场既是越南的象征,也是越南人引以为豪的地方,更与越南的开国元勋胡志明紧密联系在一起。

巴亭广场中心就是胡志明纪念堂,在这里,胡志明被世世代代的越南人民所景仰,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为瞻仰胡志明遗容而排起的长长的队伍。像中国一样,越南各地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宣传标语,其中必然有这样一条:“伟大的胡志明主席永远活在我们的事业中。”每逢重大节日,街上悬挂的横幅标语更是少不了这一条。

胡志明是越南共产党的缔造者和卓越领导人,1890年5月19日出生于义安省南坛县金莲乡和庙村。与所有共产党国家第一代领导人一样,胡志明的故居也是一座简陋的茅屋,那里至今仍陈列着当地村民常用的生活用具,比如木板床、吊床、竹书架等。胡志明在他的家乡度过了贫苦的童年,在他的纪念馆里还保留着幼年清贫生活的遗迹。普普通通的书架,放在台上的笔筒、墨砚,反映出胡志明勤于学习的好习惯。

1911年6月,青年胡志明离开家乡来到西贡,成为法国“拉图斯特列维海军上将”号海轮的厨师助手,随轮船由越南来到法国,开始了他追寻民族解放道路的艰难历程。他先到法国,继而到了非洲、欧洲、美洲的许多国家,后来又到达苏联。1919年年初,凡尔赛会议召开时,他化名阮爱国,代表在法国的越南爱国者,向各国代表团递交了一份备忘录,提出了著名的各民族权利的八项要求。要求法国政府承认越南人的自由、民主、平等和自决权。但是,巴黎和会侧重于处理欧洲的民族自决,并不理睬殖民地人民的独立要求,于是胡志明来到经历“五四”运动洗礼的中国。为了便于革命活动,阮爱国在中国的不同地方先后使用过很多化名,在广州化名李瑞,在上海化名王同志,在中国香港化名宋文初。随着他革命活动的展开,阮爱国的名字传遍了四方,并且成为越南劳动人民、越南民族信念的化身。

1928年至1930年间,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越南革命运动迅猛发展,先后诞生了印度支那共产党、安南共产党和印度支那共产主义者联盟三个共产主义组织。1930年2月3日,胡志明以共产国际代表的名义在中国香港召开秘密会议,将上述三个组织统一起来,成立越南唯一的共产党,取名为越南共产党。就其重要性来说,这次会议相当于越南共产党的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越共政治纲领,同年10月越南共产党改名为印度支那共产党。

1945年8月,胡志明领导越南人民取得了抗法战争的“八月革命”胜利。9月2日,河内10多万人聚集到巴亭广场举行独立大典,胡志明代表越南民主共和国临时政府宣读《独立宣言》,向全世界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从而实现了国家的自由与独立。

1945年9月,法国侵略者卷土重来,在美国支持下对越南发动殖民战争,胡志明和越共中央迁往越北领导全国抗战。1946年3月越南第一届国会推选胡志明为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兼政府总理。1951年2月举行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越南劳动党,胡志明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此时的胡志明,集越南党、国家、政府最高权力于一身,达到了他革命生涯的顶峰。

此后,胡志明作为越南党政领袖,在中国顾问陈赓的军事指挥协助下,于1954年取得了抗法战争的胜利。后又发动“抗美救国战争”(援助这场战争的中国称为“抗美援越战争”,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称为“越南战争”),进攻南越的反共亲美政权。在美国日益介入印度支那问题的情况下,中国给予胡志明坚强有力的支持,胡志明率领越南人民最终打赢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1969年9月2日9时47分,胡志明因心脏病在河内逝世,享年79岁。由于当天是越南的“国庆日”,为了不影响庆祝活动,越南劳动党决定将其去世时间“推迟”,在次日的正式公报称其去世时间为9月3日上午9时47分。

胡志明终生未婚,因此没有留下后代。鉴于胡志明为越南民族解放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在他逝世后,有许多以胡志明命名的地名、建筑物等。胡志明市即是以这位著名开国领袖命名的一座城市,是越南最大的城市,距离河内约1700公里。胡志明市原名西贡,17世纪以前仅仅是一个海滨渔村,西贡是胡志明革命生涯的起点,青年时代他在西贡培养海员的百艺学校学习,然后从西贡港的龙家码头出发,乘坐法国“拉图斯特列维海军上将”号海轮,踏上到海外去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征程。为纪念胡志明在持续近30年的抗法、抗美战争中作出的卓越贡献,1976年7月2日越南国会决定将西贡改名为胡志明市。

为了纪念胡志明,越南政府在河内巴亭广场周围兴建了胡志明陵墓、博物馆等建筑。胡志明陵墓位于巴亭广场主体位置,由苏联专家设计,其建筑风格是列宁陵和越南民族风格的糅合,使用越南名贵花岗岩、大理石和多种最名贵的木材建成。这是继苏联列宁陵墓、保加利亚季米特洛夫陵墓后,世界上第三座在水晶棺内保存遗体的陵墓。陵墓前厅镶嵌着“没有什么能比独立、自由更为宝贵”几个金色大字和胡志明的签字。在胡志明陵墓附近,还修建了胡志明博物馆,这里气势恢宏,图片、实物极其丰富,装饰也颇具现代化,展示了胡志明自幼寻求报国之路,到他给越南人民写下具有历史意义的遗嘱等各个时期的活动。

胡志明与中国的情谊非常深厚,20世纪初期,胡志明来到欧洲文化与革命的中心巴黎,同在那里从事革命活动的中国革命者周恩来等建立联系并结下了真挚友谊。在胡志明的介绍下,王若飞等5位中国同志还加入了法国共产党。

逾30年后,胡志明与周恩来都十分缅怀那段难忘的岁月。1956年11月,在招待周恩来总理正式访问越南的宴会上,胡志明动情地回忆说:“对我来说,周恩来是我的兄弟,我们曾经在一起共甘苦,一起做革命工作。他是我30多年来的亲密战友。”周恩来也说:“34年前,我在巴黎认识了胡主席,他是当时我的引路人,是我的老大哥。”1963年10月初,在接见赴华访问的越南《人民报》代表团时,周恩来亲切地重提1922年他在巴黎地下电车站幸会胡志明的往事说,胡志明给他留下了“一个无比深刻的印象”。

胡志明青年时期就曾多次来到中国,1924年来到广州,为孙中山先生的顾问鲍罗廷当翻译,他深入考察研究广东农民运动,参加演说队,用带有广东口音的中国话宣传爱国反帝思想,呼吁民众支持上海、广州工人的罢工,他富有号召力的演说,深受罢工者的欢迎。1926年胡志明化名王大仁,在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言,控诉法国殖民者迫害越南华侨的罪行,他还用法语发表演说,李富春为他当翻译,演说受到大会的热烈欢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胡志明经常到中国访问、休假和治病。他和毛泽东主席一起在北戴河游泳,到周恩来总理家中做客,同朱德委员长在园林中并肩散步,同董必武副主席在黄山赋诗唱和,与中国群众在公园里亲切交谈。他那善良慈爱的微笑,他那微微飘起的银须,他那真切动人的话语,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人民早就把他当做自己最敬爱、最亲密的朋友。

2.黎笋:仰仗苏联反华排华

黎笋于1907年出生于广治省,当过铁路职员,1928年参加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1930年加入印度支那共产党,1931年被捕并被判处20年徒刑,服刑5年后获释。1940年在西贡再次被捕,判刑7年,先后监禁在西贡和昆仑岛监狱,1945年“八月革命”后出狱。历任越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1980年起兼任越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书记。

1960年9月,越南劳动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胡志明仍为党中央主席,黎笋当选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从此在越南政坛崭露头角。1969年胡志明逝世后,1976年12月越共“四大”决定把越南劳动党改为越南共产党,不再设党中央主席,黎笋成为越共中央总书记,1981年越共“五大”黎笋再次连任。

黎笋于1969年从胡志明手中接过权力到1986年10月去世,作为最有实权的越共领导人,执掌越南最高权力长达十几年时间。

黎笋与中国打交道有很长的历史,早在胡志明逝世之前,黎笋作为尚不起眼的越共领导成员之一,就来过北京。1964年8月5日,美国政府制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所谓“北部湾事件”,刚刚诞生不到10岁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再次面临着一场比反法战争更为严峻的战争考验,苏联对越南的援助请求不予理睬,他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同志加兄弟”的中国政府身上。担任越共中央第一书记的黎笋走进北京中南海,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中国领导人请求援助。中国人民挑选自己最优秀的热血男儿,从1965年6月起,分期分批秘密进入亚热带丛林,与越南人民并肩抗击美帝国主义侵略。直到黎笋挑起大规模反华事件的1978年止,中国共援越200多亿美元,93%以上是无偿援助,这比中国4年军费开支的总和还多,相当于中国10年的全部教育经费,更不用说那些数以千计为越南革命献出生命的中国同志,那是根本无法用金钱来计算的。

1975年5月1日,黎笋代表越南政府向全世界宣布:经过10多年的抗美救国战争,南方北方正式统一。但令人遗憾的是,此时越南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胡志明主席已经躺在了河内巴亭广场的水晶棺里,他没能亲自看到这一天的到来,他更没想到从此以后他亲手缔结的越中友谊将会在黎笋的手里出现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

1975年9月,北京中南海毛泽东的住所内,当时已是重病缠身、十分虚弱,连行走都很困难的毛泽东主席,又一次会见来访的越共最高领导人黎笋,对越南实现国家统一向黎笋表示祝贺。从来在毛泽东面前都表现得毕恭毕敬的黎笋,一次次地赞扬毛泽东的英明伟大,他顺着毛泽东的话说道:“如果我们没有中国这个辽阔的后方,没有您向我们指出的路线,没有你们提供的援助,我们是不可能成功的。”

然而,就在黎笋这番溢美之辞话音未绝的时候,他早就在酝酿充当东南亚地区霸主的计划了。越南实现南北统一后,国内人心思定,国际形势也有利于经济恢复,正是越南建设发展的大好时期。但黎笋独断专行,很快走上了穷兵黩武、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加紧实现其“印支联邦”的计划,企图全面控制老挝,武装占领柬埔寨。在黎笋主导下,1976年12月越共“四大”确定了对老挝和柬埔寨推行控制、颠覆、侵略和吞并的政策,短短几年时间里,越南从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控制了老挝,并于1978年出兵占领了柬埔寨。

越南为了对外扩张,推行地区霸权主义的需要,企图建立它控制下的“印支联邦”,这自然遭到了中国的反对,于是黎笋统治集团就加紧了反华排华的步骤,在中越关系上一次次制造事端,公开恶化两国关系。黎笋之所以敢这样放手干,一是因为有苏联在背后撑腰打气;二是他认为经过了十几年战争的越南已成为了“世界上第三军事强国”。为了迎合苏联在东南亚的霸权需要,黎笋授意越南政府同苏联签署了25年免费出租金兰湾的协议。金兰湾是世界上最好的天然深水良港之一,入口狭窄,地势险要,便于防御,1905年日俄大海战时,沙俄上百艘战舰曾云集于此,越战期间,美国斥巨资将其打造成陆海空联合军事基地和后勤补给基地。黎笋认为,由于中苏紧张对峙,越南虽然实力有限,但他希望把金兰湾作为一个卖点,拉拢苏联以对抗中国,从军事上增强对中国的威慑力。

黎笋不顾中越老一代领导人为两国关系发展打下的坚实基础,奉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从1978年起大批驱逐在越境内的华人华侨,在北部的陆地边界制造事端,挑起纠纷。1979年2月下旬,中国边防部队从广西龙州、靖西及云南的河口、金平边境地区开始了自卫反击。在以后的几年里,两国在者阴山、扣林山、老山等边境地区发生过几场大大小小的边境战役。此后,中越边境便处在军事对峙状态中,一直持续到黎笋下台。

由于发动侵柬战争及与中国进行边境军事对抗,一系列的战争使越南的经济状况不断恶化,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在黎笋任内,越共高层官员一般视忠诚度才能得到提拔,许多人只知奉承上级,导致行贿受贿成风,腐败严重。越南刚刚出现的革新开放的势头,由于没有触及政治层面,导致越来越多的官员开始以权谋私,甚至办理公事也要施以钱财。一些干部通过巧立名目、非法收费来敛财,而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又形同虚设。此外,各级政府部门官僚主义色彩浓厚,飞扬跋扈、独断专权,导致干群矛盾尖锐,一些敌对分子利用这些矛盾攻击党和政府,使越共政权的合法性降低。

黎笋执政时期,正是中国结束10年“文革”、开始改革开放的初期。黎笋及越共高层看到,中国的改革是先从农村开始的,然后推进到城市的改革;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再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先搞经济特区,再逐步纵深推进沿海、沿边和内地的对外开放。实践证明,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人口众多,进行一种渐进式的改革开放,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改革战略是正确的。

为了借鉴中国的改革开放经验,黎笋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也逐步在越南推进革新开放。但由于对中国的敌视与误解,两国间缺乏交流,黎笋并没有真正明白中国改革开放的真实内涵,加之越共内部人事问题的困扰,越南的初期改革仍然是苏联式的,农业改革是在保留“集体农庄”前提下搞“三自一包”,农村改革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就进行以“价格、工资、货币”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改革,结果到黎笋去世时,虽然进行了10来年的经济改革,但经济状况并没有比改革前有根本性的转变。

3.长征:越共历史的过渡人物

黎笋于1986年7月10日去世,他的继任者是长征。长征原名邓春区,因对中共领导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仰慕备至,因而改名为长征。1956年因在土改中的左倾政策,被以黎笋为首的南方派(以后发展为亲苏派)免去总书记职务。1986年黎笋去世后长征再度出任总书记,并且很快就开始改变黎笋的路线,扶持被关押多年的另一亲华派大将阮文灵登上越共一把手地位。因此,长征仅仅当了6个月的总书记,是越共历史上的一个过渡人物。

长征于1907年2月9日出生,1927年参加越南革命青年同志会,任支部书记,1930年越共组建后担任党的宣传工作负责人,当年因编辑《斧头镰刀》和《红色工会》等报刊被法国殖民当局逮捕,囚禁于山萝监狱,被关押5年。出狱后继续从事宣传工作,任越共机关报《解放报》(后改为《解放旗帜报》)总编辑。长征是越共党内元老,在越共一届七中全会上当选中央委员,越共一届八中全会上当选为党中央总书记、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工运部部长,同时兼任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旗帜报》和政治理论刊物《共产主义杂志》总编辑。在越共“二大”上再次当选为党中央总书记,后因对土改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负有责任,被免去总书记职务,保留中央政治局委员职务。

长征是越共党内著名的理论家,除担任党中央机关报、理论杂物总编以外,还担任中央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宣传部部长、阮爱国高级党校校长等职务,出版了《解放的旗帜》、《八月革命》、《抗战一定胜利》、《论越南民族解放战争》等著作。除负责大量党务工作外,也在国会和政府部门担任要职,曾经担任政府副总理、国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国务委员会主席。1986年7月接替病故的黎笋任党中央总书记,同年12月在越共“六大”上辞去党内领导职务,仅担任越共中央委员会顾问。

长征被外界称为“亲华派人物”,他于1956至1977年间曾多次访问中国,于1988年9月30日病逝。

4.阮文灵:促成中越关系正常化

阮文灵原名阮文菊,1915年7月1日出生于海兴省美文县嘉范乡一个职员家庭。1929年参加越南革命青年同志会的学生团活动。1930年5月1日在散发反帝传单时被捕,被判处无期徒刑并流放昆仑岛。1936年法国平民阵线获胜后恢复自由,同年加入印度支那共产党,在河内、海防一带从事工人运动,并组建了多个基层党支部和海防临时市委。1939年初被派往西贡市活动,担任西贡市委委员。1941年初在荣市被捕,被押至西贡判处5年徒刑并再次流放昆仑岛,1945年“八月革命”后获释。

阮文灵曾担任西贡市委书记,1960年在越共“三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被中央指定为中央南方局书记。1976年任胡志明市市委书记,同年12月越共“四大”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82年3月越共“五大”只保留中央委员职务,五届八中全会上被增补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继续担任胡志明市市委书记。1986年6月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9月任常务书记,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1986年12月越共“六大”当选中央总书记。

在越共“六大”上,阮文灵本着“正视事实,正确估价事实,认清事实”的原则,认真反思越共“五大”以来全国社会主义革命情况,肯定成绩,指出问题和错误,分析了错误的原因,并且总结了4条经验:以民为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把民族的力量和时代的力量结合起来;加强党的建设,使之与其肩负的任务相适应。在此基础上,他向全党提出了要走革新的路线。

阮文灵接过权柄后,开始修正原来越南领导人尤其是黎笋的错误路线,首先是借鉴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在国内贯彻革新路线,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越南的农业迅速恢复和发展。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阮文灵开始加快调整政策,寻求与中共和中国的关系正常化。1989年10月,老挝人民革命党总书记兼部长会议主席凯山·丰威汉访问中国,就是为越南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充当桥梁,他会见邓小平时,传达了阮文灵的口信,阮文灵希望恢复与中共的关系,希望到中国访问会见老朋友邓小平等。邓小平对此立即积极响应,指出中越关系正常化的唯一前提是越南从柬埔寨撤军。

1915年出生的阮文灵,是越共老一辈领导人之一,越南战争期间是越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对于历史上中共与越共的亲密关系、中国在越战中给予越南的巨大的决定性支持是十分清楚的,对于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也有清醒的认识。他在得知中共领导人的态度之后,即会见中国大使,通过大使向中共方面表示:希望实现两国、两党关系正常化,决定从柬埔寨撤军,诚恳希望早日访华。

在20世纪后期,长达10年的对抗之后,阮文灵开始谋求和中国正常的国家关系。

1990年9月3日,越共中央总书记阮文灵及总理杜梅、越共中央顾问范文同从河内经南宁到达成都,与中国领导人江泽民、李鹏秘密会晤。阮文灵说:“中共过去给予越南巨大的、慷慨的和无比宝贵的支持和援助,越南人民永远深表感激。12年来两国关系严重分裂,发生了许多不幸的事情,令人非常痛心。我们决心纠正过去的错误政策,绝不忘恩负义,要重新恢复胡志明主席的对华政策,恢复两党两国的传统友谊。”江泽民则引用了鲁迅的诗来回答他:“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这次著名的“成都会晤”,使过去一度从“同志加兄弟”到“反目成仇”的中越关系,因此得以开始复苏。很显然,“成都会晤”是中越关系发展的新起点,世人不难看出,越南领导人阮文灵在苏联解体之后,为了国家利益和巩固越共执政党地位,决心纠正错误,进而恢复与中国的友谊,此后两国两党关系就不断向前发展。

阮文灵学习中国改革开放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初级阶段”的理论,1986年开始了革新开放事业,1989年越南从柬埔寨撤军,并着手改善对华关系。1990年,以两国“成都会晤”为分水岭,中越两国两党实现关系正常化。

阮文灵在任期间,积极倡导全面革新路线,对越南革新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阮文灵被越南党和政府授予金星勋章等多枚勋章、奖章,并曾获古巴何塞·马蒂勋章、柬埔寨吴哥勋章。1991年6月在越共“七大”上辞去党内领导职务后,被推选为中央委员会顾问,1992年5月作为越共中央顾问正式来华访问。1998年4月27日逝世。

5.杜梅:达观而充满激情

在越南革新开放事业陆续取得新成果的大好形势下,越共“七大”于1991年6月在河内召开。时任总书记阮文灵退休,杜梅接任越共中央总书记。在5年之后的越共“八大”上,杜梅再次连任总书记。

杜梅于1917年2月2日生于河内市,年青时代是工人出身,1936年参加革命,1939年加入印度支那共产党。1941年被法国殖民当局逮捕,并被判10年徒刑。1945年3月越狱,参加领导夺取河东省政权的革命起义,继而任河东省委书记。此后,历任河东省、河南省、南定省、宁平省省委书记,海防市市委书记,1958年调中央工作,历任商业部部长、国家物价委员会主任、政府监察团团长、建设部部长、副总理、总理。在越共“三大”、“四大”、“五大”分别当选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和政治局委员,越共“六大”继续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

杜梅当选越共总书记,既让人略感意外,似乎也在情理之中。黎笋病逝以后,过渡人物长征继任越共总书记。但由于越共推行的政策不得人心,出现经济困难问题,人民生活极苦,加之领导层的日益老化,引起越共内外人士的普遍不满,强烈要求革新。1986年12月举行越共“六大”时,长征、黎德寿与范文同三人被迫退出中央政治局,阮文灵出任总书记,请出了被认为是“经济专家”的杜梅担任部长会议主席,为越南的经济发展掌舵。

杜梅上任之初,正遇上苏联解体这一重大事件,苏联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是越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样板,因此对越南的冲击巨大。越南的外援主要来自苏联,当时大部分的外部援助都停止了,越共党内思想异常混乱。杜梅作为刚刚上台的越共最高领导人,顶住了压力与冲击,没有像苏联那样倒下去。杜梅公开抨击导致苏联解体的个别人,他说,一个好端端的苏联共产党,竟被戈尔巴乔夫一个人给搞垮了,请问他们党的民主集中制哪里去了?他高度评价中国的国际地位,赞扬中国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贡献。

在发展中越关系方面,杜梅作出了重要贡献。1990年9月,杜梅作为部长会议主席,随总书记阮文灵、中央顾问范文同秘密访华,同中国领导人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成都会晤”。时隔一年,1991年11月,作为越共总书记的杜梅,与部长会议主席武文杰一起正式访华,双方发表《联合公报》,实现了中越关系正常化。杜梅表示,中越两国抛弃前嫌,实现关系正常化,不仅能够促进中越两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也对亚洲的和平与稳定,乃至亚洲一些地区问题的解决有益。

作为越共最高领导人,杜梅为解决两国边界领土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1995年11月底杜梅访华期间,中越两国签署了《联合公报》,确定了解决两国边界问题的原则,即“大局为重,互谅互让,公平合理,友好协商”。1997年7月杜梅正式访华,同中国领导人达成了一个解决上述两问题的时间表,即在1999年内解决陆地边界问题,签署新的陆地边界条约;在2000年内解决北部湾划界问题。后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按照上述时间节点签署了两个解决边界问题的重要协定。在杜梅的政治生涯中,对后来成为越共总书记的农德孟的提拔与重用可圈可点。在农德孟看似平淡无奇的政治履历表中,人们还是可以发现一个不寻常的事例,那就是农德孟曾从第八届国会的一个民族委员会副主任,一举跃升为第九届国会主席,说明农德孟确实具有一定的创造奇迹的政治爆发力,而时任越共总书记的杜梅对农德孟青眼有加,大力提携,则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杜梅当选总书记之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越南共产党最高领导层一直由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老一代领导人所掌控。杜梅于越共“七大”当选总书记时也已经年逾74岁,越南党、国家和政府的3位领导人即越共总书记杜梅、国家主席黎德英和政府总理武文杰的年龄分别为75岁、72岁和70岁。因此,越共“八大”杜梅再次当选总书记之后,首推的政治议题就是领导干部年轻化。杜梅在越共“八大”明确提出,今后凡年龄在55岁以上者不能作为新的中央委员候选人。1997年9月越南国会选举产生新的国家领导人,杜梅大力推荐60岁和63岁并具有大学学历的陈德良和潘文凯,分别接替年事已高的黎德英和武文杰担任国家主席和政府总理,强力促成越南最高领导层的新老交替。

杜梅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以年事已高为由,在越共八届四中全会上辞去总书记职务,担任越共中央顾问,因此被授予金星勋章。2000年10月,杜梅联名黎德英、武文杰,以越共中央顾问身份致信越共中央,建议超过70岁的越共政治局成员应当在党的“九大”上退休,越共中央采纳了他们的建议,规定以后年龄在65岁以上的政治局委员不得连任,同时,党政军最高领导人的年龄不得超过70岁。

正是已经退居幕后的越共元老杜梅,在关键时刻“临门一脚”,让农德孟得以取代任期不足一届的黎可漂,成为越共历史上除胡志明外最年轻、也是第一位来自少数民族的中央总书记,从而改变了越南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

6.黎可漂:壮志未酬离职去

1997年12月越共召开八届四中全会,讨论经济问题及有关的社会问题,会议接受了杜梅辞去总书记职务的请求,并高度评价杜梅对党和人民立下的巨大功劳。会议选举黎可漂为越共中央新任总书记。

黎可漂1931年12月27日生于越南清化省东山县,农民家庭出身。1946年参加革命,1949年加入越南共产党,1950年5月入伍,军事大学毕业,长期在越南人民军队工作,曾先后任越军总政治部主任、第九军区副政委、总政治局副主任等职,官至上将军衔,曾获一等军功勋章和其他勋章多枚。在1991年越共“七大”上当选中央委员,1992年当选越共中央书记,1994年越共中期全国代表会议上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96年越共“八大”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

由于黎可漂长期在越南军队任职,外界普遍认为他系军人出身,思想会偏于保守,越南的革新开放有可能因此停滞,甚至倒退。黎可漂上台后表示,他虽长期在军队工作,但思想不会保守,他将忠实地贯彻越共中央的既定方针,大力推进越南的革新事业。

虽然黎可漂担任总书记时间不长,但实践表明,他仍继续推进越南的经济革新。他虽然不懂经济,但虚心学习,依靠越共的集体领导,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启动证券市场试点,鼓励农民依靠集体力量发展“庄园经济”。在国内政策方面,黎可漂进一步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先后处理了几起大案要案,罢免了武春禄的副总理职务,分别对几名中央委员和政府部长给予记过或党内警告处分,还制定了对党员“19条不允许”的文件。在对外关系方面,黎可漂要求大力引进外资,进一步放宽各省市审批外资项目的权限,发展同美俄等大国的经济关系,同美国签订了贸易协定。

黎可漂任期内,亚洲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对越南的冲击自然也十分巨大,但黎可漂冷静思考,沉着应对,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尽量减少危机的影响,始终保持了越南的政治和社会稳定,没有出现有些东南亚国家那样的动荡。越南经济增长速度虽一度放缓,但不久又逐年回升。

1994年,黎可漂曾以越南人民军总政治局主任身份访华。担任总书记后,黎可漂于1999年以越共总书记身份再次访华,中越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确定了新世纪中越关系的发展框架,即“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这是对半个多世纪以来中越关系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在新世纪指导中越关系平稳、顺利、健康发展的正确方针,被越南领导人称为“黄金般的16个字”。作为越共党内年纪较大的领导人,黎可漂对胡志明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领导人亲手培育越中友谊有较多了解,他多次表示要珍视越中两国传统的友好关系,提倡加强两国青年一代的交往和友谊,多组织青年人互访,增加接触和了解,把越中友好的传统传下去。正是在黎可漂的建议和精心组织下,中越双方已经举行了多次青年友好交流活动,不断谱写中越两国人民友好的壮丽篇章。

2001年越共“九大”召开,农德孟取代黎可漂出任总书记。黎可漂成为越南统一以来除长征外任职时间最短的总书记。对于其下台的原因则众说纷纭,其重要原因如前所述,在前任总书记杜梅的强力推动下,越共推行领导层年轻化政策,特别希望“九大”以后领导者年龄控制在70岁以下,而“九大”时黎可漂不但年龄已过线,他未受过高等教育的现实也限制了他在仕途上继续升迁。另外,黎可漂任职期间,在革新开放、平息少数民族示威骚乱、推动反腐败等问题上受到责难,使民众深感失望,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7.农德孟:稳健务实改革派

农德孟于1940年9月11日出生于越南北太省,1958年4月参加革命,1963年7月加入越南共产党。河内中央农林中专毕业,长期从事林业工作,1966年赴苏联列宁格勒林业学院留学。1986年越共“六大”当选中央候补委员,六届六中全会增补为中央委员。越共“七大”、“八大”都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98年1月起任越共中央政治局常委。2001年4月越共“九大”全票当选越共中央总书记,2006年4月越共“十大”连任总书记。随后选出新一任国家主席阮明哲、政府总理阮晋勇和国会主席阮富仲,农德孟成为越南“四驾马车”的领导核心,越南高层领导班子顺利完成新老交替。

越南政坛“黑马”

农德孟成为越共新“掌门人”颇让人有些“意外”,因为黎可漂在1997年12月越共八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越共总书记后实际在位时间只有不到三年半,尚未完成5年的完整任期,黎可漂也因此成为自1976年越南统一以来除长征以外在职时间最短的一位越共最高领导人。农德孟的“异军突起”除了与黎可漂的政策失误、杜梅的大力举荐等相关因素外,农德孟自身也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和先天优势。

农德孟是越南政坛迅速蹿升的政治明星,越共“九大”前在越共18人政治局中已排名第4位,仅次于黎可漂、陈德良和潘文凯,在党内拥有相当高的政治地位,这为他进一步晋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农德孟1940年出生,当时不到61岁,具有年龄上的优势,年轻、有朝气、精力充沛,属于越共党内没有直接参加过越南战争的新生代,有学历、有知识,曾在苏联留学,拥有林业工程师的技术职称,是越共建党以来首位具有大学学历的最高领导人,符合越共所大力提倡的领导干部年轻化、专业化的用人标准。农德孟早年时期即参加革命并加入越共,历任省委委员、省林业厅副厅长和厅长、省人民委员会副主席、省委副书记、省人民委员会主席、省委书记、中央民族部部长和国会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先后任越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当选第九届和第十届国会主席,其成长经过、奋斗历程、政治生涯,和绝大多数的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的政治履历基本相似,符合“又红又专”的用人原则。

农德孟本人出身于越南少数民族之一的岱依族,成为越共建党以来首位少数民族出身的总书记,这让农德孟看似平静的政治生涯,又多了一丝传奇色彩。有关评论指出,这有利于平息越南中部高原省份相继爆发的少数民族抗议示威活动,对于团结越南各族人民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另外,从个人品质来说,农德孟为人温和谦恭,仪表风度文质彬彬,能言善辩,重视理论工作,深受各界好评。农德孟为官清廉正派,年轻有朝气,在政治上持温和的中间立场,倾向于改革,为党内各方所接受,被称为“稳健”的改革派人士,善于调和各方矛盾,处事灵活,有在地方和中央长期工作的经验,被认为是越共党内开明的务实派。

力推民主改革

农德孟认为,越南统一后的几十年间,特别是黎笋执政的十几年,越南的经济低迷和政治腐败,很大程度上是落后的、僵化的、缺乏民主的政治体制造成的,再不进行全方位改革,不但经济改革无法持续,越南的社会主义政权都有被葬送的危险。因此,农德孟上台后,高调提出越共“既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劳动人民和越南民族的先锋队”,大力推行各个领域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发起了“河内之春”运动。

首先,大力推进党内民主改革。农德孟带头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实行集体领导制度,从越共“九大”开始,取消政治局常委会,代之以中央书记处领导党的日常工作,重要干部任免等事项都要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从2002年开始,越共引入了对中央委员的“质询”制度,对每一位中央委员都可以进行“质询”,加强了党内民主监督。实行中央委员和重要领导职务的差额选举。在越共“十大”上,越南首次推举时任总书记农德孟和胡志明市市委书记阮明哲角逐新一届总书记,经过差额选举产生了越共新的最高领导人,此举极为罕见,也震动了国际媒体,被认为是启动长期冰封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序曲。这是国际共运史上共产党中央总书记首次由差额选举产生,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农德孟允许越南共产党“内部派系竞争”,党内可以出现不同声音,杜绝“一言堂”、“家长制”等作风。

其次,实行国会选举改革。越南选举新政策规定,国会选举实行全民普选,增加地方代表在国会中的比例,鼓励党外人士和自荐候选人参选。所有候选人都被分配到不同选区,由当地选民差额选出,一名候选人必须获得各地超过半数选票方可当选。重视选举的透明化以及候选人与选民的交流,如正式候选人的简历、照片等重要信息都要通过媒体公开。国会代表选举实行全程社会监督,候选人或其委托者、社团代表、新闻媒体有权见证、监督检票,还可以提出申诉。国会选举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国会的地位,许多侵犯选民利益的政府决策被国会否决,国会的监督职能得以体现。从2002年起,国会代表有权在每次例会期间就某个问题质询任何一个政府、高检或高院官员,质询场面全国直播,代表的问题往往非常尖锐、深入,最后代表们还要依据质询结果对官员进行信任投票。从此,政府再也不敢小看国会,国会地位显著提高。

再次,健全反腐机制,加强反腐建设。在农德孟的倡导和推动下,2005年越南正式颁布《反腐败法》,2007年越共十届四中全会禁止党政、军队、公安部门经商,从源头上遏制腐败。规定最高法院可直接审理高级干部腐败案件,中央不予干预,各级司法部门受最高法院领导,系统独立,司法部门的地位大大提高,并揪出一大批腐化分子。

此外,大力推行信息公开官员财产申报制度。2006年3月起,要求官员和国会代表如实公布个人收入,包括房地产、海外资产、账户及其他个人财务信息,将个人的基本情况如家庭地址、电话号码等向社会公布,以加强监督。越共赋予媒体更大的监督权,新闻媒体监督在反腐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许多贪官污吏首先被媒体曝光,媒体成为了监察部门的得力助手,深受百姓欢迎。

农德孟稳健而波澜不兴的政治经历足以表明,他是一位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政治领导人。农德孟显然为越共树立了一个更为现代化的形象。由于农德孟以异乎寻常的速度显露头角,有人猜测他是越南国父胡志明的儿子。当有美国记者问他这个问题时,农德孟曾诙谐地表示:“越南人民都是胡志明主席的儿子。”

重视发展对华关系

如果说,在1998年逝世并曾得到中共高度评价的总书记阮文灵,是恢复中越传统关系的重要推手的话,那么担任越共总书记的农德孟,就是又一位能够对未来越中关系走向产生重要影响的政治人物。农德孟之前的两位越共总书记——杜梅与黎可漂在位时,一个由于年事已高,一个因为任期短暂,而未能在越中关系上有更大作为,这就给农德孟进一步加强越中关系,留下了甚为广阔的表现舞台与挥洒空间。

农德孟上台后非常重视发展对华关系,2001年4月当选越共中央总书记不久,他即于9月份来华访问。根据中越两党达成的协议,农德孟于2003年第4季度再次访华,由于2002年10月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大”当选总书记,农德孟建议将访问提前至2003年4月非正式访华,农德孟遂在当年与中共新一代领导人胡锦涛会晤,可见农德孟急于同胡锦涛沟通的迫切心情与愿望。在农德孟当选总书记的越共“九大”上,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曾率团与会,向农德孟表示祝贺。

农德孟担任总书记期间,中越陆地边境争端和北部湾划界问题在两国政府努力下获得解决。两国海上划界协定生效后,这片原先因双方渔船“越界”而经常引发纷争的海域变得趋于安宁,这得益于农德孟担任越共中央总书记以来,大力主导并推动中越边界、领土等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所取得的积极进展。但不容忽视的是,南海问题依然是影响中越两国关系的难点问题。

三、现任越共总书记:阮富仲

2012年1月12日,越南共产党召开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现任越共中央总书记农德孟已连任两届总书记,根据相关规定,已71岁的他将不能再参选,大会选举67岁的河内市委书记阮富仲为越共中央总书记。

1.资历完整,一路攀升

阮富仲是一位老资格的越南共产党人。跟前几任的越共总书记一样,阮富仲也来自社会主义根基深厚的越南北部。他1944年4月14日出生于越南首都河内市东英县东会乡,是越南的主体民族——京族人,1963年就读于河内综合大学语言文学系,1967年12月入党,1973年在阮爱国高级党校攻读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1981年前往苏联实习并获副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后任中央理论委员会主席等职务,2006年6月当选为越南国会主席。

阮富仲在党内的阅历丰富,在多个岗位经受历练,这为阮富仲的政治前途奠定了基础。作为国家领导人,他也具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1996年8月担任河内市委副书记兼河内市委大学干事班班长,1999年8月至2001年4月任河内市委书记。阮富仲主政河内期间,当地经济发展迅速,他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1996年至2000年间,河内GDP平均增速在10%以上,2000年GDP占越南北方红河平原地区总GDP的40%以上。在担任越南国会主席期间,阮富仲也展现了强势的一面,改变了国会“橡皮图章”的形象,在他的主导下,如果20%的国会代表或者某个专门委员会提出议案,即可启动对政府官员的不信任投票,加强了国会的决策和监督职能,政府官员们倍感压力。

1997年12月,阮富仲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负责思想、文化、科技方面的工作,并一直连任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这在越共高层是不多见的。年已67岁的他,打破了连任政治局委员不得超过65岁的惯例。他在越共党内备受尊敬和拥戴,是越南政坛元老,也是越共政治理论界的泰斗级人物。

2.越共资深理论家

阮富仲总书记是权力核心人物,长期在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是一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政治家,在民众的印象中,他又是一位儒雅稳重的国家领导人。有德、有才、有能力、有眼界,是越南各界对他的普遍评价。

阮富仲步入政坛,始于越共中央机关刊物《共产主义》杂志资料室的工作,且一做就是好几年,从一名普通的党刊编辑做起,到杂志编辑部主任和总编辑,默默干了20余年,练就了深厚的理论功底。2001年阮富仲任中央理论委员会主席,两年后率团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中越两党理论研讨会,展现出其理论才华和深厚的理论功底。阮富仲当选国会主席后,繁忙工作之余依然继续理论研究,2010年5月发表《1991年纲领实施以来我党认知的发展》一文,提出“建设属于人民、领先人民、服务人民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清廉过硬的党组织”的思想,他认为越南搞的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体现在所有形式、分配形式和实现民富、国强、公平、民主、文明目标这三个方面”。他独特的认知视角和鲜明的理论观点,在越南理论界引起轰动。

阮富仲具有近30年新闻从业经验,是一位资深“新闻人”,他对媒体的作用及功能有着独到见解。阮富仲说,媒体是提供信息的机构,读者、听众和观众需要来自全世界的信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深入发展,有人说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会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阮富仲认为它们仍扮演重要角色,他说,越南许多偏远山区没有互联网,但那里的人民仍然希望听到来自外界的声音,希望得到关于世界变化的信息,这些仍然要靠传统的媒体发挥作用。

3.坚定不移地革新开放

阮富仲是越共政治理论界的核心人物,早在越共“七大”时,他以《共产主义杂志》副总编身份发表谈话就指出,要加速实现越共“六大”提出的改革路线。绝不能退到过去官僚主义的做法上去,他认为改革的航船已经启动,越南不会出现“保守派”重新上台的可能性。

越南的革新开放是从1986年越共“六大”开始的,阮富仲从地方到中央,经历了这几十年革新开放的全过程。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越南已基本完成了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越南积极稳妥地逐步进行政治体制革新,在政治民主化方面走出了具有越南特色的改革道路。越南革新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给阮富仲以深刻启示,越南必须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在越共“十一大”上,阮富仲强调,未来5~10年是越南全面革新事业的关键期。能否在已取得成绩基础上,解决革新进程中的深层次矛盾,彻底打破旧体制、旧观念的束缚,在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切实提高越南共产党的领导能力,牢牢巩固越南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是摆在越共新一届领导集体面前重要且紧迫的任务。阮富仲指出,加速推进全面革新事业,绝不能使改革停滞不前甚至后退,是越南实现民富、国强、民主、公平、文明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

刚刚当选总书记不久,阮富仲即郑重承诺,他将率领越共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奉行独立自主、全方位、多样化的外交方针,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同时大力加强国防力量建设,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到2015年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力争到2020年建设成现代化工业国家,到本世纪中叶实现越南的现代化。

4.防范西方“和平演变”

阮富仲长期主管党的理论宣传工作,对西方国家的宣传渗透非常敏感。他坚持从意识形态领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预防和反对“和平演变”、“自我演变”和“自我转化”的思想斗争。阮富仲深入分析越南所面对的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提出要及时、妥当地应对可能发生的“政治安全、内部安全、思想安全问题”,警惕“国内外敌对势力”加以利用,并明确指出思想宣传工作任务之一是“主动防范自我演变、自我转化,挫败各种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图谋和活动”。

近年来,伴随着国际局势的复杂演变,越南国内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流亡海外的越南人反动组织趁机与国内的敌对分子和“政治机会主义者”紧密勾结,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大肆施展各种阴谋活动,利用报刊、电台、互联网等媒介,散发反动宣传资料,歪曲越南党的路线和国家政策,激发内部矛盾,企图在干部、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少数民族群众中制造混乱,以实现其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谋,越南意识形态领域反对“和平演变”和“自我演变”的斗争激烈而复杂。

在西方不断发动和平演变的攻势下,越南能否保持清醒头脑,继续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国内外极为关注的问题。2010年2月,阮富仲以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主席身份出访印度时,就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明确表示越南将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阮富仲明确指出:“目前世界上有一些舆论很关注为何越南只有一个执政党,一党执政是否能够保证民主,为何不实行多党制。这个问题存在许多不同的争议。但是,我个人的意见认为,并不是多党就更民主,两党的民主会少些,一党执政民主又会更少。每个国家的历史环境都不同。重要的是社会是否发展,人民的生活是否幸福,国家是否稳定,是否日益向前发展。这才是最重要的标准。我并不反对,也不对实行多党制的国家带有偏见。甚至,有的国家有国王,有的国家有总理,有的国家没有总理,有的国家既有总统又有总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组织形式,对此我非常尊重他们。我认为并不是市场经济体制就要推行多党制。我们认为在越南还没有推行多党制的客观需要。至少到目前为止是这样。”当选越共中央总书记后,他又在多个场合阐述过上述思想和理念。

5.五次访华情缘深厚

阮富仲上台后,仍然坚持推行独立自主、多样化、主动出击的方针,为国家发展营造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提升越南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侧重发展与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欧盟等大国和组织的战略关系,推动中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向前发展。

阮富仲曾于1992年、1997年和2001年、2003年4次访华,当选越共中央总书记后,2012年4月再次访华,已经是第5次访问中国。

阮富仲说,越南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对华关系,将此置于越对外关系的优先位置。关于发展政治关系,越方将坚定不移地本着“十六字”方针和“四好”精神,密切高层互访,增进政治互信,深化各领域互利合作,丰富人文交流,加强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调配合;关于深化经贸合作,越方愿同中方一道,认真落实两党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执行好两国签署的经贸合作五年发展规划,加强经贸、投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深化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推动越中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取得实质性成果。

阮富仲表示,南海问题是越中关系的一部分,处理不好会影响越中关系良好发展大局。越方愿同中方领导人就妥善处理南海问题保持直接沟通,及时提供指导,与中方一道认真落实好两国签署的相关协议,坚持友好协商和谈判,妥善处理和解决,不让这些问题影响两党两国关系、两国人民感情和海上和平稳定。

在许多外交场合,阮富仲重申越南将一如既往地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2007年4月,他率越南国会代表团访华时对中国媒体说,“每次来到中国,我都有新的认识和感受”,“越中是友好近邻,两国国情相似,体制相同。当前,越南的革新开放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正在走向深入。越中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状态”。阮富仲多次表示,越南愿意与中国一道,把越中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升到新水平。

四、越南经济军事力量

1.经济实力不断增长

在东盟国家中,越南是发展中国家。1986年开始实行革新开放,1996年越共“八大”提出大力推进国家工业化、现代化。2001年越共“九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并确定了三大经济战略重点,即以工业化和现代化为中心、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地位,建立市场经济的配套管理体制。2006年越共“十大”提出发挥全民力量,全面推进革新事业,使越南早日摆脱欠发达状况。

经过20多年的革新开放,越南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从2000年到2008年,越南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7.5%,增长速度在亚洲仅次于中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90亿美元,人均1024美元。

与东盟许多国家相比,近年来越南的经济发展情况令人刮目相看,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是经济的“两高一贬一降”。越南的通货膨胀率曾高达7%,经济存在过热现象,发展的基础尚不稳定;财政赤字高达116万亿越盾(约合63亿美元),约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7%,这在东盟许多国家是不多见的;越盾贬值过快,不只是越盾的信用受到质疑,而且人们也感觉到越南的经济发展有许多未知的因素。也是由于上述三点,国际社会对越南经济的发展质量和经济竞争力的评价大为下降。2009年世界银行对主要经济体的排名中,越南的竞争力、宏观经济情况和经营环境已分别从上年的第70、70、91位,下降为第75、112、93位。

其次,是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大的发展和改善,不能适应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相对而言,越南的航空业发展比较快,但铁路、公路尤其是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仍是空白。纵贯北南的1号公路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长的一条街道,路的两旁布满了房子和商店,行车速度大受影响,交通事故频发。落后的基础设施,制约了越南国内经济发展,也影响了与中国及整个中南半岛国家的交流合作。

最后,是中国大市场有待越南大力开拓。中国是亚洲最具活力的经济体,具有广阔的市场,由于两国政治制度接近,越南开拓中国市场具有先天的优势。越南于2004年就提出了建立中越“两廊一圈”的合作意向,也很适合两国合作的需要,可惜的是几年来未能落实具体的合作项目。特别是在运输和通关便利化方面进展缓慢,在越南谅山省文朗县新清口岸,越南等候通关的车辆经常排到几公里长,甚至导致堵塞,不仅影响了中越贸易的快速发展,也影响了中国与越南背后的老挝、泰国、柬埔寨等其他东盟国家的陆路贸易的快速发展。据越方统计,2009年越南对中国的进出口逆差达115亿美元。

2007年年初越南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已经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越南经济越来越受到外部形势变化的影响,2008年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也对越南经济造成不小的冲击。但总的来看,越南作为东盟及亚太地区的主要经济体,特别是与迅速崛起的中国互为近邻,只要坚定不移地继续革新开放,越南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经济实力也有很大提升空间。

2.大力加强军队建设

越南军队的前身,是1940年印度支那共产党(越南共产党)领导群众起义成立的“自卫游击队”和“北山游击队”,当时只有32个人,分成3个班,后改名为“越南解放军”。

1944年12月22日,越南解放军在高平省原平县的山林中成立了一支宣传队,共有34人,分为3个排,黄参任队长,武元甲任总指挥。这是越南武装部队的源头,后来,越南把12月22日定为建军节,这支越南解放军宣传队就是越南人民军最初的主力部队。

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越南人民军经历了抗法战争、抗美战争,是一支有丰富战争经验的军队。数量上,越军由创建时的34人发展到现在的50余万人,结构上,由过去单一的陆军,发展到现在由陆军、海军、空军—防空军、炮兵部队、装甲部队诸军兵种组成的军队。越军编有野战军、军区部队、兵种部队,其中,野战军是全军战略机动部队,负责全境机动作战,是越军最高建制单位,军区是相当于军一级建制的地区性部队,主要负责辖区内作战,兵种部队分为各兵种司令部直属部队和野战军、军区配属部队两大部分。

为适应国家经济战略的需要,越军从越共“六大”开始奉行“建设一支装备较好、战斗力较强的现代化军队”的建军原则。越共“八大”政治报告强调,军队要担负对外抵抗侵略,对内防止暴乱的双重任务。进入21世纪以来,越军继续贯彻“各级防御”军事思想,按照“正规化、精锐化、现代化”的总方针,全面加强部队建设,改革步伐明显加快。2011年1月,越共“十一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重点加强海军、防空—空军、通信兵、电子战部队、高技术部队的装备建设。

越南实行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自卫队三结合组成的“全民国防”体制,实行义务兵役制。目前,越南现役部队约50万人,预备役约500万人。现役部队中,陆军35万人,海军3万余人,防空军—空军近4万人,另有机关、院校等部队。从军队人数看,在东盟各国中没有哪个国家可与之相比,即使在整个亚洲也是名列前茅。但是,从武器装备质量上看,越南军队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相比,并没有明显优势。越南军队的武器装备,大部分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从苏联和中国购买的。特别是在苏联解体后,由于越南国内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越南军队的武器装备几乎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更新换代,致使武器装备水平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近年来,随着南海紧张局势的发展,越南制定了一项雄心勃勃的“新世纪武装部队现代化计划”,力求加速对其陆、海、空三军的武器装备进行全面更新换代。为购买这些先进的武器装备,越南在军费开支已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近年来,越南的军费开支是东南亚地区增长最快的国家,几乎每年都有大幅度的增加。2008年,越南的年度国防预算已经突破10亿美元。

3.着力优化军队结构

越军全面总结几十年的战争历史,研究越军在历次战争中的经验教训,从1987年开始压缩军队规模,调编制体制,精简合并机关和非作战部队,大批作战部队转为担负从事生产建设和预备役训练任务,将3个作战师改编为国防经济师,一些作战部队的建制撤销,增编组建了一些新的作战部队,优化了军队结构和兵力编成。

1999年,越南将空军和防空军合并,担负国土防空、空中进攻、支援陆海军作战和空中运输等任务。合并后的防空—空军,从4万人精简至3万人,建立了各战略方向联合指挥中心,将防空—空军建设与人民防空结合起来,形成了空防合一的联合部队。

为了平衡海岛区域的力量结构,保证足够的作战力量。2009年3月,越南新成立了海军第二海区,驻地在同奈省仁泽县,负责管控平顺省到薄寮省的海域,同时对原有4个海区单位的管控范围和任务进行了调整。新组成的海军二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护南沙群岛的既得利益,着眼于越南南部海洋资源开发,为争夺南部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利益提供军事支援。

2010年,越军将防空—空军的飞行团划归海军,新组建了海军航空兵部队。这支新型部队主要装备“卡-28”、“卡-32”等型反潜直升机,使海军反潜作战能力大幅提升。目前,越南海航部队已开始招收飞行员和技术人员,先在海军学院进行基础训练,然后选派到加拿大和法国进行专业训练。

为提高越军应对突出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战役机动能力,近年来越南拨出专款新建了快速反应部队,分为总部和军区两个层级,由总部指挥控制的兵力为1~2个师,由军区指挥控制的为1~3个团。越军按照“武器优良,装备齐全”的要求,将先进的武器装备优先装备快速反应部队。从最近的几次演习来看,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不可小视。

4.海空军实力突飞猛进

陆军是越南的主要军种,近年来,越南在加强陆军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海空军建设。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越南就制定了“海军10年发展规划”,21世纪初制订了海军“三步走”发展战略规划,2010年前,增加新型舰艇,淘汰落后装备,重点发展潜艇和海军航空兵;2015年前,建成拥有远洋护航能力和海上作战能力现代化海军;2050年前,形成独立的远海和立体作战力量。

为此,越南拨出专款用于研制和外购新型的舰艇及配套武器装备,陆续从俄罗斯购入多艘导弹艇、导弹巡逻艇、护卫舰及反舰导弹系统,从澳大利亚购入护卫艇,从瑞典购入巡逻艇,从朝鲜购买袖珍潜艇,从法国购进一批海军电子通信、远程雷达、舰载电子监控设备。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4月,越南从俄罗斯采购6艘“基洛”级潜艇,第一批2艘已于2012年交货。此外,越南投入巨资,修建和扩建中部、南部的一批重要大型军港和军民合用港口。当前,越南海军装备各型舰艇252艘、24部岸舰导弹发射装置、10余架反潜直升机、2架多用途直升机、3架反潜机以及水上飞机,另有水陆两用坦克、岸炮、高炮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南防空军—空军装备的老化问题日益突出,由于经费短缺,一直未能制订大规模武器采购计划。随着越南经济改革取得成效,越南开始对防空军—空军进行现代化建设,重点是改进和更换防空导弹和战斗机。

在防空方面,从俄罗斯定购了先进的地空导弹系统,分别装备部署在河内和胡志明市,目前越防空部队有各类导弹发射车12部,大口径高炮230门,地空导弹发射架300多部,便携式地空导弹发射器100多具,各型导弹约1000枚,各型雷达120多部。

在战机方面,继上世纪末从俄罗斯采购第一批苏-27战斗机后,2003年以来从俄罗斯订购了多架苏-30战机,从捷克购买了喷气教练机,从波兰订购了海上侦察机和海上搜救直升机,从加拿大定购了武装直升机,从法国购买了反潜机,在印度帮助下改造升级了米格-21战斗机。当前,越南共有140架米格-21、53架苏-22、12架苏-27和8架苏-30战斗机,此外还拥有100多架水上巡逻机、教练机、运输机和直升机。按照计划,越南不但将购买更多的俄式装备,还积极引进美国的F-16战斗机、“阿帕奇”武装直升机、预警机和印度、韩国制造的防空武器装备。

5.加强南海军事部署

越南的建军原则明确指出:“提升军事实力,维护国家利益,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和各种突发事件”是越南军队的中心任务。面对日趋复杂多变的南海形势,越南不断加强在南海的军事力量,以维护其所谓的“国家利益”。

首先,加紧对已占岛礁军事控制。1993年,越南占领南沙岛礁24个,守军600人;到2002年,越南占据27个岛礁,守军增至2020人;如今被越强占的南沙岛屿已达29个,兵力增加到3500多人。由此可见,越南不断增加已占南沙岛礁驻军数量、完善岛礁防御工事、加紧建立岛礁警戒体系,增强岛礁防御能力。越南将南海海上航道要冲南威岛设为越南在南海的海上据点,2004、2005年相继建成了南沙的南威岛机场和长沙岛机场,大批人员装备和弹药物资源源不断运抵南沙。为应对可能的突发事件,2009年年初开始,越南又开始向南沙群岛增派海军陆战队。

其次,对中国在南海的活动进行严密监视。越军频繁派舰机赴南沙海域执行侦察监视、巡逻警戒任务,严密监视中国南沙守礁部队动向,严防中国舰船靠近其控制海域和岛礁活动。对他国针对南沙无人礁滩的活动十分敏感,一旦获悉有关他国舰船在无人礁滩活动的信息,就会迅速出动舰机前往查证,严防他国采取占礁行动。

再次,企图与中国长期军事对抗。为了永久占据南沙岛礁和控制南沙海域,越南制订了南海军事斗争总体规划,完善各种作战预案;加紧完善体制编制,重点加强海空军建设;积极调整兵力部署,着重加强沿海地区防御力量;大力购买、制造先进武器装备,不断提高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强化沿海地区战场建设,增强防御能力;频繁在南海开展军事训练演习,注重提高实战能力,从各个方面已做好了与中国长期军事对抗的准备。

中越两国是“山连山,水连水”的近邻,两国之间有两千余年的交往史,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被胡志明主席称之为“同志加兄弟”的关系。1950年1月15日,越南外长黄明鉴照会中国外长周恩来,表示愿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月18日,周恩来复照黄明鉴表示同意两国建交。后来,越南曾把1月18日定为外交胜利纪念日。中越建交,在两国2000余年关系史中翻开了崭新一页。

五、中越两国海洋权益与边界争端

1.绵延流长的友好关系

半个世纪以来,中越两国关系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但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也曾出现过一段曲折过程,呈现出不正常状态。至20世纪90年代,中越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91年,随着柬埔寨问题的全面解决,中越关系中的主要障碍已经消除,实现了关系正常化。1992年以来,两国的政治关系在逐步恢复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高层互访不断,中共和越共的历任最高领导人都进行了互访。在高层互访的作用下,中越双方在相互协商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发展两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关系的发展。

推动中越关系发展的既有外因也有内因,而内因及现实需要则是主要的。发展两国关系,是各自国内改革、革新事业和经济建设的要求,是两国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认同,也是各自对地缘政治关系的权衡,两国密切的历史文化关系也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必须看到,中越之间毕竟是一个大国与一个小国的关系,加上实现关系正常化时双方军事冲突才结束不久,越南对中国的安全疑虑与戒心较重,以致双方政治、经济关系的改善与发展,经历了较为曲折的过程。

中越两国经济互补性很强,合作潜力巨大。自1991年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经贸合作长足发展。1991年,两国贸易额仅为3223万美元,2006年即突破100亿美元,在中越建交60周年的2010年达到273亿美元。自2003年起,中国连续多年保持越南最大贸易伙伴地位,也是越南的第一出口大国和重要投资来源国。越南经济部门曾评估认为,中越关系恢复友好的近十几年是越有史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以往越提出的五年计划往往都没有完成,但近年来几乎每次都超额完成计划指标,这与越大力发展与中国的经贸关系是分不开的。

毋庸讳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中越政治、经济关系发展具有不良影响或起抑制作用的因素和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归结起来,主要是陆地边界问题、海域与海岛争端问题。

2.中越边界争端三大问题

中越边界问题,主要包括陆地边界、北部湾边界和中越南海争端3个方面。

中越陆地边界全长1300多公里。19世纪80年代,根据历史形成的传统习惯线,中国清政府与法国殖民政府签约,划定了中越两国边界。此后,中越两国历届政府都对此予以承认,但由于种种原因,双方对边界线的准确位置和具体走向有某些不同认识,因而存在一些小块争议地区。新中国建立后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中越陆地边界基本上是和平安定的,并成为中国援越抗法、抗美的前线。然而,1968年后,随着双方战略分歧的出现,中越边界摩擦显现并在越南统一前后迅速上升。

北部湾(越南称为东京湾),位于南海西北部,是一个为中越两国共有的半封闭海湾。长期以来,中越两国人民共同在北部湾上捕鱼、生活,两国在北部湾上并不存在边界问题。中越北部湾争议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才发生的。当时,随着现代海洋法的发展,两国在北部湾的海洋权益主张出现了重叠。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越曾两度就解决陆地边界和北部湾争议进行谈判,但都无果而终。20世纪70年代末,越南当局在中越边境不断制造挑衅事件,不但驱赶华侨,还侵占中国领土达160余处。1979年2月,中国军队在中越边境全线发起对越自卫还击作战,1981年5月发起收复法卡山、扣林山、老山地区的作战,直到80年代末,中越双方陆地边境战事基本停息。

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后,两国重新着手解决双方争议。1993年10月,双方签署《基本原则协议》,决定从实际出发,先集中解决陆地边界和北部湾问题,同时就海上问题继续谈判。

1999年12月两国签署《中越陆地边界条约》,2000年12月又签署了《中越北部湾划界协定》和《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中越陆地边界与北部湾划界问题都得以解决。2009年两国在完成陆地边界立碑工作后,签订了划界立碑议定书、新的边界管理协定、陆地口岸及其管理协定,陆上边界问题已基本解决。在陆地边界与北就湾划界两项重大谈判中,北部湾划界谈判要艰难得多,可谓一波三折,起伏不定,谈判密度之高,在中国外交史上绝无仅有。与陆地边界争议相比,北部湾划界争议解决的难度要大得多。之所以如此,除后者的经济利益较大外,法理依据上的不同也是重要因素。两国陆地边界划界在历史上曾有国际条约,而北部湾争议却是新生问题,其解决难免要花费两国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南海,又称南中国海,位于我国大陆南面,南北绵延1800公里,东西分布约900多公里,大致可以分为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这些岛礁都位于被称作“九段线”的中国国界线内。包括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的历代史籍对南海岛礁都有丰富而详细的记载。对于南海诸岛,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发现和最早命名,并且长期不断地经营开发与定居利用,历代均进行有效管辖与行使主权,中国对南海拥有主权的历史事实和法理根据是充分的、确凿的、无可争辩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南不断捏造“事实和证据”证明对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拥有“主权”,在法理上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3.恣意侵占我国南海岛礁

中越南海主权争端最早始于20世纪30年代法国侵入南海之后,法国当局派舰队到西沙和南沙群岛勘探,并以越南的名义非法宣示“主权”。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中国政府于1946年接收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1956年,南越政府侵占中国的西沙群岛的珊瑚岛、甘泉岛和南沙群岛的南威岛,并发表公报,声称对我国西沙和南沙群岛拥有主权。1974年1月,中国军队在西沙海域采取军事行动,将入侵中国海域的南越军队驱逐出去,收回了西沙群岛。

20世纪70年代南越军队被驱逐出西沙群岛后,又相继占领了南沙群岛的南威岛等。南威岛被越南侵占的时间最长,目前已成为越南在南沙群岛的军事指挥中心和行政中心。岛上建有无线电发射塔、直升机停机坪等军事设施,以及居民区和学校等。

1988年前后,越南侵占南沙岛礁达到一个高峰。为了阻挠中国在永暑礁建海洋监测站,越南抢占了永暑礁附近的5个岛礁。“3·14”海战后,由于中国军队无法在岛礁上长久驻军,相当一部分岛礁虽在海战中获胜,但还是被越南侵占,并在岛上建有礁堡,常年驻军。

在越南的恶劣“示范”效应下,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原来相对平静的南海波澜乍起,南海沿岸国家及地区纷纷对南沙提出主权要求。目前,南沙群岛的主要岛屿被五国六方(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中国台湾)所控制,其海域被六国七方(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中国台湾)所分割,并且这种分割和控制还有继续蔓延的趋势。其中,越南是侵占中国南沙岛礁最多的国家(共占29个),并提出对西沙群岛与南沙群岛拥有全部主权,是野心最大的国家。

越南挑起南海争端,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即经济利益和战略利益。

越南南海争端,经济利益首当其冲。南海蕴藏着丰富油气、矿产、水产和生物资源,堪称“资源宝库”。单就油气资源而言,南海是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焦中心之一,南海油气资源分布在24个沉积盆地,总面积约为72万平方千米,油气储量约420亿吨。南沙群岛附近海域分布着10个油气盆地,面积约41万平方千米,石油储量约350亿吨,天然气13万亿立方米。其中,在我国“九段线”内的石油储量约350亿吨,天然气8.3万亿立方米,被称为“第二个中东”。

越南极为看重南海的战略地位。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南海位于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上,是全球航运的重要枢纽和重要的海上通道,其战略地位对于越南来说是毋庸置疑的。越南整个陆上领土呈狭长形的南北走向,缺乏军事防御的战略纵深。越南东面濒临南海的西沙和南沙海域,越南需要抢占这两个群岛的岛礁,以把其军事防御前沿向前推进,增加其防御纵深。尤其在越南军事实力不算十分强大的情况下,越南更需要增加这一防御纵深。从越南方面看,抢占南海是实现其国家安全防御战略的必然需求。

从中国方面看,中国面临着大国对中国的海上围堵,中国的军事力量必须从南海突出重围。在黄海和东海,中国面临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军事堵截,中国军事力量很难从这一地区自由进出。所以,目光自然落到南海这巨大的水域。南海海水深度大大超过黄海和东海,便于海军行动。同时南海周边国家众多,并且军事力量都不强大。美国势力虽然插足这一地区,但同盟关系没有与日本、韩国牢固。因此,中国军事力量从一这海域进出,自然条件有利,面临的阻力较小。所以,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国要实现大国战略,中国的军事力量要走向世界,必然首选南海。

4.企图实现“借美抗华”

越南公然在南海主权问题上挑衅中国,且越走越远,除了上述两项基本考虑以外,也显现出在新的战略格局下“借美抗华”的现实企图。

近年来,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不断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合作,越南也积极改善与美国的关系,在俄罗斯撤出金兰湾之后,考虑让美国使用金兰湾,增强对中国的牵制。同时,越南利用美高调“重返亚太”之机,竭力拉美国介入南海问题。

美国在南海问题上较长时间来一直奉行“积极的中立主义”,实施不介入政策。近年来,随着南海在美全球战略特别是亚太战略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美为掌握南海地区事务主导权,控制南海战略通道,维护南海战略利益,将其对南海问题的立场由“保持中立”和“不介入”转为“积极介入”,并从“幕后走向前台”,加紧对南海实施渗透,不断插手南海事务,强化与越南等国经济合作,支持美公司参与南海油气开发,向南海周边国家提供援助,利用地区相关机制频繁在南海问题上发声。美国甚至以保证“航行自由”为名,以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扬言当南海地区出现“威胁美国利益”活动时,美军将做出反应。在美国的拉拢利诱下,越南积极向美国靠拢,全面加强政策协调与配合,越军于2010年第一次参加了美军的“卡拉特”系列演习。

不难看出,美国为防止中国崛起挑战其全球霸权利益,利用南海问题在对华遏制战略中的地位,将南海作为强固对华战略包围圈的重要环节,图谋在南海地区租用更多海空军基地,与美在东北亚、中亚和南亚的军事基地相呼应,形成包围中国的态势,达到对中国实施战略遏制和维护美全球霸权地位的战略企图。而越南正是顺应了美国的战略需要,在南海问题上服从和服务于美国的对华遏制战略。

5.加紧掠夺南海资源

越南积极推行海洋战略,坚持“先开发先受益”的原则,加紧对南海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捞取大量经济利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越南加紧动作,派人赴南沙考察,建渔港,修灯塔,建设高脚屋,竖立油井,搭建采油平台,疯狂盗采南沙地区的油气资源。

2010年以来,越南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阿联酋等国油气公司合作,先后在北部湾湾口外、西沙、南沙多个敏感海域开展大规模油气勘探开发活动,其范围完全突破中国“九段线”限制,并首次深入200海里以外越所谓“外大陆架”海域。目前,越南已在南海打井几百口,常年在南沙等海域保持10余艘船只及多个钻井平台实施油气勘探和开采作业,日均石油产量达30万桶以上。

与此同时,越南不断强化对南海海域的实际管控,极力阻挠我国在南海的维权活动,频繁驱捕我方作业渔船,肆无忌惮地阻挠我国在南海海域进行资源开发活动。每当我方的勘探船、钻井平台和考察船在北部湾湾口外、西沙和南沙海域作业,越南都要出动大批船只,对我方船、台实施不间断跟踪监视、驱赶和阻挠,致使其不能正常作业,甚至被迫撤离。越南还在南海划定我国渔船活动“禁区”,大肆驱赶、抓捕我方作业渔船,强迫我国被扣渔民承认“侵犯”其所谓“领海主权”,以“为外交斗争服务”。我国的资源开发受到严重干扰,海上活动空间和安全受到严重挤压和威胁。随着越南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量的扩大,越南加大了对南海油气资源的掠夺力度,这必将对我国维护南海正当权益及中越友好关系构成挑战。

6.力促南海问题国际化

越南对南海“主权”问题的立场愈加强硬,不断搜罗、制造其对南海拥有“主权”的依据,积极向联合国提交大陆架外部界限报告,图谋制造“合法”的法理依据。在各种国际场合进行宣传造势,极力鼓吹其对南海拥有“主权”。

在南海问题上,越南与菲律宾、马来西亚等都是侵占我国岛礁、侵犯我国主权的国家,都将中国视为重要战略对手,经常就南海问题进行内部协调,统一立场,意在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中国。在越南的纵容和撮合下,这些国家还极力拉拢美、俄、日、印等大国参与南海问题,形成利益捆绑,对我国进行制衡。他们联起手来,在南海问题上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力促南海问题国际化,其中,越南是区域内推动相关各方在南海问题上抱团对付中国的主要“操盘者”。

越南利用担任东盟主席国机会,多次将南海问题纳入东盟会议议事日程,以拉拢东盟国家联合对付我国,积极鼓动菲马等国结成“外交联盟”,保持东盟统一立场,共同与中国对抗。竭力推动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作为“利益故关方”介入南海问题,形成对我国多重压力。尤其是越美相互勾结,里应外合,有计划、有预谋地利用东盟地区论坛等场合,煽动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尼、新加坡、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区域内外国家在会上提出南海问题,集中向我国发难,共同“炒热”南海问题。在美越挑唆下,这些国家都在会上发表了对南海问题的“看法”,为南海问题多边化、国际化推波助澜。在越南主导下,美国已成为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和操纵各方联手对付我国的主要域外国家。东盟积极利用整体力量和多边机制,在南海问题上对我国进行制约,导致南海问题日趋复杂化。

专家点评

历史的长河波涛涌动,越南这个比邻之国,总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有10年的兵戈相向,但在两国长期的交往中,彼此友好毕竟是主流。21世纪已经迈过了第一个10年。21世纪对中国和越南都是非常重要的,中越两国的经济社会能否实现现代化,既取决于各自国内因素,同时也与国际大环境紧密相关,当然其中也包括两国间的关系情况。当前来看,中越关系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难以绕开的问题,就是南海主权争端问题。

2010年3月,我国政府正式宣布南海问题是关系中国领土完整的核心利益。南海问题的实质是领土主权问题,没有任何回旋和退让的余地。中越南海争端的特殊性尤其表现在中国与越南的特殊关系上,中越两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两国执政党友谊深厚,两国合作不断加深,越南官方称中越关系是“同志加兄弟”的特殊关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越都需要一个发展经济的和平环境。尽管中越关系在恢复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睦邻友好仍然是主流。关系正常化毕竟促进了两国的开放和发展,特别是对于越南来说更是获益匪浅。但从目前来看,中越两国在南海争端中的分歧是如此之大,如何既不影响两国关系的发展,又要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成功解决南海争端这一敏感问题,这对两国政府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