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故事1 以德报怨:宋就替邻浇秧
【金玉良言】
“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差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故事精选】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相邻,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在各自的地里种了西瓜。
梁国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国的亭卒懒惰,瓜秧自然长得不好,与对面西瓜田的长势大相径庭。楚国的亭卒觉得失了面子,有一天夜里偷跑过去,把梁国亭卒的瓜秧全给扯断了。梁国的亭卒第二天发现后气愤不平,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并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
而宋就却说:“这样做当然是很卑鄙的,我们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我们为什么再反过来扯断人家的瓜秧呢?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起来,而且,你们这样做,他们一定会知道的。”
梁国的亭卒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楚国的亭卒发现自己田里的瓜秧的长势一天好似一天,仔细观察,原来是梁国的亭卒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水。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感到十分惭愧,于是把这件事报告了楚王。楚王听说后,特备重礼送梁王,既表示自责,也表达酬谢,结果两国成了友好的邻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是你不想得到的东西就不要强加给别人,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再看下面这个故事:
汉朝的时候,有个人姓姜名肱。他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姜仲海,另一个叫姜季江。他们兄弟三人非常的友爱,情同手足。
兄弟三人形影不离。天天在一起读书、下课又一起温习功课、玩耍、还一起帮家里做家务事。而且三个兄弟缝了一床大棉被每天都睡在一起。
或许我们会觉得,这种情形在幼年的时候才有可能发生,长大之后不可能,因为已经成家立业了。可是姜肱三兄弟长大之后感情依旧非常的好,好到有时还三个人睡一块,这就真的非常难得。他们三兄弟能同一条棉被,这样到成家之后,感情还这么好,就突显他们三兄弟的确是一条心。
有一次姜肱跟他的弟弟一同去京城,结果半夜路遇强盗。月光下,强盗面目狰狞,手里的匕首泛出幽幽寒光,看了直叫人打颤。强盗嚣张的晃着明晃晃的匕首一步步逼进抱在一起的两兄弟。突然,哥哥推后弟弟,走上前一步说:“我弟弟还小,我是做哥哥的,我可以牺牲,我要挽救我的弟弟,希望你们放他一条生路。”这时,后面的弟弟也走上前来说道:“不!你不可以伤害我哥哥,还是杀我吧!”兄弟俩都争着让对方活着,想到兄弟就要生离死别,俩人不禁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盗贼也不是铁石心肠,也是因饥寒才起盗心。他深深地被兄弟俩的手足情感动了,讲到:我今天终于见到什么叫亲情了。于是抢了一些财物便匆匆离开。
到了京城里头去办事,有人见到姜肱衣冠不整,穿得很破烂,就问他:出了什么事,你会如此的落魄?但是姜肱用其它种种的言语,来掩饰他被抢的这一段经历,绝口不提被抢的这一段事。因为他深盼盗贼能悔改。
后来事情辗转传到盗贼那里,他听到姜肱被抢而不说,非常感激,悔恨交加。于是隔天就跑去请求拜见姜肱,亲自把所有抢来的衣物还给了姜肱。并表明痛改之意。姜肱可以说仁慈到极点,怎会不感化人?何况盗贼也是人啊。姜肱他这样的仁慈,这样爱人之心,实在是难能可贵。
【处世妙方】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做为终生奉行不渝的法则呢?”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里的恕是凡事替别人着想的意思。其意是,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不要加在别人身上。这句话可视做待人处事的基本修养,如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古人语:“吃亏是福”,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吃亏,你就成了施者,朋友则成了受者,看上去是你吃了亏,他得了益,然而,朋友却欠了你一个情,在友谊和情谊的天平上,你已为自己加了一个筹码,这是比金钱、比财富更值得珍视的东西。
故事2 转换立场:孔子学生要马
【金玉良言】
在物理学中有这样的阐述:每个作用力都存在一个与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其实在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也存在这样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站在人性的角度上讲,人们的反作用力其实是一种无意识的本能反应。
【故事精选】
春秋时期,孔子带着他的弟子到处讲学。一天,他们来到一个村庄,在一片树阴下休息,不料孔子的马挣脱了缰绳,跑到庄稼地里去吃了农夫的麦苗。农夫上前抓住马嚼子,将马扣下了。
子贡是孔子当时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他白告奋勇地上前,打算凭着自己不凡的口才去争取和解,说服那个农夫。子贡首先向他表明了他们的身份,以及他们一行的目的,然后向他解释为什么马会跑过去吃他的麦苗。不料,他将大道理讲了一遍又一遍,费尽了口舌,但是农夫就是听不进去,就是不肯归还马匹。最后,子贡只得垂头丧气地回来。
有一位刚刚跟随孔子不久的新学生,他的学识、才干远不如子贡。当看到子贡没有完成交涉任务时,也请求前去一试。在得到应允后,他笑盈盈地走到农夫面前。一开始,他跟农夫聊收成、劳作中的一些问题,等对方慢慢消失了敌意之后,才非常诚心地向对方道歉,并表示可以赔偿他的损失。很快地,农夫就把马还给他了。
【处世妙方】
每个人的身份、地位不同,所观所感也不同,所以说话做事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往往要比站在自己的立场让更有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高度,同时还要学会转换立场。凡事不要自以为是,多想想如果我是对方该怎么办。
故事3 推己及人:大禹胸怀天下
【金玉良言】
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必须先做到推己及人。孔子在《中庸》中有这样一段评价舜的话:舜该是个最孝顺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圣人,地位上是尊贵的天子,财富拥有整个天下,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都保持他的功业。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应得的财富,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名声,必定得到他应得的长寿。所以,上天生养万物,必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厚待它们。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
【故事精选】
大禹是推己及人的典范。他接受任务去治水时,刚刚结婚,处在蜜月之中。当他听到有人被洪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己家里亲人被水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他毅然离开新婚三天的妻子,率领群众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吴越春秋》上还记载:禹治洪水到苍梧,见一犯人被缚,禹抚摸着他的背而哭。别人说:“这个人犯了法,应该有这个下场,哭他干什么?”禹说:“我听说一个男子不耕种,天下就会受到饥饿;一个女子不养蚕,天下就会受到寒冷,我替天治理水土,使人民安居乐业,各得其所。现在还有人犯法,说明我的德薄,这是我不能教化人民的明证,所以悲痛而哭。”禹以仁爱之心教化人民,所以成为后人传颂的圣君。
大禹的推己及人,胸怀天下,其事迹被世人所传诵。后来的范仲淹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而这句名言也是范仲淹的真实写照:
宋朝宰相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自幼孤贫,勤学苦读,从青年时代开始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一心想要济世救人。有一次,他遇到一个算命先生,问道:“我以后能不能当宰相?”算命先生说:“小小年纪,口气是不是有点太大了?”范仲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那你看我可不可以当医生?”算命先生很好奇,怎么两个志愿差这么大?他就问范仲淹为什么?范仲淹回答:“唯有良医和良相可以救人。”算命先生说:“你有这颗存心,真良相也。”
他救济穷苦的人家,当宰相时,便把俸禄拿出来买了近城的好田一千亩,称它“义田”,给贫穷无田地者耕作。每天有饭食给他们吃,每年有衣服给他们穿,凡是有嫁女儿的、娶媳妇的、或是有亡故的、安葬的种种事情,都拿钱帖补他们,并且选择他族里年长又贤良的人,去管理这件事,一切银钱的付出和收入,都有一定的计划。实践了他年轻时念念利益众生的宿愿。
有一次在苏州买屋居住,一位风水先生盛赞此屋风水极佳,后代必出公卿。范仲淹心想,既然此屋风水能使后代显贵,不如改为学堂,让苏州城百姓的子弟入学,将来众人的子弟都能贤达显贵,较之自己一家的子弟显贵,岂不是更为有益吗?于是立刻把住宅捐出来,改作学堂,希望能让更多的孩子读书,让国家有更多的栋梁之才。苏州在此地就学的学子们,在这八百年的过程中,出了三四百个进士,几十个状元。
还有一次,他吩咐儿子范纯仁押解五百斗麦子回苏州老家,在运输的过程中,刚好遇到了父亲的故友,在交谈中了解到他的家境十分贫寒,父母都没能葬好,女儿也没有嫁妆。范纯仁知道后,马上将五百斗麦子卖掉,结果钱还是不够,就把船也卖掉了,解决了他父亲故友的困难。卖完后,他就回到京城跟父亲汇报。当父子俩坐在一个桌上,范纯仁跟父亲讲:“我把五百斗麦子卖掉,钱还是不够。”父亲抬起头对他说:“那你就把船也卖掉了吧!”范纯仁说:“我已经卖掉了。”可见父子同心。
范仲淹为官数十载,他每到一地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政绩斐然,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在生活上,他治家严谨,十分俭朴,平时居家不吃两样荤菜,妻子儿女的衣食只求温饱,一直到晚年,都没建造一座象样的宅第。在死后入殓时,连件新衣服都没有。然而他喜欢将自己的钱财送给别人,待人亲热敦厚,乐于替人家办好事,当时的贤士很多是在他的指导和荐拔下成长起来的。即使是乡野和街巷的平民百姓,也都能叫出他的名字。在他离任时,百姓常常拦住传旨使臣的路,要求朝廷让范仲淹继续留任。
范仲淹的行动和思想,赢得了后人的敬仰。他于仁宗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去世,享年六十三岁。噩耗传到各地,苏州和庆州的百姓,以及归附宋朝的各族人民,都画了他的肖像,给他立生祠,来纪念他。人们深为叹息,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众多百姓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泣哀悼,斋戒了三天才散去。历代仁人志士也纷纷以范仲淹这位北宋名臣为楷模,学习和效法。
今天,范仲淹的精神和思想仍闪耀着光辉,有着使人奋发向上的教育意义。
【处世妙方】
推己及人是实现仁的最佳途径。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得拿人心比自心。孟子将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进行了发挥,他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点。即把孔子提出的仁爱思想发扬光大,为后人提出博爱思想奠定了基础。
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我们如果能做到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定能广结人缘,在社交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