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生活法则:越成熟就越好
第1节 你千万别只会踢椅子
引言
迈向成熟的标志是——敢于承担责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面对很多的责任。
那些不成熟的人,总能找到理由为自己的不足开脱。
重要的是如何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而非一味地自我怜悯、萎靡不振。
一天,我那个刚学走路的小女儿达娜,想把一个小椅子弄进厨房里,好登着它取冰箱里的东西。我看到之后,立刻冲过去,却还是没来得及——她从椅子上掉了下来。我把她扶起来之后,想看看她是不是摔伤了,却见她使劲儿地踢了那个小椅子一下,嘴里还生气地说:“都怪你,把我摔了下来!”
假如你注意过孩子们的举动,肯定会发现很多这类事。作为一个孩子,这样做是无可厚非的。他们就是要向一些没有生命的东西、不相干的人出出气,好像这样一来就能让自己的痛苦减轻一些。他们这样做是非常正常的。
可是,如果成人之后依然这样做,可就不大好了。从古代开始,人类当中就存在一种推卸责任的恶习。亚当偷吃了禁果之后,把罪过都推给了夏娃:“是你给我做伴的那个女人给了我那树上的果子,我才吃了。”而夏娃说:“是蛇哄骗了我,我才吃了。”
迈向成熟的标志是一一敢于承担责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面对很多的责任。千万不要在遇到磨难的时候,像个孩子似的找椅子出气。
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把责任推给别人呢?其实,仔细想想也很简单——同自己肩负责任相比,推给别人多容易呀!
反省一下自己吧,你是不是很爱怪罪父母、上司、老师、丈夫、妻子、儿女,有时我们还会把祖先和政府一同拿来责备,甚至责怪社会,责怪自己不该出生到这个世界。
那些不成熟的人,总能找到理由为自己的不足开脱。比如,他们的童年不够幸福——生活太穷苦了、父母都太老实了,或者是生活太奢侈、管教得极为严厉,或者是失于管教、没上过学,或是身体太孱弱了,等等。
还有一些人,总是在抱怨丈夫或是妻子跟自己没有共同语言,或者是自己的命不好……这简直令人感到费解:怎么一切都和这个人过不去呢?而这些人,他们本身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如何战胜困难,而是先把一切责任推给别人。
记得一个学员曾经在课后跑来找我,当时我们刚刚上完一节关于记人姓名的课。她对我说:“我想你不会要求我也去记别人的姓名吧,我向来不擅长这个。我总是把别人的名字记混。”
我问她:“是什么原因呢?”
她回答说:“这是遗传,我们家的人记忆力都不好,我也是这样。”
“小姐!”我开导她说,“你的症结不是遗传,而是习惯。在你的内心深处,感到把责任推到遗传上比努力去记东西要简单多了。请坐,我要让你看到这一点。”
接着,我让她做了一些记忆练习。她当时很专心,所以效果不错。尽管完全克服掉她的旧有观念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可是,在接受我的意见之后,她开始克服自身的不足,记忆力提高得很快。
现在做父母简直太辛苦了,不仅要抚养儿女,到老还得受他们的埋怨。从记性不好开始,直到脱发,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不顺利,都能怪到父母头上。
我曾经接触到一个年轻女子,她埋怨母亲影响了自己的一生。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病死了,母亲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外出工作。母亲是个很要强的人,最终成了一个女企业家。她对女儿呵护备至,为她提供最好的教育,结果竞然令人感到十分意外——在女儿的眼中,母亲的成功竟然成了她的绊脚石!这个年轻的女子说,她的童年简直是不堪回首的,她时时刻刻都在潜意识中与母亲“竞争”。她的母亲感到非常费解:“我真是对她太不了解了。多年来,我这么辛苦地工作,就是想给她提供更好的环境,可结果,我带给她的只有压力。”
与这位年轻女子恰恰相反的是,尽管乔治·华盛顿出身卑微,父母也很普通,但他却拥有留名史册的能力,受世人瞩目。
亚伯拉罕·林肯,他的童年极度贫困,完全都得依靠自己的辛勤劳作,可这并没有影响他成为一代伟人。
林肯从没想过要去责怪谁。在1864年,他曾经说过:“不管是美国人民、基督教教民、历史,还是最后上帝的裁决,我都该负责。”
这简直就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勇敢的倾诉。只有像这样,在众人面前有勇气承认该承担的责任,才能说我们是成熟的。
现在流行一种非常简单的推卸责任的方法,那就是看心理医生——躺在病床之上,浪费很多时间,说着自己各种各样的问题,寻求自己不良状况的根源。这倒是一种极为高级的享受。
如果有人对你说,童年时期不好的遭遇是你一切麻烦的根源,比如,占有欲太强的母亲,严酷的父亲等——如果这能让你觉得安慰,而且你又能支付得起,那么,一辈子都看心理医生我也没意见。
威廉·葛夫曼医生有一篇很好的论文《幼儿精神病学》。里面说到了目前流行的“心理医生”,说他们简直把人们惯坏了。他说,很多求助于心理医生的人,最想达到的目的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为自己的不足以及古怪的行为找个借口。”如此一来,他们就能从精神上得到一种安慰。心理学的确在为那些无法面对成人世界的人寻求突破口,可与此同时,有更多的人则不断地因生活中的挫折,责怪着别的人或事。
在很久远的古代,人们就开始关注星相学了。16世纪,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时,一般都会这样说:“我出生的时机不对。”或是“我的幸运星不合适”。可是,在《凯撒大帝》中,莎士比亚让罗马名将凯撒大帝说的竞是这样的话:“亲爱的布鲁塔斯,我们的星辰并没有错,错的是我们这种听天由命的习惯。”
从《圣经》中你就会看到,耶稣具有超越人类并拯救人类的特质,不管是谁来寻求他的帮助,他都不会拒绝。耶稣在治好瘫子时说:“孩子,你放心!你的罪赦了。”
英国的都铎王朝有个习俗,每个王室的孩子都配备着一个“代替挨打的男孩”。谁都不能冒犯王室成员,包括孩子。可是,只要是孩子就难免会犯错误。于是,人们便想出了一个方法,他们花钱请来一个孩子做“代罪的羔羊”,代替皇家的孩子接受惩罚。听说很多人还争相去做这个工作呢,因为这样不仅可以领到酬劳,还能因此进入王室工作,令人很羡慕呢!
如今这样的职业早就消失了,可是很多幼稚的、不成熟的人,依然在寻找着“代罪的羔羊”。如果没有那个可以做他们推卸责任对象的人,他们就会怪罪动荡的社会、生活的不稳定、国际格局的多变、骇人听闻的事件,等等。
前一段时间,我和朋友一起去看图书展览。他是一个在现代艺术方面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当时,我看到一幅画,画风很是浮躁,就顺口把自己的感觉说了出来:“我看,我那三个孩子画得都比这个好呢!如果这也能算是艺术的话,那我就应该是米开朗琪罗了。”
朋友说:“难道你没有意识到人类精神上的苦恼吗?这个画家想要表达的,是人类处于原子时代中的痛苦与彷徨。”
看吧,即使是一个画得乱七八糟的画家,都要把原子时代当作是自己没有艺术性的根源。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要想让原子时代满足人类的梦想与追求,必须有坚定、成熟的人才行,也就是那些能够、并且乐意承担自身责任的人。
如果你想迈向成熟。首先应该遵循的一个准则是:接受自己行为的后果,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只是踢椅子。
第2节 困难与不幸不能画等号
引言
困难是喜欢逃避责任的人最好的借口。
如果每天都觉得生不逢时,那么肯定就要把自己的错误推到先天的不足,或是别的什么上面了。
凡是不够成熟的人,很容易把自己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当成自己的不足,或是前进的阻力,之后,就盼着有人能特别看重自己;成熟的人就不会这样。
有个叫爱德华·道斯的人,很是令我敬佩。他有个租车店,就在我们家旁边,里面全是高级客车。他是个非常开朗的人,既善于倾听,又乐意接触新东西,所以多才多艺。一天,和他聊天的时候,我们都觉得凡是伟人或是有成就的人,一般都具有克服困难的能力。后来,他问我:“你听说过纳达尼·鲍德其这个人吗?”
我说:“是那个精通航海的人吗?”
“对!”爱德华说,“就是那个人!他1773年出生,终年65岁。10岁之前,他基本上是靠自学,比如他的拉丁文。在此基础上,他读完了牛顿的《数学原理》。21岁的时候,他已经可以称得上是非常优秀的数学家了。后来,他迷上了航海,便开始学习航海术。听说,在一次航海的过程中,他竞然给全船的人上了一节课,连厨子都算在内。课的内容是怎样用月亮和星座的联系,计算船的位置。他还出过一本关于航海的书,现在已经成了经典教材。对于一个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的人来说,这简直太神奇了,对吗?”
我对他说的话非常赞同。
鲍德其就是一个勇敢、不服输、任何困难都吓不倒的人。或许没人对他说过:“想当个科学家,必须要接受大学教育才行。”所以,他才可以心无旁骛地勇往直前,依靠自学得到自己想要的知识。像纳达尼·鲍德其和爱德华·道斯这样的人,困难在他们面前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困难是喜欢逃避责任的人最好的借口。你肯定听很多人说过,自己之所以会失败,全是因为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相反,假如他们真的接受了大学教育,肯定还会为自己找到很多其他的原因。
真正成熟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他们所要做的是想尽办法把困难打倒,而不是想尽办法逃避困难。
一次,亚历山大·贝尔和朋友约瑟·亨利说,工作遇到了麻烦,原因是自己电机方面的知识太少了。约瑟·亨利是华盛顿一个工学院的校长,尽管他觉得朋友的说法没错,可是他没有这样说:“哦,亚历山大,实在是很遗憾,你没机会学习电机知识太遗憾了!”
另外,他也没有对贝尔说怎么去申请奖学金,或者是怎样请求父母的帮助。他只说了三个字:“去学吧!”
后来,亚历山大·贝尔真的去深造电机课程了,最终成了一个在科学史上很有建树的人。
那么,穷困的生活可以作为失败的借口吗?
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出身于一个铁匠家庭,后来还成了孤儿;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董事长托马斯·沃森,最初只是一个记录员,每周只能赚到2美元。他们全都获得了成功,却没有一个觉得贫穷阻碍了自己的发展。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所以,根本无暇顾及自己有多么可怜。
罗伯·路易·史蒂文森终生疾病缠身,可是,他从不让病痛成为自己生活和工作的障碍。凡是接触过他的人,都觉得他非常有活力、心胸宽广、乐观,就连他的文字都充满了这样的精神。他从不向自己的疾病低头,所以他的文学作品也流露出一种坚韧、一种深度。
回顾历史,很多留名千古的人物都有身体上的缺陷,比如,拜伦爵士有跛脚,朱利亚斯·凯撒受癫痫症的折磨,贝多芬被疾病变成了失聪的人,拿破仑长着矮小的身躯,莫扎特患有肝病,富兰克林·罗斯福患有小儿麻痹留下了后遗症,海伦·凯勒生来就又失聪又盲。
至于女演员,我们首先就得说说“女神莎拉”。她是一个私生女,长相一般,童年生活简直苦不堪言,人生对她来说似乎没有什么希望可言。可是,她没有向命运屈服,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终于成了舞台之上令人仰视的“女神”。我有一个好朋友,他的儿子长得英俊潇洒、高高大大,可是从小就口吃,怎么也治不好。幸好在学校里他的成绩很突出,大家都很喜欢他。
一天,男孩回家对父母说,老师让他在毕业典礼上代表所有的学生发言,之后,他就开始认真地准备讲话稿了。他的父母也为他提了很多意见并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可是谁也没说到口吃的问题。
毕业典礼终于开始了。男孩站到众人面前开始了讲演,观众们安静极了,大家都在默默地看着他,因为许多人都认识这个男孩,知道他从小就患有口吃。最初,男孩说得非常慢,可是信心十足,接下来的15分钟一直非常顺利,没有一点点差错或犹豫。讲话结束之后,会场上掌声雷动,大家都激动极了,很多人甚至热泪盈眶,因为,他们能想象得出,这个男孩为了这一刻克服了怎样巨大的困难。
卡尔顿·格里夫住在新泽西,是个做买卖的人。一次开车经过莫里镇的时候,他在十字路口,见到一个年轻的盲人妇女牵着狗过马路。他马上踩刹车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一个男子来到他旁边说,他是那个妇女的导盲犬训练师。
他说:“请你以后别像刚才那样急刹车了。这是对狗的一种特殊训练,专门用来防止意外发生,如果车子都那样立刻停住,狗就会觉得应该这样,于是没有了警惕性。如此一来,万一哪辆车没有紧急刹住车,就会发生交通事故了。”
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说的可不只是训练师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那个少妇,她居然能勇敢地参与这种训练,帮助自己战胜缺陷、正常生活。这些人的心灵深处都是非常成熟的。他们不会被自己的困难所吓倒,而是去勇敢地面对、接受,之后,凭借自己的能力全力克服。他们不想求得谁的怜悯,更不会绝望、逃避。
罗埃·史密斯为爱默·赫姆写过一本传记,名叫《徘徊在死神门口的生命》。书中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力量。爱默·赫姆是在俄亥俄州的亨特威出生的,医生看着刚刚出生的他只说了一句话:“这孩子恐怕不会活太久的。”
可是,赫姆活了下来。90年了,右半身的病痛一直在折磨着他,可他从来没有向死神低头。因为无法从事体力劳动,他就专心阅读。
1891年,在28岁的时候,他开始做卫理公会的传教士。有两次致命的打击曾经光顾过他,都没让他对生活失望。为此,巧克力制造商约翰·惠勒注意到了他,开始在经济上向他伸出援助之手。
后来,爱默·赫姆开始热衷于兴建教堂、募集传道基金,还经常对学校和医院进行帮助。这个“单肺传教士”为慈善事业募集到了300多万美元。
69岁的时候,他开始过“退休”生活,可工作一直伴随着他。他接着进行了将近千次的传道演讲,写过两本书,为教会和别的慈善组织募集了50万美元,还是20多个专科学校的董事。此外,他又以个人的名义捐款5万美元,兴建了加州大学附近的一所教会。
爱默·赫姆不知道什么叫“缺陷”:他只知道生命对自己来说是宝贵的,要活得有意义。他充分利用了自己90多年的生命,让自己的名字与“勇气”画上了等号。
当今社会迅猛发展,年轻与活力就是本钱,这令很多一大把年纪的人开始为自己的“缺陷”而叹惋。有些时候,他们就会想自己太落伍了,该扔到垃圾堆里了。我还记得几年前,纽约的训练班里有个74岁的女学员,她说她自己不知道该怎么过完剩下的时光。
她曾经是一个教师,直到退休的年龄才停止工作。她并没有太多的财产,所以,必须继续找点事做,这样对经济和身体都有好处。于是,凭借自己做教师的经验,她找到了在幼稚园讲故事的工作。她的故事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还加上了幻灯片,非常吸引人。
听完她的讲述,我建议她拿这个作为自己以后的事业。
或许正是因为我的鼓励,她晚年的事业开始了。
她明白了一点,年龄并非做事的障碍,更不会成为缺陷。恰恰相反,多年的教学经验倒成了她讲好故事的坚实基础。
她首先来到了“福特基金会”,这是一个热心鼓励文化事业的组织。她写下了自己的计划,并附上了为孩子们设计的故事节目,里面的内容极为丰富,又有声音,又有图片,很能激发小孩子的兴趣。另外,她温和而恰到好处的讲述方式,也成了人们瞩目的焦点。
现在,这个女学员的热情与自信已经传遍了整个美国,成千上万的孩子沐浴在她的爱心当中。她从不把年龄当成是自己逃避和懒惰的借口,她从没说过:“我已经老了,没法再养活自己了。”恰恰相反,她客观地审视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之后开始行动,结果得到了成功。岁月并没有让这个74岁的女子变得更老,而是变得更加成熟。年龄不仅没有成为她前进的障碍,反而成了推动的力量。
萧伯纳很反感那些整天埋怨生不逢时的人。他说:“人们总是抱怨生不逢时,影响了自己的发展。我对这种说法很不认同。如果你真的是生不逢时,为什么不自己创造时机呢?”
如果每天都觉得生不逢时,那么肯定就要把自己的错误推到先天的不足,或是别的什么上面了。我年轻的时候,总是为了自己的身高超过常人而感到沮丧。渐渐地我才明白,身高和别的生理特征一样,都是与生俱来的,是好是坏,全都取决于自己的态度。
如果人家都有两条腿,而我缺了一条;如果人家很有钱,而我生活困窘;如果我是胖的、瘦的、漂亮的、丑陋的、金色头发、黑色头发、内向的、外向的一一不管是什么,只要是跟别人不一样,就可能成为自己的缺陷——只要你自己这么想!
凡是不够成熟的人,很容易将自己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当成不足,或是前进的阻力,之后,就想着别人能特别看重自己。成熟的人就不会这样,他会先看看自己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后要考虑该接受,还是该改进。
所以,假如你想让自己成熟起来,一定要记住这样一条准则:别怕遇到困难,它或许能为你带来意外的收获。
第3节 让不幸远离自己
引言
让不幸远离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帮助别人。
遇到不幸的日子,并非就是世界末日。某些时候,它还会成为我们行动的动力,帮助我们找到新出路。
人生的旅程不会总是一帆风顺,而是经常摇摆在幸与不幸、成功与失败、希望与失望之间。
1945年的8月——日本投降的第二天,玛利·布朗太太走进了自己在渥太华的家。当她关上门的那一刹那,寂静与孤独立刻包围了她。
几年之前,布朗太太的丈夫因车祸丧生,一直和她生活在一起的母亲,随后也因病去世了,可悲剧似乎还没有结束。
布朗太太讲述道:“在和平的钟声和汽笛声中,我唯一的儿子达诺永远地离开了我。丈夫和母亲去世了,现在我又失去了唯一的儿子,我彻底成了一个孤单的人。”
“葬礼结束之后,我一个人回到家里,屋里空荡荡的,那种空虚与无可依靠的感觉令我永远也无法忘记。那简直就是世界上最最孤独的一角。”
“伤感与恐慌包围了我,我不敢想象将来自己一个人怎么生活,不敢想象生活会变成什么样,最令我感到恐惧的,就是哀伤将永远伴随着我,直到我也走进坟慕。”
后来的几个星期里,布朗太太都深深地沉浸在无助、伤感和恐惧之中。她无法清醒地思考,无法接受眼前的一切。
布朗太太接着说道:“慢慢地,我意识到时间是可以抚平我的伤痕的。只不过它走得太慢了,我需要做点什么来忘掉一切。所以,我重新开始工作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我的眼睛又开始关注生活了。一天早上,我从梦中醒来,突然觉得一切不幸都过去了,往后的生活会好起来的。我很清楚,伤害自己是非常笨的行为,那只能证明自己没有胆量面对事实。现实是无法改变的,时间已经帮助我学会了面对。”
“这些变化来得太慢了,尽管只是几个星期,可它是一点点到来的。不过,它到底来临了。”
“如今,当我回想那段时光时,觉得就像是船只碰上了偶尔的一个大风浪,现在,一切又步入平静。”
很多人有过布朗太太这样的不幸遭遇,我们最初都理解不了为什么是自己,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承认它的存在。在布朗太太勉强自己接受悲剧的时候,心里就已经做好了准备,要用时间的药医治这难以接受的痛楚。不承认现实,如同在伤口上再撒一些毒药,那样就无法重新开始生活。
让自己面对不幸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承认它的存在。
在不幸把生活中的我们毁得遍体鳞伤的时候,唯有时间的药才能将伤口抚平。我们必须留给时间这样做的机会。
灾难刚刚到来的时候,仿佛世界已经走到了尽头,我们的痛苦似乎也将永远持续下去。可是,不管怎么样,生命还得继续,我们还得去做自己该做的一切。在这一过程中,时间会带走一切,包括伤痛。总有一天快乐会重新光顾,我们会重新感到上苍对生命的眷顾,而非只有痛楚。
想要摆脱不幸的阴影,时间才是我们最可靠的朋友,可是,我们必须敞开自己的心扉,直面自己现实的人生,这样才能脱离苦难的深渊。
遇到不幸的日子,并非就是世界末日。某些时候,不幸还会成为我们行动的动力,帮助我们找到新出路。不幸能帮助我们成为智者,令我们更好地解决一切。
印度的克里图那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人的幸福不是来自平平淡淡的欢乐,而是来自于同不幸的奋力抗争。”
一个人会在“同不幸的奋力抗争”中变得更加深沉、丰富,这能让我们挖掘出自己深藏的潜能。这些潜能就沉睡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只有时机成熟的时候才能苏醒,被我们所应用。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当中说过:“应该行动起来摆脱困境。唯有抗争才能让困境消失。”这就是远离不幸的第二种方法。
下面我要说个“尘暴灾难”的故事。
你看到过美国西南部的沙尘暴吗?你知道那冷酷的自然现象毁掉了多少农场、让多少人流离失所吗?你真正见过那些沙尘、接触过那些沙尘、每天都让它往嘴里钻过吗?本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个从小与沙尘结伴的男孩。如今,他21岁,他的家就处于沙尘地带之内,他的父母同风暴、干旱抗争了一辈子。
父母去世之后,这个男孩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一直到那天来临——他们实在没法再这样生活下去了,庄稼颗粒未收,谷仓里空空如也,以后他们就该饿肚子了。年轻人面对着眼前的一切,也只能是连连叹气,毫无办法。
突然,8岁的妹妹推门进来了,身边还带着她的一个朋友。
她很着急地问:“吉米,你能给我十美分吗?我们想去商店买点饼干,就差十美分。”
吉米半天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因为他不知道该怎么拒绝她,即使搜遍全身的每一个口袋,他也找不出十美分来。
最后,他非常温和地说:“真对不起,妹妹,我这儿没有十美分。”
那天,吉米失眠了,眼前总是出现妹妹失望的样子。
他曾经面对过很多的打击——父母去世、工人辞职、沙尘的侵袭……可哪一次也没有像今天这么让他难受。他竞然连小妹妹十美分的请求都满足不了。
吉米想了很长时间,最后,他决定做点什么。天快亮的时候,他已经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
吉米很久以前就想做一名老师。可是,父母去世之后,他总觉得自己应该在农场里工作,以便让父母的事业得以延续。
可是,农场一再遭受风暴的侵袭,不得不让他考虑干点儿别的事。
于是,第二天一早,吉米就去镇上了。他不仅找到了一份临时的工作,还借来很多书,每天苦读到夜深人静,为将来成为一个老师做准备。
后来,他真的在一个乡村学校做起了老师。在不断努力之下,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同时得到了大家的称赞与敬意。
这只是不幸当中的一种,可是在一个小女孩的偶然作用下,一个人竞能找到新的生活目标,并不断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获得成功。
在某种情况下,采取一些措施,还能令亲人分离的伤痛得到缓解。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住在密西西比杰克逊的克文顿太太。她有三个孩子,可他们的身体状况都不好,她不得不费尽心思地照顾他们。而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家庭医生又对她讲了一个不幸的消息——她的丈夫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随时都可能被死神带走。下面就是克文顿太太的讲述:
“听了医生的话,我简直害怕极了,心里总是想着这件事,忧愁开始缠绕着我。夜里开始失眠,没过多长时间就瘦下去15磅(1磅=0.4536千克),医生说我的神经太衰弱了。”
“一天,我又失眠了,就开始问自己,这样没完没了地担心到底有什么好处?于是,第二天早上,我开始找些该做的事。我的丈夫对木工非常精通,能自己制作各种各样的家具,所以,我让他给我做了个床头柜。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都在一心一意地做着这件事。我能看得出来,这个差使让他觉得很快乐。于是,我就又给他找了些别的事——帮朋友们做家具。”
“另外,我们在院里开出了一块地,种一些花、菜之类的东西。收获之后,我们把最好的都送给了朋友,并尽量在其他方面对朋友进行帮助。没事的时候,我们闲聊的话题就是计划着再种一些什么东西。”
“一天夜里一点多,我丈夫心脏病突发永远地离开了我。到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实际上近几年来,我们竭力不去想这件可怕的事,用其他的东西填满心胸,而恰是这种方法,让我们度过了生命中最幸福、最充实的一段时光。”
“面对着不幸,我就是这样做的——尽量用最积极的方式来面对、来接受。”
克文顿太太面对不幸的时候,是那么勇敢和坚强,帮助自己的丈夫快乐而充实地过完了生命中最后的日子。而对她自己来说,同样会成为最美好的回忆。让不幸远离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帮助别人。
威斯康星州的一个太太非常令人敬重,因为她根本没有考虑如何减轻自己的伤痛,而是以此作为动力,尽力去帮助其他人摆脱痛苦。
这位太太的儿子是个飞行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牺牲了,当时只有23岁。这个母亲的心里有多痛苦可想而知,可是,她并不想让人来可怜自己,她说:“我认识的很多母亲都不快乐。原因很多,有的是孩子患上了痉挛性瘫痪,有的是孩子的精神或心理出现了问题。还有很多是想有个孩子,却总也实现不了。我很庆幸自己曾经有个非常优秀的儿子,并同他一起度过了23年幸福的时光。我已经把那些快乐的日子珍藏在了心头,它们将陪伴我走完今后的人生旅途。所以,我想现在应该尽自已最大的努力,为需要帮助的母亲们提供援助。”
她真的就是这么做的。她忘我地奔走着,安慰着那些儿子上了前线的父母们。她走向成熟的途径是——用尽全部的心思和时间为他人提供帮助,这样你就无暇顾及自己的烦恼了。
人生的旅程不会总是一帆风顺,而是经常摇摆在幸与不幸、成功与失败、希望与失望之间。我们不该学习鸵鸟,遇到困难就把脑袋埋到沙子里拒绝接受,这是于事无补的,不幸不会因此就绕道而过。挫折、困苦是人生必经的,唯有勇敢去面对的人才是真正成熟的人。
不成熟的人经常犯的错误就是一有麻烦就逃,没有勇气直面人生。很多孩子在做游戏的时候,总会因为输不起而不想再玩。作为成熟的人,他们绝对不会这样做的,他们会不断尝试,直到获得成功。
康涅狄格州的诺维奇市市长塞门,曾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男孩身陷不幸,却勇敢异常。塞门先生上大学的时候,室友名叫杰克,那是一个非常开朗、生机勃勃的男孩子,可最后竞然非常意外地离开了大家。
下面就是塞门先生的讲述:
“杰克待人热情,很有艺术才能。学校的各种表演活动几乎都有他的份儿,不管是台前幕后,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每到举办年度表演的时候,他就更忙了,因为他不仅负责所有的事务,还担任乐队的鼓手,几乎样样事都离不开他。毕业之后,他去了一家电视台,成了一个电视节目的制片人。他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热情,每天都是全身心地投入。”
“一天,朋友来电话对我说,杰克去世了。原来,他早就患上了一种不治之症,但他却谁都没有告诉。还在上大学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我回想起杰克当年那么热情、活泼,那么积极地参与各种事务,不禁感慨不已。他至少是教给了我最重要的一课:比赛没有结束,就要坚持下去,决不停止。”
杰克的故事令所有听的人嘘唏不已,同时也感受到了他那强大的精神力量。在面对无法逃避的不幸时,他选择的是最勇敢、最成熟的方式。
在我的训练班里,一个学员也曾经讲过一个差不多的故事,主人公的名字是麦克。
1948年的时候,仅仅21岁的麦克已经成为一个军人,并且由于一次战役眼睛什么都看不到了,尽管要面对这么残酷的现实,可是他却依然非常乐观。他总是和病友们开玩笑,还把自己的香烟、糖果赠送给别人。
医生们都在想尽办法帮助他恢复视力。一天,主治医生亲自来看麦克了,他对麦克说:“你知道,我对病人从来不说假话,所以,麦克,我必须告诉你,你的眼睛无法恢复了。”
一时间空气仿佛静止了,病房里安静极了。
“大夫,我能接受。”麦克的声音打破了宁静,他说得非常平静,“实际上,我总在想会是这样的。不过,还是很感谢你们为我操了那么多心。”
过了几分钟,麦克跟朋友们说:“我想我是没有理由绝望的。的确,我的眼睛再也看不到东西了,可是我的耳朵还能听,我的嗓子还能说呀!我身体非常健康,可以行走自如,双手什么都可以做。而且据我所知,政府会帮助我习得生存技能,我总能活下去。如今我该做的,就是尽快去适应这种新生活。”
麦克!一个拥有光明心灵的盲人!
麦克一个劲儿地算着自己拥有多少幸福,所以已经顾不上为不幸费心思了。这样做才是真正的成熟——我们面对困境的时候就应该这样做。不管是谁,只要你还活着,就必定要面对这样那样的考验——你、我,还有我们身旁的人。
面对那些成天大喊“为什么偏偏找上我”的人,只有一个答复:“怎么就不能呢?”
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作为一个人,必定要经受苦难,就像我们同样会拥有很多快乐一样。
生活早晚会让我们明白一点:在苦难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国王还是乞讨者,是诗人还是农民,是男人还是女人,在痛苦、绝望、挫折面前,所经受的折磨没有什么差别,都是一样的。不管年纪多大,凡是不成熟的人都会显得痛苦异常或是满腹牢骚,原因就是,他们永远搞不懂,人生的种种不幸都是每个人必经的阶段。
我们将摆脱不幸的方法归结为以下5点,让我们共勉:
(1)直面现实,把伤痛留给时间去医治;
(2)行动起来摆脱困境;
(3)全心为他人提供援助与支持;
(4)让余生过得快乐而又充实:
(5)算一下我们拥有的幸福有多少。
因此,假如你想让自己成熟起来,请一定要记住:学会远离生活中的不幸。
第4节 要有自己的信念
引言
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信念。可是,虽然有了信念,却不能按照信念做事,也是于事无补的。光有信念却没有实际行动,就等于什么都没有。
人跌倒的原因不是没有信念,而是没有用实际行动去实现信念,更谈不上为此而奋斗了。
如果我问你,相不相信美国到处充满机会——即在能力与精力许可的前提下,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你的答案很可能是:“相信。”那声音是坚定而有力的,周围大概还有不少的支持者。
可是,你又能相信多少呢?如果你刚刚丢掉工作,一点儿收入也没有了,新工作还没影子,你还能这么确信吗?如果答案依然是肯定的,那么,你能用实际行动来证实吗?
有个人就是这样的,他的名字叫雷纳·川加,家住在密苏里州独立市的雷德街。1928年,他接受了一笔价值十万美元的遗产。可是,十年之后,他竞然破产了。事情是这样的:
“我父亲是个事业有成,慷慨大方的人。上高中的时候,他就允许我随时使用支票了。上大学时我就更熟悉这些,我根本不懂得钱有什么价值,更不知道该怎么赚到钱,我所知道的就是用父亲的账号填支票。”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父亲去世。父亲走了,给我留下了一块很大、很有价值的土地,就位于密苏里河下游的莱新顿附近。最初我只是做着农夫的工作,没过多久,全国的经济进入萧条状态,头一年我就开始出现亏空了。我不得不用土地做抵押来偿还债务,可经济的低迷依然不见好转,最终我只好把那块土地卖掉了,价钱低得可怜。因为钱是生活的必需,所以,我不得不这样做。”
“最后,结局终于到来了。我很清楚,自己什么都没有了。如果还想活着,我必须出去工作一一之前我可从来没有尝试过。我难受极了,整晚睡不着觉。我只有一个本事,那就是填写支票,可现在已经作废了。”
“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一天夜里,我在梦中醒来,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处境,知道自己必须接受眼前的一切。我告诉自己,快乐的童年结束了,你此时该面对现实了,因为你已经是个成年人,要像个成年人那样做事了。赶快开始工作吧!”
“我的身体很健康,大学毕业,有基本的商业知识——还有在苦难中得到的经验教训。此时,我该做的只能是行动起来,而不是在感叹中白白让时间溜掉。”
“我对自己的生活和想法非常清楚。找到适合我的工作的确非常难,可是,我必须振作起来,强迫自己摆脱恐慌和犹豫。我必须相信,这是一个到处充满机会的国度,只要坚定、有信心,不管是谁都能在社会上立足。正是有了这种信念,我才能坚持下去。”
“结果,信念被证实了。在堪萨斯市的一个财务公司,我得到了一份工作,并在那里度过了四年快乐的生活。后来,我辞职重新回到了家乡土地上。这次,我已经有了足够的经验,一切都比较顺利。我的事业逐渐扩大起来,赚了不少钱。我从心底感谢曾经走过的那些弯路,是它们让我吸取教训、走向了成功。”
“我把失去的产业全都重新收了回来。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不过,我还吸取了父亲的教训——将自己的经验传给了两个儿子。因为我知道,这比赠予他们钱财更有用。”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信念是必须有的。可是,光有信念,却不能按照信念做事,也是于事无补的。光有信念却没有实际行动,就等于什么都没有。川加先生的经历正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的一个过程。最初他只是一个被娇纵惯了的、不明白什么是责任的男孩,在那个关键的夜晚,他意识到了信念的重要性,并且立刻就开始行动。此前,川加先生不敢面对现实,就像一个孩子,可是,信念令他变得成熟,帮助他勇敢地接受现实的一切。
约翰·席勒曾经写下了《怎样度过这三百六十五天》,他对我们说:“成熟是学来的。”不仅如此,一定要经历真正的困苦才能学到。李利安·赫德利对此也深有同感。
赫德利太太是个非常普通的家庭主妇,她家住在加拿大的沙卡契文市。本来她生活得非常平静,直到那场车祸来临,才把毫无防备的她丢进了一个大深坑。最开始,人们都认为赫德利太太的脊柱断裂了,后来X光片显示,脊椎骨没有断裂,可是骨头表面有些擦伤产生的刺状的东西。医生说她必须卧床三个星期,另外还跟她说了一个不幸的消息。
医生对她说,因为她的脊椎有些僵硬的迹象,估计在五六年以后会全身瘫痪。
赫德利太太回忆当时的情景说:
“我惊呆了。我一直是个非常开朗、活跃的人,什么事都很顺利。可此时,厄运降临了。卧床休养的三个星期竞延长到了四个星期、五个星期、六个星期……我已经被绝望与恐惧打垮了,感到自己虚弱极了,一天坏似一天。”
“一天早上,我睁开眼睛,竟然感到自己的内心非常平静。我对自己说,五年时间也很长啊,我还能做很多事呢!而且,如果我能积极配合治疗,没准儿还有可能出现奇迹呢!我不能没有抵抗就缴械屈服,我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同不幸抗争。这样想之后,我觉得自己不再恐惧,身上似乎也开始有力气了。我努力坐起来,准备马上开始投入到新的生命当中去。”
“我把两个字当成了自己的座右铭,不断让自己警醒,那就是:前进!前进!前进!”
“事情已经过去五年半了,再次体检的时候,医生觉得我的脊椎状况还不错,坚持另一个五年没有问题。他鼓励我继续保持乐观的心态,热爱生活,不断向前看。而这,恰恰是我生活的信念。只要我还能动,就不会停止前进的!”
赫德利太太的确是一个令人钦佩的人!是信念帮助她走向了成熟。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光有信念还不是成熟的绝对保证。信念所起到的作用是,让我们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困境。我们首先得有信念,可是,之后就要开始行动起来,要不然,一切的理论都是虚空的,毫无用处。
不过,我们的行动与信念有时也会发生矛盾。
一个妇女就曾经跟我说,售货员多找了她五十美分的零钱。我问她想怎么处理,并建议她退回去,可她却不这么想。她大声分辩着:“我不会这样做的!是她的工作出现了失误,必须由她来承担。反过来想,如果是给我少找了钱,吃亏的不就是我了吗?”
如果我们从诚实的角度来评价这位妇女,那她的确错了。对于女店员的工作失误,她简直有点幸灾乐祸,毫无自重可言了。这一点足以证明她的不诚实。
一个会计师曾经对我讲述了他面试的经过。他去应征的是一个公司的会计。这个职务将要处理的是巨额款项,公司为了保险起见,请来了一个心理专家,帮助检验他的个性与诚实程度。心理专家问他:“如果你能有机会溜进电影院里,从而不用买票就可以看电影,你会这样做吗?”心理专家非常清楚,如果在小事上能表现得很诚实的人,在处理大事的时候也错不了。
行动往往就是我们信念的体现。耶稣曾经说:“好树结好果子。”的确,做出来才能说明一切。假如我们不能付诸实践,任何的理论也只能是一纸空谈,对我们来说什么作用都没有。我们的果子只能是变味儿的,我们的人生也是虚伪的。
有坚定的信念,还得有切实的行动才行。
夏威夷的保罗·玛哈是个建筑商,他就认为人生是不能轻易放弃的。他不仅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获得了成功。
1931年,玛哈先生想在建筑和工商界找个工作,为此四处奔波问讯。由于他太年轻了,没有任何经验,所以屡屡失败,很长时间也没人雇用他。他想做的工作是工程或制图方面的,可是当时经济太萧条,就连经验丰富的人员都纷纷被辞退,他就更没希望了。
玛哈先生说:“我非常沮丧,可是,后来我下定决心,如果实在没人给我工作,我就自己干。后来,我跟亲友借了500美元,成立了一个很小的建筑公司。起初没有什么起色,谁也不愿跟一个缺乏经验、毫不知名的建筑商合作。可是,我想,要干就要干出点样子来,要做就做到底。在这个信念的支持之下,我最终找到了一个小生意。第一笔生意要承造的是栋价值2500美元的房子。因为经验不足,造价算错了,损失了200美元。可是,后来的几笔生意就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训,不仅顾利完工,还把第一次的损失补了回来。因为我没有轻易放弃自己的信念并付诸行动,终于做成了自己想做的事。”
是的,人跌倒的原因不是没有信念,而是没用实际行动去实现信念,更谈不上为此而奋斗了。
所以,我们除了要有信念之外,还要有行动。
第5节 世间只有一个你
引言
任何人的经历都是完全不同的,虽然我们身体的本质是一样的,可是上天所赋予我们的生命则奇妙地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状态,就像是树上的叶子,没有两片是完全一样的。
不断地探寻自我、发现自我,心灵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我们必须先了解自己,然后才能了解别人。
工作的成功与否,与你是否具有极高的兴致有很大关系,因为要想获得成功,精神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我非常喜欢园林艺术,家里就有一个比较大的玫瑰园,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欢乐。一天,我正在玫瑰花中流连,脑子里忽然冒出一个念头:“玫瑰花们大概一看都差不多,可只要细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实每一朵都不一样,即使同一个类型的,都有着这样那样的差别。像花时、花瓣卷曲的程度、颜色的浓淡等,总有细微的差别。”
其实,花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亚瑟·吉士博士对古代人类的生活和习俗有很深的研究,他说:“经历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是根本不存在的……每个人的境遇都与别人不一样。”
是的,任何一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是独特的、唯一的。虽然我们身体的本质是一样的,可是上天所赋予我们的生命则奇妙地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状态,就像是树上的叶子,没有两片是完全一样的。
想要变得成熟吗?那就承认这一点吧,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好地与别人交往。我们只有从心底认可这一点——任何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就如同我们自己,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
说起来非常容易,可做起来就难了。比如,我们经常自诩是个自由的国度,没有任何歧视,可是,事实又如何呢?阶级歧视充斥在各个角落。我们往往要给某一类人加上某一种称谓一一比如,平民、中产阶级、普通市民、低收入者、流浪汉、白领、蓝领、上流社会,等等。由此可以看出,我们根本没有把自己以外的人视为独立的个体,只是看成了某个群体中的一员,毫无个性、特点可言。
实际上,我们自己又能逃脱得了吗?当然无可遁逃,也成了别人的归类对象。很多对人类的生活进行研究的专家们,对我们简直是一清二楚:每天消费多少咖啡,家里有几辆车,牌子是什么的,爱看什么样的电视节目,喜欢哪个电台,等等。
这样的归类往往是对某类人的研究,完全忘记了人是独立的个体了。个性完全荒芜了,以至于我们越来越没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与众不同的行为简直连想都成为一种冒险了。
不过,现代人还是渴望着有自己的个性,所以才想知道得更多。不管外界怎样评定,怎样施压,在我们的灵魂深处还是想让自己同别人不一样。为了摆脱束缚、表达个性,很多人不得不去咨询心理治疗专家或是精神病医师。还有一些人就用酒精和药物来麻醉自己,直到彻底崩溃。
怎样才能治好这些病呢?怎样才能让自己具备独立的意识?怎样才能从更成熟的角度来审视自己?下面为你提供三点建议。
1.每天都要有静心思考的时候,以期更加了解自己
现代生活节奏太紧张了,我们让自己静心思考的机会越来越少。所以,一定要给自己的心灵一些时间——想想自己、了解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处方式。一个朋友对我说,他总是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一边散步、一边思索。他说:“这样我可以完全忘记自己,把很多事情想清楚。”
而我的方式是去教堂,在那里我能得到安宁。那儿的氛围能让我的神经完全放松,灵魂越来越晶莹透明。
我还喜欢到大自然中去。可我简直太忙了,根本找不到时间专门从事户外活动。于是,我就抽时间一个人在花园里走走,或者只是坐在窗边看看外面的风景,一样能让心灵得到放松。每到换季的时候,不管是看到那悠远的群山,还是眼前的一小片土地,我都一样能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与神奇,令我神往赞叹,想要融入其中。
有的人可能愿意一个人在屋里静静地待着,或者是用什么别的方式让自己获得宁静。反正不管怎么样,每天都能有属于自己心灵的时间,你才能更加认清自已。很多有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就是这样,经常能凝神思考,收获才那样丰富无比。像耶稣、佛、施洗约翰、狄卡尔、蒙恬,等等。
2.不要让习惯束缚自己
我们总是让习惯将自己紧紧束缚起来,快要窒息了都难以察觉,必须花费巨大的力量才能将它解除。看看周围,有那么多的人天天做着相同的事情,在周而复始中消磨着自己鲜活的生命,毫无新意可言。
工作的成功与否,与你是否具有极高的兴致有很大关系,因为要想获得成功,精神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爱德华·威克多·亚伯顿爵士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以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他曾经说过:“我觉得,对于科学研究来说,热情比专业技术要重要得多。”
意思非常明显,亚伯顿爵士不是在说专业技术不重要,而是说:热情,即极大的兴致,能让一个人的专业技术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
我从事了44年的演讲教育生涯,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发现,演讲的效果与演讲者对主题的关注热情密切相关。不管这个人讲什么——氢弹、家庭、非洲的丛林一一这都是无所谓的,关键一点是他是否对眼前的题目抱有极高的热情。尽管人的性格是无法改变的,可是某些行为是能让它得到体现的。如果你想真正地认清自己,看到自己独一无二、具有价值的地方,那么,就一定要摆脱很多的束缚,包括恐慌、退却、怀疑自己、迷茫、各种令灵魂蒙垢的臭习惯,等等。之后,一层一层的束缚就会被热情之火化为灰烬,让灵魂获得真正的自由。热情有很多样子,其中的一种就是爱。有一个名叫《玛蒂》的电影,里面讲述的是两个乏味孤单的人怎样被爱打开了灵魂之门并从此开始了崭新的生活的故事。
还有一种人,他们的热情表现在工作、活动或是某种创作当中。耶鲁大学的教授威廉·林恩·费尔普先生,他有一本名叫《教学乐趣》的书,里面非常详细地讲述了教学为他带来的充满活力的人生。
危急时刻也能让人的热情迸发出来。比如战争、洪水、地震来临的时候,往往会涌现出很多的英雄。在危险来临的时候,面对着极度的挑战,人真正的自我和蕴藏在灵魂深处的力量都会得到激发。
训练班里有一个年轻的女学员,她住在俄克拉荷马州。以下是她为我们讲述了自己是如何摆脱习惯束缚,获得鲜活人生的。
“我和丈夫都非常爱看电视,只要下班回到家,马上就得看电视,连吃饭都很简单,而且边吃边看,一直到上床睡觉。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去看望自己的亲戚朋友,更别提读书看报、参加活动了。原因很简单——那样会错过很多电视节目。客人来拜访的时候,我们往往显得很不专心,一心想着赶紧接着看电视。”
“一天,我跟几个老朋友共进午餐,竟然觉得自己很难融入其中,因为他们说的那些话我都插不进去嘴,不知该说些什么。我去其他地方的机会非常少,报纸什么的几乎不读,每天除去看电视之外,我差不多没有什么事可做。”
“回到家里,我和丈夫说了这件事,并且告诉他,我们必须改变自己。他非常赞成,立刻同我制订起计划来。我们到成人教育学校报了名,学习一些晚上开设的课程,在业余时间偶尔去打打保龄球;我们去看望朋友,还到图书馆借书,给大家大声朗读。我终于从坏习惯中挣脱出来了,同时高兴地看到,自己的生活重新焕发出了光彩。”
这两个身陷恶习的人,在共同的努力之下,终于拯救了自己。
3.发现那些最能令我们感到满足的东西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在1878年的时候,给妻子写了一封信,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我总是在想,要想真正弄清一个人的品格,就得看特殊状况来临时他的精神或态度,让他真正感觉到自己的灵魂。往往在这样的时刻,他的心灵就会进发出一种声音:“这才是真我!”
也就是说,兴奋状态会让我们暴露出真正的自己。
兴奋的出现有很多因素,包括性格、观念、外在的因素。可是,不管怎么样,兴奋能帮助我们从恶习、郁闷、压抑的状态中挣脱出来,激发出我们心灵深处的力量。在通常状态下,这种力量似乎是无用的,可是一旦发生意外,它就会发挥出惊人的威力,需仰视才行。
所以,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的三种方法是:让自己每天都能有机会独自思考;努力挣脱习惯的束缚;激发自己的热情。
只有不断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我们的心灵才能真正走向成熟。我们必须先了解自己,然后才能了解别人。苏格拉底说过,智慧是从“了解自己”开始的。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现代人对智慧的最新诠释就是“在这个世界上,你是唯一的”。
假如你想让自己变得成熟,那么一定要记住:你是独特的。
第6节 不要盲目地追随任何人
引言
真正的“人”,是决不盲目追随任何人的。
年轻的人,或者是不够成熟的人,总是担心自己跟别人不一样,不管是衣着、举止、说话的方式还是思维的模式,全都要按照自己周围人的标准来才觉得可以。
拉尔夫·瓦多·爱默生说:“真正的‘人’,是决不盲目追随任何人的。每个人的心灵都是独立而完整的,决不允许受到侵犯……当我不再坚持,尝试着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的时候,错误就开始了……”
爱默生就是一个最不喜欢盲从的人。很多人都强调,为了使人际关系变得融洽,必须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现在看到爱默生的话,肯定要大吃一惊了。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他的话:“在竭力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的同时,千万不要丢掉自己。”如果说成熟可以为我们带来好处,那么肯定就是知道自己是有生活信念的,并且拥有去实现它的勇气——不管会遇到什么。
年轻的人,或者是不够成熟的人,总是担心自己跟别人不一样,不管是衣着、举止、说话的方式还是思维的模式,全都要按照自己周围人的标准来才觉得可以。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亲们,最怕听孩子们这样说:“莎利的妈妈就允许她抹口红。”“像我这样大的女孩子,差不多都开始和男孩子约会了。”“天哪,你们想让我做个老怪物吗?看看周围的人,谁会在十一点钟以前回家呢?”
孩子就愿意跟同伴做一样的事,朋友或伙伴怎么看自己,他们觉得非常重要。他们想得到同伴的认可,这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可以证明他们存在的意义。如果同伴和父母的评价标准出现了矛盾,肯定要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困扰。同时,这也是父母们最为头痛的事。
身处陌生的环境,同时也无可借鉴的时候,我们最好按一般人那样去做,直到我们有了足够的经验和信心之后再按自己的信念和标准去做。如果还没弄清楚状况就贸然行事,肯定是非常愚蠢的。
不管怎么样,时间会帮助我们树立起自己的价值标准。比如,我们会懂得诚实是与人交往的第一大准则。不只是许多人这样教育过我们,我们自已在观察、思考、实践的过程中也能认识到这一点。幸好这个世界让大部分人在生活准则上达成了共识,要不然天下可就要大乱了。
可是,即使是大家公认的处世原则,也有经受考验的时候,因为总有些不想盲从的人会站出来推翻大家的看法,从而让文明向前发展。比如,奴隶制度实行了那么多年,大部分人都觉得这样是合法的,可是,偏偏有人要站出来指出其中的弊端,这才开始有人慢慢起来表示支持。另外,像严刑逼供、雇用童工、严酷的刑罚等,在某些特定的阶段,曾经被大部分人视为合理现象,到了后来,一小部分人开始站出来指出其不合理,并且勇敢地与之斗争,舆论才开始向真正合理的一方倾斜。
想要坚持己见,不人云亦云,其实并不像说说这么简单,最起码不会感到非常快乐。在某种情况下,还可能非常危险。因此,大多数人为了安全,宁肯随波逐流,也没有勇气站出来表示自己跟大家不一样。可是,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这样的苟且偷安有多么虚伪。其实,群众是最易受蛊惑、被牵着鼻子走的,因为大众心理是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的。
为了确保安全,大家适应着各种环境,可最终被环境所奴役。
真正的自由来自于迎接挑战、不懈努力、摒弃一切的非议。著名的战地特派员爱德伽·莫勒说过:“人类最大的幸福来自于人格的完善,而这并非经由安全的现状、对环境的适应而得到的,而是在重压之下倔强挺立、抗争而获得的。我们的先人在很早以前就知道:健康的人是不会从困难面前逃开的。”
前面我们曾经探讨过承担责任的问题,并且认为这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来诠释成长:它是从父母的羽翼下,一点点向发展自我的空间迈进的过程。
如果我们是成熟的,就不再需要向环境屈从——像个胆怯的人那样,寻找避风港然后又躲进去;不需要让人群把自己吞没,藏起自己的与众不同;更不需要盲目地追随任何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对于那些觉得自己肩负着特别责任的人,我们是不必向他们讲这些大道理的。这类人往往有一种极其强烈的热情,意志坚定,能够义无反顾地面对所有的困难。
可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比如你,比如我,或是我们的邻居——总是在各种各样的重压之下,摇摆不定。其原因就是:我们觉得有那么多人站出来表示不满,那么,或许自己的确不对。我们的观点总是被大多数打倒。在大部分人表示反对的时候,我们就该开始怀疑自己了。
有的人观点很特别:凡是不从众的人,往往都很怪异,喜欢标新立异,显得自己很与众不同。其实,我们也并不认为留着怪异胡子的人,或者光着脚在街上走的人,或者身穿闲服出席正式晚宴的人,或者是在剧院里抽雪茄的夫人,就是向往自由的成熟人,相反,我们会觉得他们如同引人观赏的猴子,不懂得文明的含义。
性格上的成熟,对我们的信念能起到巩固的作用,同时能够督促我们去努力体现自己的信仰。作为一个人,对自己、对整个人类、对上帝是负有责任的,它表现为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种有利条件,造福所有的人。
爱默生在这方面的坚定立场,实在令人可敬可佩。生前,曾经有很多反对奴隶制、主张改革的人来找他,想得到他的援助与支持,可是,都被他拒绝了。其实,爱默生对这些运动是很同情的,非常希望他们能成功。可他觉得这并非自己所长,便下定决心不在这方面消耗自己的精力与才能。对自己的这个决定,他一直都在坚持着,就算是让人误解,也不改变。
对没人支持的原则进行坚持,是不容易的;而不随便盲从于大家的原则,也是不容易的。一个不人云亦云的人,能够在众多的攻击下坚持自己的信念,是非常有勇气的。
一次,我去参加一个聚会,大家谈到了近来的一个焦点问题。在场的人都表示对某个观点很赞同,只有一位先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一开始,他非常客气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后来有人很直接地问到了他的观点。于是,他慢慢说道:“本来我是不想说的,因为我跟你们的立场有些不同,怕破坏了这个美好的聚会。可是,既然有人问,那我就不得不回答了。”于是,他将自己的见解简单地做了说明。大家听了立刻沸腾起来,纷纷向他抛去不同的意见。可他在自己的立场上据理力争,毫不妥协。结果令人感到非常有意思,虽然大家没有被他说服,可是对他都充满了敬意。原因就是,他拥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不盲目屈从于任何人。
在前些年,美国人是靠自己来决定生存与否的。那些勇闯西部拓荒的人们,遇到意外情况的时候根本指望不上什么专家。不管是遇到怎样的困境,他们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疾病来袭的时候,医生没处可寻,他们就靠着自己仅有的医学知识救治;印第安人打来的时候,警察还在千里之外,他们就只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想要建立自己的家园,哪里有什么建筑公司呢?只能依靠自己的两只手;想要填饱肚子,更得依靠自己种地或捕猎。他们这样的人,只要在生活中出现了问题,就必须能当机立断。实际上,他们也一直就是这样。
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被专家充斥着。我们已经形成了凡事依靠专家的习惯,所以渐渐对自己没有了自信,导致对很多事都难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是坚持自己的信念。专家们之所以能把我们挤出他们所在的领域,原因就是我们给了他们权力。
现代教育培养的都是固定模式的性格,因此,这样的教育方式想训练出领导型的人才是非常难的。绝大多数人都处于从属状态,而非领导,所以,尽管我们迫切需要培养领袖,但是也很需要帮助一般人学会在被领导的时候,能够有独立的意识,有自己的信念。只有这样,作为一个人,才不会像进屠宰厂的动物,哄到哪儿就走到哪儿。
教育家华德·巴比曾经说,我们的小孩子都处于国家需要的个性训练之下,所以,都具备了这样的特点——会与人交往、待人和气、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一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畏缩被当成了适应性差的表现,孩子们都要在游戏中得到锻炼,还要轮番指挥别人;每个孩子都要对任何话题发表见解,都要学会让别人喜欢。
可是,如果想让这些未来的社会人,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全都很快乐,那么,我们一定要给那些性格独立的孩子以独立的空间才行。假如孩子喜欢读书不爱打棒球,或者热爱音乐不爱玩足球,那么,我们都该给予满足,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而不该将他们视为另类。
在普通的公立学校,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大声发表自己见解的父母,是非常勇敢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对他们的回答往往是一一这些教育问题不是他该研究的,应该交给那些资深的专家们。可是,有一个年轻人,他就住在城郊,曾经非常勇敢地对孩子的教育方式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有自己独到的思维方式和坚定的信念。他提出了很多问题,独自一人跟大家的见解抗争。仅仅过了一年,很多人就被他所感染,纷纷推举他做了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委员。现在,不光他的孩子得到了帮助,当地的好几百个家庭的子女,都得到了他坚持自己意见的好处。
很多儿科医生为我们讲该怎么哺育、抚养、照顾孩子;很多儿童心理专家教给我们教育孩子的方法;征战商场,很多专家为我们传授生意经;在政治方面,我们选举的权利极少被自己支配,基本上都是跟着某些大的导向走;就连我们的私生活,也总是被一些专家所影响着。这些专家们,在调查研究之后,弄出一些数据、表格之类的,然后拿给大家来看,让大家将之奉为神明。
绝大部分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不曾意识到,只有自己才是世上真正的专家一一对于他们自己来说。而他们实际上所做的那些事,只不过是因为“专家”说过,或是大家都这样,于是自己也不能显得落后。
爱德伽·莫勒曾经提醒我们人类,应该注意“群体效应”。他觉得人类个体的真实价值会被它毁掉。
莫勒在《周末文艺评论》当中说:“它的毁灭程度就像是人人恐惧、痛恨的纳粹统治,会令人性中的残忍与专制的东西得到激化,从而有悖于我们美国的社会理想。”
“美国统治的核心问题在于让国家独立、让人民得到尊重。如果美国人在胁迫、买通、教导之下,没有了独立的人格,那么,整个社会的稳定、安全就会受到威胁了。”
莫勒最后的结论是:“尽管人类还不够格成为天使,可这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必须就得变成蚂蚁。”
必须承认的是,如今我们最难以做到的就是:“保持自我本色。”现在的社会到处是大众型的产品,以及面向大众的传媒和教育,我们想认清自己非常难,想让自己保持自我本色就更难了。举个例子来说,我们总是用团体或基层的属性来判断一个人,比如“他是工会里的”“她是上班族”,等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标签,同时也不容分说地为别人贴上标签,就像孩子们玩的游戏一“捉强盗”。
普林斯顿大学的校长哈罗·达斯,非常关注一个问题——是否应该迎合群体。1955年,在学生的毕业典礼上,他发表了题为《做独立个体的重要性》的演讲,其中说道:
“在你处于极大的压力之下,不得不改变自己去迎合环境的时候,只要你的个性还是独立的,你就会感觉到,不管多么克制自己去顺应环境、向环境低头,依然会失去自己最最宝贵的东西——自尊。人类维护独立性的需求是与生俱来的、神圣的,是一种尊严的体现。顺应环境可能会得到一时的平静,却总也得不到心灵的安宁。”
达斯校长最后的结论是:“人必须找到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弄清楚自己为何来到这个世界、来干什么、将来要怎么样等问题。”
伯西·史班德爵士是澳大利亚驻美大使,1955年6月被任命为纽约联合大学的名誉校长,当时他发表了下面的演讲:
“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生命的意义就是发挥出自己所有的才能。对国家、社会、家庭来说,我们都负有重要的责任。我们活着恰恰就是为了这些,只有这样,我们的生命才可以说是有用处的。假如我们弃这些义务于不顾,社会的秩序必将遭到破坏,我们的能力和独立性也将受到影响——对于培养独立性这个问题,我们是有自己的权利的,同时也该有一个神圣的时机,以让我们自己、我们的家人、朋友,乃至于整个人类生活得更加幸福。”
假如你想让自己变得成熟起来,那就请不要盲目地追随任何人。
第7节 别让人对自己产生厌恶
引言
如果说治疗疾病的最好方法就是提早预防,那么,要想医治疾病,我们就得先找到病根才行。
那些说话很没意思的人,不仅对自己缺乏了解、厌恶自己,而且连自己的自然本色都难以保住。
一个心灵成熟的人,或者是心智不断成长的人,不管说什么问题都不会让人感到乏味的。
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不断地让人感到没意思,甚至厌恶。如果说是错误,似乎严重了一些,因为他们的确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可是给人带来的危害却很大。另外,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办法装到真空状态中,所以总会遇到一些令人生厌的人或事。尽管现代医学已经比较发达了,能治疗什么口臭、便秘、喉炎、头疼、鸡眼、脱发等各种各样的疾病,但却无力医治这种“令人生厌症”的病。
如果说治疗疾病的最好方法就是提早预防,那么,要想医治疾病,我们就得先找到病根才行。现在,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令人生厌症”一般会产生在怎样的条件下、以怎样的方式危害人。如果我们看到自己身上有这样的病症,那么,我们就能理解上星期雷平太太怎么不请我们参加她的草坪舞会了。
下面是“令人生厌症”的某些表现,假如我们先认清自己,之后再永远远离这些状况,那该多好啊!
1.不断地说到孩子或宠物的事
极其平常的一句招呼:“你们家孩子好吗?”就能引出一大堆烦人的讲述。
他们所讲述的内容往往是没有太大价值的,可是,一旦说上了,你就只能任由那没完没了的谈话内容把你围个水泄不通。
这样的经典谈话一般就像下面这样:
“哦,知道吗?约翰最近一段时间总不好好吃早餐,昨天还把一碗麦片都倒在了头上。真是太淘气了!为了这个,我还给儿科医生打了电话。我说,医生,我真是没有什么法子了,他怎么也不肯好好吃东西。这回可能是把麦片吐了,下次就可能弄一地,甚至弄得浑身都是。”
“医生问我试没试过把香蕉放到麦片里。你知道,强尼是从来都不爱吃香蕉的,他管香蕉叫‘蕉蕉’——多有意思的小东西。强尼说:‘强尼不吃蕉蕉。’他的两个小胖手总是不停地摆着,声音还挺大,屋顶都快给他吵破了。不过,他还是比别的小孩发育得快,周围的孩子都没有他说话早,简直太神了!对了,那天他竞把桌布拽了下来,然后瞪着那对漂亮的黑眼睛对我说:‘强尼拉拉。’没把我和他爸爸给乐死!”
我的上帝!这样没完没了的唠叨,不管谁听到都会烦死的。
最令人感到讨厌的是,这类人很有本事,不管你说什么,她都能绕来绕去,把你引到她想说的问题上。就算是你一时把话题转移了,谈谈电影明星什么的,力量也是微小的,他们就爱说自己的心肝宝贝。
我就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女士,即使话题正在围绕着国际关系或牛肉的价钱展开,她都能不费吹灰之力地引到她女儿达芬身上。她是这样说的:“哦,你怎么能相信俄国人呢?就是去年夏天的事,达芬的朋友请她去一个欧洲旅行团。他们只是打算去趟西柏林。达芬问我:‘妈妈,你觉得呢?’之后我说……”
就是这样了。
其实,这样的人还没有进入心灵的成熟期,他们还不明白交友的准则中最重要的一条:替他人着想。
更令人感到悲哀的是,如此让人厌烦的话题并不是老父亲、老母亲的专利,他们年纪大了,爱回忆往事,爱为一些小事唠里唠叨;有些年轻人竞然也是这样。比如,有一个水牛城的销售员,在做完一笔雪胎生意之后,会没完没了地跟你说,他是怎么连蒙带诈地让一家百货公司签下合同的。
你或许也听过一个喜欢玩桥牌的人说他怎么赢得大满贯吧?还有就是一些激动的影迷们,总爱把他们刚刚看完的电影丝毫不落地给你讲一遍,听得你简直想用台灯打他们的脑袋。
总之,这种让人感到厌烦的话题似乎到处都有,那些人总能信手拈来,除了孩子、桥牌、电影之外,还会说说她丈夫最喜欢做的事、他表姐的水果收藏室、他兄弟的工作、某个姐妹的不幸遭遇,甚至是宠物的喂养问题等等。一次,在曼哈顿的一个街头,我遇到一个老朋友,她足足用了20分钟,向我描述了她们家金丝雀的消化问题。
2.说话没有中心
马克·吐温曾经写过一个很爱唠叨的人,这个人描述一件事的时候能从东一下蹦到西,没有一个中心,听不出个重点。
故事是这样写的:“哦,你听我说过去西部参观哈比印第安村的事情吗?我们星期五早上出发一一哦,不,是星期四——你肯定还记得,我对你说过我们星期四出发,星期三不行,我得去看牙。我上面的牙已经开始活动了,想让牙医帮我弄弄。哦!上帝,那个牙医简直麻烦极了,说个没完没了。不过还好,他居然还懂得做生意。我上司都知道他。提到我的上司,他可怪了,总那么心神不定的,什么事都得我提醒他。那天我还跟埃拉说呢:‘埃拉,如果有一天我不干了,你看上司会怎么样呢?’埃拉回答:‘哦!比尔,如果你走了,我也回去找妈妈了。’你看,这有多幼稚啊!”
说到最后你也不清楚,到底那个哈比印第安村是什么样的。
3.过干死板
现在要说的这种人非常有特点,和那些喜欢讲话的人比起来简直太少了,不过,还是应该说一说。
在你想尽一切办法,想找个什么有趣的话题与对方展开热烈交流的时候,竟看到自已似乎在和一个铁板说话。你反复尝试,要让他说点什么,结果都以失败告终——回答只能是“哦”“啊”之类的,最好的时候会说句稍有意义的话一“是吗”。
这样的人好像没有一丝能被感动的神经。他身上的智慧和礼貌简直是难觅行踪,如同外星球上面的股票。对你本人他们是绝对不会感兴趣的,永远都像马铃薯一样平静,根本注意不到外面的世界。他们就像是威廉·史特格的漫画人物变活了——如果那也叫“活”的话。
4.不管说什么,都要跟人争论
跟这种人物谈话,就像是打回力球,不管什么话题都会打回到你这儿来。
他们好像什么事情都很清楚,而且有种本事,能很干脆地让话题结束,一下子就封住你的嘴,让你什么都说不出来。如果你的见解与他不同,他就要非常坦诚地为你指出来——你的斗鸡眼很严重。
他会大声吼叫着:“哦,难道你疯了?你怎么就不知道,这件事早就有了定论了……”或者,如果碰巧他心情不错,声音便会压低些说:“哦!不,先生,你错了!我对你讲……”
如此的不留情面,其实也就表明了他的不成熟。令人极为反感的是,不管你愿不愿意听,他都要极其肯定地、权威性地、毫无顾忌地对你说些什么事情。
对付这种人的方法只有一个:不管他说什么,都要做出赞同状才行。要不然,即使你的反对意见提出得非常客气,等待着你的也将是一场没完没了的嘴仗,直到让你弹尽粮绝。同这样的人说话,你不要期望能真正地探讨出什么,因为,他最为关心的就是自己的观点,而且不容任何人来侵犯。
5.过于悲观
这样的人不管看什么都非常悲观。他们眼中的世界跟地狱也差不了多少,遍地的傻瓜、骗子,以及各种各样的坏人。另外,就连环境、天气都越来越不如从前了。对人生他们已不抱任何希望。
跟这样的人说上一会儿话,你没准儿也会被郁闷所包围。因为我们都是感性动物,情绪多少都会被周围的氛围所感染的。你的心情再好也不行。
我所知道的一个太太就是这样的人。不管什么时候见面,她都要好好跟我聊一聊,和我说说近来的遭遇——几乎全是不幸。
她的开场白通常是这样的:“我去逛街的时候,想买点布料装饰厨房,谁知道哪个店员也不过来招呼我,让我干等了十多分钟。他们根本就不忙,不是来回地溜达,就是躲在一角闲聊。他们肯定已经看到我了,没准儿觉得我看起来不那么阔气,就没必要殷勤招待。别的店竟然也是这样,真是气死我了。另外,我的身体最近越来越不如以前了。医生说,他简直难以想象我的生活——我的消化功能已经基本垮掉了。这天气也跟我过不去,让我的骨头没有一天好过的。你看我都这样了,家里人应该多关心一些了吧?不怕你笑话,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我才会去找他们的。”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不管什么时候他们都能找出令自己不如意的地方来。不管是爱向人倾诉的女孩子,还是身体健康的男子,只要是这种人,一说起来就会刹不住闸。他们以为自己是生活的主角,是众人瞩目的焦点。令人遗憾的是,观众们只能无奈地报以一个长长的哈欠,心中还祈祷着最好能让自己暂时没有听觉,并一直到延续对方说完为止。
不过,糟糕的是,这些让人感到厌烦的人们,一点儿都察觉不到自己的话给别人带来的是什么。就像我们通常所说的那样,没人愿意成为令人讨厌的人。他们这些人,还觉得自己能令各种集会充满活力,是个机敏的社交能手、信息灵通呢。没准儿你我也是如此,只不过自己不知道罢了呢!
不过还好,这样的情况还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们在谈话时多关注一下对方,别只顾自己就行了。
举个例子来说,某些听众遇到这样的情况,笑容或神情会显得很不自然。假如我们正兴致勃勃地说着自己的孩子,而对方的目光开始处于游离状态,心不在焉,那么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谈话该停止了,或是该给对方留出说自己家孩子情况的机会。对了,这样一来受苦的就该变成你了。
还有的听众到这时开始不住地看自己的手表。假如他开始拿着手表乱甩,或是用耳朵去听声音,那么意思就更毫无疑问了。如果你依然在喋喋不休,那就等着对方在心里悄悄地骂你吧!发表公开演讲的人对这种“表面效应”应该格外注意。
发散的眼神也能显示出对方的想法——那就是你的话开始令他不耐烦了。比如,在某个鸡尾酒会上,恰好一个倒霉的家伙被我们捉到,听我们高谈阔论。为了摆脱我们言语的折磨,他只能可怜巴巴地向过往的人们发出求救信号。不过,谁也不会傻到愿意舍身相救的。所以,如果你还不是那么冷酷无情的话,就赶紧别说了,放他走。
或许你会产生疑问:前面这些问题和心灵的成熟有关系吗?其实,乏味的语言体现了说话人本身的乏味,他是一个想象力、观察的敏锐性、智慧都匮乏的人,而这些恰恰是一个成熟的、健全的人所应该具备的。
语言无趣的人不仅对自己缺乏了解、不欣赏自己,就连自己的本性都难以保持住。在和人交往的时候,他没办法让人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需求得不到满足,于是,对别人的需求他也理解不了、满足不了。为了让心中的空虚感减弱一些,只能将注意力放到一些小事上,并设法使之变得似乎很重要。他与人交流的方法和他的思想一样,都是空洞而乏味的。他可不能算是绝对有意思的人——只是一个现代人活着上演的悲剧一一没有自己坚定的、独立的意识。
语言显得很没意思,是典型的人格生病的症状,同时也标志着人格失去了生长的动力。
一个心灵成熟的人,或者是心智不断成长的人,不管说什么问题都不会让人感到乏味的。由他亲自处理的事情,不管是哪一件都会显得很有意义。而相同的事件,假如经由语言乏味的人来办,就会变得很没意思了。
不过这些人还有存在的意义,那就是不断刺激我们,让我们愿意为了成熟付出更多的努力。他们总能提醒我们:如果我们懈怠下来,早晚也会成为那种人的。因此,假如你想让自己更加成熟,那么就要多多留意自己令人生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