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透过工作看男人——工作着是美丽的
“工作着是美丽的”,工作着也是幸福的。的确,“为一生工作而进行探索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无须再探索其他的幸福了。”对于男人而言,工作是他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他的知识和才能都将在这个舞台上得到展现。千万不要瞧不起自己的工作,人的价值在于工作,人生的幸福来源于工作。努力工作吧,工作之中必然蕴藏着美丽的人生!
1.男人需要工作
工作对于人们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它是人们最重要的谋生手段,因为我们总得维持生存条件,并继续繁衍下去。而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他必须得养家糊口,因此他必须得工作。
国外一项对男人的生活态度的调查显示,约有80%的已婚男人认为自己生活中第一重要的东西是“我的工作”。然而,当他们被要求回答其生活中最讨厌的是什么时,至少有半数以上的人回答还是“我的工作”。这真是一种奇怪的现象。这种奇怪的矛盾,道出了现代工作中的男人的窘境。男人一方面把工作看成是他生命的主心骨,另一方面又对他自己的工作日益不满。这种自相矛盾往往导致男性的迷惑与痛苦。
一个妻子曾这样评价她丈夫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工作意味着金钱,金钱意味着体面的生活。可是对我丈夫来说,那可就是另一回事了。他一天填进去10个小时,晚上和周末还要把活儿带回家来。他总是殚精竭虑地思考着他的工作,口口声声讨厌工作,但是讨厌归讨厌,他还是离不开工作。即便我们明天一早起床就已经家财万贯,他也会照旧穿上衣服,一仰脖把咖啡一饮而尽,径直去办公室的,他仍然会工作不止。要他哪天撒手不干,难以想象。我倒总觉得仿佛他已被钉死在他的工作上。”
工作的吸引力来自何方,对一个男人来说,总是一笔糊涂账。有一种说法,说有些男人诱惑女人是因为他们会赚钱或有出人头地的职业头衔。许多男人应该已经听过这样的说法了,所以他们失业时害怕在他们的生活中失去对女人的吸引力。换言之,没有工作,男人就一文不值。
从下面这位男士的话中,我们便会发现,女人并不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关键因素是:男人本来就是一种工作的动物。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什么原因了。如果有,那也只是次要的。瞧,他说: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非得要工作,过去曾经以为那是为了金钱,可后来发现并非如此。我的意思是,现在我还是为了金钱,我得养家糊口,可钱已不是最重要的……我和妻子都是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人,我们积蓄了那么一小笔钱。我是钢铁工人,我这一行是很累人的活儿。我决定先优待自己三四个月的假期再说。我只想待在家里舒坦一阵子。开始时,我觉得这样无比自由。这样持续了大约一个星期,接着,莫名其妙的心灰意懒情绪出现了。一天比一天起得晚,因为,没了起床的理由,就算真的起了床也无处可去,到了月末,我都快成植物人了。事情越来越糟糕。到了第二个月末,我觉得我不再像我了,我不再同任何人搭腔,甚至街坊上的那家酒吧也不再光顾,就好像我无脸见那些人似的,就好像我莫名其妙地不再是一个男子汉似的,好像我根本就不存在似的……的确是这样!”
如此看来,男人是在工作中体现出自己的性别的。他们的工作本身就是目的,尽管有许多其他目的,但归根结底,也只不过是为工作而工作而已。
这一点是许多女人搞不明白的,因而她们在这一问题上的无知也常常造成了男人对她们的反感甚至厌恶。因此,工作出现危机的同时,婚姻问题很可能就会冒出来。失业的男人开始感到厌烦、压抑和神经过敏,所以对于女人来说,避免争吵多加体贴是她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出现恼火的问题时,尽量避开,这是考验一个妻子是否合格的时刻。男人有问题时,女人尽可以等他在工作问题上有着落了,再去向他阐述自己的意见。直到危机消失之前,男人都需要支持和参谋。
2.男人通过工作来肯定自己
有一份调查报告指出,75%的受访男性说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他们的工作,75%的受访女性则说她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家庭。
女人易于将此种人生价值观的差异,视为女人爱男人胜于男人爱女人的证明。这其实并不见得正确,事实应该是:
如果男人不能从他的工作和做事能力中肯定自己,他哪有精神去关心两性关系?
如果男人在工作上不顺心,拟订的方案通不过,经济压力也很大,或是觉得一直爬不上去,那么他在情绪上绝对不会愉快。他的精神、精力及注意力,不管是有意或无意,都会完全集中在他对工作的不愉快上。如果他不能感觉到一丝的成就,要他完全宽心实在比登天还难。
并不是他不关心你,也不是他不爱你或不需要你,他也未必只关心他的工作,应该说他的工作对他的影响力较大,自我价值感的重要性远大于同你的关系。
对女人而言很难理解并接受这个事实。女人的价值观与男人大相径庭,不论女人在事业上有多大成就,如果感情生活无法获得满足,女人几乎很难获得快乐。对一个女人而言,花时间和心爱的人在一起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松弛。这是一天结束时暂时的归隐,而不是另一次的心乱或干扰。正因为如此,女人期望男人能把他工作上的烦恼和忧虑完全抛开,躺在女人的臂弯中,让女人的爱来宽慰他们的心。毕竟,这正是女人回到家后一心一意想要做的事。难道男人就不该如此吗?答案是:非也!
很不幸,男人这种视工作成就为自尊源泉的心态,使他们比女人更容易患与精神压力有关的疾病,诸如心脏病、中风、高血压、酒精中毒等。这些疾病,大多是由精神上的忧郁、过劳和心神不能放松所引起,或是更加恶化。
3.男人以干事业为荣
女人如果真正了解男人与工作之间那种近乎神秘的关系,她就有了真正去尊重男人的可能。为什么不说是完全可能?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说:“工作就是睿智,就是自尊,就是获拯救。因而工作不但不是灾祸,反而是无比的恩泽。”
男人的“睿智”、“自尊”、“获拯救”,都来自他的工作,因而他是要计较输赢的,是要掂量他所从事的工作具有什么样的意义的。他们以职业衡量自己,也衡量别人。因此,工作愈重要,就愈意味着他个人的显赫、他个人的荣耀。
一位女性这样讲到她的男朋友在工作上所进行的有意思的转变,这个故事多少有点男性的幽默在里边,但也最能说明男人的本质。她说:“我的男朋友曾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花花公子,成天东游西逛,饿肚子了才去打一阵临时工。但他却有着奢华的嗜好——汽车、潜水呼吸器和我,因此,他下定决心要找一份稳当的工作。最后,他选择了一个管理培训班,转眼之间,他简直判若两人,整个人真是脱胎换骨。四个月以前,要是你问他他是谁的话,他会说:‘噢,我叫杰克,我一会儿干这个,一会儿干那个,我喜欢这东西,我讨厌那东西。’而现在你问他,他就说:‘我是初级经理。’一句不多,一句不少。他不再是个可怜虫,倒不是因为原来的工作下贱,而是因为那工作不够‘重要’。我一直爱着这个复杂的人。”
曾有人做过一个调查,问题是:“你是否愿意再次选择现在的职业?”结果非常有意思,也非常能说明问题。其中,数学家的愿意率为90%,律师为84%,记者为82%。这些可以说是“体面”的职业,男人的认可率是相当高的;而另一些职业则不同,比如,熟练印刷工人的自愿重新选择率为52%,白领工人为43%,熟练钢铁工人为41%,纺织工人为31%,蓝领工人为24%,非熟练汽车工人仅为16%。
男人的这些选择体现着极为务实的风格,这是社会生活本身结构的必然。在一个男人的世界里,凡事莫不与他的工作有些瓜葛。他的房子、他的汽车、他参加的协会、他通过奋斗而得到的各种荣耀,尤其是他内心的完整,都需要用工作来维持。从局外人的立场加以观察,一个男人紧张拼命地工作的原因,往往似乎要么很现实——要是丢了工作就付不起房租,要么微不足道。然而,如果你想想他的家庭、他的衣服,他一切的一切都不仅仅是他的财富,更是他认识自己是谁的手段的话,那么男人和男人的职业之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这一点就会变得更加一目了然。
男人应该干大事业,这种观念,从工业革命以来就一直盛行着。不仅男人这么认为,女人们更是这样认为。19世纪美国流传着一首诗,其结尾是这样写的:“我坚信一个男人与其活着就了结他的工作,那倒不如干脆将他自己的生命先行了结。”这首有些粗野的诗,竟出自一位妇女的笔下!简直可以说,男人的这种自评,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他们的异性同胞操纵的结果。假如一个男人干的既非大事业,而且又不成功,那么他到底算什么男子汉呢?这真是一条严酷的社会准则!
因此,曾有男人这样写道:“工作是男人的世界。”事情果真如此吗?实际上,这个判断是有待分析的。与其说这是男人的自傲,还不如认为是多年来女人们的怂恿和灌迷魂汤的结果。社会分工一旦形成,便成了社会这个庞大机器运转起来的一种“技术设计”,只要这个机器的“型号”不变,便难以更改其“设计”。
平心而论,男人们,尤其是那些从事高度专业化工作的男人们,对于他们为社会做出了什么贡献并不总是心中有底的。这种心中无底的惶惶不安,产生了许多笼罩着男人和工作的神话:男人是播种人,男人是世界的创造者,男人是冒险家,男人是征服者……
4.男性“工作狂症”
男性和工作的神话的一个重要效应,就是滋生男性工作狂。可以肯定,男性工作狂要高出女性工作狂许多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公司里一定不乏这样的人:他每天投身办公室12~14小时。他不知道周末,也从未听说过假期。就算他有时睡得着觉,也睡眠极差。他过不上正常的家庭生活,甚至连家庭也没有。他从来没有安宁的日子,却总是很活跃,他的情绪总是一有厌倦就马上转成焦虑,可他好像从来没有时间锻炼身体或是放松自己。他唯有的消遣就是吃饭、喝水和睡觉。他驾起车来快如流星,做什么事都快马加鞭。这是典型工作狂的生活方式。
这种“病症”的起因众说纷纭。有一些专家把它同逞强好胜的个性联系起来,而另外有些专家则认为造成这种症状的根源是所谓“男子汉准则”。少数精神病学家则指出,这是人类无意识层次上故意自杀的一种表现形式。实际上,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男性神话的一种极端表现。
工作狂的危害是相当大的。有人甚至认为:你可知道在现代国家里最大的职业危险是什么?既不是工伤事故,也不是肺病,也不是任何一种与职业有关的伤残和疾病,而是工作狂。这或许言过其实了,但人们对它所具有的巨大危害几乎是没有异议的。也可以说,工作狂是一个当代杀手。当然,在持久地拼命工作的男人中间,心脏病和脑中风是两大典型疾病,此外还有一些同工作狂有关的其他疾病,如消化道溃疡、酗酒、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以及阳痿等。
工作狂在其他方面也对成者败者“一视同仁”。引起此症的不是一个人的工作性质,而是他的工作态度。装配线上的工人和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同样都可能成为其牺牲品。实际上,停止工作往往并不能根除这种病,即便他熬到了退休年龄而未死,这位工作狂患者还是会发现他自己已经被桎梏在根深蒂固的工作习惯之中了。
工作狂患者中短寿现象很明显。琼·戈梅斯博士曾做过一个细致的调查,广泛深入地研究了多种工作条件,他得出的结论之一是,在1993年度,美国大约有20万15~55岁的男人死亡,其首要原因就是工作狂。这真是令人感叹,社会高度进步,人类文明快速发展,而男人则日益走向一个尴尬的境地,这难道不应该引起人们的警惕吗?
5.渴求事业上的导师
男人有许多榜样,他们把这些榜样视为成功的经典,指导自己的事业进展。一位成功人士说过:“能将一些重要人物视如导师,化为自己仿效的榜样,是成人发展的主要动力源。”
在一个男人的成长过程中,他不时渴望找到良师。在中学时期的师兄身上,学习领导才能;在学校老师口中,获得知识的启发;在从事工作的地方,找到事业发展的指引。
无疑,一个初涉工作的男性,可说是这行业的学徒,在经验不足及地位低微的情况下,他往往要按指示工作,从旁协助和学习,不经过一段摸索期很难独当一面。此时期,若获良师指点,他定能稳步向上。从心理上讲,导师还可以提供角色上的模范,甚至付出情感上的支持。
以上好像画出了一幅很理想的图画。在现实生活中,建立与良师的关系并不简单,因为师徒之间往往涉及情感的联系,若处理不当,这关系会演变成竞争和决裂,以致双方都感到难堪与失败。
此外,除了渴求在导师身上获得事业发展的指引外,他也希望导师能补足自己父亲带来的缺欠。
志远今年29岁,他中学毕业后便进银行当低级职员,转眼10年过去了,他经历了不少人情冷暖。几经奋斗,他终于晋升为经理,眼看一些资历不如自己的大学生扶摇直上,他内心有点愤愤不平,奈何自己智商高学位低。
晚间,志远进修宗教哲学。经过10年的银行生涯,他很希望寻求转变,希望有朝一日能当宗教哲学的讲师。但这转变实在太大,可以说是从零开始。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有点迷惘,想得到一些过来人的指引。
志远的父亲是一位严父,他自己是一位工人,所以他期望自己唯一的儿子能事业有成。他望子成龙的心态给志远很大的压力,志远进修宗教哲学3年来一直瞒着父亲,怕他用权威反对他。因为,转行对他父亲来说,是一个希望的幻灭。
他寻求工作方向的转变,能得到导师的指导和认同是十分重要的。近一年间,他在教会认识了一位长者,志远相信长者能成为自己的良师。当问及这位长者与他父亲是否有相似的地方时,他很坦白地回答:“没有,或许干脆说,我在这位长者身上寻找我父亲所缺欠的。”但是,志远又怕父亲权威的影子也夹杂在这位导师身上。经过几周的挣扎,他才鼓起勇气写信给长者,希望与长者有见面倾谈的机会。
但愿志远的这封书信,能建立这份宝贵的导师关系,得到在事业方向上的指引。
6.反思“三十而立”
古人云:“三十而立。”成也好,败也好,无论将来际遇怎样,每个人都要站在自己的轨道上,来一个中期“测验”。已经30岁了,妈妈说“你应该这样”,爸爸说“你应该那样”,女友说“人家的男友这样好”,未来的岳母说“人家的女婿那样好”。你也许会带点怒气地大声回答:“不用你们说这说那,我比你们更着急!”
社会都为每个人定下了一些里程碑。昔日,男儿20岁左右就要成家;今日,过了35岁仍未结婚,人家会认为你以事业为重,不足为怪。但过了这个大限,人家就会在背后说你必定有什么“问题”。即使是现在的香港,女子30岁未婚,仍然受到很大的社会、朋辈的压力。
就事业上来说,30岁是定男性成败的一个里程碑。因为,此时已进入成人世界六七年(22~28岁)了,工作上已经有了一个定向,每月有多少薪金?在职业的梯级上到了第几级?阅历丰富的亲友见了面,问一两句工作近况便明白了。
若有老同学叙旧,这社会时钟的压力更明显。同学甲已经是某公司的经理,同学乙在英国进修博士学位,同学丙已成家,住某某高档住宅。一时间,同学的近况就是一把尺子,自己又怎样呢?30岁了,立了什么?
为了达到这30岁的目标,不惜日以继夜地工作,“工作,休息,再工作”是很多男性的生活写照,18岁、20岁时脸上的光彩披上了倦容。有人这样慨叹:“男性为了生计,却忘了生活。”
有心理学家研究中国男人的生涯观时,更扬言男性的“生命死于30岁”。其中,一位作者分析了四种可能性:
看看文章的几个标题便略知一二:“生命死于规律的钟摆;生命死于江湖的迷阵;生命死于茫然的无奈;生命死于借口的渊薮……”
第一种是提早定向,很快找到安定的工作,却迷失于安定,耽于形式,太满足现状而淡化心灵的追求。
第二种是在“忙”与“盲”中失去自我的存在,“忙”与“盲”两字都从亡,一个失掉了心,一个失掉了眼,往往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觉,成了“成功的囚犯”。
第三种是经历了不少挫折而灰心丧志,在物竞天择的社会,他们坐看岁月带走年华,希望留在脑海。
第四种同样是面对生命的限制、工作的挫折,他们却不是向内的无奈,而是向外的投诉,抱怨时间不足、环境限制,机会却在抱怨声中溜走。
若以社会成败来衡量,前两种或许可说是成功,但却失去了自我的追寻;后两种可说是失败,有很多无奈与苦衷。
无疑,没有经过反思的生命,是缺乏方向的。既然社会时钟强迫我们静下来自我评估,我们何妨多走一步、溯本思源,不妨反问社会加诸我们身上的成败标准,是否合理?是否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