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父母的认知:不要顶着一颗“过时”的脑袋教孩子
别做“赌徒”
做儿童心理咨询多年来,我接到过很多家长的求助。很多父母找到我,说孩子如何如何叛逆,比如情绪容易失控,沉迷于游戏,不愿意去学校……作为教育工作者,每当面对这些问题时,我只能无奈地叹息一声。
当孩子已经出现种种问题后,父母才开始想办法补救,找教育专家对孩子进行“修理”,这多么像病入膏肓的人在苦苦哀求医生。结果,花再多的钱,也无济于事。
人类最大的悲哀之一就是遇到问题了才想起来找人帮忙。所以,作为父母,有些道理是要提前学会的。
如果不能够早一些去教育孩子,那最后出了问题就只能自食其果。“侥幸”这两个字不知道害死了多少人。小偷盗窃,商人偷税漏税,强盗杀人越货……很多时候都是侥幸心理在作怪。放养孩子也是如此,如果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没有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拿孩子的人生押宝,那就和赌博没有什么区别,这样的父母在我的眼里就是“赌徒”。
《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投资理念:当你富有的时候,应该不断地从外面借钱回来;当你缺钱的时候,则不适合再向人借钱。这道出了富人致富的秘诀。
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是一样的:在孩子没有问题的时候,你应该大力地教育孩子;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你应该尽量少教育孩子。这句话看似很矛盾,却蕴含着亲子教育的真谛。
怎么理解呢?很多父母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才不惜下血本,报各种班,找各种专家,只求对方帮忙把孩子“修理”一遍;而在孩子没有问题的早期,别人劝他们学学怎样当一个合格的家长,他们却觉得没那个必要——当父母还需要学习吗?太费劲了吧!结果呢,最后只能往自己挖的深坑里跳。
我的话说得有些狠,这是因为我见过太多太多类似的案例。这番话,更多的是说给年轻的父母听的。聪明人总是懂得将别人撞得头破血流所得的教训转化成自己的经验,我相信各位都是聪明的人。
避免顶着一颗“过时”的脑袋教育孩子
随着信息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的真正到来,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多元化了。大家有一个明显的感觉,现在3岁的孩子比过去七八岁的孩子还要聪明,懂得还要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见多识广,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变多了,书籍、电视,尤其是手机、电脑,已经成为孩子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渠道。就拿我们成人来说吧,你会明显感觉到,三天不上网,仿佛与世隔绝了,会有一种被抛弃了的焦虑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
从智能手机走进千家万户开始,社会的发展速度就像坐上了火箭,日新月异,当你好不容易适应了某个事物时,却发现这个事物已经濒临淘汰。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特色。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多学习、多思考。所以,父母一定要抱着跟孩子共同学习的心态,与孩子共同成长,甚至还要相互学习。
如果你是一个足不出户、不爱学习的家长,那请你管好孩子的温饱问题就行了,不要在孩子面前指手画脚了。因为孩子根本不会服你,他会打心底里认为你懂的没有他多,能当面不跟你顶嘴,已经很有素质了。
所以,要想做不焦虑的父母,就一定要终身学习。
很多人觉得,现在工作这么忙,哪有时间学习怎么教育孩子呢?
说到这里,我想引出一个观点——平衡的重要性。是选择家庭还是选择事业?没有标准答案,这要看你如何平衡。不平衡,就会失控;不平衡,就会有心理落差;不平衡,就会产生情绪;不平衡,就容易丧失理智。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平衡各种关系,比如事业与婚姻、欲望与责任、付出与索取等。生活不是硬币,只有正反两面;事业与教育孩子也并非完全对立的,这两者是可以达到平衡的。当然,这也是父母需要做的功课。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那些真正把孩子教育得非常好的父母,很少会为了孩子而放弃自己的事业。比如,教育家梁启超平时要处理的事务太多了,但他依然给大家留下了“一门三院士”的美谈。
当你觉得追求事业和教育孩子两者之间有冲突的时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你需要学习了。父母的恐惧和焦虑往往源于无知。很多父母来找我咨询时,张口闭口就是要方法、要答案,这就是病急乱投医的表现。
只有学习才能够帮你摆脱身为父母的焦虑。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我们需要大量地学习和无数次地犯错,这是我们终身的课题。要想成为合格的父母,只能靠你自己。
真正的高手所做的都是未雨绸缪。等到事情发生了再去补救,就算再厉害,也为时已晚。要想让孩子变得更优秀,父母就需要在认知层面从小给孩子植入正确的观念,而且越早越好。这就需要父母平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和以身作则加以示范,也就是说,教育归根结底拼的是父母的人生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