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家风家学
天津“海货刘”
1931年9月13日,刘宝珺出生于天津一个旧式大家庭。溯其家族渊源,是在距离天津三百公里开外的山东济南。
刘家祖上原在泉城近郊,因生活困窘难以维持生计,只得背井离乡闯了关东。弟兄中的两人朝着东北方向一路讨生活,最终落脚天津,找了份饭店伙计的营生,并娶妻生子。刘宝珺曾祖父即是家族出生在天津的第一代子嗣。
天津的城市聚落起于十三世纪初的金代。昔时城中一带便有直沽寨,由于此处是南北运河与海河的交汇之处,亦是四面舟车必经的水陆码头,故成为了兴盛之地。明朝永乐年间,成祖朱棣在起兵南下渡河之地设卫,名其“天津”,意为“天子驾车所渡之处”,天津卫由此得名。[1]旧时天津城区包括了东、南、西、北四条马路以内,以及东门、北门之外沿河环城的街衢闹市之区,地理位置有交通枢纽之实,加之有港口,东南西北商贸互动皆经过此处,因而实业兴旺,逐渐形成了南北相交、中西兼容的多元文化。
刘家先祖最初是在天津的大饭店中打杂、做学徒,后来发现饭堂酒肆对海货需求巨大,加之当伙计慢慢攒了些本钱,于是尝试做起了海货买卖。刘家的海货门脸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到了刘宝珺曾祖父这一代,已经在天津城里打出了“义承裕”海货行的招牌,总店位于商贸最繁华的宫北大街86号。祖父刘筱舟一代则迎来了家族海货行生意的鼎盛时期,在天津除了总店“义承裕”以外,在北门外大街8号还开有“义承德”分店,并陆续在北京、唐山等地开了七家海货店。
刘氏海货生意的红火,除了仰仗祖辈的辛勤积累,更得益于曾祖父、祖父对海鲜发干技艺的钻研。昔时天津城里会发干海鲜者寥寥,祖父刘筱舟与其父瞅准这个机会,致力于干货发泡技艺的钻研。干制品如何分门别类地涨发,涨发的工艺、工序以及时辰如何把握……这对父子头脑灵活,在实践中将格物致知的精神发扬光大,多年来总结出发泡各类海鲜干货的“独门秘籍”,实现了家族财富的积累。义承裕、义承德出售的海鲜备受天津市餐饮界欢迎,刘氏海货除了日常可见的鱼、虾蟹、贝类海鲜以外,供应的海参、鱼翅等名贵品种在高端海货市场成为翘楚,“海货刘”在天津城内逐渐有了响亮的名头。
图1-1 1936年天津市海货商业同业会会员名册(资料来源:天津市档案馆)
家族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人丁的兴旺。祖父刘筱舟虽学问不大,但格外好学,素来重视家风家学,膝下六子名中也均含一“学”字,按长幼秩序分别取名刘学廉、刘学熙、刘学信(刘宝珺之父,字孚如)、刘学聪、刘学锜,老六早逝,其名不详。彼时,刘筱舟在天津置下不菲家产,地址位于老城鼓楼以东仓门口的夏家粉厂2号,共六十三间房的四合院宽绰气派,刘筱舟一家同二弟(其子刘学让)、四弟(其子刘学简)两家共同居住,到了刘宝珺出生时,这个大家族已有三十多口人,并在大宅里共同经历了中国传统旧式家庭由盛及衰的命运。
图1-2 1931年刘宝珺祖父刘筱舟购买房产时的不动产登记证书(资料来源:天津市档案馆)
除六弟早逝外,刘学信兄弟五人关系极为亲密,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其中,老大刘学廉大学毕业后就职于银行;老二刘学熙同老三刘学信均毕业于南开大学,刘学熙毕业后负笈日本,归国后在天津仁立毛纺厂担任经理;刘学信曾在政府部门、南开中学等任职,是家族里唯一的教书先生;老四刘学聪志在经商,跟随父亲刘筱舟一直经营家族海货生意;老五刘学锜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2],后在政府单位任职,曾是专业篮球队员。在父亲刘筱舟的言传身教之下,兄弟五人或经商,或从政,或投身教育,以聪慧和成就光耀了家族门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