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环境
政策环境
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已多次在国家政策文件中强调了供应链金融的作用。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2018年,《商务部等8部门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关于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和企业评审结果的公示》。从文件描述中也可以发现政府部门对供应链金融越来越重视,起初只是在文件中表示鼓励“应收账款融资、票据贴现、仓单质押、信用证项下融资”等业务的发展,到了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中则将“积极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作为六大任务之一,这标志着我国政府已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9年1月14日,深圳首发国内地方性供应链金融发展指导文件,成为全国供应链创新城市的风向标。2019年2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金融赋能产业迎来新的落地指引。同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科技、风险防范等被写入纲要。表1.5给出了从2014年至今我国出台的供应链金融政策。
表1.5 我国供应链金融政策汇总
(续)
(续)
资料来源:根据同盾科技《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报告(2019)》、鲸准研究院《2019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发展报告》整理。
地方层面,为贯彻落实《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各地区纷纷响应跟进,重庆、天津、上海、陕西、江苏、广东等省(市、区)分别出台了相应的具体分工落实政策。如2018年3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指导意见任务分工的通知》。同年4月,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实施意见》。同时,在国家供应链创新与应用55个示范城市和266家试点企业的基础上,各地方政府也根据各自的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特色确定了地方进一步的培育重点和发展目标。例如2019年8月,浙江省发布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实施意见》;2019年10月,江苏省评审公示确定江苏伊斯特威尔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等125家企业以及原定33家国家试点企业为江苏省第一批重点培育企业。各地方政府正以试点或重点培育城市、企业、产业链为抓手,出台激励政策给出目标引导,成为近年来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经济环境
我国金融服务供给总量充足,但存在供给侧结构问题。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8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68%,比2015年的8.44%的历史峰值有所下降。但跟历史过往相比,仍然处在一个相对高的水平。相较而言,2017年美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5%,并且近十年这一数据也没有超过8%。可见,我国金融服务供给总量是充足的。从金融机构数量来看,除六大国有银行外,还有数千家遍布各地的中小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供给相对充裕。
虽然金融服务供给总量充沛,但存在内部结构的不均衡现象。首先,金融市场结构不均衡,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比重远高于直接融资。其次,现有银行体系内部供给结构不均衡,对中小微企业的供给不足。最后,产品与服务的结构不均衡。总行是产品与服务的设计者,各地分支机构往往难以根据各地经济特点做适应性改造,普遍存在产品单一、同质的现象,难以精准满足实际市场中不同规模级别和不同行业业务特点的客户差异化需求。
政府进一步加大力度,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2018年6月20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工作。2018年8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会议强调在流动性总量保持合理充裕的条件下,面对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必须更加重视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随后,中国银保监会接连出台政策,并表示将不断出台政策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大企业“爆雷”“违约”事件频现。一方面,当前我国国内经济疲软,全球竞争日益激烈;另一方面,我国仍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供给侧改革还在推进当中。不少大型集团、上市公司也出现了较大的发展压力,“爆雷”“违约”事件频频发生。当前众多大企业出现危机有很多原因,包括市场的不景气、资金链与杠杆问题、政治与政策影响、内部管理运营问题等,除了政治与政策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和企业内部管理运营问题,其他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供应链的竞争力出现了问题,即企业所处的整条供应链甚至整个产业生态出现了问题,单一节点、单一环节的问题传导到了其他的节点与环节。
金融环境
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任务完成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不会松懈。
类金融机构监管。2018年4月,商务部印发通知,明确自4月20日起将制定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典当行业务经营和监管规则的职责划给中国银保监会。当前,中国银保监会开始密集对上述行业进行摸底调研、开会研讨。在摸底调研的基础上,中国银保监会酝酿新的监管文件,类金融行业将迎来强化监管的新监管时代。未来这三个行业将面临更加规范、严格的监管,短期内机构准入、业务发展可能受到一定影响,长期看行业发展将更加健康稳健。
银行业监管。近年来银行频“爆雷”,内控不足、制度执行不到位是大部分违规事件产生的根源,中国银保监会也频频开出大额罚单。数次的天价处罚,不仅能调整资金的流向,更重要的则是打击跨领域的金融违规,为整个金融体系设立防火墙,避免爆发跨领域的金融风险。
资管新规。监管层出台资管新规,统一资管业务规则和标准,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打破刚性兑付,规范资金池,整治金融乱象。
严厉整治互联网金融,严格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可以预见,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任务完成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不会松懈。
科技银行之路。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兴科技与金融业的深度融合正推动着传统金融业步入转型发展的快车道。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已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体现为思维、理念、业务模式、管理模式等全方位的融合。当前,越来越多的银行成立了自己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同时也有众多银行积极与第三方金融科技机构合作。依据商业的定位和目的,对银行直接设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可进一步细分为IT部门独立型、金融科技输出型、集团融合型三类。银行与第三方金融科技机构合作中,主要看中其风控应用,而在获客、信贷业务方面的合作则没那么积极。
产业环境
我国供应链管理发展不够成熟,供应链体系尚未完整建立,造成了整个供应链效率、管理效率水平较发达国家偏低。2010—201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从7.1万亿元上升至13.3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虽较几年前有所下降,但仍高达14.8%,远高于欧美国家的7%~8%的水平。金融领域,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国家提出的助力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要求的现实压力,另一方面发力B端企业金融市场是众多金融机构的重要战略选择。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时代,互联网给生活和业界带来了巨大变化,人们见证了大、小巨头(BATJ——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TMD——头条、美团、滴滴)的顺势崛起,也亲历了移动支付的全面渗透给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在金融服务领域,移动支付C端入口被AT(阿里巴巴、腾讯)平分,网络效应带来的市场垄断,使得一众金融机构有心无力。为避免重蹈覆辙,在B端企业金融市场抢先发力占据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不二选择。
近年来,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传统金融的信息采集、客户触达、风险控制的手段和方式。在新的形势下,银行业为了保持竞争力,一方面必须要夯实其数字化能力基础,另一方面需要升级服务理念,积极主动推进金融服务与各产业链的融合,为企业客户提供更优的服务体验。
供应链金融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力B端金融业务的重要抓手和业务切入点。
技术环境
近年来,金融科技的发展体现出以下特点。
大数据及数据的智能分析。数据的价值已经深入人心,各种类型的数据正在不断地积累,金融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利用大数据进行风控的企业。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消费端数据量大,但企业端数据量还不足;线上场景数据多,线下场景数据不足;政府掌握数据量大,但各部门数据割裂;个别分散度较高的行业数据沉淀已有一定规模;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度不足,与企业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以及商业机制还不够成熟。
区块链技术的出现和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相对大数据更晚,但相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其价值能更快得到认可,主要是由于区块链与金融,尤其是供应链金融的天然适配,并得益于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创新。但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当前在技术的可靠性上、商业利益分配机制与模式上、市场认知上、监管规范上都还没达到普及应用的程度。不过鉴于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不可估量的价值,已经有不少企业,在积极探索、研发与应用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的融合应用与创新也是一大趋势,不同的技术发挥不同的效能,使数据得以收集、存储、保真、分析、应用,未来将极大地提升金融的获客能力、服务能力、风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