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生物安全相关基本概念
一、生物安全的概念
生物安全是指全球化时代国家有效应对生物及生物技术因素的影响和威胁,维护和保障自身安全与利益的状态和能力。它是对生物风险的认识和应对生物风险的能力,是以国家安全为主要研究与服务对象,通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研究评估生物因素,特别是在生物资源研究利用及生物技术发展的过程中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安全隐患与威胁以及应对措施与能力建设,主要包括防御生物武器攻击、防范生物恐怖袭击、病原体管理与传染病处置、防止生物技术误用和谬用、保护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以及保障生物实验室安全等。
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技术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提高防病治病能力、保障民众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国际安全形势趋向不稳定,人员和物资流动导致对自然界扰动增加,生物技术发展所导致的潜在误用与谬用风险增高,生物安全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安全问题。2000年以来,全球性生物安全事件频频发生,2001年美国发生炭疽生物恐怖袭击,2003年的SARS疫情波及32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MERS冠状病毒在韩国流行,2014年在西非地区暴发埃博拉疫情,2019年突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实验室工作人员在采集、运输、实验活动、废物处理、样本存储等各个环节都直接接触病原微生物,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人员感染或病毒泄漏,极易引起社会公众的恐慌,将对社会安定、环境安全、国际形象,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生物安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一旦发生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给全人类生命健康带来极大威胁,各国政府均高度重视。2015年,我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出台的《国家生物安全政策》明确将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范畴,强调生物安全是攸关政权稳定、社会安定、公众健康、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大问题,已日益成为大国博弈的战略制高点。当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生物安全形势,加快建设我国传染病生物安全快速反应体系,全面提升我国生物安全防御能力,是保障民族核心利益、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必然要求。2018年9月18日,美国政府发布《国家生物防御战略》,是其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系统地应对各类生物安全威胁的战略性文件,代表了美国对国内国际生物安全能力建设的新方向,该战略将自然发生、意外事故或人为故意造成的生物威胁并重,并突出传染病和生物武器威胁,确定了感知、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等五大重点建设和管理目标。
二、其他基本概念
实验室(laboratory)已经成为疾病防控、健康产业、科学研究的重要条件,也是人员防护与环境保护的主要防护屏障。根据学科领域的不同,可分为生物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和物理学实验室等,近年来,全球各类实验室数量增长迅速,实验室内事故频发,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提高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刻不容缓。
实验室生物安全(laboratory biosafety)是指在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中为避免病原微生物对工作人员、相关人员、公众的危害以及对环境的污染,保证实验研究的科学性或保护实验因子免受污染,而采取包括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配备必要的物理、生物防护设施和设备,建立规范的微生物操作技术和方法等综合措施。实验室一旦发生生物安全事故不但威胁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乃至生命,还给所在单位、部门带来不好的影响,甚至会引发疾病的流行,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生物安全实验室是指通过规范的设计建造、合理的设备配置、正确的装备使用、标准化的程序操作、严格的管理规定等,确保操作生物危险因子的工作人员不受实验对象的伤害,周围环境不受其污染,实验因子保持原有本性,从而实现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目前我国根据所操作的生物因子的危害程度和采取的防护措施,将生物安全实验室的防护水平(biosafety level,BSL)分为四级,一级防护水平最低,四级防护水平最高,以BSL-1、BSL-2、BSL-3、BSL-4表示实验室的相应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从事不感染人或动物的微生物实验活动时,一般可在BSL-1实验室中进行;如果病原体不形成气溶胶,如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多数肠道致病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可在BSL-2实验室中进行;如果病原体传染性强,且能通过气溶胶传播,如布鲁氏氏杆菌等的大量活菌操作,应在BSL-3实验室中进行;BSL-4实验室仅用于烈性传染病病原微生物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