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CT检查技术进展与应用
【概述】
胸部CT也是一种X线成像技术,与X线不同,CT成像是一种模拟图像,像素的密度可以通过测量CT值量化反映。与普通X线比较,CT检查在病变的定性与定量诊断都具有更大的优势。主要应用于以下方面。
(1)肺实质性病变,包括:肺结节和肿块、肺内渗出和实变性病变、肺不张、肺气肿、各种类型的肺内空腔性病变的诊断、评价与随访。
(2)肺间质性病变的诊断、评价与随访。
(3)支气管病变的诊断、评价与随访。
(4)肺血管病变诊断、评价与随访。
(5)纵隔与淋巴结病变的诊断、评价与随访。
(6)胸膜腔病变的诊断、评价与随访。
(7)胸壁与胸廓骨病变的诊断、评价与随访。
【普通扫描】
用于病变的发现和细节征象的显示。平扫能够满足基本的诊断需求。
【高分辨扫描】
高分辨CT扫描(high resolution computer tomography,HRCT)技术为薄层扫描及高分辨算法重建图像的检查技术。主要用于显示病灶的细微结构。对弥漫性肺间质病变及支气管扩张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应用如下。
(1)周围性肺癌的早期诊断,HRCT能够早期发现磨玻璃病变,并识别其中的实性成分,对病灶的发现和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2)对于疑难性肺疾病的定性评估,HRCT能够清晰显示病灶本身以及病灶周围的影像学信息,为病灶的定性诊断提供更多参考(图1-2-1)。
(3)对于感染性病变的判断,HRCT能够区分感染性病变与肺感染性病变,进一步提示感染性病变的类型并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4)间质性肺疾病,HRCT能够为间质性疾病提供分型及进展程度的评估(图1-2-2),当间质性肺疾病合并感染时,HRCT能够为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方向支持。
【增强扫描技术】
1.普通增强扫描
在平扫基础上通过静脉快速注射对比剂进行扫描,主要用于鉴别血管性或非血管性病变;了解病变的血供情况;观察病变内血管走行,协助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图1-2-3);明确纵隔病变与心脏大血管的关系。除此之外,对于经皮肺活检患者,术前使用增强扫描对于排除血管性病变,了解病灶内血管穿行情况,制订穿刺计划,避免术后出血都有一定价值。
2.动态增强与CT灌注成像
注射对比剂后对感兴趣区行多时间点扫描,以了解对比剂浓度的变化即为动态增强。能够明确肺内病变的血供特点或鉴别血管性病变,获得增强模式、增强峰值以及动态增强曲线等信息。曲线中以CT值的变化来反映组织中碘聚集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CT灌注成像在静脉快速团注对比剂后,对感兴趣区连续进行快速CT扫描,通过特定的算法获得肺组织或肺病变的血流量、血容积、平均通过时间、毛细血管积分、对比剂廓清率及增强斜率等信息可有效地反映肺组织或病变的血流灌注功能信息。
图1-2-1 高分化腺癌
女性,43岁,左肺上叶孤立性结节,HRCT矢状位(A)、轴位(B)及冠状位(C)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磨玻璃结节及囊腔部分,磨玻璃影境界清晰,相邻叶间胸膜可见牵拉凹陷
图1-2-2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男性,65岁,HRCT轴位(A)、冠状位(B)及矢状位(C)显示两下肺胸膜下网格状、蜂窝状改变,双肺背侧少量磨玻璃样改变
图1-2-3 炎性假瘤
男性,57岁,查体,CT肺窗轴位(A)及冠状位重建(B)示右肺上叶肿块,其内边缘部分可见支气管走行自然,增强扫描动脉期(C)病灶明显强化,内可见边界清楚的小圆形低密度灶,静脉期(D)病灶内可见血管走行
3.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
CTA技术具有安全、无创的特点,能够从不同方位显示血管结构。不仅可用于血管本身疾病的检查,还可以用于显示其他疾病引起的血管改变。目前肺动脉CTA是诊断肺栓塞的重要手段,但对于肺动脉远端细小分支的栓塞诊断敏感性较低。除此之外,CTA还可用于评价肺癌对肺血管的侵犯情况。
【CT后处理技术】
对螺旋CT与多层CT获得的容积扫描数据进行多种图像后处理重建克服了单纯横断面图像的缺点,可以从任意角度观察感兴趣区的形态和毗邻关系。常用的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PR)、最大或最小密度投影(MIP或 MinP)、表面遮盖(SSD)和容积再现(VR)。
(1)多平面重建可以从任意角度观察感兴趣区的形态与毗邻关系,克服了单一断层图像对病变定位困难的缺陷(图1-2-4)。
(2)曲面重建是将不在一个层面内的结构经过变性构建在一个平面内,用于展现弯曲结构的全貌(图1-2-5)。
(3)最大密度投影(MIP)强调显示高密度结构,如强化的血管(图1-2-6、图1-2-7)、钙化和骨骼,而最小密度投影主要显示低密度结构,如肺气肿区域。
(4)容积再现技术(VR)利用选取层面容积数据的所有体素,通过计算机各个层面不同密度的体素分类,重建出含有空间结构和密度信息的三维立体图像(图1-2-8~图1-2-12)。
(5)仿真内镜技术(CTVE)是对容积数据进行重建获得的三维图像(图1-2-13),可以使气道腔内结构显示成为可能。他能显示气管支气管表面的图像,并利用计算机的模拟导航技术进行腔内透视,实时回放。
【双能量CT】
双能量CT的概念、理论、构想在CT发明之初便被提出,但由于硬件、软件的种种限制,它一直停滞在实验室研究阶段。为尽可能实现双能量CT解析所需的“三同”(即同时、同源、同向),序列扫描成像技术、双球管双能量成像技术、双层探测器技术、光子计数技术和单源瞬时kVp切换技术等相继出现并逐渐应用于临床。与常规混合能量CT比较,其显著的优势在于1次扫描能得到基物质图像、单能量千电子伏(kiloelectron volts,keV)图像、能谱曲线、有效原子序数等多个有用参数。
图1-2-4 肺腺癌
男性,71岁,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便1个月,加重1周。CT轴位图像可见右肺上叶(A)不规则结节影,冠状位(B)与矢状位(C)从多角度显示病变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和胸膜的关系。病变周围血管向病变集中,周围可见胸膜牵拉
图1-2-5 正常气管支气管
支气管曲面重建能够显示右侧(A)及左侧(B)主支气管全程的走行、形态
图1-2-6 肺血管畸形
女性,26岁,咯血原因待查。胸部CT肺窗(A)可见左下肺门结节影,增强扫描(B)可见结节明显强化,利用MIP技术获得轴位(C)、冠状位(D)重建,这些图像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病灶,发现强化结节与降主动脉相通
图1-2-7 肺动脉栓塞并支气管动脉增粗
CT轴位(A)及MIP冠状位(B、C)清楚地显示肺动脉栓塞并增粗的支气管动脉及其走行
图1-2-8 肺动脉栓塞(两肺、多发)
男性,68岁,CTPA冠状位重建(A)及VR图像(B)显示肺动脉内多发充盈缺损
图1-2-9 肺结节
使用多平面重建获得轴位(A)冠状位(B)图像,观察右肺上叶结节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同一患者使用MIP技术获得冠状位(C)图像,清晰显示周围血管进入病灶,走行自然
图1-2-10 左主支气管内病变
常规CT肺窗(A)与纵隔窗(B)显示左主支气管腔内软组织影,VR图像(C、D)能够更加直观地显示左主支气管腔不连续的位置
图1-2-11 肺结节
CT矢状位(A)与VR图像(B)显示右肺上叶结节边缘的气管、血管纹理走行,管壁未见破坏,管腔未见明显增粗、狭窄
图1-2-12 肺动脉联合主动脉及冠状动脉成像
VR(A)图像能够清晰、直观地显示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肺动脉的走行,血管透明化后(B),能够显示管腔及管壁的状态
图1-2-13 支气管虚拟内镜
采用仿真内镜技术,能够清晰显示支气管管腔内的结构,和支气管内壁情况(C),与纤维支气管内镜相比,仿真内镜所在位置可以在支气管束三维图像中(A,白点)和轴位CT断层图像中观察到,从而客观、准确地确定异常的位置,从整体上观察病变
它除了延续传统计算机断层CT图像的优点以外,同时,在不增加辐射剂量的前提下可以提取更多与诊断相关的参数,利用这些信息可以选择性生成单能量图像和物质分离图像,可有效识别和量化在病理生理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物质成分及造影剂信息,如区分脂性成分、铁、钙、碘等。通过优化单能量成像,使CT图像的显示和质量更便于临床诊断信息的提取。现阶段能量CT在胸部检查中的技术应用主要表现以下几点。
(1)肺动脉双能量CT成像:
单能量图像可以改善细小血管的显示,并通过物质分离技术,依靠碘分布来检测肺内血流灌注状态。
(2)肺癌双能量CT成像:
能谱曲线及基物质图像有助于肿瘤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单能量图像和基物质图像(碘基图)有助于肿瘤的疗效评估和预测。
(3)双能量CT肺通气成像:
利用氙气作为对比剂吸入后进行双能量CT成像可用于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支气管闭锁及哮喘的肺通气功能。双能量CT在胸部疾病具体临床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肺及纵隔占位性病变
双能量CT应用于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并不只是单纯应用其单能量成像或能谱分析,而是综合应用其各种功能。
(1)单能量图像可得到不同keV条件下准确CT值,最佳单能量有利于病变的清晰显示。
(2)单能量成像可以避免对比剂硬化伪影和容积效应造成的遗漏和误诊小病灶,从而提高小病灶和多发病灶的检出率。
(3)能谱CT技术能够根据X线在物质中的衰减系数转变为相应的图像,有利于鉴别特异性的组织。通过对各种病变的CT能谱分析图(散点图、直方图)及能谱曲线对比分析(图1-2-14),可以发现一些规律性的特征,对于肿瘤定位、定性和分期方面会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图1-2-15)。
图1-2-14 肺结核
肺窗(A)显示左肺上叶多发结节影,动脉期(B、D)显示病灶内ROI1较ROI2的CT值明显增高,提示病灶强化,而碘基物质成像(C)病灶内碘含量较正常肺组织偏低,说明病灶并没有强化,能谱碘曲线分析(D)显示ROI2(红圈)能谱曲线呈弓背向上抬高,提示病变内含有脂质成分
(4)碘/水基物质含量图可定量测量不同组织的碘含量,有利于诊断中央型肺癌与肺不张关系、纵隔病变与肺结节性质分析(图1-2-16)、实体肿瘤放化疗效果评价、胸水性质鉴别。
(5)利用MARS技术消除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在CT图像上产生的金属伪影,利于术后疗效的评估。目前肿瘤放化疗评价主要依据实体肿瘤治疗反应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RECIST)来判断,单纯使用肿瘤大小进行评价,对于疗效的评估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双能量CT通过多参数成像可以对病灶中碘含量进行定量测量,反映肿瘤血供情况,对肿瘤的疗效评估提供定量指标。
2.肺栓塞
目前,CTPA被认为是急性肺栓塞的标准检查方式。但常规CTPA仅能提供肺血管的形态学信息,而无法评估栓子造成的肺血流灌注影响。双能量CTPA可以提供血管形态和肺灌注的双重信息,从而提高栓子检出率,全面评价栓子对血流灌注的影响,为患者的治疗、风险评估、预后评价提供全面指导。
(1)单能量图像能够增加栓子的检出率。单能量CT可以获得40~140keV之间不同X线能量的单能量图像,从而根据临床诊断的不同需要选取最理想的单能量图像。低keV图像可以增加血管与栓子之间的对比,有利于显示微小的栓子,且可以清楚地显示各级动脉,然而会增加图像噪声,而增加栓子的假阳性率;高keV图像可以有效减轻或去除硬化伪影,能够降低假阳性栓子的检出,然而栓子与周围血管的对比也降低,可能影响栓子的检查。有研究表明(%),65keV图像,噪声最低,图像质量最高,以及最高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马光明等使用计算机辅助检测技术联合单能量图像检测肺栓塞,结果发现使用60~65keV单能量图像联合计算机辅助诊断能够获得最高的敏感性和最低的假阳性率(图1-2-17)。
(2)双能量CT灌注成像可以在较高空间分辨率的情况下得到对比剂在肺实质的分布情况,并且不会增加额外的辐射剂量。双能量CT的碘基图通过反映肺实质内碘含量的差异,反映肺灌注信息。因此,双能量CT通过提供肺动脉内栓子的解剖信息和由栓子阻塞肺动脉引起的肺灌注缺损的功能信息(图1-2-18、图1-2-19),可以提高肺栓塞的诊断敏感度,特别是对外周性肺栓塞的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常规 CTPA(图1-2-20、图 1-2-21)。
图1-2-15 肺内多发病变
胸部CT矢状位(A)及冠状位(B)重建显示肺内多发病灶,其CT能谱分析散点图(C)和直方图(D)显示两个病变(红圈和绿圈)的直方图或能谱曲线基本重合,提示病变的组织病理成分类似
图1-2-16 中央型肺癌伴阻塞性肺不张
CTPA(A)显示ROI1(黄圈)ROI2(红圈)强化特点,能谱曲线(B)显示两种不同组织成分在不同能量级别的CT值变化趋势。同一患者碘基物质成像(C)显示ROI3(蓝圈)ROI4(绿圈)病灶内碘含量的差异,散点图(D)显示两种组织碘含量不同,提示两种组织成分的差异性
图1-2-17 肺动脉假阳性血栓
同一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的常规混合能量(140kVp)图像(A)中显示肺动脉内充盈缺损,在最佳单能量(65keV)成像(B)中,肺野内各肺动脉分支对比度高于图A,管腔内对比剂充盈良好,无明确充盈缺损影,提示此处病变为假阳性的栓子。该栓子并不存在
图1-2-18 肺局限性低灌注
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常规CT(A)双肺密度未见异常,对应层面基物质图像(B)显示右肺下叶楔形低灌注区,为肺栓塞的诊断提供间接征象
图1-2-19 急性肺栓塞
女性,52岁,骨折术后,突发胸闷、胸痛,CTPA横断图像(A)示左肺下叶亚段级肺动脉内低密度充盈缺损(箭)。同层碘基图显示栓塞血管支配区肺组织(浅蓝色○)碘含量为1.61,对侧相同位置肺组织(深蓝色○)碘含量为15.02
图1-2-20 外周性肺栓塞
女性,58岁,胸闷、气短、胸痛、咳嗽,CT常规冠状位重建(A)右下肺密度均匀,同层碘基图(B)显示右下肺外带楔形低灌注区,MIP图像(C)及VR图像(D)显示肺动脉血供分布缺损区域与肺梗死的区域一致
图1-2-21 肺动脉栓塞疗效评估
初次就诊CTPA(A)示双侧肺动脉多发充盈缺损,下肺野碘基图(B)显示双侧多发灌注缺损区,治疗后复查CTPA(C)双侧肺动脉充盈缺损消失,碘基图(D)显示密度均匀,低灌注区消失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双能量CT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中较常规CT提供更多信息。
(1)氙气增强的双能量CT是一种用于评估局部肺通气的方法。该技术不仅能显示正常肺通气功能,而且能动态或静态评估肺疾病的局部通气功能。双期相氙气增强双能量CT肺通气成像可以同时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局部结构和通气异常,氙气增强双能量CT通气成像在定量、定性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方面有一定作用。
(2)双能量CT灌注成像能够在一次扫描中获得肺灌注和解剖图像。
【低剂量CT与迭代重建技术】
辐射剂量自CT发明伊始就是设备厂商、放射医生、卫生行业管理及监督机构无法回避的问题,业已成为医源性辐射最主要的剂量来源,限制了CT更广泛应用。胸部低剂量 CT(low-dose CT,LDCT)具有以下优点。
(1)降低受检者的X射线辐射剂量,消除部分患者对放射线的恐惧心理,适用于人群普查和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以及孕妇、儿童的肺部检查。
(2)LDCT肺部扫描虽然图像噪声稍有增加,但通过迭代重建(iterative reconstruction,IR)所获得的影像信息及图像质量完全可以满足诊断要求。
(3)降低X线管的损耗,延长球管使用的曝光次数及寿命,节约运行成本。因此,如何降低CT检查的辐射剂量已成为业界的研究热点。
实际上,实现CT低剂量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近年来,低剂量胸部CT检查受到重视并逐渐普及,这种通过优化扫描参数,改变管电流或螺距等来减小辐射剂量的方式可适用于健康体检及肺癌筛查,但低剂量CT势必会影响到图像质量,当前广泛应用的滤波反投影技术(filtered back projection reconstruction,FBP)在X线投影数据采集不足的时候,噪声会增多,重建的CT图像质量就可能无法满足临床诊断需求。因此,IR技术应运而生,与FBP相比,这种通过在多次迭代修正中提高CT图像质量、降低噪声和伪影的方法能够在较低的辐射条件下获得噪声较小的高质量图像,在降低X线辐射损伤方面有明显而独特的优势。
以IR技术为代表的各种图像降噪重建算法逐渐应用于临床,这为ALARA原则(保持足以满足诊断需要的较好的图像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辐射剂量)提供进一步降低辐射剂量潜能(图1-2-22)。除此之外,双能量CT的最佳单能量技术能够提供较混合能量成像更优化的图像质量,从另一个角度上讲,这一技术为辐射剂量降低同时保证图像质量提供了技术的可行性(图1-2-23、图1-2-24)。
图1-2-22 肺炎
女性,57岁,发热、咳嗽3天,A~C分别为肺窗冠状位图像,分别是未使用迭代重建技术(FBP,A)、第一代混合迭代重建(ASIR,B)、第二代完全迭代重建(RP20,D)。白圆圈内支气管、其旁水平裂结构和白箭头所指条片状磨玻璃密度影在FBP图像上显示不佳,RP20观察支气管结构最为锐利、清晰(5分)
图1-2-23 陈旧结核(纤维瘢痕)
男性,70岁,相同位置胸锁关节水平轴位纵隔窗图像,背部肌肉及皮下脂肪噪声从高到低分别是B、A、C、D。A为初次常规剂量(120kVp/243mA)FBP标准算法重建,背部肌肉及皮下脂肪噪声分别为29.7和21.5HU;B为复查低剂量(80kVp/217mA)FBP标准算法重建,背部肌肉及皮下脂肪噪声分别为44.3和36HU;C为复查低剂量MBIR stnd重建,背部肌肉及皮下脂肪噪声分别为14和15HU;D为复查低剂量MBIR NR40算法重建,背部肌肉及皮下脂肪噪声分别为9.2和10.4HU
图1-2-24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女性,71岁,相同位置轴位肺窗图像:A为初次常规剂量(120kVp/108mA)FBP肺算法重建,B为复查低剂量(80kVp/99mA)FBP肺算法重建,C为复查低剂量MBIR stnd重建,D为复查低剂量MBIRRP20重建。对于这组图像,主观噪声评分存在差异(图A=3,图B=2,图C=5,图D=5,其中1为最差,5为最好);各种重建算法得到的图像在观察肺气肿、支气管壁与肺纹理清晰度评分存在差异(图A=3/3,图 B=2/2,图 C=4/4,图 D=4/5)
(郭佑民 于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