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影像解剖
一、影像解剖基础
(一)眶壁解剖
眼眶为四棱锥形骨性深腔,开口向前外,尖向后内,由额骨、筛骨、蝶骨、腭骨、泪骨、上颌骨和颧骨7块骨构成。成人眶深40~50mm。
1.眶顶壁
呈三角形,由额骨的眶板及蝶骨小翼构成。眶顶壁厚薄不均,脑回压迹处骨质菲薄。部分老年人的眶顶壁可吸收变薄,造成眶骨膜和颅前窝脑膜可直接接触。不同发育程度的额窦可向外伸入眶顶壁骨质内。眶顶壁有以下解剖结构:①泪腺窝:位于额骨眶突之后,为眶顶前外方一浅凹陷,容纳泪腺。②滑车小凹:在眼眶内上角,距眶缘约4mm处,邻近突出部为滑车棘,滑车软骨或韧带可发生骨化,呈点状高密度影,需要与眶内异物鉴别。③眶上切迹(眶上孔):位于眶顶壁前缘内中1/3交界处。其可表现为切迹、孔或切迹与孔同时存在,内有眶上神经及血管通过。眶上切迹内侧有时可见眶上神经内侧支走行的切迹,眶上神经内侧支由此经过。在眶上切迹内侧10mm处可另有一沟,为滑车上神经和额神经经过所致。
2.眶内壁
呈长方形,由上颌骨额突、泪骨、筛骨纸板、蝶骨体(仅很小一部分)四块骨从前向后连接而成。前下部为泪囊窝,由上颌骨额突及泪骨构成,向下借鼻泪管与鼻腔相通,CT上可清晰显示。筛骨纸板构成眶内壁大部分,是眶壁骨质中最薄的部分,厚度仅为0.2~0.4mm,骨壁薄如纸,是外伤后骨折最好发部位。筛骨纸板与额骨眶部交接处有筛前孔和筛后孔。
3.眶下壁(底壁)
大致呈三角形,是眶壁中最短的壁,由上颌骨眶面、颧骨眶面和腭骨眶突构成,最薄处仅为0.5~1mm,以眶下沟或眶下管处最薄。眶下裂处可见眶下沟,向前形成眶下管,开口于眶下孔,有眶下血管和神经通过。有时眶下管的顶和底骨质可不完整。
4.眶外壁
为三角形,与矢状面呈45°。由蝶骨大翼的眶面和颧骨眶面组成,是眶壁中最厚的部分。眶外缘最坚固。眶外壁可见如下解剖结构①外直肌棘:在眶上裂宽窄二部交界处的下缘,呈钝圆形的骨性小突起,为外直肌一部分的起始点。②颧骨沟:自眶下裂前端达颧孔,移行为颧管,再分支成颧面管及颧颞管,有同名神经、血管通过。③眶外侧结节:为颧骨眶面的小突起,眶外缘稍后,位于颧额缝之下约11mm,是眼外侧支持带的附着处。
5.眶壁间的裂和管
(1)眶上裂:
是蝶骨大、小翼间的裂隙,位于眶外壁及顶壁之间。长约22mm,外段窄而内段宽,外段被硬脑膜封闭,无任何组织通过。内段则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及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以及眼上静脉通过。眶上裂是眼眶与颅中窝间最大的通道,该区域病变可引起眶上裂综合征。
(2)眶下裂:
在眶外壁与眶下壁之间,前界为上颌骨和腭骨眶突,后界全部是蝶骨大翼眶面的下缘。眶下裂构成眼眶与翼腭窝、颞下窝的通道。其内有三叉神经的第二支、颧神经、蝶腭神经节的眶支及眼下静脉与翼丛的吻合支经过。
(3)视神经管:
由蝶骨小翼的两个根与蝶骨体外上面形成,沟通眶尖至颅中窝,视神经管向后内方走行,与正中矢状面呈36°。视神经管内侧是蝶窦,有时还有后筛窦,当蝶、筛窦手术时应注意避免损伤视神经管。视神经及其鞘膜(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交感神经的分支及眼动脉等在视神经管内走行。视神经管外壁长5~7mm、顶壁10~12mm、眶口(6~6.5)mm ×(4.5~5)mm、颅口(5~6)mm ×(4~5)mm、中部5mm × 5mm。
(4)筛前动脉管和筛后动脉管:
位于眶顶壁和眶内壁间的额筛缝或缝附近的额骨内。由额骨和筛骨组成,筛前管在前,筛后管在后,分别借筛前孔、筛后孔开口于眶壁,向内开口于颅前窝,其内分别有筛前动脉及筛前神经、筛后动脉及筛后神经通过。眼动脉经视神经管入眶,分出筛前动脉、筛后动脉,通过筛前动脉管和筛后动脉管进入前颅窝,再经筛板进入鼻腔。鼻睫神经发出的筛前神经、筛后神经,与同名动静脉伴行。
6.眶缝
成人眶骨之间均为骨性连接,此处眶骨膜与之粘连紧密。
(1)蝶额缝是额骨和蝶骨大翼、额骨和蝶骨小翼的连接。位于眶顶后方,缝不明显。
(2)颧额缝是颧骨和额骨间的骨缝,位于眶外壁的前上部。
(3)蝶颧缝是蝶骨大翼和颧骨的连接。
(4)颧颌缝是颧骨和上颌骨的连接。
(5)泪颌缝是泪骨和上颌骨间的骨缝。
(6)筛颌缝是筛骨纸板和上颌骨的连接,位于眶内壁和眶底之间。
(7)泪筛缝是泪骨和筛骨的连接。
(8)额颌缝是额骨和上颌骨额突间的骨缝。
(9)额泪缝是泪骨的上缘和额骨鼻突的下缘之间的骨缝。
(10)额筛缝为额骨下缘和筛骨纸板上缘间的骨缝,又是眶顶和内壁的交界。
(11)蝶筛缝在视神经孔的前方,是筛骨纸板和蝶骨的连接。
(12)腭筛缝和腭颌缝是腭骨眶突与筛骨和上颌骨之间的骨缝。
(13)眶下缝不是两块眶骨间的骨缝,而是眶下管上盖的骨板闭合不全的痕迹。
以上诸骨缝在高分辨率CT可以显示。眼眶外伤时可致骨缝分离增宽。
7.眶骨膜
衬在眶骨眶面上,一般与眶骨连接疏松,但在骨缝处紧密粘连。于眶缘处增厚形成缘弓并与面部骨膜连续,经眶上裂、视神经管及筛前、后管与硬脑膜相连。经眶下裂连接颞下窝骨面的骨膜,经颧孔与颞窝及颧骨前面的骨膜连续,还可沿鼻泪管向下与下鼻道的骨膜连续。由于眶骨膜与眶骨结合比较松弛,所以可因积血、积脓而与眶面分离,手术时也易剥离骨膜。
(二)眼球解剖
1.眼球大小
根据Duke-Elder测量,正常成人眼球矢状径内轴为22.12mm,外轴24.15mm,横径24.13mm,垂直径23.48mm,圆周长74.91mm,眼球的质量7g,体积为6.5ml,占眶腔体积约1/5。
2.眼球的位置
眼球位于眼眶前部,距眶顶和外壁较近,离眶底和眶内壁稍远。国人角膜顶点与眶外缘的距离一般在12~14mm。在CT检查时,眼球1/3位于眶内外缘连线前方,2/3位于此线之后。正常双侧眼球突出度相差在1mm左右,如超过3mm则有病理意义。
3.眼球壁
由三层构成。
(1)外层:
为角膜和巩膜,前1/6是透明的角膜,后5/6是瓷白色不透明的巩膜,二者交界处为角膜缘。
(2)中层:
为葡萄膜,因富有血管,又称血管膜,又因有很多色素,也称色素膜。前端圆形缺损部为瞳孔,中国人正常成人瞳孔直径平均值约为3.35mm。瞳孔周边为虹膜。睫状体位于虹膜与脉络膜之间,前面与虹膜根部附着,后端以锯齿缘与脉络膜分界。脉络膜为葡萄膜的最后部,是一层富有血管的棕色薄膜,厚0.10~0.22mm,黄斑部最厚。
(3)内层:
为视网膜,厚度0.2~0.3mm。
目前CT不能分辨眼球壁各层结构,CT显示眼球壁呈密度均匀的环状,称之为“眼环”。MRI检查T 1WI及T 2WI可显示眼球壁呈两层结构,外层呈中低信号,代表角膜与巩膜,内层呈略高信号,代表脉络膜与视网膜(眼球壁中层与内层)。但脉络膜与视网膜信号不能区分,有学者称之为“脉络膜视网膜复合体”。
4.眼球内容
(1)晶状体:
是一个双凸透镜状结构,为外胚层发育而来,直径9~10mm,厚度4~5mm,借晶状体悬韧带悬挂于虹膜和玻璃体之间。晶状体内含水分66%~77%,蛋白质29%~34%,脂肪和胆固醇1%,无机物2%~3%,为人体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物质,所以其CT值也是人体软组织中最高的,正常CT值120~140HU。白内障时,晶状体水分增多,蛋白含量减低,CT值可明显降低,甚至可与玻璃体密度相似。
(2)玻璃体:
填充于眼球后部4/5的玻璃体腔内,为完全透明、无色的胶状质。玻璃体含有98.5%的水分,所以CT上呈低密度,CT值为20~30HU,MRI呈长T 1长T 2信号。玻璃体中央有自视神经乳头的前方起始、向前止于晶状体的Cloquet管,正常时此管在CT或MRI上不显影,在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PHPV)时此管走行区有明显高密度影。
(3)眼房:
晶状体及其悬器与角膜之间的间隙称为眼房,被虹膜分为前房和后房。虹膜较薄,且后房甚小,故CT、MRI上前房显示清楚,后房不易辨认。眼房内充满房水,房水呈循环状态,维持及调节眼内压。房水主要成分为水分,占98.1%,所以CT上呈低密度,MRI上呈长T 1长T 2信号。
(三)眼外肌解剖
眼外肌包括上睑提肌及眼肌,均为横纹肌,支配眼球转动的六条眼肌为上、下、内、外直肌和上、下斜肌。四块直肌均起自眶尖视神经孔周围的总腱环(Zinn氏环)。
1.上直肌
在视神经孔的外上方起始于总腱环的上部和视神经鞘,始端在上睑提肌下方,内、外直肌之间,向前行于上睑提肌下方,与视轴呈25°角,穿过球筋膜囊,附着于距角膜上缘后方7.7mm处的巩膜表面,全长41.8mm,肌腱长5.8mm。上方为上睑提肌,再上为额神经和眶顶部骨膜,下方为眶脂体、鼻睫神经和眼动脉,外侧有泪腺动脉和泪腺神经,内侧有眼动脉和鼻神经。上直肌由动眼神经上支支配。
2.下直肌
起于总腱环的下部,与视轴呈25°角,附着于距角膜下缘后方6.5mm处的巩膜表面,全长40.0mm,肌腱长5.5mm。上方后部为动眼神经下支及视神经;中部为眶脂体;前部为眼球;下方为眶底壁,有眶下血管和神经经过,内、外侧为眶脂体。下直肌由动眼神经下支支配。
3.内直肌
起于总腱环及视神经鞘,附着于距角膜鼻侧缘后方5.5mm处的巩膜中,全长40.8mm,肌腱长3.7mm,其上方为上斜肌,二肌之间有眼动脉、筛前、后动脉及鼻神经,下方内、外侧均被眶脂体包围。内直肌由动眼神经下支支配。
4.外直肌
一部分起自总腱环的外侧,另一部分起自蝶骨大翼的外直肌棘处,附着于距角膜颞侧缘后方6.9mm处的巩膜表面,全长40.6mm,肌腱长8.8mm。在眶尖部毗邻复杂,在总腱环内有动眼神经上支、鼻睫神经、睫状神经节的交感根、动眼神经下支、展神经经过,在总腱环上方有滑车神经、额神经、泪腺神经和眼上静脉通过。在前部,外直肌上面是泪腺动脉和泪腺神经,前上方为泪腺,内侧与视神经之间有睫状神经节和眼动脉,下方及外侧邻接眶脂体。外直肌由展神经支配。
5.上斜肌
起始于视神经孔的内上方,在眶内上隅角处前行达滑车,滑车是一U形纤维软骨,位于眶缘后约4mm处,借纤维组织封闭其口,上斜肌腱穿过滑车再向后向外转折,在上直肌之下呈扇状附着于眼球赤道稍后外上象限,上斜肌与眶骨膜之间有一薄层脂肪,下方为内直肌,二者之间为眼动脉、筛前、后动脉和鼻神经,上斜肌与上睑提肌之间,后部是滑车神经,前部有滑车上神经、额动脉和眼上静脉的属支。上斜肌由滑车神经支配。正常成人滑车常见骨化,有外伤史者不要误认为异物。
6.下斜肌
起始于鼻泪管上端开口外侧的上颌骨眶面,向后向外行于下直肌和眶底壁之间,附着于眼球赤道稍后外下象限。由动眼神经下支支配。
7.上睑提肌
起始于视神经孔前上方的蝶骨小翼下面,肌腱混入上直肌的始端中。在上直肌与眶顶壁间前行,腱膜呈扇形附着于眼睑。在上睑提肌与眶顶壁之间有滑车神经、额神经和眶上血管,下方为上直肌。由动眼神经上支支配。
(四)视路解剖
视路包括六部分: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射及视皮质。
1.视神经
全长4.2~4.7cm,其中视神经颅内段长约1.0cm,管内段长约0.6cm,眶内段长2.5~3.5cm,球内段长约0.7mm,直径约3mm。视神经不是真正的周围神经,而是脑组织及其被膜的延伸,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轴突集合形成的纤维束。视神经有鞘膜,但其中无施万细胞。视神经鞘膜自内向外由软脑膜、蛛网膜、硬脑膜构成,其间也存在硬膜下间隙、蛛网膜下间隙,并与颅内同名间隙沟通。硬脑膜在视神经管眶口处分为二层,内层形成视神经的硬脑膜,外层形成眶骨膜。当颅内压增高时可引起视神经鞘的蛛网膜下间隙增宽,MRI可清晰显示。
2.视交叉
呈长方形的扁带,横径10~20mm,前后径4~13mm,厚2~5mm,位于鞍膈上方。据Schaeffer对125例标本分析,5%靠前,位于蝶鞍交叉沟内,12%稍后,位于垂体窝前上方,79%位于垂体窝上方,4%位于垂体窝后上方。视交叉位于鞍膈上方1~10mm,前上方为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两侧为颈内动脉,下方为脑垂体,后上方为第三脑室。视交叉包被在软脑膜中。
3.视束
为视神经纤维经视交叉后位置重新排列的一段神经束。每侧视束包括来自同侧视网膜的不交叉纤维和对侧视网膜鼻侧的交叉纤维,自视交叉开始绕大脑脚至外侧膝状体。
4.外侧膝状体
位于大脑脚外侧,为后丘脑的一部分,视束的视觉纤维止于外侧膝状体的节细胞。在此交换神经元后发出神经纤维形成视辐射。
5.视辐射
神经纤维离开外侧膝状体后呈扇形分布,形成视辐射,经内囊后部投射至距状裂两旁的视皮质。
6.视皮质
枕叶纹状区为视觉皮质中枢,每侧纹状区与双眼同侧一半的相关联。与视网膜上半部关联的纤维终止于距状裂上唇,与视网膜下半部关联的纤维终止于其下唇。黄斑纤维终止于枕叶纹状区后极部。
随着影像技术的进展,显示视路的能力逐渐增加。目前MRI能较好地显示视路结构的形态、走行及病理改变等。
(五)眶内间隙解剖
眶内有四个间隙,不同病变好发于不同间隙,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熟悉眶内间隙解剖,对病变定位定性诊断均有帮助。
1.骨膜下间隙
是介于眶骨膜和眶壁之间的潜在性腔隙。在眶缘、泪囊窝、各裂孔、骨缝以及眶尖部二者紧密结合,其他区域连接疏松。眶骨膜易因炎症渗出物、出血或肿瘤而剥离,此间隙常见骨瘤、骨巨细胞瘤、鼻源性肿瘤的眶内侵犯、脓肿或血肿等。
2.肌锥外间隙(周边间隙)
位于四条直肌及其肌间膜所构成的肌锥与眶骨膜之间,前界为眶隔。此间隙常见病变包括炎症、神经源性肿瘤、脉管性病变等,病变常较早引起复视、眼球突出等。
3.肌锥内间隙
位于四条直肌及其肌间膜所围成的肌锥内。其内有眶脂体及神经、血管组织,肌间膜与眼球筋膜及眶隔连接较紧密,故此间隙内的炎症渗出一般不累及眼睑或结膜。
4.巩膜外隙
眼球筋膜又称眼球鞘或Tenon囊,为眼球与眶脂体之间的薄而致密的纤维膜,包裹在眼球的大部,前方起自角膜缘,并与巩膜融合在一起,后连于视神经鞘。眼球筋膜和眼球之间是一潜在性腔隙,称为巩膜外隙,也有学者称为眼球囊内间隙,积液或炎症可导致此腔隙扩大。
5.眶隔及其隔前结构
眶隔是一层纤维膜,连接于眶缘骨膜与睑板之间,其后方为眶内结构,其前方为隔前结构,主要包括眼睑及其血管神经等。目前影像学检查方法尚不能完整显示眶隔结构。
(六)眼部神经血管解剖
1.眼部神经
主要包括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及展神经。动眼神经支配上、内、下直肌、下斜肌、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滑车神经支配上斜肌,展神经支配外直肌。眼神经为三叉神经第一支,从半月神经节发出后经海绵窦外侧壁向前达眶上裂,分支成泪腺神经、额神经和鼻睫神经并经眶上裂入眶,是眼部感觉神经。当前MRI检查可以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眼神经海绵窦段及部分眶内段。
2.眶内循环
(1)眶内的动脉:
主要来自颈内动脉的眼动脉以及颈外动脉的上颌动脉分支眶下动脉。眼动脉自颈内动脉发出后行于视神经鞘内视神经的内下方,经视神经管入眶,穿出视神经鞘并转至视神经外侧,再绕视神经上方移行至视神经内侧前行,沿途发出眼动脉各分支供应不同的结构。
(2)眶内的静脉:
有眼上静脉和眼下静脉,收集全部眶内组织的静脉血液,经眶上裂汇入海绵窦。同时与面静脉及翼静脉丛等存在丰富的吻合。眼上静脉接受筛前静脉、筛后静脉、肌静脉、泪腺静脉、视网膜中央静脉、涡静脉及睫状前静脉的血液,眼下静脉起于眶底前部附近,向后走行在下直肌上方,与眼上静脉汇合或单独进入海绵窦。
(3)海绵窦:
是硬脑膜静脉窦,位于脑垂体和蝶骨体的两侧、眶上裂内段至颞骨岩尖之间,颈内动脉穿行于其中。海绵窦两外侧壁上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通过,展神经走行于颈内动脉下方。海绵窦属支包括:前方为眼静脉和蝶顶窦;外侧为大脑中静脉和穿过卵圆孔与破裂孔的导静脉、脑膜中静脉;下面为Vesalius导静脉,并与翼丛相交通;后方为岩上窦及岩下窦;内侧为海绵间窦。
(七)泪器解剖
泪器包括泪腺、泪点、泪小管、泪囊及鼻泪管,影像学检查可显示泪腺、泪囊及鼻泪管。
1.泪腺
位于眶顶前外方的泪腺窝中,形如杏仁,分为眶部和睑部,眶部为泪腺上部,较大,睑部为泪腺下部,较小,约为眶部的1/3。泪腺前达睑结膜,后达眼球后极。内端在上睑提肌之上,外端在外直肌之上。
2.泪囊
位于泪骨和上颌骨额突所构成的泪囊窝内,其上方为盲端,中部外侧壁上有泪小管的开口,下方开口连接鼻泪管。泪囊呈梨形,平均长12mm、前后径4~8mm、宽2~3mm,容积20mm 3。泪囊内正常可以含气。泪囊内侧的上方是前筛窦、下方为中鼻道、外侧为泪筋膜。
3.鼻泪管
由上颌骨泪沟、泪骨泪沟和下鼻甲泪突所构成,可含气。鼻泪管沟通眼眶与下鼻道。
二、CT影像解剖
CT图像上,眶壁骨质呈高密度,球壁、泪腺、眼外肌及视神经呈等密度,玻璃体呈低密度,眶内脂肪呈更低密度。晶状体呈均匀高密度,CT值达120~140HU。眼外肌厚薄不同,肌腹处较肌腱处及总腱环处厚,眼外肌厚度因眼位不同而发生变化。
(一)眼眶横断面
横断面可显示大部分眶内及颅中窝结构,可良好显示眶内壁、外壁、内直肌、外直肌、视神经(图1-3-1),眼上静脉亦可清楚显示,但很难在同一层面内显示上直肌、下直肌及上斜肌、下斜肌的全程。眶尖区可观察到眶上裂、眶下裂及视神经管。仅凭横断面难确定球后肿瘤与视神经的位置关系,需要结合冠状面等。
图1-3-1 眼眶CT横断面
A.视神经层面骨窗,1.眼眶内壁;2.眼眶外壁;3.蝶骨大翼;4.眶上裂;5.颧骨眶突;6.颞窝;7.中颅窝;B.视神经层面软组织窗,1.晶状体;2.泪腺睑部;3.内直肌;4.外直肌;5.视神经;6.眼球;7.眼环;8.眼眶脂肪;9.眼动脉;10.眶上裂;C.眼眶上部层面软组织窗,1.泪腺眶部;2.眼上静脉;3.眼上肌群;4.上眼睑;5.眼球;D.眼眶下部层面软组织窗,1.下眼睑;2.下直肌;3.眶下裂
(二)眼眶冠状面
上睑提肌与其下的上直肌很靠近,自肌腹以后难于完全区分,故合称眼上肌群。眼上静脉在其下,呈小圆形影。内直肌之上可见上斜肌。眼球赤道层面眼球与眶下壁之间可见自外上向内下斜行的下斜肌,其上靠眼球下壁可见下直肌肌腱断面(图1-3-2)。眼眶内上象限前层近眶内壁处偶可见点状钙化,两侧对称,为骨化的滑车纤维软骨。眼球后层面可见四个直肌及上斜肌围成肌锥内间隙,中央有视神经通过,眼动脉与其并行。下直肌外侧、外直肌内下的小点状血管影为眼下静脉。此层面仍可见眼上静脉位于上直肌之下。冠状面显示眶尖区各孔、裂优于横断面,眶上裂及眶下裂呈“八”字形结构,眶上裂将蝶骨大翼和蝶骨小翼分开,眶下裂位于蝶骨大翼眶板与上颌骨眶板之间。视神经管由蝶骨小翼的两个根和蝶窦外上壁围成。
图1-3-2 眼眶CT冠状面
A.眼球层面骨窗,1.眼眶上壁;2.眼眶外壁;3.眼眶内壁;4.眼眶下壁;5.鸡冠;6.前颅窝底;7.眶下管;B.眶尖层面骨窗,1.蝶骨小翼;2.眶上裂;3.蝶骨大翼;4.视神经管;5.眶尖区;6.眶下裂;7.翼腭窝;C.眼球层面软组织窗,1.泪腺;2.眼环;3.提上睑肌;4.上直肌;5.眼球;6.内直肌;7.下直肌腱;8.下斜肌;D.球后层面软组织窗,1.眼上静脉;2.视神经;3.内直肌;4.下直肌;5.上斜肌;6.眼上肌群;7.眼动脉;8.外直肌;9.眶下裂
(三)视神经管横断面(图1-3-3)
图1-3-3 视神经管CT横断面
1.眶上裂;2.前床突;3.视神经管
(四)视神经管冠状面(图1-3-4)
图1-3-4 视神经管CT冠状面
1.蝶骨小翼;2.视神经管;3.视神经管上壁;4.视神经管外壁;5.视神经管内下壁
三、MRI影像解剖
MRI图像上,眶壁骨皮质无信号,骨髓腔呈高信号,T 1WI上,球壁、眼外肌及视神经呈等信号,玻璃体呈低信号,眶内脂肪呈高信号,晶状体为等低信号。T 2WI上,眼外肌信号较低,玻璃体呈高信号,眶内脂肪呈较高信号,晶状体为低信号。眶内血管呈流空信号(图1-3-5)。脂肪抑制增强T 1WI图像上,脉络膜明显强化,但与视网膜区分不清,合称视网膜脉络膜复合体,巩膜由于含纤维结构而呈低信号。眼外肌及泪腺均匀强化。视神经无强化。眶内脂肪由于脂肪抑制无信号(图1-3-6)。
图1-3-5 眼眶MRI
A.T 1WI横断面,1.睫状体;2.泪腺;3.内直肌;4.眼眶外壁;5.前房;6.晶状体;7.玻璃体;8.球后脂肪;9.外直肌;B.T 1WI冠状面,1.上斜肌;2.眼上肌群;3.视神经;4.外直肌;5.内直肌;6.下直肌;C.T 1WI斜矢状面,1.视神经;2.提上睑肌肌腱;3.上直肌肌腱;4.睫状体;5.前房;6.晶状体;7.下直肌;D.T 2WI横断面,1.前房;2.晶状体;3.玻璃体;4.视神经;5.外直肌;6.泪腺;7.颧骨眶突;8.内直肌;9.球后脂肪;10.蝶骨大翼
图1-3-6 眼眶MRI增强横断面
T 1WI联合脂肪抑制序列,1.泪腺;2.视网膜脉络膜复合体;3.外直肌;4.视神经眶内段;5.视神经管内段;6.内直肌;7.眶内脂肪;8.蝶骨大翼
(王 冰 鲜军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