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对药医案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传染性疾病

(一)伤寒

今人所谓之伤寒,即肠热病也,日人名之曰伤寒,但与仲景伤寒论所说之伤寒病因不同,近世诸家皆习用之,本书亦从大众习惯,故亦名之为伤寒,至于我国旧说之伤寒病,自有仲景一百一十三方,治法详瞻,无庸赘述。
本病为我国法定传染病,病原体为伤寒菌,由于饮食不洁,传染而来,病菌进入胃肠,侵入淋巴腺道,再进入血行,最易侵犯淋巴装置,尤以肠滤泡为甚。
肠管变化,分有四期
(1)第一周肠黏膜充血,孤立结节呈髓样肿胀,是名为髓样肿胀期,在此时期,体温为阶梯状上升,上午稍降,下午增高,头痛,食欲缺乏,烦渴,口内干燥,舌苔污厚,舌尖开始脱褪,呈三角形,大便秘结,脾脏于第一周末期,即行肿胀。
(2)第二周此种肿胀部,形成痂皮,是名为痂皮形成期,在此期间,体温稽留于高度,胸腹部发生蔷薇疹,腹部稍膨满,压迫回盲部,发生雷鸣,大便或下利,或秘结,患者神倦嗜眠,昏睡时有谵语,并有神经性重声,脉搏数减少,普通多不超过八十至一百跳,如超过一百二十跳,则为危险之证,第二周末期及第三周之初期,为本病最紧要时期,调治不善,常致肠出血,或肠穿孔,此时体温突降,脉搏频数,颜貌苍白,四肢厥冷,心脏麻痹,因之死亡。
(3)第三周痂皮脱落,形成溃疡,是名为溃疡形成期,在此期间体温呈弛张性热,心脏功能衰弱,呼吸气促,兼发气管炎,第三周易致肠出血,宜多注意。
(4)第四周以后溃疡治愈,遗留瘢痕,是名为清洁期,在此时期,体温乃渐涣散,热度下降,但甚迟缓,早晚相差甚多,或有发热持续数周者,名为迟延性伤寒。第四周虽为病退时期,但极易传染他症,尤以穿孔性腹膜炎,最为危险。
本病疗法,初期以退热法,继投以解毒、清热、消肿、防腐剂,末期再用善后调养法。
医案
陈君二十余岁,发热已六日,体温三十九度二,口干而渴,大便不下已八日,神倦嗜眠,头痛,苔垢,舌尖苔脱褪呈三角形,是为伤寒症。
鲜茅根一两,鲜苇根一两,生石膏五钱,竹叶二钱,山栀衣二钱,条黄芩三钱,天花粉四钱,桑枝六钱,桑叶二钱,炒香豉四钱,薄荷梗一钱半,赤芍药三钱,赤茯苓三钱,知母(米炒)二钱,青连翘三钱,真川连一钱半。
方义
高热口渴为白虎汤症,本方即以此为主,加以苇根、茅根、山栀、豆豉、桑叶、赤芍,诸退热药,增助其力;竹叶、花粉、条芩、赤苓,退热,利水,止渴;连翘、薄荷,治头痛;川连退热,且能防止肠壁腐坏。
二诊
前方服两剂,晨间热退,入暮增高,此为伤寒病应有之现象,口仍干渴,大便未通,小便赤黄,头痛已止。
原方加紫雪丹二钱,冲服,再服两剂。
三诊
加紫雪丹后,热少降,但能安枕,大便一次,口渴少止。
鲜生地五钱,鲜茅根五钱,赤芍药二钱,赤茯苓三钱,生石膏五钱,肥知母(米炒)二钱,真川连二钱,条黄芩二钱,淡竹叶二钱,天花粉四钱,佩兰叶三钱,山栀衣二钱,甘草梢一钱。
局方至宝丹一丸,白开水化服。
方义
退热防腐药,均与前方同,另加佩兰,芳香去垢也,局方至宝丹为治伤寒之特效药。
四诊
体温降至三十八度一,舌苔渐退,大便通畅色黑。再服局方至宝丹二丸,分两日服。
五诊
体温晨间三十七度四,入暮三十八度,大便微溏,咽痒欲咳,现已入于痂皮脱落时期,更宜注意。
鲜生地五钱,鲜茅根五钱,赤芍药三钱,赤茯苓三钱,粉丹皮二钱,真川连二钱,条黄芩二钱,炙白前一钱半,炙前胡一钱半,白杏仁二钱,白薏仁四钱,炒紫菀二钱,广皮炭三钱,苦桔梗一钱半,海浮石三钱,旋覆花二钱同布包,佩兰叶三钱,生麦芽三钱,生谷芽三钱。
方义
生地、茅根、赤芍、丹皮、川连、黄芩,退热,防腐;前胡、白前、桔梗、紫菀、杏仁、广皮、海浮石、旋覆花,治咳,祛痰;佩兰、谷芽、麦芽,生发胃气。
六诊
前方服两剂,体温最高至三十七度六,仍咳有痰,气弱心跳。
炙白前一钱半,炙前胡一钱半,海浮石三钱,半夏二钱同布包,旋覆花二钱同布包,黛蛤散三钱,苦桔梗一钱半,白杏仁(去皮尖炒)二钱,白茅根四钱,赤芍药二钱,焦远志三钱,西洋参一钱半,佩兰叶三钱,代代花一钱半,玫瑰花一钱半,生麦芽三钱,生谷芽三钱,炙广皮一钱半,炙紫菀一钱半,真川连一钱半,条黄芩二钱。
方义
退热防腐药仍用茅根、赤芍、条芩、川连,治咳祛痰用前胡、白前、桔梗、杏仁、紫菀、广皮、旋覆花、海浮石、半夏、黛蛤散,开胃用玫瑰花、代代花、佩兰叶、生谷芽、生麦芽、西洋参、焦远志,则略助体功。
七诊
体温已正常,咳亦减少,略进饮食,身弱气短,拟用治咳,祛痰,开胃,强心,善后方。
浙贝母二钱,川贝母二钱,北沙参二钱,南沙参二钱,炙白前一钱半,炙紫菀一钱半,化橘红一钱,焦远志三钱,西洋参二钱,佩兰叶三钱,代代花一钱半,玫瑰花一钱半,苦桔梗一钱半,生麦芽三钱,生谷芽三钱,半夏二钱,枇杷叶二钱去毛同布包,白杏仁二钱。
方义
本方改用川贝母、浙贝母、南沙参、北沙参,可增助肺气,治咳收功,余药与六诊方同。
 伤寒一症,颇为难治,稍不慎用,能致死亡,本病总计诊治七次,服药十四日,不足半月,竟然大愈,实为师门诊查细心,用药精密之故也。
【解析】
肠伤寒一病,属于国家乙类传染病,目前由于卫生状况较前好转,现已很少见到,西医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及治疗虽进步很多,但基础病变及治疗原则并无太大变化,与祝谌予先生当初阐述相似,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专业书籍,此处仍就该验案进行解析。
该患者青年发病,病程比较典型,初期(相当于西医分期的初期、极期)以发热为主,伴有便秘,由于伤寒杆菌内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神倦嗜眠,头痛”,体征可见“伤寒舌”(舌尖与舌缘的舌质红,苔厚腻),即祝老所述“苔垢,舌尖苔脱褪呈三角形是为伤寒症”。在无化验检查的当时,诊断如此准确,实属不易。诊断既明,此案辨证用药符合施今墨先生一贯主张的分阶段用药及“×清×解”治疗原则,处方中荟萃了白虎汤、栀子豉汤等名方。患者发热六日而渴,伴有便秘,表证未尽,热邪已入中焦,且出现“神倦嗜眠,头痛”等症,有入下焦的趋势,病变急骤,三焦弥漫。施今墨先生以鲜芦根(即原方中之“鲜苇根”)、鲜茅根配合白虎汤、栀子豉汤生津退热,此为施今墨先生独特退热经验;再予黄芩、黄连清燥中焦湿热,所谓黄连有“厚肠”之用,即其可以杀菌,保护肠道;竹叶、薄荷轻清解表并治头痛;连翘、天花粉均有清热解毒作用,施今墨先生善用连翘于各类温病初期,用天花粉止渴生津;桑枝、桑叶,施今墨先生善用其治疗外感关节酸痛;赤芍药、赤茯苓为施今墨先生用于治疗血热夹瘀所致小便黄赤量少或不利之对药,此处通过用药可以推断出祝谌予先生记述症状的省文。初诊后热势稍减,大便仍不通,虽初诊利小便给邪以出路,但热势乖张,此时必须通腑泄热,施今墨先生果断加用紫雪丹通腑退热,局方至宝丹为施今墨先生经验用药,对治疗伤寒有特效;此后病势出现转机,体温渐退,大便通畅,“色黑便溏”不除外消化道出血可能,说明此时进入结痂脱落期,病情似安,其实更加凶险,随时有穿孔大出血的可能,故祝谌予先生谆谆教诲“更宜注意”。用药稍有变化,以清血分热和胃肠积热为主,并加入止咳祛痰和顾护中焦脾胃的药物,其中佩兰、玫瑰花、代代花施今墨先生常用其芳香醒脾,谷芽、麦芽生发胃气,启脾开胃,施今墨先生常用于病症后期体质虚弱,调理增进饮食之用;此处用西洋参、焦远志有强心的功用,且施今墨先生习用焦远志,认为远志炒焦则避免远志皂苷刺激胃黏膜诱发恶心等不适。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施今墨先生用药治疗肠伤寒初期仍以“×清×解”为法,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用药,前期以清热解毒祛邪为主,并注重给邪以出路,后期随着病情逐渐好转,逐渐减少清热解毒及通利之品,加入顾护脾胃药物,最后补益脾肺收功。但全程紧紧抓住病机,注意保护肠道,防止危重症的发生,用药不仅紧扣中医病机,也符合西医治疗原则,体现了施今墨先生高超的辨证论治和中西医结合水平。施今墨先生在中医用药比例“定量”方面做了探索,也为中医治疗烈性传染病积累了经验,提供了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