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篇 基础篇
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了多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随着疫情的蔓延,我国其他地区及境外也相继发现了此类病例。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告(2020年第1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基于目前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等特点的认识,报国务院批准同意,国家卫生健康委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乙类管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2020年1月23日,浙江省率先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随后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陆续宣布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2020年2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称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NCP”。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命名为“COVID-19”(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2020年2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英文名称修订为“COVID-19”,与WHO命名保持一致,中文名称保持不变。
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党中央发出了全面抗击疫情的总动员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随着对本次疫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认识的不断深入,相关方案在不断更新。本书涉及的相关内容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为依据。
(一)病原学特点
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大类病毒,也是人畜共患病毒的一大家族,国际病毒学分类委员会将冠状病毒科分为4个属,即α、β、γ和δ属。冠状病毒是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60~220nm。有包膜,包膜上存在棘突,整个病毒像日冕,不同的冠状病毒的棘突有明显的差异。包膜表面有3种糖蛋白: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 S蛋白,是受体结合位点、溶细胞作用和主要抗原位点);包膜蛋白(envelope protein, E蛋白,较小,与包膜结合的蛋白);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 M蛋白,负责营养物质的跨膜运输、新生病毒出芽释放与病毒外包膜的形成)。
2019年的新型冠状病毒是被发现的第7种人冠状病毒,2020年2月11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声明,将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SARS-CoV-2”。SARSCoV-2属于β冠状病毒属、Sarbe亚属。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140nm。目前研究显示与来自中华菊头蝠(中国马蹄蝠的一种)的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bat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related coronaviruses)最为相似,核苷酸同源性达到84%,与人类SARS病毒的核苷酸同源性达到78%,与MERS病毒的同源性达到约50%。体外分离培养时,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 96个小时左右即可在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发现,而在VeroE6和Huh-7细胞系中分离培养需约6天。
对冠状病毒理化特性的认识多来自对SARS冠状病毒(SARS-CoV)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的研究。冠状病毒以呼吸道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在自然界中各个储存宿主之间相互传播,对各种自然环境因素都具有较高的抵抗力。2020年1月2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成功从环境样本中分离到SARS-CoV-2,进一步证实在华南海鲜市场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新型冠状病毒。
由此估计SARS-CoV-2在外界环境物品中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对患者生活的环境、可能污染的物品,以及废弃物、污水、排泄物等进行定时清洁与消毒处理是非常必要的。冠状病毒的抵抗力主要受温度、湿度的影响。SARS-CoV-2是亲脂类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 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二)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
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隐形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潜伏期患者和恢复期患者的传染性还有待研究明确。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咳嗽或打喷嚏的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多地已经从确诊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存在粪便抽排或通过下水道时形成气溶胶传播风险。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母婴传播等途径有待研究证实。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被感染,其中老年人和患有哮喘、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人感染病毒的风险可能增加。没有证据表明猫、狗等宠物可以被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隐性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在治疗、护理、陪护、探望患者时,同患者近距离接触次数多,感染风险高。
(三)临床特点
不同感染者会出现程度不同的症状,有的只是发热或轻微咳嗽,有的会发展为肺炎,有的则更为严重,甚至死亡。目前已有数据显示,该病毒致死率约为2%~4%,但这是一个非常早期的百分比,并不意味着它不严重,只是说病毒感染者不一定都会面临最严重的后果。
1.临床表现
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潜伏期一般1~14天,多为3~7天,最长可达24天。流行初期基本再生数(R0)为2.2。
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
2.实验室检查
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肝酶、乳酸脱氢酶(LDH)、肌酶和肌红蛋白增高;部分危重者可见肌钙蛋白增高。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严重者D-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
在鼻咽拭子、痰、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标本中可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为提高核酸检测阳性率,建议尽可能留取痰液,实施气管插管患者采集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采集后尽快送检。
3.胸部影像学
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
(四)病例诊断
1.疑似病例
结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1)流行病学史
1)发病前14天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2)发病前14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者)有接触史;
3)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4)聚集性发病:14天内在小范围内,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2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
(2)临床表现
1)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
2)具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1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符合临床表现中的3条。
2.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具备以下病原学证据之一者:
1)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
2)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3.无症状感染者
无临床症状,呼吸道等标本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检测阳性者。主要通过聚集性疫情调查和传染源追踪调查等途径发现。
4.聚集性疫情
聚集性疫情是指14天内在小范围(如一个家庭、一个工地、一个单位等)发现2例及以上的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且存在因密切接触导致的人际传播的可能性,或因共同暴露而感染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