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呼吸道传染病消毒与感染控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人感染H7N9禽流感

H7N9型禽流感是一种新型禽流感,于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被率先发现。被该病毒感染的患者均在早期出现发热等症状,2013年4月经调查,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来自东亚地区野鸟和中国上海、浙江、江苏鸡群的基因重配。截至2015年1月10日,全国确诊134人,37人死亡,76人痊愈。病例分布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台湾、福建、东莞、汕尾等地。2016年12月起,我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数急速上升。据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数据,仅2017年1月,全国共报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发病数192例,死亡者79人。WHO总干事陈冯富珍也指出,自2013年起,中国报告出现季节性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已逾1 000例。

(一)病原学特点

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80~120nm,有囊膜。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H7N9禽流感病毒为新型重配病毒,其内部基因来自于两个不同源的H9N2禽流感病毒。与H5N1禽流感病毒不同,H7N9禽流感病毒对禽类的致病力很弱,在禽类间易于传播且难以发现,增加了人感染的风险。
禽流感病毒普遍对热敏感,对低温抵抗力较强,65℃加热30分钟或100℃煮沸2分钟以上可灭活。病毒在较低温度粪便中可存活1周,在4℃水中可存活1个月,对酸性环境有一定抵抗力,在pH为4.0的条件下也具有一定的存活能力。在有甘油存在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
禽流感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均敏感,常用消毒剂如过氧化氢、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含溴消毒剂、含碘消毒剂、二氧化氯等均可迅速破坏其感染性。对紫外线敏感,病毒在直射阳光下40~48小时即可灭活,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感染性。

(二)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
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目前,大部分为散发病例,有数起家庭聚集性发病,尚无持续人际间传播的证据。应警惕医院感染的发生。
2.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或密切接触感染禽类的分泌物或排泄物而获得感染;或通过接触病毒污染的环境感染。
3.易感人群
在发病前10天内接触过禽类或者到过活禽市场者,特别是中老年人。

(三)临床特点

1.临床表现
根据流感的潜伏期及现有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病例的调查结果,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有的长达10天。
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常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或呕吐等症状。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在发病3~7天出现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咳血痰。常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退。少数患者可为轻症,仅表现为发热伴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2.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早期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症患者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生化检查:
多有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CK)、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肌红蛋白可升高。
(3)病原学及相关检测:
采集呼吸道标本(如鼻咽分泌物、痰、气道吸出物、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送检,下呼吸道标本检测阳性率高于上呼吸道标本。标本留取后应及时送检。
1)核酸检测:
对可疑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宜首选核酸检测。对重症病例应定期检测呼吸道分泌物核酸,直至阴转。
2)甲型流感病毒通用型抗原检测:
呼吸道标本甲型流感病毒通用型抗原快速检测H7N9禽流感病毒阳性率低。对高度怀疑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应尽快送检呼吸道标本检测核酸。
3)病毒分离:
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分离H7N9禽流感病毒。
4)血清学检测:
动态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H7N9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呈4倍或以上升高。
3.胸部影像学
发生肺炎的患者肺内出现片状阴影。重症患者病变进展迅速,常呈双肺多发磨玻璃影及肺实变影像,可合并少量胸腔积液。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病变分布广泛。

(四)病例诊断

1.疑似病例
符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尚无病原学检测结果。流行病学史包括:发病前10天内有接触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或者到过活禽市场,或者与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有密切接触史。
2.确诊病例
有(三)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测阳性。
3.重症病例
符合下列1项主要标准或≥3项次要标准者可诊断为重症病例。
(1)主要标准:
①需要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②脓毒性休克经积极液体复苏后仍需要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2)次要标准:
①呼吸频率≥30次/分;②氧合指数≤250mmHg(1mmHg=0.133kPa);③多肺叶浸润;④意识障碍和/或定向障碍;⑤血尿素氮≥7.14mmol/L;⑥收缩压<90mmHg,需要积极的液体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