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福如临床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对中医辨证思维的探讨

辨证是中医诊治疾病最重要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其具体过程就是辨证思维。中医辨证思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诊断学和治疗学的基础。要提高中医的学术水平,最重要的是要培养正确的、广博的、客观的、辨证的思维方式。为了与同仁们共同研究中医辨证思维体系,余不揣鄙陋,以管窥之见,作肤浅探讨,以此作为引玉之砖。
(一)概念与作用
中医辨证思维,就是遵循中医理论,对人的生理和病理进行全面的辨证分析、综合概括,从而认识疾病的本质、特征、规律以及与自然界的联系等。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谈到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时强调:“初期研究的障碍,乃在于缺乏研究法。无怪乎人们常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更提高一步,随之在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着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因此,我们头等重要的任务乃是制定研究法。”因而,在对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研究中,能否全面运用辨证思维方法,拓宽辨证思维的视野,可直接影响到研究的成效,甚至决定着研究的成败。黑格尔曾说:“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主观方面的某种手段,主观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发生关系……”运用辨证思维方法,可开拓中医学术研究领域,发展中医学术,同时辨证思维方法也是探索中医奥秘、攀登中医医学科学高峰的桥梁和路标。中医工作者根据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运用四诊获得的信息,从而判定由直接观察所不能得知的病人体内脏器组织的状态,并据此做出诊断,指导临床治疗,整个过程贯穿着中医辨证思维的方法。因此,辨证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关系到对疾病的本质认识,尤其是在面对疑难重症,病因、病机错综复杂,多脏器功能紊乱,难以做出明确诊断,治疗更无从着手的情况。只要通过运用辨证思维的方法进行深入的临床研究、严密的观察、客观的分析、科学的辨证,就能丝丝入扣地揭示疾病的本质,从而为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当然对中医辨证思维研究的深化,要依靠信心和恒心。对当今难治疾病的辨证思维研究更是如此。世上无难病,只怕有心人,只要辨证思维正确,锲而不舍地研究,今天的难治疾病,明天就会变成易治疾病。有作为的中医工作者要知难而进,去攻克疑难重疴,信心加恒心,无往而不胜。居里夫人说:“人特别要有信心,尤其要有恒心。”由于信心和恒心,居里夫人通过几百次试验,终于从几吨沥青铀矿中提炼出1g镭。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深刻的启迪。
从医学临床现状分析,医生思维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诊断的正确性。例如,1996年4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临床误诊学术研讨会提供的大量临床调查资料表明:我国临床误诊的原因,60%以上是由于临床医生偏差所致。中医临床更是如此,若把中医的宏观诊断变成模糊诊断,随意把疾病诊断为风、为热、为湿等,把中医科学的严肃性变成不学无术的庸俗性,离经叛道,把中医的辨证思维丢得一干二净,最终会使中医变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从而让中医名存实亡。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辨证思维贯穿在中医诊断学治疗学的全过程,是揭示疾病本质的万能钥匙,在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广大医学工作者要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中医辨证思维方法,其重要意义不仅是为了降低临床误诊率、确保医疗安全,更重要的是要求广大医学工作者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顺应模式的转变和健康观念的更新,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研究渊博的中医学。从而使中医学在宏观领域深化的同时,向微观领域渗透,宏微有机结合;使中医学能适应既呈现高度分化,又呈现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发展趋势;使中医学在从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过程中,发挥其多元、开放、立体式辨证思维方式的优势,对发展中西医、促进中西医的科学结合,具有深远意义。
(二)辨证思维的方法
医学的根本任务是保护人类健康,它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体生命过程以及疾病的防治规律。中医从人的整体性及其同外界环境的辩证关系出发,用实验研究、现场调查、临床观察等方法,研究人类生命活动和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治消灭疾病的规律,以及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劳动能力的有效措施。这是对医学的本质特征比较全面和比较准确的概括。同时,辨证思维方法,与医学哲学、医学方法论和医学逻辑学等学科有密切联系。下面就辨证思维的主要方法探讨如下。
1.整体辨证思维方法
整体观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历数千年而不衰,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显得更加重要,从而广泛引起全世界医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他们认识到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只是以还原论为基础,把研究目标局限于生命过程的生物、化学的变化,忽略病人的社会、心理因素,这种单向、封闭、平面式的思维方法,不能对医学的本质特征做比较全面和比较准确的概括,无法适应西医学发展的需要。而西医学无论是在临床诊断还是治疗上都是越来越重视基础理论,朝着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去认识和治疗疾病,从更深的层次和更高的综合层面上去揭示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机制,从中探索总结出更有效的治疗、预防和管理办法。因此,提出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体现出重视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发展的影响及其在预防治疗方面的重要作用。这种多元、开放、立体式的思维方法,正与中医整体辨证思维方式不谋而合,异曲同工。正如«灵枢•邪客»说:“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这就明确地指出了人与自然界是密切相关的。这种人与外在环境统一的整体观,贯穿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人体是由五脏六腑、组织器官、肌肉骨骼以及精、气、血等组成的一个整体,它们在生理和病理方面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中医的整体观,是要求全面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这就要求从认识到实践上,确立整体辨证思维方法。
2.脏腑辨证思维方法
脏腑辨证是各种辨证方法的基础,是中医诊断主要和最常用的辨证方法。脏腑辨证思维是指导脏腑辨证的重要手段。因为脏与脏之间,脏与腑之间,脏腑与经络、气血、五官、躯体之间,在生理与病理上,都存在着密切联系,因此在疾病演变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现象,都极为错综复杂。而脏腑辨证思维方法,就是依据脏腑病理变化的临床表现,来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的病位、性质、规律和预后等做出正确的判断,给诊断治疗指明方向。因为脏腑辨证思维方法是按照五脏相关、六腑相互联系、脏与腑的表里关系以及反映在体表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的辨证思维过程。这是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辨证思维方法。
(1)从五脏生理功能上认识:
五脏在正常生理功能上,有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心属火,为阳中之阳脏,肾属水,为阴中之阴脏。心肾相交,水火互济,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肺主气,心主血,气血相互作用,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才能循环运行不息;肾为先天之本,主藏五脏之精气,脾乃后天之本,输水谷之精微以养五脏,人之生命活动的维持,取决于先后天的相互合作。因此,运用脏腑辨证思维方法,能及时观察五脏的功能状况。
(2)从六腑生理功能上认识:
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的功能虽有不同,但它们都是化水谷而行津液的器官,食物的消化吸收、津液的输布、废物的排泄等一系列过程,必须在六腑分工合作的活动下方能完成。六腑之间在生理上,必须相互协调,才能维持其“实而不能满”的生理常态。正如«灵枢•平人绝谷»说:“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
(3)从五脏病理上认识:
五脏在病理情况下也是相互影响的。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五脏相通,移皆有次。”即是论述了病气由我生之脏传来,病气传于我克之脏,病气留舍于生我之脏,病气传于克我之脏而死。
(4)从六腑病理认识:
六腑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素问•气厥论»说:“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麋;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虚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说明六腑间的热邪可相移:胞之热邪移至膀胱,就有小便不利,尿血之症;膀胱之热移至小肠,则肠痞塞而大便不通,热气上行而口腔糜烂;小肠之热邪移至大肠,邪气伏留大肠曲折之处则为瘕聚,下行至直肠则为脱肛痔漏;大肠热邪至胃,胃中炽热,便为多食而肌肉消瘦,病名食亦;胃中热邪移至胆,也是为食亦之病。
(5)从脏腑相合理论来认识:
脏腑相合是:脏主藏精,腑主化物,五脏为阴,六腑为阳。阳者主表,阴者主里。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构成一个功能单位。脏腑的相合关系是通过经脉来实现的,脏脉络于腑,腑脉络于脏。因此,脏与腑在功能上虽各有各的职责,但是相互联结相互依赖。正如«灵枢•本输»说:“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府。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府。肝合胆,胆者,中精之府。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又如«素问•通评虚实论»说:“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又如清代周学海«读医随笔»说:“五脏受邪,皆因六腑牵累……故五脏受邪,治在六腑……”这正是对脏腑辨证思维的经验之谈。以上都说明脏与腑在生理、病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着的。从脏腑相合理论运用脏腑辨证思维方法,这是中医辨证思维方法的重要内容。
总之,脏腑辨证思维方法,是多元、开放、立体式的思维方法,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有着同样丰富的内涵和共同的切入点。因此,完整准确地运用脏腑辨证思维方法,对开拓中医学术研究领域,提高中医学术水平,有着深远的意义。
3.升降出入的辨证思维方法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高度地概括了人体脏器组织功能的基本形式,这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正如清代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说:“升降出入者,天地之体用,万物之橐龠,百病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正常的生理功能,脏器升降有常,出入有序,如肝气升发,脾气才能升清;肺气肃降,有利胃之降浊;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肾水上升,心火下降,水火互济,生机不息。«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概括了饮食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排泄的升降出入过程,也是从一个侧面论述人体脏器组织的功能升降出入的表现。
在病理情况下,临床表现的本质是脏器组织的升降紊乱,出入无常。该升反降、该降却升的病理状态。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清代周学海«读医随笔»中说:“其在病机,则内伤之病,多病于升降,以升降主里也;外感之病,多病于出入,以出入主外也。”都精辟地论述了疾病的病理变化的本质是脏器组织的升降紊乱、出入无常所致。这对指导临床辨证诊治有着重要意义。虽然疾病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是只要掌握其升降出入的变化,就能执简驭繁,使辨证丝丝入扣,洞悉疾病的本质,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典范,历代医家无不奉为圭臬。其六经辨证,言简意赅,纲举目张。其中贯穿着脏腑功能、气机的升降出入的丰富内涵,故能历近1 800年而不衰(成书于219年)。若在临床中能遵循升降出入的辨证思维指导辨证论治,则每起沉疴而不鲜。如笔者于1998年7月上旬诊治一男性,该患者年过70,罹患高血压15年,一直服降压药,但未见起色,且近3年眩晕加重,血压波动在160~195/95~110mmHg,时服降压药致血压骤降而使眩晕加重。刻诊:眩晕恶心,自汗乏力,大便干结如羊屎,每越旬方更衣,舌苔黄白浊腻,舌质淡红而黯,脉弦细,偶可见结代。血压165/95mmHg。诊断为眩晕,气阴俱虚,痰瘀内蕴,升降紊乱。治以益气养阴、化痰祛瘀、升清降浊。处方:白术60g,丹参、女贞、牛膝各30g,黄芪、枳实、半夏各20g,红花10g,升麻、甘草各6g。以上方增减治疗1个月,眩晕诸症悉除,血压在正常范围内。究其所获佳效,与方中用黄芪、升麻之升清,半夏、枳实之降浊,重用白术输转气机下行,使气血上逆复归常道,起着重要作用,而不治血压却血压自降。这正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和优势所在。
(三)后语
以上略举辨证思维之梗概,实怕有挂一漏万之弊。愚尤不敢以偏概全。意在画龙点睛,启迪同道,重视辨证思维,开拓辨证视野,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