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十二、慢性支气管炎辨证论治研究
慢性支气管炎是西医的病名,属中医的咳嗽、痰饮的范围。该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支气管黏膜及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纤维性变和萎缩变化。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咳嗽、咯痰,咳嗽每年至少3个月,连续2年以上。西医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虽然综合治疗能够收效,但是长期疗效不理想,副作用较大。而中医辨证论治,不但短期疗效显著,而且长期疗效亦比较理想。因此,必须认真总结、深入研究中医治疗该病的宝贵经验,发挥中医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的优势。结合我的肤浅体会,进行扼要论述,冀与同仁共同研究提高。
(一)病因病机
慢性支气管炎缠绵难愈,迁延日久,反复发作,由诸多因素所致,病机错综复杂。其病位在肺,而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素问•咳论»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清代陈修园«医学三字经•咳嗽»中说:“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因此,对该病的病因病机的研究,必须明确该病虽然属肺系的疾病,但是其发病却与五脏六腑的影响密切相关。
1.病邪侵袭缠绵难解,肺失清肃
病邪包括风、寒、热、湿、痰、瘀诸多致病之邪毒,属西医之细菌、病毒之类。肺主气,为五脏之华盖,司呼吸,主清浊之宣运,外合皮毛,主一身之表。又肺为娇脏,畏寒畏热,主清肃,不耐邪侵。病邪有外邪、内邪之分。外邪侵肺不外二途,一是从鼻窍侵入,自喉咙以至于肺;二是从肺合之皮毛侵入,而至于肺。内邪犯肺则甚为复杂,涉及肺脾肾肝的功能紊乱及其所产生的病理产物而成致病因素两方面。由于肺的主要功能是主呼吸、进行吐故纳新,肺气必须通畅,呼吸才能正常进行。病邪侵袭于肺,皆可导致肺气壅遏不宣,清肃之令失常,气道不利,肺气上逆,痰湿上泛,因而引起咳嗽、咯痰或喘促等症状。正如清代程国彭«医学心语•咳嗽»中指出:“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煿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
2.肺气虚弱,正不胜邪
肺主气是其最主要功能,是维持肺各种功能的基础。若肺气虚弱,不但肺主呼吸、宣通肃降、通调水道功能障碍,影响心主血脉功能,而且由于肺气虚弱,正不胜邪,易受病邪侵袭。一旦病邪侵入则缠绵难解,正气再受挫伤,免疫功能日趋减弱,处于恶性循环。肺系功能紊乱,表现为慢性咳嗽、咯痰或喘促等症。正如«素问•宣明五气»所云:“五气所病……肺为咳。”明代汪绮石«理虚元鉴•劳嗽症论»说:“肺气一伤,百病蜂起。”总之,凡是罹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肺气虚弱。这是该病难以治愈的决定性因素。由于肺气虚弱是经过缓慢发展过程所造成的,要纠正肺气虚弱不是短时间骤补能获效的,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合理调治,使肺自身功能的逐渐恢复来达到肺气的康复。慢性支气管炎迁延难愈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3.脾失健运,升降紊乱
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指出:“脾不伤不久咳……”言简意赅,把慢性咳嗽的发生与脾的关系说得昭然若揭。脾主运化,升清降浊,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当脾失健运,不能输布由饮食所化生的各种精微营养,清浊相混,水湿内停,聚而为痰,致肺气阻塞,宣肃无权,引起咳嗽、咯痰。正如清代何梦瑶«医碥•杂证•咳嗽»所说:“嗽因于痰,痰本脾湿。”同时,由于脾失健运,不能散精于肺,则肺失充养,肺失乏源,肺气虚弱,不能完成主要功能,咳嗽等诸症丛生。而引起脾虚不能健运的因素有很多,或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暴饮暴食伤及脾胃;或进补不当而致中焦变滞;或药物所伤,运化障碍,升降紊乱;或他脏所伤,如肝气犯脾等。
4.肾气不足,失于温化纳气,水湿上泛
肾主纳气,与肺、脾共同完成全身的水液代谢。肺、脾、肾诸脏在生理功能上相辅相成,在病理上也互相影响。如肺主呼气,肾主纳气,在正常时是密切配合,气机升降有序则呼吸正常。若肾气不足,不能温煦气化,而致水湿上泛,肾的纳气匮乏,气机有升无降,则升降紊乱,变生喘促诸症。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论述的:“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因肾主水,为痰之本。肾在全身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若肾气充足,则温煦气化正常。肾气充实,才能以火生土,使脾阳充足,从而才能运化水湿。肾气蒸腾,肺气方能通调水道。若肾气不足,纳气乏力,主水无权,就会导致水液代谢紊乱,出现如清代程国彭«医学心语•痰饮»中所指出的“若肾虚水泛,为痰为饮”而产生咳嗽、咯痰之症。凡是罹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都存在免疫功能低下,正不胜邪,不但宿邪难去,而且易感新邪,狼狈为奸,安能病愈?
而肾在人体免疫功能中起着主导作用。肾为生命之根,这句话是对其在免疫功能中所处的核心地位的高度概括。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强调的“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的内涵就是说肾在人体生理活动中起根本作用,而与当今所重视的免疫功能,其语言表达不同而已,实质是相同的。因此,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从中医理论来简述就是五脏虚弱,其中肾起着核心作用。这是该病与肾密切相关的本质所在。
5.络脉瘀阻,气道不通
“病久入络”是慢性病的重要病理变化之一,慢性支气管炎亦是如此。清代唐容川«血证论•瘀血»“瘀血乘肺,壅塞气道,肺虚气促”所说的就是肺之络脉瘀阻所出现的病理变化。由于瘀阻络脉,肺泡通气障碍,痰湿内聚,则出现咳嗽、咯痰或喘促等症。
6.肝邪刑金,升降无权
当肝火亢盛,则上刑肺金。因肺为娇脏,畏寒畏热。一旦肝火刑金,肺之功能紊乱,则可出现咳嗽等症。肝主疏泄,肺主肃降,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若肝失疏泄,每可影响肺的肃降和通调水道之职,而出现肺系的病理变化。肝火和肝失疏泄之所以能影响肺之功能,是由肺气内虚起决定作用的。既然如此,一旦肝火刑金或肝失疏泄则每致迁延难愈。
(二)辨证论治
1.寒邪为患,治宜温散宣通
寒邪自外而入,病邪在表,常可诱发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发作。临床表现咳嗽,咯痰,或喘促,恶寒发热,头痛体疼,舌苔薄白润,舌质淡红,脉浮紧或浮缓,多属西医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无论是感染细菌或病毒,皆为六淫之邪。六淫之邪伤人体之外,或从口鼻而入,或中于皮毛而影响到肺。治以辛温散寒,宣肺祛痰。正如清代何元长«治病要言•咳嗽»中指出:“自表而入者,病在阳,宜辛温以散邪……所谓肺欲辛是也。”若无汗,脉浮紧,为表实,药以麻黄、杏仁、半夏、橘红、细辛、生姜、苏子、桔梗、前胡、炙甘草。喘促甚者加五味子;若有汗,脉浮缓,属表虚,治以桂枝、白芍、厚朴、杏仁、半夏、前胡、炙甘草、生姜、大枣。
2.痰热内蕴,寒邪外袭,清热除痰为主,佐以温散寒邪
凡是嗜酒无度,恣食炙煿肥腻,其患慢性支气管炎,多有痰热蕴结。一旦受寒邪外袭,则出现“寒包火”,肺气暴胀。临床表现为咳嗽、喘促、发热、恶寒、苔黄腻、舌质红、脉浮滑或浮滑数。治以清热除痰,止咳平喘,佐以辛温散邪。临床上选用定喘汤加减,每获良效。药以麻黄、杏仁、半夏、苏子、黄芩、桑皮、鱼腥草、浙贝母、冬花、甘草。若高热、口渴、脉浮滑数,可加生石膏,且用量宜重。
3.脾虚痰盛,健脾为首务
金人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嗽论»云:“唯湿病痰饮入胃,留之而不行,止入于肺,则为咳嗽。”“脾为生痰之源”都是强调慢性咳嗽、咯痰与脾胃关系密切。或母病及其子,或脾脏本虚,或祛邪而内伤脾胃。在抗生素、抗病毒药普遍应用的今天,往往可导致产生消化道菌株失调,出现脾胃受纳健运功能紊乱。脾胃受累,就出现如金人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嗽论»中所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临床表现为咳嗽、咯痰、纳呆、便溏、腹胀、面色萎黄少华、自汗、气短、苔白腻、舌质淡、脉缓弱。治以健脾益气,化痰止咳。药以白术、党参、茯苓、半夏、陈皮、干姜、苏梗、北杏、白前、炙甘草。
4.久咳屡年,痰多喘促,治肾为本
慢性支气管炎与其他慢性病一样,若病缠年累月,久治难愈,皆出现“久必及肾”的病理变化。例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往往合并肺心病,或高血压,临床表现为久咳难愈、痰多喘促、动则气喘、呼吸短浅、面浮脚肿、心悸、苔白滑、舌淡黯,或唇灰淡、脉微细。其病位虽在肺,已累及心脾肾,且以肾为本。治以补肾纳气,健脾化痰,益心通络。治以附子、肉桂、熟地、当归、白术、半夏、茯苓、白芥子、人参、桃仁、炙甘草。喘促严重者可加胡桃、补骨脂,若心悸为主者,可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治以桂枝、白术、茯苓、远志、菖蒲、川芎、淫羊藿、五味子、炙甘草。
5.肝邪犯肺,治木护金
凡是肝旺之体,罹患慢性咳嗽,加之膏粱厚味,嗜酒无度,每易新邪侵袭,发展为肝火刑金,或肝失疏泄。临床表现为咳嗽、咯痰、发热、恶风、口苦、呕恶、胁痛、叹息、苔黄腻、舌边尖红、脉浮弦。多属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急性感染,且多为中老年人。治以疏肝清热,理气止咳。药用柴胡、黄芩、丹皮、郁金、枳壳、桔梗、前胡、浙贝母、天竺黄、甘草。在感染控制后,则以调治脾肾。治肾以养肝,肝气得缓,则既不克脾又不刑金。脾能健运,则培土生金,冀肺气充足,才有可能根治慢性咳嗽。
(三)体会
1.要及时有效治疗合并感染,截断病邪深入
慢性支气管炎迁延难愈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经常反复合并感染,旧邪还未祛,新邪又入侵,狼得虎助,伤害更大。这时应有效祛除病邪,截断新邪深入,是急则治标的关键。祛除新邪要恰到好处,祛邪不伤正,补正不留邪,邪尽正复。清代程国彭深有体会地指出:“初治必须发散,而又不可以过散,不散则邪不去,过散则肺气必虚,皆令缠绵难愈。”这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必须遵循的原则。这就要求要通过临床深入研究,总结出药精、效高、价廉、毒副作用少的处方。切忌处方有如韩信用兵之多多益善、杂乱无章,君臣佐使颠倒异位,或盲目乱投抗生素多种之弊。
2.用中药抗菌消炎,必须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
用中医治疗西医诊断的疾病,必须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中、西医是两门不同理论体系的自然科学,理念体系不同,诊断内涵有别,治疗原则悬殊。不宜用中药套用治疗西医诊断的疾病,例如不能把西医诊断的“炎症”就认定为中医的热证,对号入座而概用清热解毒,风马牛不相及,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这样不但治之徒劳,而且有虚虚之弊。因为根据中医辨证,炎症既有实证,又有虚证;既有热证,也有寒证;还有属风、属湿、属燥等的不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中医治病必须恪守的准绳。只要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寒药、热药都同样具有抗菌消炎的功效。如淫羊藿,味辛甘性温,具温补肾阳、祛风除湿的功效,临床多用于治疗肾阳虚弱所致的男子阳痿、早泄以及女子不孕之症。而临床用于治疗肾阳不足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效如桴鼓。经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该药对白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均有抑制作用。这从现代药理揭示了该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原理。只有中、西医从理论上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医辨证论治的水平得到升华。又如名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小青龙汤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属肾阳虚者有很好的疗效,但是若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属痰热证者则如火上添炭,将加速病情的发展。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中医长期的临床实践得出结论:不能把西医的炎症与中医的热证画等号。用中药治疗炎症,必须严格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
3.正确运用祛邪与扶正
慢性支气管炎的病机为虚实错杂,或虚中夹实,或实中有虚。若只在祛邪,或纯用补虚,都不能切中病机,很难获得满意的效果,相反有虚虚实实之弊。因此,必须认真审察虚实的多寡,权衡运用祛邪与扶正。或祛邪为主兼以扶正,或扶正为主佐以祛邪,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同时,虚有气血阴阳的不同,补有心肝脾肺肾的差别。无针对性盲目用补,适得其反,或药不中的,或补而敛邪,闭门留寇,或重伤正气……皆难以治愈。其关键必须辨证入微,准确把握虚实,能透过错综复杂的现象,洞悉疾病的本质,正确运用祛邪与扶正,使祛邪而不伤正,扶正有利于祛邪。随着正气的逐渐恢复,抗病能力的不断增强,病邪日趋消退,才能逆转其病理变化,达到康复的目的。
4.坚持综合调理
疾病的病理变化是邪正交争的过程,正胜则邪祛,正不胜邪则病邪猖獗。慢性支气管炎病因病机错综复杂,虚实夹杂,多脏器功能损害,多系统功能失调,如油入面难分难解;或患者罹多种慢性病。因此,在治疗上必须抓住如下几个环节。一是在根治病因上,要针对多种病因的轻重缓急权衡治之,达到瓦解病邪,各个击破的目的。如祛瘀而使痰难胶着,治肾而截断生痰之本,治脾而使痰源堵绝,治肺而达到气之宣肃有常。二是重视食疗。药物祛邪,十去其七,适可则止,待需食疗补助其不足,依靠正气的恢复才能从根本上根治病邪。所谓祛邪务尽,无不包括扶正祛邪。而药物之补,主要是纠其所偏,尚属扶正的权宜之计,根本上必须通过食疗,且应食疗有度,调理有方,从恢复脏器功能出发,才能使正气恢复得以持久。三是坚持持之以恒的适度体育运动。凡是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都体质较弱。体质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要根治该病,就必须增强体质。增强体质要采取综合措施,其中持之以恒的适度体育运动,是任何其他措施不可取代的良方妙药。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对人的新陈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医者必须谆谆引导病者重视体育锻炼。四是戒烟和饮酒适度。余从对126例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调查发现,其中吸烟10年以上有96例,占76.19%;长期暴饮烈酒有52例,占41.27%。长期吸烟和暴饮烈酒,对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发展和病理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因果作用。若不戒烟则无法根治。若不改变暴饮烈酒、饮酒无度的恶习,也很难获得理想的疗效。因此,必须忠告患者戒烟。不要饮烈酒,更不能饮酒无度,但可适度饮低度酒,对促进气血运行尚有裨益。
(本文原载于«中国实用月刊»2003年11月第1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