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九、问曰:五行的最早记述及其与《本草经》识药有何关系?
答曰:这确实是个难题,之所以难,是因为我们无法还原上古时期人的生活环境与思维。清·陈修园云:“盖欲读经者,读于无字处也。”简言之,读懂《本草经》不仅仅在字面上,而是要读懂古圣的思维方式,才有可能真正认知每一味药。为此,从本草与五行的某些侧面,浅析《本草经》中识药思维,也许能为学习《本草经》提供一些帮助,甚至,从中萌发更新的思维,此处先说五行起源,再谈五行识药,这样概念完整、清晰些。
五行源于《尚书·洪范》,《洪范》是文章的篇名,关于它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大禹治水时,有只神龟自洛水出,背负天书,即天赐予圣人的文章,后人称为“洛书”。“洛书”的内容含洪范九畴,是治国安民的九条大法,其中第一条就是讲五行。应当说,上古时期的“宣传家们”为了抬高五行的地位,才有上述的故事,或托圣之名的宣扬。
五行原文三句:“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前两句一目了然,后句直译如下:向下润湿的水,它的味道是咸的,所以咸为水味;可以弯曲或伸直的木,它的味道是酸的;在熔化后可以依据不同要求而变形的金,它的味道是辣的;土地上生长的庄稼,它的味道都是甜的。可见原始的五行就是描述自然物质的分类及其不同性质。由于《洪范》原本出处可追溯到商末,后经西周、春秋、战国不同时期的增益,特别是后世诸家的注释,便赋予其更丰富的内涵。譬如,五行生克关系的论述,就是在五行基础上的哲学思考,被用来解释更多的生命与社会现象。所以,古圣用五行来识药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而早期五行识药主要是通过五行类比,药物的形、色、气、味等来表现的,待后文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