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军形篇
题解
本篇名为《军形篇》。“形”有“形状、表露”的意思。就是指军事外显的战斗力,以及兵力的众寡强弱、军事素质的优劣、部署的隐蔽、暴露等。孙子形象地比喻说:“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就像积水从千仞高的山涧冲决而下,势不可挡,本篇以“形”字为命题,就是为了凸显军事实力的表现。张预曰:“两军攻守之形也。隐于中,则人不可得而知;见于外,则敌乘隙而至。形因攻守而显,故次《谋攻》。”王皙曰:“形者,定形也,谓两敌强弱有定形也。善用兵者,能变化其形,因敌以制胜。”曹操曰:“军之形也。我动彼应,两敌相察情也。”杜牧曰:“因形见情。无形者情密,有形者情疏;密则胜,疏则败也。”赵本学曰:“形者,情之著也,胜败之征也。见其形则得其情,得其情则得其所以制之之法。凡两兵未相见,彼此虚实各不相知,多用侦察、谍候,潜窥而窃听之者盖为此。然兵之有形,犹物之有影,虚实之可见,犹影邪正之难逃,惟先内自治而深秘之,然后徐观密察敌人之形而巧乘之,斯为用兵之善者矣。孙子以此篇次于《谋攻》,而《兵势》次于《军形》。军形之义专以自固立言,若以诈形反示敌人而误之者,则诡谲之计情,实以后之事,故至《虚实篇》而后发之。此亦序次之所在也。”
孙子认为,用兵作战的将领不论进攻还是防御,都要善于考察、处置军“形”,务必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并且不失时机地向敌人的薄弱环节进攻。这样就能提升兵力的优势,容易取胜,从而达到“自保而全胜”的战略目的。所谓善于考察。处置军“形”,就是要既能隐匿自己的军情,充实自己的实力,又能准确判断敌情,及时捕捉战机。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1],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2]。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3],不能使敌必可胜[4]。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5]。
注释
[1]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为,做、创造。胜,作被动,即被战胜。意指首先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张预曰:“所谓‘知己’者也。”
[2]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曹操曰:“自修治,以待敌之虚懈也。”梅尧臣曰:“藏形内治,伺其虚懈。”张预曰:“守之故在己,攻之故在彼。”杜牧曰:“自整军事,长有待敌之备;闭迹藏形,使敌人不能测度。因伺敌人有可乘之便,然后出而攻之。”王皙曰:“不可胜者,修道保法也;可胜者,有所隙耳。”赵本学曰:“承上文,言不可胜其道由己,可胜其隙在敌。虽善战之将不过多方严备尽其在我,敌人无形可见者固不能用力于其间也。愚谓求己而不求人,此圣贤治身之要语,而孙子用之于兵其利害尤切。”
[3]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杜牧曰:“不可胜者,上文注解所谓修整军事、闭形藏迹是也。此事在己,故曰能为。”
[4]不能使敌必可胜:杜牧曰:“敌若无形可窥,无虚懈可乘,则我虽操可胜之具,亦安能取胜敌乎?”梅尧臣曰:“在己故能为,在敌故无必。”
[5]胜可知,而不可为:胜利可以预见,却不可以硬造。曹操曰:“见成形也,敌有备故也。”张预曰:“己有备则胜可知,敌有备则不可为。”杜牧曰:“言我不能使敌人虚懈,为我可胜之资。”陈皞曰:“取胜于形,胜可知也。”杜佑曰:“故范蠡曰:‘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何氏曰:“可知之胜在我,我有备也;不可为之胜在敌,敌无形也。”
译文
孙子说:过去那些善于用兵作战的将帅,总是实力强大预先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并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时机。做到不被敌人战胜,其关键是自己不犯错误,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能否战胜敌人,则在于敌人是否出错,令我军有可乘之机。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只能做到不被敌人战胜,却不能使敌人一定会被我军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测,但不可以强求。
不可胜者,守也[1];可胜者,攻也[2]。守则不足,攻则有余[3]。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4],故能自保而全胜也[5]。
注释
[1]不可胜者,守也:曹操曰:“藏形也。”杜牧曰:“言未见敌人有可胜之形,己则藏形,为不可胜之备,以自守也。”何氏曰:“未见敌人形势虚实,有可胜之理,则宜固守。”
[2]可胜者,攻也:曹操曰:“敌攻己,乃可胜。”杜牧曰:“敌人有可胜之形,则当出而攻之。”张预曰:“知彼有可胜之理,则攻其心而取之。”
[3]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则,乃、是。攻则有余,进攻是由于取胜的条件充分。曹操曰:“吾所以守者,力不足也;所以攻者,力有余也。”张预曰:“吾所以守者,谓取胜之道有所不足,故且待之。吾所以攻者,谓胜敌之事已有其余,故出击之。言非百胜不战,非万全不斗也。”李荃曰:“力不足者可以守,力有余者可以攻也。”
[4]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九地,指各种复杂的地形。这句话的意思是,防守时,要善于利用各种有利地形隐匿自己的军形,达到深不可测的程度。九天,指各种复杂的天候。这句话的意思是,进攻时,要适应天候的变化来行动,做到迅雷不及掩耳,令敌防不胜防。曹操曰:“因山川丘陵之固者,藏于九地之下;因天时之变者,动于九天之上。”杜牧曰:“守者,韬声灭迹,幽比鬼神,在于地下,不可得而见之。攻者,势迅声烈,疾若雷电,如来天上,不可得而备也。九者,高深数之极。”张预曰:“藏于九地之下,喻幽而不可知也;动于九天之上,喻来而不可备也。尉缭子曰,‘若秘于地,若邃于天’是也。”王皙曰:“守者,为未见可攻之利,当潜藏其形,沉静幽默、不使敌人窥测之也。攻者,为见可攻之利,当高远神速,乘其不意,惧敌人觉我而为之备也。九者,极言之耳。”梅尧臣曰:“九地,言深不可知;九天,言高不可测。盖守备密,而攻取迅也。”李筌曰:“《天一遁甲经》云:‘九天之上可以陈兵,九地之下可以伏藏。’常以直符加时干,后一所临宫为九天,后二所临宫为九地。地者,静而利藏;天者,运而利动。故魏武不明二遁,以九地为山川,九天为天时也。夫以天一、太一之遁幽微,知而用之,故全也。《经》云:‘知三避五,魁然独处;能知三五,横行天下。’以此法出,不拘诸咎,则其义也。”
[5]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张预曰:“守则固,是自保也;攻则取,是全胜也。”
译文
如果不能战胜敌人,就要注意防守;可以打败敌人,就要主动进攻。进行防御,是由于兵力不足;进行攻取,是因为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军队,隐藏自己就像深藏于深不可测的地下一样,无迹可寻;善于进攻的军队,调动兵力就像从天而降一样势不可挡。所以,善防善攻的军队,既能保全自己,又能大获全胜。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1]。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2]。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3]。古之善战者,胜于易胜者[4]。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5]。故其战胜不忒[6],不忒者,其措必胜,胜已败者也[7]。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8]。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9]。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10]。
注释
[1]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见,预见;或解释为显现,表现。曹操曰:“当见未萌。”杜牧曰:“众人之所见,破军杀将,然后知胜。我之所见,庙堂之上,樽俎之间,已知胜负者矣。”张预曰:“众人所知,已成已著也;我之所见,未形未萌也。”李筌曰:“知不出众知,非善也。”贾林曰:“胜见未然之胜,善知将然之败,谓实微妙通玄,非众人之所见也。”孟氏曰:“当见未萌。太公曰:‘智与众同,非国师也。’”梅尧臣曰:“人所见而见,故非善。”王皙曰:“众常之人,见所以胜,而不知制胜之形。”
[2]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曹操曰:“争锋也。”张预曰:“战而后能胜,众人称之曰善,是有智名勇功也,故云非善。若见微察隐,取胜于无形,则真善者也。”杜牧曰:“言天下人皆称战胜者,故破军杀将者也。我之善者,阴谋潜运,攻必伐谋,胜敌之日,曾不血刃。”李筌曰:“争锋力战,天下易见,故非善也。”
[3]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秋毫,秋天时,乌兽身上长出的绒毛。比喻物体轻小。多力,力气大。聪,听觉灵敏。曹操曰:“易见闻也。”王皙曰:“众人之所知不为智,力战而胜人不为善。”何氏曰:“兵之成形而见之,谁不能也?故胜于未形,乃为知兵矣。”
[4]古之善战者,胜于易胜者:曹操曰:“原微易胜。攻其可胜,不攻其不可胜也。”张预曰:“交锋接刃,而后能制敌者,是其胜难也。见微察隐,而破于未形者,是其胜易也。故善战者常攻其易胜,而不攻其难胜也。”梅尧臣曰:“力举秋毫,明见日月,聪闻雷霆,不出众人之所能也。故见于著,则胜于艰;见于微,则胜于易。”
[5]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曹操曰:“敌兵形未成,胜之无赫赫之功也。”张预曰:“阴谋潜运,取胜于无形,天下不闻料敌制胜之智,不见搴旗斩将之功,若留侯未尝有战斗功是也。”杜牧曰:“胜于未萌,天下不知,故无智名。曾不血刃,敌国已服,故无勇功也。”梅尧臣曰:“大智不彰,大功不扬,见微胜易,何勇何智?”
[6]故其战胜不忒:忒,差错,这里指发生意外的事。张预曰:“力战而求胜,虽善者亦有败时。既见于未形,察于未成,则百战百胜,而无一差忒矣。”
[7]不忒者,其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措:措置。曹操曰:“察敌必可败,不差忒也。”张预曰:“所以能胜而不差者,盖察知敌人有比克败之形,然后措兵以胜之云耳。”杜牧曰:“措,犹置也。忒,差忒也。我能置胜不忒者何也?盖先见敌人已败之形,然后攻之,故能致必胜之功,不差忒也。”
[8]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张预曰:“审吾法令,明吾赏罚,便吾武勇,是立于不败之地也。我有节制,则彼将自衂,是不失敌之败也。”杜牧曰:“不败之地者,为不可胜之计,使敌人必不能败我也。不失敌人之败者,言窥伺敌人可败之形,不失毫发也。”王皙曰:“常为不可胜,待敌可胜,不失其机。”
[9]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曹操曰:“有谋与无虑也。”张预曰:“计谋先胜,然后兴师,故以战则克。尉镣子曰:‘兵不必胜,不可以言战;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谓危事不可轻举也。又曰:‘兵贵先胜于此,则胜彼矣;弗胜于此,则弗胜彼矣。’此之谓也。若赵充国常先计而后战,亦是也。不谋而进,欲幸其成功,敌以战则败。”杜牧曰:“管子曰:‘天时地利,其数多少,其要必出于计数。’故凡攻伐之道,计必先定于内,然后兵出乎境。不明敌人之政,不能加也;不明敌人之积,不能约也。不明敌人之将,不见先军;不明敌人之士,下见先阵,故以众击寡,以理击乱,以富击贫,以能击不能,以教士练卒击殴众百徒,故能百战百胜。此则先胜而后求战之义也。”李靖曰:“夫将之上务,在于明察而众和,谋深而虑远,审于天时,稽乎人理。若不料其能,不达权变,及临机对敌,方始趑趄,左顾右盼,计无所出,信任过说,一彼一此,进退狐疑,部伍狼藉,何异趣苍生而赴汤火,驱牛羊而啖狼虎者乎?此则先战而后求胜之义也。”梅尧臣曰:“可胜而战,战则胜矣;未见可胜,胜可得乎?”
[10]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保法,指确保必胜的法令制度。曹操曰:“善用兵者,先自修治为不可胜之道,保法度不失敌之败乱也。”
译文
预见胜利如果不能超过平常人的见识,这算不上是最高明的;通过交战争锋而后取得胜利,即使天下人都称赞,这也算不上是最高明的。正如一个人举起秋毫不可称力气大,看见日月不能说他视力好,能听见雷霆之鸣不能说听力就好。古代所谓善于用兵的人,只是战胜了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所以,真正善于用兵的人,既没有智慧过人的名声,也没有勇武盖世的战功。因此,他们既能打胜仗又不出任何闪失;之所以不会有差错,是因为他们所采用的作战方针能保证必胜,能够战胜已经陷于必败境地的敌人。所以善于打仗的人,不但使自己始终处于不败之地,也决不会放过任何可以击败敌人的机会。因此,打胜仗的军队,首先要具备战胜敌人的实力,创造必胜的条件,然后再寻找机会与敌人交战;而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与敌人交战,而后却企图在战争中侥幸取胜。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够修明政治,明确法度,这样才能成为战争胜负的主宰。
兵法:“一曰度[1],二曰量[2],三曰数[3],四曰称[4],五曰胜[5];地生度[6],度生量[7],量生数[8],数生称[9],称生胜[10]。”故胜兵若以镒称铢[11],败兵若以铢称镒[12]。
注释
[1]一曰度:度,指土地面积的大小。贾林曰:“度,土地也。”
[2]二曰量:量,指物产资源的多少。贾林曰:“量,人力多少,仓禀虚实。”
[3]三曰数:数,指人口的众寡。贾林曰:“算数也。以数推之,则众寡可知,虚实可见。”
[4]四曰称:称,指对双方力量的衡量。贾林曰:“既知众寡,兼知彼我之德业轻重,才能之长短。”王皙曰:“权衡也。”
[5]五曰胜:胜,指胜败。曹操曰:“胜败之政,用兵之法,当以此五事称量,知敌之情。”张预曰:“此言安营布阵之法也。李卫公曰:‘教士犹布棋于盘;若无画路,棋安用之?’”
[6]地生度:即国家的土地好与坏决定了耕地面积的多少。曹操曰:“因地形势而度之。”杜牧曰:“度者,计也。言度我国土大小,人户多少,征赋所入,兵车所籍,山河险易,道里迂直;自度此事与敌人如何,然后起兵。夫小不能谋大,弱不能击强,近不能袭远,夷不能攻险;此皆生于地,故先度也。”梅尧臣曰:“因地以度军势。”
[7]度生量:即国家的耕地决定了粮食收成。杜牧曰:“量者,酌量也。言度地已熟,然后能酌量彼我之强弱也。”何氏曰:“量酌彼己之形势。”
[8]量生数:曹操曰:“知其远近广狭,知其人数也。”张预曰:“地有远近广狭之形,必先度知之,然后量其容人多少之数也。”杜牧曰:“数者,机数也。言强弱已定,然后能用机变数也。”梅尧臣曰:“因量以得众寡之数。”
[9]数生称:即国家的兵员数量,决定了战争的实力大小。曹操曰:“称量敌孰愈也。”杜牧曰:“称,校也。机权之数已行,然后可以称校彼我之胜负也。”梅尧臣曰:“因数以权轻重。”王皙曰:“称所以知重轻,喻强弱之形势也。能尽知远近之计,大小之举,多少之数,以与敌相形,则知重轻所在。”
[10]称生胜:即国家实力的大小,决定了它能否在战争中取胜。曹操曰:“称量之数,知其胜负所在。”
[11]故胜兵若以镒称铢:以镒称铢,镒,古代计量单位,24两为一镒,在这里表力量强大。铢,古代计量单位,24铢为一两,在这里表力量弱小。以镒称铢,意指以优势兵力对劣势兵力。梅尧臣曰:“力易举也。”
[12]败兵若以铢称镒:曹操曰:“轻不能举重也。”张预曰:“二十两为镒,二十四铢为两。此言有制之兵,对无制之兵,轻重不侔也。”
译文
兵法中有五个用来衡量胜负的因素:一是度量土地的面积;二是推算物产收成的容量;三是统计兵员的多少;四是衡量双方军事的综合实力;五是对胜负进行预测判断。土地面积的大小决定物产收成的多少,物产资源的多少就决定可投入兵员的数目,兵员的数目就决定了双方军队实力的强弱,敌我军事实力的强弱,最终决定了战争的胜负。所以,获胜的军队对于失败的军队而言,就像用“镒”与“铢”进行比较一样,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失败的军队对于获胜的军队而言,就像用“铢”与“镒”进行比较一样,处于绝对的劣势。
胜者之战民也[1],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形也[2]。
注释
[1]胜者之战民也:战民,即指挥士兵作战。民即人,指军队士卒。
[2]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形也:曹操曰:“八尺曰仞。决水千仞,其高势疾也。”杜牧曰:“夫积水在千侧之溪,不可测量,如我之守不见形也。及决水下,湍悍奔注,如我之攻不可御也。”梅尧臣曰:“水决千仞之溪,莫测其迅;兵动九天之上,莫见其迹。此军之形也。”
译文
军事实力强大的一方,其将领指挥士兵作战,它的威慑力就像从千仞高的山涧冲下来的积水一样,势不可挡,这就是强大军事实力“形”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