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谦德国学文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学而第一[1]

一 子[2]曰:“学而时习之[3],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4],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5],不亦君子乎。”

注释

[1]李炳南《论语讲要》云:人非生而知之者,故人生来即须求学。学,觉也。学喻开蒙,学然后知不足。故二十篇以“学而”为首。

[2]子:子,古时男子之美称,此称孔夫子。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即是学作人之道,初学为士人,以至学为圣人,皆不离学。时乃时常,习乃练习,说即悦。时常练习,所学有成,故喜悦。

[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志同道合者。学儒必须寻师访友,学有所得,又有志同道合者自远方寻来请教,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故云乐。

[5]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在自己,用由天命,学成而人不知,不得其用,天命也,君子何愠之有,故曰不愠。

译文

孔子说:“学习圣贤之道,又能够时时实践、落实,岂不是很令人喜悦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岂不是很快乐吗?当自己的道德学问有成就时,即使旁人不知道,心里也没有丝毫怨恨,这不正是一个君子的风范吗?”

二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3]。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4]。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注释

[1]有子:孔子弟子,名若。

[2]孝弟: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人身来自父母,兄弟情同手足,故须孝弟。

[3]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普通人尽孝,其始为养父母之身,进而顺父母之心。他如求学必勤,战阵必勇,居官必廉,皆是孝子行为。孝弟之人处社会,少有好犯上者。不好犯上,则必不好作乱,社会由此安宁。

[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者求也,本即根本。君子修道必求其根本,本立,则得其仁,得其大道。

译文

有子说:“做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级,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级,而喜好悖逆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三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

注释

[1]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善于辞令。令色,以容貌悦人。仁由本性而来。仁,二人。人与人相处,须讲厚道。鲜仁,是少仁。巧言令色之人,仁厚既少,与言道德更难。学仁者多于此处省之。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爱之心就很少了。”

四 曾子[1]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

注释

[1]曾子:孔子弟子,姓曾名参字子舆。

[2]三省身:曾子为学,每日以三事省察自身。一省为人办事是否尽忠。忠者尽其全力也。二省与朋友交是否言而有信。信即不欺朋友,亦即不欺自心。三省传习,受师之传,行之也否?传授生徒,先自温习否?忠信传习三事不阙,方能安心就寝。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三件事: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守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问是不是勤于实践,内化于心了呢?”

五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

注释

[1]此说国家大事。道,包咸注作治字讲。乘,音胜,兵车也。古时能出千辆兵车,谓之大国。治大国有五种要道。敬事者,事为国事,敬为谨慎。信者诚信。为国者必须举事敬慎,与民诚信。财物出自民间,必须节用。《大学》云:“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此为理财之要。爱人者,知民之疾苦,爱养之也。使民以时者,农工商民各有忙时,不在其忙时使之也。敬事而信,则民悦服。节用物力则足食。爱人、使民以时,则足兵。敬事、诚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具此五者,方能治国。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公务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六 子曰:“弟子[1]入则孝[2],出则弟[3],谨而信[4],泛爱众[5],而亲仁[6],行有余力,则以学文[7]。”

注释

[1]弟子:求学之人,学必有师,故称弟子。

[2]入则孝:此说在家庭必须孝养父母,身心俱安,而养心尤为重要,贫士菽水承欢,即是尽孝。

[3]出则弟:弟亦作悌。读替音,又读第音。出外求学,或作他事,则行弟道。皇疏:“善兄为悌。”邢疏:“弟,顺也。”在家能孝,自能善事兄长,敬顺兄长,以顺亲心。是谓之弟。出外,推此事兄之道,以待年长于己者是为出则弟。

[4]谨而信:行为谨慎,言而有信。竹氏会笺引周易乾文言:“庸言之信,庸行之谨。”以证信属言,谨属行。

[5]泛爱众:博爱众人也。与众人交往,注重博爱,以养其平等容众之德,是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亲仁:择仁者而亲近之。泛爱众,无选择。此从仁者学习,故须选择。

[7]有余力,则以学文:行是实行孝弟等五事。行此五事以外,即是余力。弟子求学,当先以此五事为本。行此五事,非无余力学文,是言学文先求其本,无本之文不可取。故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尊敬长辈,要谨言慎行,恪守诚信,要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古人遗留下来的经典。”

七 子夏[1]曰:“贤贤易色[2],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1]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

[2]贤贤易色:贤贤,上贤字作贵重讲,下贤字作贤德讲。易色,易作轻字讲,色是美色。此明夫妇之伦。夫妇重德不重色,以正人伦之始。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敬重贤德,轻视美色,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服事君主时能不遗余力,和朋友交往能做到诚信不欺,这样的人,纵使他谦虚地说自己没有学识,我也必定认为他懂得真正的学问。”

八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1],学则不固[2]。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3]”

注释

[1]不重则不威:重者,庄重。威,是威仪。君子不庄重,则无威仪。

[2]学则不固:孔安国注:“固,蔽也。”焦循《论语补疏》引《曲礼》郑康成注:“固,谓不达于礼也。”焦氏以为:“不达于礼,是为蔽塞不通。”蔽塞,不达于礼,所以不庄重。求学则不蔽塞,故云学则不固。

[3]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郑注:“主,亲也。”亲近忠信之人,以忠信之人为师。学须有师,又须交友。无友不如己者,如字古注有异解,一作似字讲。兹从之。不如己,指在修养道德方面不似我,例如我讲求忠信,彼则讲求诈术,彼我志不同,道不合,不能结交为友。无友之无,旧文作毋,义为勿。无友不如己者,即是勿交与我道不同之人为友。人有过,而不自知,师友知而告之,则勿惮改。郑注:“惮,难也。”有过,勿难于改也。

译文

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仪,虽有所学,也必定不达于礼。应当亲近忠信之人,以之为师,不要和道德修养与我不同的人为友。如发现自己有了过失,不要害怕去改。”

九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1]”

注释

[1]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者,慎是谨慎,终是寿终。父母寿终时,须依丧礼,谨慎治理丧事。父母之丧,以哀戚为重。故孔注云:“丧尽其哀。”追远者,丧葬之后,须依礼依时追念祭祀。追远之远有二义。一为父母去世已经久远,二为祖父母以至历代祖先,距今已远,皆须追祭以时,祭则必诚必敬。故孔注云:“祭尽其敬。”子子孙孙,如是追远祭祀,是为不忘本。民德归厚者,邢疏:“言君能行此慎终追远二者,民化其德,皆归厚矣。言不偷薄也。”圣贤施教,以孝为本。《孝经》:“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此章“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即是讲孝道,厚德由行孝而来。

译文

曾子说:“对于亲人过世时的丧葬事宜守礼尽哀,对于亡故很久的祖先仍然不断地祭祀怀念,则民风必然趋向淳厚善良!”

十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3]。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4]?”

注释

[1]子禽:弟子陈亢也。

[2]子贡:姓端木名赐。

[3]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具此五者,可谓不求之求,乃令列国之君信而敬之,不疑忌其干人之政,故愿推诚咨以政事,实由人君自与。

[4]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此意是说,亦有异于他人之求之也。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必定得悉这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自己探求所得,还是靠别人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夫子靠温和、良善、庄敬、节制、谦逊的美德而得悉,他的探求抑或异于别人吧!”

十一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

注释

[1]此章为夫子论孝。父在世,子不得专,但观其心志是否肖父。例如父有善行,则承顺之,有不善行,则几谏之。父殁,子得自专,乃观其行为。居丧三年,哀思犹若父存,不改于父之道。如此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三年不改变他父亲在世时一贯的做法,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孝顺了。”

十二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1]先王之道,斯为美。[2]小大由之,有所不行。[3]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4]”

注释

[1]礼之用,和为贵:礼,讲规矩,不能乱。但在用时,应当以和为贵。

[2]先王之道,斯为美:先王,是先代的帝王。王,是指圣人在位者。先王为政之道,即是制礼用和。礼由先王所制立,历代虽有增损,但以用和为最美。

[3]小大由之,有所不行:此意是说,无论小事大事,皆用礼,而不用和,则于事有所不行。

[4]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既知和为贵,然而专门用和,不用礼来节制,此亦不可行。

译文

有子说:“礼在实际运用的时候,要以和为贵。古圣先王传下来的道,以此最美好。(但如果)不论小事大事都是由此而行(但不用和),也会有行不通之处。如果只知道以和为贵,一意孤行地用‘和’,不用‘礼’来节制,也是不行的。”

十三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1]恭近于礼,远耻辱也。[2]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3]”

注释

[1]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信,是一个人说话有信用。义,是合宜。复,古注作反复讲。信与义不同,但必须近于义。信由言语表达,信须近于义,则言语可以反复。即反复思维所说的话是否合宜。合宜则守信,不合宜则不必守信。

[2]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恭是恭敬人,自己要卑逊,但要近于礼,也就是要合乎礼节,这才能远离耻辱。如果恭而不合礼,便是耻辱。

[3]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孔安国注,以及皇邢二疏,皆作亲字讲。宗,作敬字讲。意谓所亲不失其亲,亦可宗敬。亦即所亲的是仁义之人,是为不失其亲。能够所亲不失其亲是有知人之明,故可宗敬。朱子集注:“因,犹依也。”意谓依靠亦须依得其人。此亦可学。

译文

有子说:“守信接近于义,是因其承诺必践行。恭敬接近于礼,是因其知礼有节,所以可以远离耻辱。如果所依靠的是一个值得亲近的人,那么这个人就值得尊敬效法。”

十四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1],敏于事而慎于言[2],就有道而正焉[3],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1]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郑康成注:“学者之志,有所不暇也。”君子是求学求道的人。君子所求者,比食居更重要。所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专心求学。

[2]敏于事而慎于言:敏字,孔安国作疾速讲,焦循论语补疏作审慎讲,刘氏正义兼采两说。君子做事要敏捷,但事先要审虑周详。君子说话谨慎,是为慎于言。慎言可使其守信合义。

[3]就有道而正焉:有道,是有道德而学有专长之人。君子所学如有疑问,则去请问有道德有专学的人,求其指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强求饮食温饱,不强求居处安逸,做事敏捷,出言谨慎,又能常向有道德学问的人请益,以修正自己的行为,能这样子,可以算是好学了。”

十五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1],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2]。”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3],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4]。”

注释

[1]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人虽贫穷,而无谄求,人虽富有,而不骄傲。

[2]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谄无骄虽可,但不如乐道好礼。贫而乐道,如颜子箪食瓢饮,不改其乐。这比无谄更好。富而好礼,则能以恭敬待人,虽对贫贱之人亦能待之以恭敬,这比不骄更好。

[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奥篇,子贡即悟孔子之意,便引两句诗问孔子,乐道好礼,此义就是诗所说的切磋琢磨吗?《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孔安国注:“能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能自切磋琢磨。”子贡领悟,无谄无骄,还是不足,须能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始能成德。犹如骨象玉石经过切磋琢磨,始能成器。

[4]告诸往而知来者:告诸往,是孔子告之子贡以乐道好礼,而知来者,是子贡知引诗以解其义。

译文

子贡(向夫子请教)说:“贫穷却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这样的人,老师以为如何呢?”孔子回答说:“可以了,但不如贫穷而乐道、富贵而好礼的人啊!”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加工玉器、象牙一样,切磋它,琢磨它’,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从此可以和你谈《诗经》了,告诉你以往的事,你就能推知未来的事。”

十六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

注释

[1]患是忧患。不患人不知我,但患我不能知人。学为君子,有道而人不知,道不能行,属于天命,无可忧患。若我不能知人,实为大患。为领袖者不得贤才,求学者不得良师益友,以其贤愚莫辨之故,是以为患。

译文

孔子说:“不必忧虑别人不知道我,应该忧虑我不能了解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