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思维和其他组织缺陷
组织也容易在决策过程中趋向非理性化。非理性倾向如果在企业文化中根深蒂固,就很难被隔离和消灭。这时,红队同样能帮上忙。
群体思维
欧文·贾尼斯(Irving Janis)对群体思维有个著名的定义,指“高内聚力的决策群体不惜一切代价达成共识,压制不同意见和不同方案支持者的思维倾向”。一般情况下,群体思维使组织很难质疑自己的假设,从而难以接受新的思维模式。但是群体思维的坏处远不止于此,它还会导致一些团体做出不合理的决策。许多著名的商业失败案例都归咎于群体思维,例如瑞士航空公司的倒闭和安然公司的崩溃。
贾尼斯找出了群体思维的8种表现:
①无敌幻想:相信群体不会失败。
②道德性:相信群体动机天然就是好的和正确的。
③合理化:倾向于“搪塞”矛盾的信息或数据。
④成见化:将群体的反对者说成邪恶或愚蠢的倾向。
⑤自我审查:群体成员怀疑自我的倾向。
⑥一致性幻觉:坚信沉默等于同意。
⑦思想卫士:自我指派思想警察,积极地把可能挑战群体假设的信息隔离在外。
⑧服从:将异议者视为不忠的倾向。
今天,各种研究让我们加深了对群体思维本质和成因的理解,但对于我们中间那些为大公司或政府官僚机构工作的人来说,这些“症状”其实早已是习以为常的了。
红队洞察
红队通过直接挑战组织的假设并积极鼓励反对意见来对抗群体思维。
阿比林悖论
阿比林悖论(Abilene Paradox)现象与群体思维相似,但群体思维发生在无意识里,而阿比林悖论是指群体成员有意识地违背自己的意愿或信念,以保持群体和谐与凝聚力。我们因此口是心非。这个词是管理专家杰里·B.哈维(Jerry B. Harvey)创造的。一次前往得克萨斯州阿比林的家庭旅行,实际上没有人想去,哈维用这个事例来说明他眼中的组织失灵的根源:协商能力低下。当一群人中没有人愿意谈论房间里的大象时,就会出现阿比林悖论。从阿比林不是理想的家庭旅行目的地,到一个看起来不错但实际上行不通的计划,“大象”可以是任何事情。
红队洞察
红队可以通过询问组织旅行是否真的必要来解决阿比林悖论。
服从
我们对服从(Conformity)的渴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扭曲了我们对现实的看法。心理学家所罗门·阿施(Solomon Asch)在1951年开始的一系列试验中以著名的方式证明了这一点。阿施告诉受试者,他们正在参与一项感知研究,并给了他们一对卡片(如图3-1所示)。第一张卡片(图Ⅰ)上面画着一条直线。第二张(图Ⅱ)上面有3条直线:A线明显短于第一张卡片上的线,B线明显更长,C线与第一张卡片上的线等长。
图3-1 阿施试验用的卡片
阿施接着要求参与者确定3条线中的哪条与第一张卡片上的线一样长。这个任务很简单,在对照组中,错误率低于1%。但阿施并不是真的在研究感知,他的大部分受试者都没有被纳入对照组。相反,他们被分配到和另外7名学生一组,这些学生都是演员。小组收到卡片,每个人都被要求说出第二张卡片上的哪一条线与第一张卡片上的线等长。演员们总是被邀请先做出回答并都给出了完全相同的答案。在前两轮中,演员们给出的是正确答案;在接下来的16轮中,他们一致地给出了12次错误的答案。令人惊讶的是,75%的实际受试对象在这些回合中,至少有一轮也给出了错误答案。
阿施还发现,在每一轮中,只要有一个演员给出了与大多数演员不同的答案,就会大大降低受试对象重复大多数人的错误答案的概率。唯一的反对声音甚至不必给出正确的答案,仅仅通过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就能让受试对象进行独立思考。
红队洞察
红队通过在组织中扮演唯一的反对声音,帮助其他人独立思考。
满意即可
满意即可(Satisficing)是指在做决策时,直接选第一个可行选项,即使这个选项并不是最优选择。这种倾向由赫伯特·A.西蒙(Herbert A. Simon)发现。满意即可模式可以很有价值,特别是在有时间限制的决策情境中。问题是,有时组织会使用满意即可模式作为他们的默认决策方法,即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更彻底地分析所有选择。
红队洞察
在时间和资源允许的情况下,红队会挑战组织,使其更深入地探索并寻找最佳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