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 皮肤的分类、健康的标准和影响因素
皮肤是人体美的一个重要特征,健康的皮肤体现了人的健康状况和精神面貌,标志着人的自信和成功。不同国家和民族存在不同的文化和审美,故对健康皮肤的标准也不一致。同一国家、同一民族的不同历史时期,健康皮肤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但健康皮肤的标准仍可从皮肤的肤色、弹性、滋润度、光泽、细腻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1)皮肤分类 人的皮肤呈现出不同的特质,这是皮肤保健的依据和基础。一般根据皮肤皮脂腺的分泌、皮肤含水量及pH等状况,面部皮肤可分为五种类型——中性、干性、油性、混合性和敏感性皮肤。
①中性皮肤。中性皮肤是最健康的皮肤。中性皮肤表面湿润、光滑细腻、富有弹性、不干燥不油腻。皮肤角质层油脂与水分含量均衡,角质层含水量在20%左右,皮肤pH值位于4.5~6.5。中性皮肤对外界刺激不敏感,不易产生皱纹。
②干性皮肤。干性皮肤肤质细腻、毛孔小。其角质层含水量<10%,角质形成细胞和真皮中的保湿因子及皮脂分泌较少,皮肤的pH>6.5。干性皮肤皮脂分泌不足且缺乏水分,因此皮肤显干燥,会有脱屑、干裂的现象,皮肤缺乏光泽、敏感且易老化,易出现皱纹、雀斑、黄褐斑等色素沉着。
③油性皮肤。油性皮肤皮脂分泌过多,毛孔粗大,肤质较厚。油性皮肤的角质层含水量>20%,皮脂与水分分泌之间不平衡,皮肤pH<4.5。油性皮肤油腻光亮,对外界刺激抵抗力较强,不易出现皱纹,但过多的皮脂分泌物易堵塞毛孔,易引起痤疮等脂溢性皮肤病。
④混合性皮肤。混合性皮肤即同时存在干性和油性皮肤的情况。一般表现为,T字部也就是面部中央区包括前额、鼻及下颌部为油性皮肤,表现出油脂分泌过多、毛孔粗大的特征;而在双面颊和双颞部表现为干性或中性皮肤的特征。
⑤敏感性皮肤。敏感性皮肤又称为高反应性皮肤或不耐受或易受刺激的皮肤。《中国敏感性皮肤诊治专家共识》认为敏感性皮肤特指皮肤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发生的一种高反应状态,主要发生于面部,临床表现为受到物理、化学、精神等因素刺激时皮肤易出现灼热、刺痛、瘙痒及紧绷感等主观症状,伴或不伴红斑、鳞屑、毛细血管扩张等客观体征。敏感性皮肤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其机制主要为皮肤屏障功能降低及感觉神经敏感性增加。
敏感性皮肤是在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下引起的。内因包括遗传、年龄、性别、种族等。内在因素在敏感性皮肤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治疗较难。外因包括环境因素,如大气污染、季节交替、日晒、温度变化等;化学因素,如化妆品、清洁用品、消毒产品等;生活方式,如刺激性饮食、酗酒等;医源性因素,如外用刺激性药物、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及激光等有创性治疗等。
(2)皮肤健康的标准
①肤色。皮肤的颜色主要由基因决定,无论是哪种肤色,健康的皮肤应该肤色均匀且红润。皮肤的肤色主要与皮肤中黑色素的数量及分布、皮肤血流的携氧量等有关,其中黑色素对肤色起决定性作用。
肤色是由皮肤中的不同载色体按不同方式构成的,载色体是主要的光吸收分子和粒子。表皮内含有三种载色体,分别是优黑色素、褐黑色素及类胡萝卜素。优黑色素可吸收可见光到紫外波段的光线,呈深棕色。褐黑色素也可吸收可见光到紫外波段的光线,呈黄色至微红的棕色。类胡萝卜素在表皮中数量很少,一般呈黄色。此外,嘌呤、嘧啶片段、氨基酸、尿酸、类固醇等也属于皮肤的载色体。
黑素细胞在不同种族人群中的数量基本一致,而黑素小体的种类、大小、数量和分布则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也是决定肤色的关键。黑种人黑色素含量较高,肤色黝黑;黄种人的黑素细胞分布均匀,含量适中,其基本肤色为黄色,若皮肤微循环较好,则肤色黄中透白;白种人黑色素含量较低,因此普遍肤色较白。
血流中血红蛋白携氧量可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血流携氧量与血管密度、管径、血液黏稠度等有关。皮肤表面的微循环系统可将血红蛋白运送到皮肤,单位时间内血流越快,血红蛋白含量越高,皮肤的红色成分越多,则表现为皮肤红润,反之,皮肤则显苍白。皮肤表面的微循环系统也包含三种载色体:氧合血红蛋白、还原血红蛋白及胆红素。三者的颜色依次呈现亮红色、带有稍许蓝色的暗红色、黄色。
光线在皮肤中散射后,薄厚不均的表皮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变化。光滑且含水量多的角质层反射规则,皮肤颜色明亮光泽;干燥且有鳞屑的角质层反射不均一,皮肤则显得灰暗;角质层过厚的皮肤经反射后皮肤显得粗糙、黯淡。
总体而言,子代的肤色取决于父母的肤色,女性的肤色较男性浅,营养不良使肤色黯淡,贫血患者肤色显苍白,妊娠期间个别部位肤色加深,长期吸烟使肤色灰暗。
②弹性。皮肤的弹性主要体现在皮肤的丰满度、湿度、柔韧性和张力。健康的皮肤应该是丰满、湿润且富有弹性的。
皮肤弹性与真皮层胶原纤维含量、弹力纤维的含量、皮下脂肪厚度、皮下脂肪质地、皮肤的含水量等因素息息相关。若皮肤中的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结构和数量正常,皮下脂肪厚度和皮肤含水量适中,则皮肤富有弹性,皮肤表面光滑亮泽。真皮层中的胶原纤维维持着皮肤的张力,胶原纤维韧性大、抗压力强,但缺乏弹性。弹力纤维则对皮肤的弹性和顺应性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使皮肤富有弹性,可以减少皱纹产生。当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被破坏时(如瘢痕组织),皮肤的皮纹消失,且缺乏柔韧性。紫外线会使真皮纤维变性或断裂,引起皱纹或使皱纹加深。皮下脂肪具有依托皮肤的功能,使皮肤丰满,当机体消瘦时,皮肤易松弛。皮肤角质层的含水量与皮肤润泽度有关,皮肤含水量充足,皮肤润泽。当皮肤皮脂膜被破坏或皮肤含水量不足时,皮肤弹性降低,出现干燥,皱纹增多等现象。
皮肤会随年龄增长而逐渐老化,老化的皮肤真皮层薄、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退化变性、皮肤含水量降低、皮下脂肪萎缩,皮肤会失去弹性,出现皱纹,皮肤呈现松弛的状态。
③滋润度。健康的皮肤是湿润的,皮脂分泌适当,水分充足,不干燥且不油腻。皮肤的代谢及分泌排泄功能正常,皮脂腺分泌的脂质和汗腺分泌的水分可乳化形成皮脂膜,皮脂膜覆盖在皮肤表面,对皮肤起到滋润作用。皮脂膜与天然保湿因子等物质共同保持皮肤适当的湿度。皮肤含有适量的水分,能提供营养,防止皮肤干燥。皮肤的含水量占机体含水量的15%~20%,角质层含水量超过20%时,皮肤湿润;皮肤含水量低于10%时,皮肤干燥,出现脱屑和皱纹。真皮是机体中仅次于肌肉组织的第二大“水库”。皮脂中水分不足易使皮肤干燥、粗糙及老化。劣质化妆品、痤疮和损容性皮肤病等都可使皮肤脱屑、产生皱纹。
④光泽。人们普遍关注的是面部皮肤及暴露在外的皮肤的光泽度。光泽度是生命活力的体现。自然光线下,健康的皮肤应是容光焕发、富有光泽的。当机体营养不良或患有系统性疾病等,皮肤苍白无华、肤色发黄。
⑤细腻度。皮肤的细腻度主要由皮肤纹理决定。细腻是通过视觉或触觉感知而来的。健康的皮肤质地细腻,毛孔细小。由真皮中纤维排列和牵拉使皮肤表面形成许多细小规则而平整的沟和嵴,给人带来质地细腻的美感。皮肤的纹理随年龄、性别、职业等因素改变。皮肤老化、日光等因素会导致真皮纤维变性、断裂,会使皮肤表面纹理加深、延长或聚集。
⑥耐老性。皮肤的老化同年龄一致,不应过早出现。皮肤老化呈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年龄、遗传、营养、环境等均对皮肤的老化有影响,常年在阳光下工作的人皮肤易苍老。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和精神状态,避免不良刺激。
⑦反应性。正常的皮肤具有良好的屏障功能,能有效抵抗外界各种有害因素的刺激。健康的皮肤对外界刺激反应合理,不易产生敏感;而反应性高的皮肤对外界刺激敏感,反应过强。如紫外线、药物等都易使皮肤产生过敏的因素。皮肤屏障功能的损坏,会增加皮肤感染的概率,影响皮肤健康。
⑧清洁度。皮肤表面并不光滑,各种微生物和污垢共同存在,另外汗液和皮脂不断分泌,不及时清洁则易堵塞毛孔和汗腺口,阻碍皮肤正常的新陈代谢。清洁能提高皮肤的纯净度,但过度清洁也会破坏表皮皮脂膜的完整性,使皮肤皮脂含量降低,减弱皮肤的屏障作用,甚至加速皮肤老化。
(3)皮肤健康的影响因素 机体内外环境、年龄、营养状况及皮肤的生理条件等都与皮肤的健康和老化进度有关。皮肤老化可分为皮肤时辰老化和光老化。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皮肤生理性衰老称为皮肤时辰老化,其老化程度受遗传、内分泌等因素影响。皮肤长期受到光照或紫外线照射易引起皮肤光老化,表现为皮肤松弛、增厚粗糙、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及皱纹增加。
①机体因素。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皮肤可反映机体的健康状态。机体健康皮肤就会健美润泽。机体出现功能性障碍时,皮肤必然会发生变化。例如肝脏功能出现障碍时,皮肤就会出现黄褐斑、蜘蛛痣等;脾脏功能异常时,皮肤营养缺乏,失去光泽;肺功能障碍时皮肤敏感性增加,并且皮肤干燥。
②生理因素。皮肤表面覆盖着由皮脂、汗液和其他细胞分泌物乳化形成的皮脂膜,构成皮肤屏障。皮脂膜主要由脂肪酸、蜡类、氨基酸、水等构成。皮脂膜具有锁水和防护作用,可阻止皮肤水分丢失,还可阻碍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入,其厚度和性质受性别、年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男性的皮脂膜厚于女性皮脂膜。年龄越大,皮脂膜越薄,老年人的皮脂膜明显减少。冬季气候寒冷干燥,皮肤角质层因干燥而脱屑,因此冬季皮脂膜变薄,易引起瘙痒和皲裂。皮脂膜的pH值决定了皮肤的pH值,健康皮肤的pH值为5.0~7.0,呈弱酸性。皮脂分泌旺盛使皮肤pH值降低,因此男性皮脂膜的pH值低于女性,新生儿皮肤的pH值偏碱性。过度使用碱性洗涤剂可破坏皮肤的弱酸性环境,因此在清洁时应注意水质、洗涤剂等因素的影响。
③年龄因素。皮肤的生理功能和状态与年龄息息相关。儿童期,皮肤柔软嫩滑,皮脂含量低,易受外界因素的刺激。青春期,性激素分泌改变,汗腺和皮脂腺分泌旺盛,胆固醇和皮脂含量高,皮肤油腻易产生痤疮。成年后皮肤生长期已过,皮脂分泌逐渐减低,皮肤变得干燥,皮肤的屏障功能削弱,皮肤弹性逐渐丧失,易出现色斑和皱纹。老年人皮肤的酸性脂膜破损,皮肤的再生修复能力降低,皮肤的弹力纤维变性、胶原蛋白减少,皮肤变得松弛、干燥,易产生皱纹。
④生活因素。睡眠、运动和饮食等生活习惯对皮肤的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充足睡眠是皮肤健康的保障,有利于促进皮肤自我更新。当机体处于睡眠状态时,大脑皮层的活动受到抑制,利于机体恢复精力、消除疲劳。过度劳累或失眠使皮肤不能正常进行修复,皮肤黯淡无光泽,严重时会出现色斑。成年人每天至少应保持7h左右的睡眠时间。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快全身及真皮的血液循环和更新,可加快二氧化碳等废物的排泄,增加皮肤血液携氧量,使皮肤保持健康,延缓其衰老。水分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能帮助机体排出废物,因此多饮水是保持皮肤弹性和光泽的有效方法。
⑤环境因素。温度、湿度、气候和日光等环境因素会对皮肤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在潮湿、高温的环境中,皮脂腺和汗腺的分泌旺盛,使皮肤表面微环境发生变化,脂质、灰尘等污染物增加。而干燥、低温的环境会破坏皮肤表面的屏障功能,使皮肤表皮大量失水,皮肤变得干燥且紧绷。阳光可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但长期阳光下暴露,紫外线会使皮肤失水,加快皮肤老化的进程。光老化是皮肤老化的重要因素,UVB和UVA均参与皮肤光老化的过程,日光过量照射引起不同部位的表皮萎缩或增生,角质形成细胞及黑素细胞出现核异形,真皮中的弹力纤维增粗、胶原纤维降解。此外,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会附着在皮肤表面,阻碍皮肤正常的代谢和排泄功能。
⑥精神与情绪。稳定良好的情绪是皮肤健康的保证。人的七种感情的改变会引起机体失去平衡,影响皮肤健康状况。人心情舒畅时,调控皮肤的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皮肤血流量随输出量的增加而增大,皮肤红润;当人处于焦虑或忧思的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兴奋,使促黑素细胞生成素的活性增强,黑色素增多,皮肤则显得憔悴。
⑦饮食与营养。饮食可以为机体提供各种营养物质,健康的皮肤离不开科学的饮食。摄入适量的脂肪、蛋白质及糖类等是皮肤健康所必需的。饮食中所含营养成分各不相同,要尽可能避免偏食,使营养均衡。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对维持皮肤正常代谢和皮肤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微量元素铜和锌具有促进黑色素生成的作用,维生素A和维生素C可使色素减少,维生素B和叶酸也能促进色素的合成。色素偏多的人应尽量避免食用含铜和锌的食物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而色素偏少的人则应多摄入此类食物。另外,维生素A缺乏易引起皮肤干燥、脱屑,维生素B缺乏引起口炎和阴囊炎,维生素C缺乏增加了血管的脆性,引起瘀斑。
水果、蔬菜、富含微量元素铁和锌的食物(鱼、豆类、瘦肉等)均可促进皮肤的弹性和光泽度,具有预防皮肤老化的作用;油性皮肤应控制糖、脂肪及辛辣食物的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