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玻璃艺术创作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人Harvey Littleton提出“玻璃应该成为一种个人艺术家的创作媒介”这一艺术主张,西方以此来标志工作室玻璃运动的开始。工作室玻璃运动发展到今天已在有玻璃产业基础的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是这一运动的新生力量,这也是中国庞大的玻璃产业基础走到今天发展的必然。有别于工厂的产品和作坊的工艺品,艺术是人类造型的最高等级,是对精神需求的满足。艺术玻璃不仅满足了观赏者的审美需求,同时,对产品和工艺品的设计也产生着影响。

因此,何为玻璃艺术家?玻璃艺术家是以玻璃为主要媒材,以个人独有的工艺技术,创作具有个人思想风格的独一无二的作品的艺术家。

笔者从事玻璃艺术教学、创作和研究已20年,在20年玻璃艺术的浸润中,对创作和设计的认识产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工艺可以给人带来许多的精神感悟和快乐,英国伍尔夫•汉普顿大学玻璃艺术教授Keith Cummings认为,“艺术家的作品要显示其所在的文化”,还说“中国要建立并发展自己的玻璃体系”。前一句话对创作和教学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后一句话帮助发展了行业体系的整体战略意识,即站在行业的高度思考健康发展的途径。

在个人艺术创作方面,笔者对艺术创作有了较深入的思考,开始努力追求个人对玻璃艺术更深入的理解,并在这种思考和追求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作品逐渐呈现出的某种特性,慢慢对玻璃艺术创作有了一些个人的感悟,艺术实践目标也逐渐清晰起来。这种艺术表达来自中国文化的滋养,在创作实践中探索着那种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语汇。

在教学方面,清华美院玻璃艺术专业建设伊始就开设了玻璃吹制和窑制课程,最初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中国的玻璃艺术家,因为在当时的中国几乎还没有用玻璃作为媒介来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课程由浅到深、逐渐细化,教学体系也得以初步成型。2004年清华大学增设了装饰玻璃课程,包括玻璃彩绘镶嵌和玻璃马赛克镶嵌两门课程,之后又开设玻璃粘贴工艺(粉烧)课程。2006年笔者编写的《艺术玻璃吹制技巧》一书完成,该书及时满足了各院校在玻璃吹制教学上的需求。

对于专业发展来说,开放与交流至关重要,交流开阔了视野,通过对别人成长历程的了解,可以少走很多弯路。通过每年申请邀请一到两位外国专家来讲学,使得课程在这种交流学习的方式中丰满起来。20年来,不计其数的到访者带来了有关玻璃艺术方面的各种信息,这种交流随着自身的成长而愈加频繁且尤为重要,与此同时,通过积极参与国外的各种学术活动,到国外考察、参加展览和教学,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并逐渐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教学理念和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清华美院和兄弟院校的学术交流活动也逐年增多。一方面既向兄弟院校提供师资,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提供师资培训。每年的展览和学术活动增加了学院之间的了解与交流。

这些年学院与企业频繁开展互动、合作,一些有远见的企业领导对设计开始重视,对学院教育给予了很多的帮助。如为学生提供实习环境、捐赠材料和设备等;专业内的学生也尝试为企业的产品做设计;工作室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或将一些社会项目交给企业来制作完成。通过十年的努力,学院已经搭建起与国内各生产企业合作的网络。随着与企业接触的增多,学院逐渐对国内企业的分布区域、生产工艺和品种,以及面临的问题等开始有所了解。宏观地来看,中国正迎来真正的设计春天。第一,企业需要设计,只有依靠设计和研发才能长久生存。第二,新中式风格设计前景广阔,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第三,设计师的设计思想逐渐形成,并走向成熟。另外,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政府的鼓励性政策也将推动设计的快速发展。2015年,学院联合了各相关企业、兄弟院校成立了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玻璃艺术专业委员会,终于将一个庞大的行业体系组织起来。

目前,在中国,喜爱玻璃的人越来越多,这可从人们对玻璃艺术品收藏热情的增加和玻璃在建筑装饰中的普遍运用等方面看到。2006年,中国成为世界玻璃制品第一出口国,玻璃博物馆和画廊应时而生,相信中国独特的玻璃艺术体系也将很快形成,一种崭新的中国当代风格将被创造出来。这就像是即将爆发的火山,内部正处于激烈的活动中,预计在未来若干年内这种创造在中国将有一场大爆发。艺术家和设计师们正在为此爆发而酝酿。

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前任馆长Susanne Frantz曾问:“你们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了这么多事情?”我们的答案很简单—“大量的付出”。面对如此多令人兴奋且尚未涉足的领域,时间经常是不够用的。同时,笔者的年龄不断增长,身为教师的自豪感随着对这一职责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教学不是简单的事,它需要全身心的付出;“教学相长”也不断地加深专业认知。看着学生在快速成长,他们的作品走向成熟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欣赏,非常令人欣慰。前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的事要做,我们时时刻刻不敢懈怠,真正用努力和行动去践行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2003年笔者在英国伍尔夫•汉普顿大学留学时与导师Keith Cummings合影

202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