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多喝牛奶会导致乳腺癌吗?
喝牛奶会导致乳腺癌!是真的吗?
牛奶这种液体食物,既能解饿,又能解渴,还有独特的风味和口感,能用来佐餐,也能作为日常饮品。
但是,却很少有中国人把牛奶当作饮料来看。在大多数中国人的眼里,牛奶是妥妥的营养品,喝牛奶不是解渴,不是充饥,而是为了维护健康。许多消费者调查数据也都印证了这一点——中国人喝牛奶时,最在乎的是牛奶是不是够营养、够健康。
所以,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喝牛奶到底对健康有利还是有害”的争议抢占新闻热点,引起无数人的疑虑和担忧。
最近,有一个颇能引起人们恐慌的新闻,在《国际流行病学杂志》上发布了一项最新研究——喝牛奶可能会导致乳腺癌!
美国科研人员利用食物频率法问卷评估了52795名北美妇女(入组时的平均年龄为57.1岁,当时未患癌症)的饮食摄入,随访了7.9年。随访期间出现了1057例新的乳腺癌病例。
研究人员分析数据发现,喝牛奶与患乳腺癌风险之间存在显著关联,较高的牛奶摄入量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和不喝牛奶的人相比,每天喝60~80毫升牛奶,患乳腺癌的风险会升高30%;每天喝237毫升牛奶(1杯的量)牛奶,患乳腺癌的风险会升高50%;每天喝2~3杯牛奶,患乳腺癌的风险则会升高到70%~80%。并且,不论是全脂牛奶还是低脂牛奶,对患乳腺癌风险的影响没有明显的差异。
这下子,反奶斗士们又站了出来——“早就说过牛奶不能喝了!牛的奶是给牛喝的!”对此,我们还是不要着急下结论,先来仔细分析一下相关的研究。
1.研究对象的年龄有局限,可能影响研究结果。
上文提到的这篇研究是在5万多名美国中老年女性中做的,57.1岁已经是绝经的年龄了,不能代表所有年龄段的人都会有同样的结果。
一项在27~44岁年轻女性中进行的类似调查就得到了不一样的结论。研究者选取了90503名年龄在27~44岁之间的育龄期妇女,也是用食物频率法问卷调查了乳制品的消费情况。从1991年到2013年,新增了3191例乳腺癌病例。1998年,44264名女性停止了既往乳制品的消费。从1998年到2013年,对这一亚组妇女进行了随访,共发现1318例乳腺癌病例。
这个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青春期或成年早期(也就是在年轻的时候),吃包括牛奶在内的乳制品,并不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
这里专门提出了“在青春期或成年早期”,看来做这个研究的人员还是很谨慎的,没有把研究人群扩大化。这么看来,文初提到的研究,至少结论应该是“中老年妇女喝牛奶可能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而不能扩大到“儿童、青少年、年轻女性喝牛奶也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
2.牛奶与癌症的关系,科学界尚无一致结论。
在2010年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关于乳腺癌的报告中,乳制品摄入量和乳腺癌风险的关系是非结论性的。
虽然部分研究认为,摄入乳制品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但是,一些荟萃分析却认为,乳制品的摄入量与患乳腺癌的风险并无关联,甚至还可能减少乳腺癌的发生。
2011年1月的一项研究搜集了PubMed数据库中关于乳制品的摄入量与乳腺癌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最后共纳入了18项符合条件的研究,共有1063471名参与者,涉及24187例病例。经过分析发现,增加乳制品的摄入量(而不是牛奶的摄入量),可能与降低乳腺癌风险相关。在降低乳腺癌风险的关联性上,低脂乳制品比高脂乳制品更强,绝经前妇女比绝经后妇女更强(这似乎也印证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关于研究人群的问题)。
另一项研究分析了22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共涉及1566940名参与者)和5项病例对照研究(共涉及33372名参与者)。该研究发现,和低乳制品摄入量(每天<400克)的人群相比,高乳制品摄入量(每天>600克)和适度乳制品摄入量(每天400~600克)的人群与轻度降低患乳腺癌的风险相关(降低幅度分别为10%和6%)。
对不同品种乳制品的分析发现,酸奶和低脂乳制品的摄入量与患乳腺癌的风险成反比,而其他类型的乳制品没有降低患乳腺癌的风险。
此外,对不同人种进行分析发现,在亚洲人中,高乳制品摄入量与患乳腺癌的风险降低有关。也就是说,对亚洲人来说,吃乳制品不但不易导致乳腺癌,反而还可能会降低患乳腺癌的风险,尤其喝酸奶和低脂牛奶的效果更好。
为什么研究结果会这么不一致呢?一方面可能是各项研究中受访者的年龄、饮食习惯有所差异;另一方面,分析方法和乳制品的来源、品种也有一定的差异。
乳制品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有些对癌症预防有积极作用,有些则有消极作用。积极的效果可能与乳制品中的钙、乳铁蛋白、酪酸、共轭亚油酸和乳酸菌的发酵产物等有关,而消极作用可能与酪蛋白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的含量有关。
美国在牛奶生产中普遍使用生长激素处理奶牛,IGF-Ⅰ的含量就会上升。这种成分被认为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故美国很多专家比较推崇饮用未用激素处理过的有机牛奶。不过,我国和澳洲(中国进口乳制品的重要产地)都不用生长激素处理奶牛,相对而言,这个因素的风险会降低一些。
与患乳腺癌风险相关的膳食因素很多,乳制品以外的其他饮食习惯也有影响。例如,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十字花科蔬菜、深绿色叶菜、豆类食物、全谷物的摄入量较多,都有利于预防乳腺癌。而加工肉制品、甜饮料等食物,则有可能会促进乳腺癌的发生。所以,乳腺癌的问题不能只考虑乳制品一个因素。
3.不用舍弃乳制品,酸奶和奶酪都是安全的。
有人说:“算了,我懒得去看专家们争论喝牛奶到底好不好了,保险起见,不喝牛奶了!”
其实,无论哪个国家,都没有号召国民完全舍弃乳制品,包括对乳制品心怀顾虑的欧美国家。就中国居民的膳食现状来说,食用乳制品还是有重要意义的。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牛奶是蛋白质的优质来源,100毫升牛奶中含有3%的优质蛋白质。同时,牛奶易于饮用,方便携带,适合与多种食物配合食用,是可以随时补充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
——牛奶富含B族维生素,也是维生素A、维生素D、锌的来源。饮用300毫升牛奶,就能达到这些物质推荐摄入量的10%~32%。
——牛奶是矿物质钙的重要来源,每100毫升牛奶中就含有超过100毫克的钙。如果每天喝300毫升牛奶,就能供应一日钙营养目标的1/3以上。
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每日摄入不超过300克的乳制品,在有效增加营养素供应的前提下,负面影响是比较少的。按目前的研究证据,摄入乳制品能降低体脂,有利于预防儿童肥胖,可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还有利于降低患脑卒中、结肠癌的风险。但是,可能增加男性患前列腺癌的风险。
中国营养学会曾组织专家对乳制品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搜集,分析了乳制品与健康之间关系的证据。汇总分析表明,摄入低脂牛奶可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摄入全脂牛奶则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无关(证据等级为B)。
这里科普一下,循证医学的证据分级为A~D共4级。A级为最高,即结果一致的Ⅰ级临床研究结论;B级为结果一致的Ⅱ、Ⅲ级临床研究结论或Ⅰ级临床研究的推论。
2018年,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的多国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和不摄入乳制品相比,每天摄入一份(约1杯的量)牛奶或酸奶有利于降低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奶酪和奶油则没有发现这种好处。
在各种乳制品中,从健康角度来评价,最安全的是发酵乳制品。乳酸菌发酵可有效降低IGF-Ⅰ,降低其增加癌症风险的概率。尤其是酸奶,在帮助预防肥胖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方面都有较多证据,至今未发现负面研究结果。本文最初提到的研究也表明,摄入酸奶和奶酪都没有促进患乳腺癌风险的作用。所以,用酸奶和奶酪来替代牛奶是安全的。
4.说到底,我们该怎么喝奶?
首先,选择发酵奶更安全。
酸奶和奶酪都是发酵奶的代表。不过,现在市场上的酸奶为了追求更好的口感,添加的糖含量越来越高,而这些糖的摄入是对健康不利的。因此,要注意购买低糖或者无糖的酸奶,至少要买碳水化合物含量在每100克酸奶含12克碳水化合物以下的酸奶。
奶酪方面,建议尽量选择天然奶酪。市场上现在很多奶酪都属于“再制奶酪”,是用天然干酪为主要原料,经粉碎后添加乳化剂、稳定剂等制成的产品。天然奶酪一般配料比较简单,只含有奶、发酵菌、凝乳酶、盐。而再制奶酪一般配料复杂,还可能加入香精和色素。
其次,控制饮奶的量。
中国营养学界30多年来一直坚持推荐每人每日摄入300毫升牛奶或相当量的乳制品。与其他国家的对比来看,这个量并不高,也是很安全的。比如,澳大利亚的每日推荐量是750毫升,美国是720毫升,印度是300毫升,而日本是200~300毫升,只有南非(250毫升)和韩国(200毫升)比我国的每日推荐量低。
所以,不必因为一项研究结果就对奶类食物产生恐惧。如果对喝牛奶有顾虑的话,可以用含糖量不太高的酸奶替代牛奶,作为提供钙、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的良好来源。
(吴佳 范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