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产品技术纵览与展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节 古代麻类纺织品的练漂

经剥皮、刮青、沤泡等初加工手段获得的麻类韧皮纤维,在成纱或织物以后,于染色之前都还要进一步脱胶,以使麻纤维更为纤细、洁白、柔软。这道脱胶工序,亦即精练。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对麻类纤维进行精练的国家,古时称之为“治”,主要采用水洗、碱煮和机械搓揉处理。

中国古代对麻类纤维和织品进行精练的时间非常早。1973年,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中期遗址发现了迄今所见最早的精练麻织物实物。经分析,这块大麻布的纤维呈单纤维分离状态,说明其在沤渍、缉绩后还做了进一步脱胶,毫无疑问系精练麻织品。证明至迟在商代即已开始对麻类纤维和织品进行精练。

春秋战国期间,麻织品精练已相当普遍,如在中国儒学经典著作《仪礼》中,便记载了大功布、小功布、缌麻、锡衰的精练方法。其中大功,“布衰裳,牡麻绖”。郑玄注:“大功布者,其锻治之功粗沽之。”贾公彦疏:“言大功者,斩衰章。”传云:“冠六升,不加灰。则此七升,言锻治,可加灰矣,但粗沽而已。”文中的“锻治”乃椎捣之治。小功,“布衰裳,澡麻带绖……”。郑玄注:“澡者,治去莩垢,不绝其本也。”谓麻皮之污垢,濯治之,使略洁白也。亦即是说加工时纤维要求洗白而不伤纤维本身。缌麻,“朝服十五升,去其半而缌,加灰锡也”。说明加工这种麻布需加灰煮练。锡衰,传曰:“锡者何也?麻之有锡者也。锡者,十五升抽其半,无事其缕,有事其布,曰锡。”郑玄注:“谓之锡者,治其布,使之滑易也。”孔颖达正义:“加灰锡也者,取缌以为布,又加灰治之,则曰锡。言锡然,滑易也。”显然这种布料是在缌麻基础上进一步精练加工而成,手感更轻滑柔顺,而且它的精练加工比较复杂,须水洗、灰沤并结合日晒交替进行。

关于麻精练工艺的详细记载,在早期的文献中没有发现,但《考工记》中记载的“氏练丝”工艺,一些学者认为也适用于麻的精练[注]。谓:“湅丝,以涚水沤其丝,七日。去地尺暴之。昼暴诸日,夜宿诸井。七日七夜,是谓水湅。湅帛,以栏为灰,渥淳其帛,实诸泽器,淫之以蜃。清其灰而盝之,而挥之,而沃之,而盝之,而涂之,而宿之,明日沃而盝之。昼暴诸日,夜宿诸井。七日七夜,是谓水湅。”其工艺原理:一是利用日光中所含紫外线照射,使得纤维中的胶质溶解,色素降解,起到脱胶、漂白作用;二是利用昼夜温差和日光、水洗的反复交替产生的热胀冷缩,使丝纤维中残留的胶质析出并溶于水中;三是利用呈碱性的楝灰、蜃灰,加快整个脱胶过程。

在元代初年编成的《农桑辑要》中,首次出现了有关麻精练工艺的详细记载,谓:“其绩既成,缠作缨子,于水瓮内浸一宿,纺车纺讫,用桑柴灰淋下,水内浸一宿,捞出。每五两,可用一净水盏细石灰拌匀,置于器内,停放一宿,至来日,择去石灰,却用黍秸灰淋水煮过,自然白软,晒干。”桑柴灰和黍秸灰的水溶液均呈碱性,有很好的脱胶作用,故中国古代也把这种方法称为“灰治”。此外,在元代王祯的《农书》里,还载有一种类似的但又结合日晒的方法:先将麻皮绩纺成长,和生石灰拌和三五天后,放入石灰水煮练,然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摊放在平铺于水面的芦帘上,半晒半浸,日晒夜收,直至麻纱洁白为止。这无疑是在前一种灰治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半浸中晒,是利用日光紫外线进行界面化学反应产生臭氧,对纤维中的杂质和色素进行氧化,使色素集团变为无色集团,从而在精练的同时,又起到漂白的作用,从而更有利于制织高档的麻织品。

麻类纤维及其制品除用碱剂精练外,历史上也曾利用硫黄漂白。目前所知有关硫黄漂白的较早文字记载见于宋代《格物粗谈》,谓“葛布年久则黑,将葛布先洗湿,入烘笼内铺着,用硫黄薰之,色则白”。麻纤维和葛纤维的性质相近。其工艺原理是:硫黄燃烧后,在有水存在时,可发生反应,产生初生态氢。初生态氢具有强烈还原能力,能使纤维上的天然色素还原而达到漂白效果。在湖南浏阳地区农村中,至今还采用燃烧含有硫黄的褐煤以薰白苎麻的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