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孩子到了喜欢说“不”的时期
叛逆期案例
健健现在两岁零3个月了,这段时间他最经常说的话就是:我不!总是把这两个字挂在嘴边。
早晨,妈妈喊健健起床,健健仍然赖在床上,说:“我不!”好不容易起来了,妈妈让健健穿衣服和鞋子,他仍然说不要。该吃饭了,妈妈把饭菜盛好:“宝贝,吃饭了。”健健仍然说:“我不。”
玩了一会儿,妈妈担心健健口渴,就端着杯子,让他喝水,但健健摇摇头:“我不要喝。”妈妈给健健香甜的苹果,他竟然一把将苹果扔到一边,嘴里嘟囔着:“不吃,我不吃。”该洗澡了,健健更是一溜烟就跑了,边跑边说:“不要!”
睡觉时,无论妈妈怎么说,健健都不盖被子。“宝贝,把被子盖上。”“我不盖被子。”健健每天都这样说。妈妈只好告诉他:“不盖被子会感冒的。”“我不感冒。”“感冒了就得打针。”“我不打针。”没办法,妈妈只有等健健睡着了,再帮他盖好被子。
甚至有一次,妈妈带健健在街上碰到了一位同事,同事向健健问好,健健居然回应说:“不好!”
这令妈妈不能理解,健健为什么对任何事情都说“不”呢?妈妈感觉自己都没有耐心带他了,应该怎么办才好呢?
妈妈要懂的心理学:孩子总是说“不”,表明他的自我意识在增强
两岁以前的孩子一般都比较乖巧、听话,可是,一到两岁,孩子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动不动就说“不”,令人哭笑不得、头疼不已。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2~3岁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形成,也慢慢建立了自己的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就是对别人的要求说“不”。
由此可见,孩子说“不”表明他有了一定的自我主张,并不是什么坏事情。但如果妈妈处理不好,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妈妈能突破传统,抓住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的良好时机,引导孩子走向独立,相信一定能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
在此期间,妈妈对孩子别有失望的想法,不要轻易地加以干涉,也千万不要一味地压制他,要试着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对他的某些行为给予适当的赞成和鼓励,发展孩子动作技巧以及各方面的能力,用无限的耐心来帮他平稳度过这一特殊时期。
首先,妈妈要摆正心态并尊重孩子,面对一边哭闹一边叫嚷着“不要”的孩子,要考虑一下他说“不”的原因和目的,不能一味地打骂、斥责。其次,妈妈要避免激化孩子的情绪,在孩子说“不要”时,提高嗓门或者恐吓很少能改变孩子的意愿,相反,愤怒、发脾气只会更加刺激孩子。所以,妈妈一定要冷静、理智。再次,不必过于在意孩子的抵制情绪,孩子的表达能力有限,在他无法表达自己的心情时,“不要”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这时,妈妈可以尝试了解他所要表达的意思。
实际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知道在许多事情上,其他人不一定和他持有相同的观点,在他发现别人的情感和自己不一样时,“不”字就会脱口而出。如此一来,妈妈就会认为孩子的举动不可理喻。面对这种情况,妈妈要允许孩子无理取闹,可以当做是孩子的好奇心在作怪,这样就能对孩子容忍了。
叛逆期方法指导:
方法一:两项选择法,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在孩子总是说“不”时,妈妈不必急于坚决执行自己的想法,可以试试拿出两种不同的意见,让孩子自己选择。这些决定并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却能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感觉:能够自己做主了。
无论妈妈说什么,凡凡张口就说“不”,为此曾令妈妈烦恼了好一阵子。然而,妈妈十分聪明,她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总能把凡凡“搞定”。
一天早晨,凡凡起床了,妈妈让她穿袜子。可凡凡还是那句:“不要!”说完还光着脚丫走到了桌子旁。妈妈一手拿着一双白色的袜子,一手拿着一双粉色的袜子,问凡凡:“宝宝,告诉妈妈,这两双袜子你穿哪一双?”凡凡的眼睛在两双袜子之间徘徊了好几次,最终拍板决定穿粉色的,袜子的问题就这样轻松地解决了。
凡凡不喜欢吃水果,每次妈妈拿着水果让她吃时,她就会说:“我不吃,不吃!”一次,妈妈拿出一个苹果和一根香蕉,问凡凡:“宝宝,是吃苹果还是吃香蕉?你说了算。”凡凡歪着脑袋,想了想,说:“吃苹果。”“那么,是吃这个大苹果呢,还是吃红苹果?也是你说了算。”凡凡看了看,回答:“红的。”妈妈立刻说:“好吧,妈妈帮你削。”说着,妈妈就拿起水果刀削起了苹果。
只要凡凡说出“不”字,妈妈就会摆出两个选择在她的面前,每当这时,凡凡就会乖乖就范。
这种双项选择法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十分奏效,即使两种方案都不是他原来想要的,但他喜欢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的感觉,所以比较容易接受,并且因为是孩子自己选择的,执行起来也会比较利落。
方法二:约法三章,让孩子遵守
2~3岁的孩子是很有秩序感的,妈妈完全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和他共同商定对某些事情的处理方式,一旦养成了习惯,其他的做法就会被孩子视做异己而排斥。
一天晚上,睡觉的时间到了,泽泽明显地有了困意,可他仍然跑来跑去地玩。妈妈倒了一杯牛奶让泽泽喝,他知道喝完牛奶就要上床去睡觉,硬是不肯喝,要玩。妈妈对泽泽说:“儿子,已经9点多了,该睡觉了,明天你还要去幼儿园呢。如果你现在还想玩,可以再玩10分钟,但是10分钟之后你必须去睡觉。”玩了一会儿,妈妈就哄着泽泽把牛奶喝完,然后去睡觉了。
星期天的下午,泽泽要出去玩。外面的阳光格外强烈,妈妈让泽泽戴上帽子。可是,泽泽并不喜欢戴帽子,当妈妈拿出帽子给他戴时,泽泽一边说着:“不”,一边把帽子抓在手里,扔到了地板上。妈妈有些生气,但她压着怒火告诉泽泽:“你应该戴上帽子,不然的话,会被晒坏的。如果你戴帽子,我们就出去玩,如果你不戴,那么我们就在家里待着。”
尽管不乐意,但是为了能出去玩,泽泽只好捡起帽子,自己戴在了脑袋上。
对于约定的规则,妈妈要认真对待,在和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提醒他遵守。在让孩子做某件他极不情愿接受的事情时,妈妈应该向他做出解释,明确地告诉做与不做的结果。警告之后,必须说到做到。在孩子积极配合的时候,要记得鼓励他,因为这时候妈妈的耐心对孩子将会有深远的影响。
方法三:妈妈要尽量避免说“不”,用其他的语言替代它
众所周知,2~3岁的孩子是最善于模仿的,“不要”这个词是除了“妈妈”以外另一个简单易学的词,在发音上是很轻易就能让孩子学会的。而“不”这个字几乎也是很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无论是在家里听大人们说过,还是在外面听到其他人说过,他都能从别人的表情或者所做的事情中看出“不”与其他话语的不同之处。因此,在平时妈妈也要尽量避免说“不”,让孩子少听到“不”,他自己也就不会总说它了。
那么,妈妈怎样减少说“不”的次数呢?可以多使用比较丰富的语言,比如“危险”、“烫”等。在表达反对意愿时,要多使用正面的语言,比如,孩子喜欢爬到高高的凳子上,一般情况下,妈妈喜欢说:“不要站在凳子上。”这个时候,最好对孩子说:“快点下来吧,站在上面会摔下来的。”这样一来,不仅没有说“不”,而且让孩子知道了站在凳子上可能会导致的结果——摔下来。
另外,妈妈千万不要一听到孩子说“不”,就认为孩子不听话,马上恼怒地加重语气,这样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在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交往的过程中,可以用一些幽默的方式,比如,孩子就是不刷牙,可以把牙刷拟人化,假装正在寻找它的伙伴——孩子的牙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