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三十六计和算法三十六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 导 读

1.1 《易经》思维方式

1.引言

《易经》凝聚了以伏羲、周文王和孔子三位圣人(伏羲的八卦、周文王的六十四卦和孔子的《易传》)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宇宙、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历经数千年岁月的洗礼,依然灵光闪动,且亘古常新。《易经》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早在18世纪海外就有英文译本,享有“宇宙代数学”的美称。

《易经》是由一套符号组成的哲学推理系统,了解它的符号组成规则以及卦之间的关系,掌握它的推理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解“易”。《易经》每一卦都可推“易”演“算”,悟“计”明“理”,沟通天理与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原理之间的联系。象、数、理是《易经》的基本范畴,作者参考了陈树文的《周易与人生智慧》和高亨的《周易大传今注》中的部分观点和内容,试图在这个小节中,从《易经》的特征“三义”出发,以思维方式为主轴,涵盖它的系统组成和卦之间的联系,为读者理解和阅读《易经》模型提供一种线索。《易经》作为经典,本身具有巨大的解释空间,不应该也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尺度加以绳规墨矩,读者可以有自己的体悟和解读。

本节首先介绍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易经》是东方尤其是中国人思维结晶的代表。其次,描述了《易经》思维特征的“三义”,即简易、变易和不易。随后,对“三义”所对应的形象思维、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展开讨论。在形象思维中注重讨论了卦象、卦的组成和卦义;在辩证思维中注重讨论了推象知数和卦之间的联系;在系统思维中则注重讨论了六十四卦的整体性和推数穷理。

2.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辩证思维具有整体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用于定性分析和系统设计理念,这种思维强调人们的悟性。学者们常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具有孤立性、准确性和确定性,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用于逻辑推理和系统量化分析,这种思维强调形式化方法。

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不能自相矛盾;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

3.《易经》三义

《易纬乾凿度》曰:“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郑玄依此义作《易赞》《易论》,称:“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由其生之原而论,是简易;由其生生不已而论,是变易;由其生之有序而论,是不易。简易者其德,不易者其体,变易者其用。

象、数、理是《易经》的基本范畴,象即万物之象,数为信息盈虚和得失成败之数,理就是事物恰到好处的情由。象对应简易,数对应变易,理对应不变。我们读《易经》的目的就是推象知数,推数穷理。由事物的外在形象来认识其内容,由事物的状态来认识事物的属性,由事物的属性来认识事物的本质。

“简易”指要大道至简,用两个最简单的符号表达宇宙一切。“一阴一阳之谓道”,道者简易也。于心不诚,化简为繁。简易就是效法天道,保持人性的纯正。

“变易”正如《易传·系辞》所说“生生之谓易”。朱熹注曰,“阴生阳,阳生阴,其变无穷。”六十四卦表现了64种变化状态,384爻演化了384种可能的动态变化。

“不易”包含三层含义:(1)变易中,含藏不变之理。董仲舒谓之“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2)大道本自然,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变化本自然。(3)变易是现象,不易是法则。认识变易的现象,探求不易的法则。

4.《易经》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指以具体事务或形象或者图像作为思维内容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用图像来表达其领悟和抽象的过程和结果。形象思维是人的一种本能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史上最早出现的思维形式。

《易传·系辞》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易经》三义中的“简易”就是表达《易经》的一切思想和内容均寓于卦象和爻象中,构造出赖以达意说理的“象”,启发人的想象,以领悟抽象的道理。形象思维是《易经》的主要思维方式之一。

什么是《易经》的象呢?《易传·系辞》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八卦和六十四卦的象有表面的、原始的、延伸的、象征的、哲理的和奥秘的等多层含义,还有象外象,需要模型抽象能力,才能品味其哲学意境。

《易经》散之三百八十四爻,聚之六十四卦,简之八卦,萃之两卦,核为两爻。《易传·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八卦包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象。《易经》中的一卦可以表达多象,例如,乾卦可以表达:天(自然)、健(属性)、父(人)、马(动物)、首(人体)、西北(方向)和秋冬间(季节)等。

要理解六十四卦和相关卦义,就要了解和掌握卦的组成及各种关系,包括:卦象、卦位、爻象和爻位等。它们涉及到每一个卦的组成及关系,详细包括:

八种卦象: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二种爻象:阳、阴,或:刚、柔。

五种经卦位关系:上下、内外、前后、平列、相重。

爻象三才(六爻画象天、地、人三才):初爻与二爻象为地,三爻与四爻象为人,五爻与上爻象为天。

四种爻象定位(爻的位次,即“象数”):(1)天、地、人位,(2)上、中、下位,(3)阳、阴位,(4)两经卦同位。

六种刚柔爻象与爻位结合关系:相应、相胜、当否、得中、尊上下、从乘。

5.《易经》的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指以随机变化和发展的多个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它是以思维对象的模糊性为特征,通过使用模糊概念、模糊判断和模糊推理等非精确的认识方式所进行的思维。辩证思维模式要求在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辩证思维可以给人以很大的解释和联想空间,所以取决于人的“悟性”。

《易经》的“易”本身意味着“发展变化”,要运用事物向正面发展或向反面转化的辩证观点。变通意味着变则通。以丰卦为例,《易传·系辞》曰:“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易经》一卦多象,缺乏清晰性;占断辞主观,具有不确定性;卦爻辞简短,带有模糊性。《易传·系辞》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六十四卦的卦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包括错卦、综卦和交互卦。这些变换关系反映了《易经》的哲学理念和辩证思维。在《易传·杂卦》中,六十四卦可以分为三十二对,这些卦对基本满足综卦或错卦关系。

错卦也称旁通卦,两卦同位次的爻阴阳相反(0、1互换),反映一种从对立面的角度观测事物的状态。八卦中四对卦的关系就互为“错卦”,即互为对立面。

例如,第四十九卦“革”(离下兑上,101110)与第四卦“蒙”(坎下艮上,010001)互为错卦,由于阴阳组成上相对立的原因,所以互为错卦的卦在卦性和卦气上也是相对立的。

综卦也称反卦,上下经卦对调,变换上下经卦的从乘关系。反映从一种发展趋势角度(从下往上)观测事物的状态。发展极致的结果是“物极必反”,与原卦逻辑相反。

例如,第十二卦“否”(坤下乾上,000111)与第十一卦“泰”(乾下坤上,111000)互为综卦,二者的释义锤炼成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否极泰来。

交互卦是指在一个六爻卦中,二三四爻形成交卦,三四五爻形成互卦,构成两个新的经卦,下交上互构成交互卦。反映事物发展的中间过程以及事物变化的中间结果。

例如,否卦(意为闭塞)的二三四爻为艮卦,三四五爻为巽卦,它的交互卦就是下山上风的渐卦(意为渐进)。

6.《易经》的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就是运用系统论和整体概念,从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事理的思维方式。它注重事物态势的相互转化,认为事物发展变化呈现出一种循环状态。系统思维能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给我们带来整体观。

六十四卦构成了完整的宇宙世界,《易传·系辞》曰:“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六十四卦是一个完整体系,从乾坤卦开始到未济卦,以有序的运行为其内在机制,形成首尾相连的循环。反映事物从诞生、成长、发展、衰落、消失到再循环的全过程。六十四卦中的某一个卦反映的是某一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和状况。

六十四卦可分为三十二对卦,从正反两个方面表达一个完整内容,即对立统一。《易经》表达了象、数、理多维的统一。

每卦的六爻从下往上数,表示物体由下而上的位置,或事物渐进、发展的先后与过程。它们可以表达事物状态的各个发展时段,初爻表象状态的初始变化,二爻表象变化的初显成效,三爻表象状态发展到一定阶段,四爻表象变革,五爻表象兴盛,上爻表象变化到终极,开始走向衰微。“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爻辞一般先言所象,后占断。占断与所象之间往往有哲理与逻辑上的联系,反映认知的思路、理念和价值观。变易中含藏不变之理。认识变易的现象,探求不易的法则。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做人做事的不变的道理,例如:刚柔相济、否极泰来、时空转换、穷变通久、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供需平衡、相得益彰、进退存亡、厚积薄发、满招损谦受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