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陈旭
一位清华老教授,一生省吃俭用,退休后隐姓埋名,将全部积蓄用于捐资助学,帮助几千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高中学业,去世后又将遗体捐献供医学研究。他把自己捐了个干干净净,了无遗憾地离开了人世。
这位老教授为人谦逊低调,生前坚持不接受采访、不同意披露相关信息。去世后,他的事迹被同事、朋友、学生慢慢传播开来,继而通过媒体报道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老教授的故事感动震撼了很多人,也影响带动了很多人,给清华大学和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就是清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经济管理学院退休教授赵家和。
赵家和老师逝世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举行了追思会。经管学院党委和清华大学党委先后号召院内、校内师生学习赵家和老师的事迹和精神。2012年,清华大学校报《新清华》首次对赵家和老师的事迹进行了报道。2015年10月,甘肃省委宣传部组织省内主要媒体来清华进行专题采访和报道。2016年7月,《光明日报》连续5天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了报道。2016年9月,《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只计天下利,不求万世名》的文章,高度评价赵老师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2016年教师节之际,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联合校史馆、档案馆,在赵家和夫人吴嘉真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收集整理赵老师留下的照片,查阅档案资料,举办了“一位清华退休老教授——优秀共产党员赵家和事迹展”……这些报道和展览引起了校内师生的广泛共鸣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赵老师生前不希望被宣传,但时代需要赵家和,需要赵家和精神,清华大学应该宣传和弘扬,社会也应该宣传和弘扬。
为了进一步弘扬赵家和老师一生奉献、大爱无疆的高尚师德,唤起人们对教育使命、时代精神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更好地承担大学的社会责任,2016年,清华大学党委决定编辑出版赵家和老师纪念文集。本书能够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前顺利成书和出版,要感谢很多人。首先感谢吴嘉真老师,吴老师也是清华大学的退休教师,她整理了赵老师留下的照片作为本书的素材,并为本书作跋;感谢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党委原书记、赵家和老师的同事、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理事长陈章武教授,他收集筛选了大量爱心人士和受资助学生的文章;感谢经管学院党委认真组织编写本书,积极收集整理素材,广泛征集纪念赵家和老师的文章并组织了很多访谈;感谢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共同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这本纪念文集,共收录50多篇纪念文章以及部分国内媒体的报道。这些文章的作者,有赵家和老师的老同学、老同事,也有学生和晚辈,有受资助的曾经的高中生、现在的大学生,也有校友、社会爱心人士。作者年龄分布很广,从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到耄耋老人。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赵家和老师的为人和为学,感情真挚,感人至深。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陈章武老师的文章讲述了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成立过程和运行情况,刘迅学长的文章讲述了基金会成立前赵家和老师的故事。作为赵家和老师捐赠助学的见证者、同行者和接力者,他们的文章是非常宝贵的一手资料。赵家和老师的义德大爱,通过媒体的传播,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本书收集的媒体报道,也非常具有教育意义。
清华大学即将迎来110周年校庆,在这样的时间点出版本书,既是对赵家和老师的深切缅怀,也是对赵家和精神的传承弘扬。赵老师作为清华大学教师,服从组织的安排,一生三次改行,始终孜孜以求,他高尚的师风师德,深深地影响了后学。退休后他捐资助学,坚持雪中送炭,温暖了许多寒门学子,改变了他们人生的轨迹,激励着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的崇高精神感染、引领着一大批爱心人士默默跟随。赵家和老师作为清华大学的金融学教授,以无言之教告诉人们,学习金融不是学习如何把别人口袋里的钱挣到自己口袋里来,而是要学习如何把钱用到最值得的地方去,“只计天下利,不求万世名”。
赵家和教授是践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行胜于言”的典范,是传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的杰出代表。永远学习赵家和老师!永远怀念赵家和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