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中,你们走来
卢彦宏
从懂事时起,我便知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刻苦学习,走出家乡,走向更新奇广阔的世界;要么和父母一样,辛勤劳作,为了生计终日奔忙。
我出生在甘肃省庆阳市的一个小山村。那里四季分明,晨起雀鸣,傍晚鸟儿归巢,核桃树伴着暮色四合。到了大学,我才发现家乡有多么令人神往。那儿的夜晚漫天星辉,不用点灯,路边的野菊沁人心脾。可是,家乡又是偏远的、贫穷的,定格在我的脑海里的是一幕幕往事:夏天的烈日下父母劳作的身影;冬日暗黑的早晨,祖母送我上学时那束手电筒的光亮;收麦时,我跑去田园摘黄瓜的小小满足;秋风瑟瑟,我们拔萝卜时的欢笑……我的童年,简单充实,一根黄瓜就可以快乐半天。
不像那些不用为生活发愁的孩子,我们的生活没有“简单”可言。我记得自己五点起床,背着书包走山路的那种恐惧。我害怕黑暗,但在那时候,却必须一个人穿过黑暗,走向学校。下午放学回家,我用一个小时向着家的方向奔走,看着夕阳在我回到家以后隐起最后一片余晖。我知道,勤奋学习是自己通向梦想的捷径。只有学有所成,才能有机会到山的那边看看。生活上的困难没有把我们压垮,因为我们是幸运的,前行的路上,有家人的关爱,有朋友的鼓舞,有兴华基金会爱心人士的资助。我们的爸爸妈妈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会让我们受委屈。他们不会在我们面前诉苦流泪,他们只会展现给我们坚强的一面。他们年轻时上不起学,没有走出大山,所以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有知识、有担当、有更好未来的人。
我第一次听闻兴华基金会,是在高一。高中三年,我一直享受着基金会爱心人士的资助。每年,基金会的陈爷爷、叔叔阿姨们都会来到我们中学。我记得那天,阳光和煦,我们穿着蓝色的校服,几位长辈踏着阳光向我们走来。会议室里,一张张慈善的面孔,成为我们眼中最美的风景。你们关切的眼神,是温暖的阳光。那天,没有烦恼,没有乌云,有的只是我们欢乐的笑颜。我们面对面地谈心,聆听着谆谆教诲。
自从第一次见到兴华基金会的陈爷爷、叔叔阿姨后,我们的心中便播下了爱的种子,坚定了学习、拼搏的信心。陈爷爷和叔叔阿姨们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助学金,还有对未来的希望。
对自己颇有点“狠劲”的赵家和爷爷,身患重病却不愿意用高档进口药治病,液晶电视和诺基亚手机是他最现代的电子产品。他对自己“狠”,对我们却是关爱备至。甘肃、青海等地11所高中的许多贫困学生都感受到了他的爱心。赵爷爷没有在繁华闹市中享受岁月静好,而是把爱心送到了陇原大地,将助学的接力棒从手中传送出去。生活于山村的我,见惯了春华秋实、大雨滂沱和银装素裹,爱上了小街小镇、麦田村落。高考之前,感觉璀璨霓虹和高楼大厦有些遥远。我知道学习是自己梦想开花的唯一捷径,知道自己必须努力学习,然而,我却不清楚,求学之路会在何时终止,或许会因为支付不起学费和生活费在高三拉下帷幕。我没有勇气过多地考虑这些,只是在学习的路上默默前行。幸运的是,在我人生的关键时刻,兴华基金会向我伸出了关爱之手。从此,我不用担心学费的问题,可以在自己理想的大学中汲取新的知识,感受不一样的生活。
如今,我已在“兴华”的帮助下,如愿进入梦想中的大学,在这里舒心地学习。不止是我,还有一个又一个从贫困山区走出的孩子。我们一起铭记着这份大爱,带着爱心人士的殷切希望,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立志成为一名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学生。
母校高中还在那里,送走了我们这届高三,还有下一届。“兴华”的大爱在我们的母校撒下阳光,留下温暖。我记得那天,蓝色的校服在阳光下变得更加美丽,相机将一张张蓬勃的面孔定格。会议室里,有掌声,有笑声,还有朗诵声:“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捧起一朵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卢彦宏,2018年毕业于甘肃省庆阳市镇原二中,考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