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火教授”赵家和(110校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大爱无疆,吾辈当自强

李旭华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重温了央视《朗读者》节目讲述赵家和教授事迹的那一期。斯人已逝,承蒙恩情,荧幕是我们这些素未谋面的后辈走近他的方式之一。

三尺讲台、两袖清风,先生是凡人,也是巨人。

他在清华大学执教,一件一美元的毛衣穿了十多年;退休后在美国一所大学做客座教授,薪酬不菲、一家人却省吃俭用、水果都舍不得买;三年后回国在深圳一家企业做顾问,他自带炊具、铺盖,骑自行车、租最普通的民房;2009年身患癌症,为了省钱,他拒绝昂贵的英国进口药、选择印度的仿制药。

《朗读者》节目现场,赵教授的女儿看到父亲的照片,眼睛红了,追忆往事,她哽咽道:“那个时候觉得爸爸有些抠门,后来知道他资助了那么多学生,我因为他而骄傲。”

赵教授的慈善故事从隐姓埋名开始,以可歌可泣结束。

2006年始,这位一生都在教学生“边际效用最大”的金融学老教授默默地做了一笔“大投资”:资助贫困高中生完成学业。

助学工作有序进行并逐渐向西部集中,一边与死神赛跑,一边委托同事陈章武教授建立基金会。2012年,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诞生,基金会发起人“一位身患癌症的清华退休老教授”离开人世。

今天我们怀念并致敬赵教授,蓦然发现老人最大的投资原来是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我们赞颂他,正如董卿老师所说:“他燃尽自己,了无遗憾,他的精神,烛照世界,永不熄灭。”

我来自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高中就读于灵台一中,是兴华助学基金会资助学生中的一员。从贫穷山区到高等学府,这是基金会伴我走过的第六个年头。

六年里,兴华为我付出的远不止经济上的雪中送炭,很多时候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引领和回归——自强自立、感恩社会。

我的父亲常说,我们这一代人生在了一个好时代。他年轻的时候家里太穷,实在拿不出多余的钱供他读大学,他遗憾一生。

2014年,我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到了县一中,也是那一年,父亲被查出患了肺结核。奶奶瘫痪、母亲高血压、妹妹年幼,就连父亲也病倒了,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我们这个原本就风雨飘摇的家庭雪上加霜。

正当全家人手足无措,为医药费、学费两头犯难的时候,我受到了甘肃兴华助学基金会的资助,两千元人民币整整齐齐地装在一个小信封里交到了我手上,沉甸甸的,当时心里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动。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在这个时候挽救了我和我的家庭。雪中送炭,此恩难忘!

高中三年,每次听到陈教授和白叔叔一行人要来学校的消息,我内心便十分激动。陈爷爷白发苍苍,但精神矍铄、和蔼可亲,白叔叔仁爱热情,语重心长。几年来,他们不辞辛苦辗转西北多所学校考察走访,带给贫困学子的不仅仅是助学金,更是宝贵的精神食粮。

记得陈爷爷和同学们交谈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只要肯努力,你们以后有一百条路去过城里的孩子过的生活,经历贫穷和苦难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年少时的贫穷生活教会了我们坚强、勤奋、独立和谦卑,以后的许多日子我始终铭记着这句话并不断体会着它的真谛。人的一生,或许各种境遇(贫穷、苦难等)都应该体验一番,而真正体验到精神世界的富裕和满足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2017年3月,陈爷爷一行来我家家访。这是令我十分骄傲并感动的一次经历,如今想来历历在目,家人团聚依旧津津乐道。

陇塬上的三月,空气干冷,春雪正融。车子从县里长途跋涉沿山路行驶进村里,从柏油马路开进泥泞狭窄的乡间小道。一路上坑坑洼洼,车子不时打滑,轮胎、车身上沾满了厚厚的泥巴。

融化的雪水从房檐上吧嗒吧嗒地落下,院子里也是一片泥泞,原本只有一条窄窄的小路可供通行,父亲特意在路上铺上了几片装化肥的袋子。家里的房子是上个世纪修建的砖瓦房,远客的到来,使得小小的屋子里空气一下子变得温暖起来。

陈爷爷和我父亲聊到了家庭的情况,白叔叔还有几位热心的叔叔阿姨了解了我的学习现状,并为我提供许多好的学习建议和人生指导。

那是父亲第一次与一位教授同坐攀谈,父亲无数次地回忆当时的情景,“老人聊起家长里短、非常和蔼亲切”。陈爷爷还看望了我卧病在床的奶奶,临走的时候,特意嘱咐我给奶奶盖好被子,周末有时间多回家陪陪老人。

本该享受悠闲自在的退休生活,遛遛狗,养养花,此时的陈教授却选择了奔波在乡村之间,助学路艰难,殊不知他已经年过七旬。

君子之交淡如水,为了赵家和教授的嘱托,为了一个个家庭贫困学子的梦想,多年来,兴华助学的这场接力赛,陈教授一直是先锋。

有人说,不论什么时代,劳动者都是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勤劳善良,朴实无华,却有一颗金子般闪闪发光的心。

2017年3月灵台一中家访(左一为作者)。

2018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头版刊载了一篇文章《生命如此绚烂——退休女工王娅的助学故事》,让走在公益路三十载的王娅阿姨的故事进入大众视野。

第一次听到王阿姨的名字,是高中时陈爷爷读了她发给基金会的一封邮件。第一次看到她的样子,是白瑞刚叔叔在微信群里发给同学们的一张慰问照片,尽管隔着屏幕,她的笑容是那么具有感染力,依旧能够使人温暖。第一次听到王阿姨的话语,是我们在微信助学群里的互动,“想到你们,我就开心。”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她,生命本不该笼罩着病痛的阴霾,通过微信,同学们用文字表达祈愿,希望王阿姨战胜病魔,可是噩耗还是传来。

2019年2月16日,病榻上的王娅阿姨离开了她相依为命的小花猫、离开了她阳台上郁郁葱葱的花花草草,“我再无法继续为孩子们做事了”,这是她生命最后一刻的遗憾。

谢谢王娅阿姨,您已经为我们做了很多,但愿天堂没有病痛,愿您在另外一个世界美丽地活着。

助学的实质是“铸人”,这并不仅仅是一场扶贫攻坚战。向往翱翔蓝天,兴华为我们插上了翅膀,但如何搏击风雨,我辈更应自强。如果把一切资助视为理所当然,浑浑噩噩,不思进取,只会让资助我们的爱心人士寒心。

大学不是高考的终点,而是人生的又一个起点。未来的人生路还很长,感谢兴华,陪我走过了青春;未来的挑战还有很多,感谢兴华,给了我勇往直前的勇气。对于无数默默无闻奉献着的人们,感谢你们把西北贫困学子挂在心上,感谢你们无私奉献把社会大义扛在肩上。

未来,不管走到哪里,不管做什么,我都不会忘记自己是一个兴华人。大学期间,我做过志愿者,参加过无偿献血,也利用寒暑假支教,虽然力量微薄,但是我从中获取了许多快乐,兴华教会我的仁爱与奉献,我将受益终身。

我想,未来也将会有我资助的兴华学子,他们朝气蓬勃又不愿为命运所缚的脸庞一定恰似我当年的模样。

愿每一个有爱心、有梦想、有责任、有担当的人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感谢兴华。

李旭华,2017年毕业于甘肃省平凉市灵台一中,考入中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