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的情感世界
2010年7月30日,我们赴安徽省潜山县参观张恨水陈列馆,受到前县委书记、张恨水研究会会长周宗林先生和天柱山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前主任郑炎贵先生等领导的热烈欢迎。之后,研究会工作人员小刘陪同我们前往陈列馆。潜山县历史悠久,是六千年前薛家岗遗址所在地,春秋时期的皖国也在此地。县内著名的皖山又叫天柱山,在汉武帝时期是五岳之一,绵延数百里的皖河绕山而过,安徽之所以简称皖,就由此而来。这里还是汉乐府诗代表作《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源地,焦仲卿、刘兰芝二人所在的村庄至今仍在。驱车离开潜山县城,在弯弯曲曲的公路上行驶五千米左右,我们进到一座大院子里。一进大门,迎面就是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巨幅雕像。夫妻二人衣带翻飞,双手紧握,四目传神,似在倾诉彼此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又似要飞向那可以自由恋爱、生命长存的遥远的东南方。张恨水一生善写言情小说,尤其善写女性恋爱心理,可能与《孔雀东南飞》的影响有关吧。
陈列馆位于院内右侧,大门古色古香,黑色砖墙,庄严肃穆。进到里面,先是看到京剧鼻祖程长庚的事迹展览,原来潜山县还是程长庚的故乡。程先生把毕生献给京剧事业,在黄梅戏艺术领域也有很高建树。他综合各家所长,使京剧渐臻成熟。张恨水耳濡目染,受到艺术熏陶,酷爱戏剧,且他的很多小说直接描写艺人生活,甚至以艺人作为主人公。
占据陈列馆大部分空间的自然是张恨水的事迹展览。张恨水的文学与新闻生涯、他的爱恨情仇、他的伟大事业和不凡业绩在此浓缩。要了解一位伟大作家的作品,就要了解其丰富的内心世界,了解其爱恨情仇,这就是孟子所说的“知人论世”。张恨水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足可以写一部大书。
张恨水祖籍安徽省潜山县,1895年5月生于江西南昌。祖父是清朝军官,常常教幼年张恨水练武。父亲在南昌的一个乡镇当会计。祖父曾以高超的武艺平息了一场大规模的乡人械斗。张恨水长大后常以将门之子自诩,其豪爽仗义的性格无疑来自祖父的熏陶。二十岁之前,他曾计划到英国留学,但由于祖父去世而希望破灭。否则,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张恨水也许会是另一个样子。后来,在苏州读书时,父亲去世了,他断了经济来源,只得中途辍学,随全家回到祖籍潜山县乡下。
张恨水一生娶有三个妻子。第一任妻子徐文淑,娘家离张恨水家只有十来里路。张恨水年轻时就已饱读诗书,天天把自己关在家里写诗词和小说。他希望过一种名士生活,幻想自己的爱人应该是那种美丽善良、知书达礼、小鸟依人的传统女性。当时,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个村姑,目不识丁。张恨水的寡母跑到女方村里去相亲,按照约定,她在戏台下见到了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女孩,就欣然同意了。张母把女孩的相貌告诉儿子,张恨水也没反对。因为按他当时的条件,寡母和弟妹五人都要靠他挣钱养活,而他百无一用,几年来到处漂泊流浪,工作没有着落。村里人在教育孩子时都把张恨水当作笑话来讲:读书读到张恨水那个样子,还不如趁早让孩子去放牛呢!张家只有几亩薄田勉强度日,那种美丽善良、知书达礼、小鸟依人的女孩,怎么会愿意往火坑里跳呢?
结婚那天,新娘入了洞房。没想到,新娘的相貌实在是太一般了。原来女方父母在张母相亲那天,玩了一个调包计,让小女儿去相亲,却让大女儿去嫁人。张恨水大失所望,张母也十分后悔。但按当地风俗,既已拜堂成亲,新娘就是男方家的人了。如果婚后休妻,新娘以后哪还有脸见人,那会出人命的!既然木已成舟,张恨水虽满心不乐意,也只能与新娘凑合着过日子。一年后,她产下一个孩子,但孩子还没到一周岁就生病死了。张恨水心灰意冷,就外出找工作去了。从此他们再也没有同居过,徐文淑一直跟婆婆一起生活。
后来,张恨水去安徽芜湖一家报社做总编辑,其实编辑只有他自己一人。他的工作是用剪刀和糨糊把其他报纸上的新闻剪贴下来,再印出来。张恨水不愿意这样做,便自己写小说,在自己编辑的报纸上发表。但这样的生活还是太单调了,五四运动后不久,他受时代感召,从朋友那里借了十二块钱,踏上去北京的火车。他要到北大读书。此时的北大,是五四运动的发祥地,是全国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蔡元培、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周作人、郑振铎等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如果张恨水能够进北大读书,他在文学上也许会取得另一番成就。但他很快发现这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家里那么多人都要靠他挣钱养活,哪来的时间读书呢?为了养家糊口,他同时在六七家报社兼职,当记者、做校对、跑新闻、编稿子,从没有完整的时间睡觉。
在北京做记者时,有一次到一家福利院采访,张恨水看到一个孤女,十六七岁,黄黄的辫子,营养不良,无依无靠,十分可怜。出于同情心,他把她娶回家来。姑娘叫胡秋霞,四川人。她只记得四岁时在外面玩,一个中年女子哄她吃糖,把她引到一条河边,她们坐上船就离开了家,其他的事她一概不知。由于不知道父母和家乡,她终生引以为憾。胡秋霞不识字,性格泼辣。后来,他们生了孩子,张恨水常常一手抱着孩子一手写作,很是辛苦。这段姻缘,有着传奇色彩,张恨水引以为豪。后来他据此写了一部长篇小说《落霞孤鹜》。在三位夫人中,数胡秋霞长寿,活了八十多岁。
张恨水的第三次婚姻就更具传奇色彩了。由于两部百万字的长篇巨著—成名作《春明外史》和代表作《金粉世家》,分别在《世界晚报》和《世界日报》连载,张恨水名满京华,家喻户晓。1930年初,张恨水去上海公干,见到了上海《申报》副刊《快活林》的主编严独鹤,后者也是著名的通俗小说大家,二人一见如故。严独鹤邀张恨水说:“你在北京发表那么多佳作,也给我写一部吧!”张恨水欣然应允。回京后,张恨水的另一部代表作—长篇小说《啼笑因缘》,开始在上海《申报》副刊《快活林》连载。那一口纯正的京味白话、炉火纯青的情节编织技巧、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内容,很快就把全国读者征服了。还没等到小说连载结束,上海两家电影公司—大华与明星,就为争夺《啼笑因缘》的拍摄权而打起了官司,后来由大律师章士钊出面调解才算了结。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部长篇小说还给张恨水带来了他的第三次婚姻,也是他最满意的一次婚姻。
小说连载期间,北京春明女中的一个女学生每天都读《啼笑因缘》。她被男女主人公那忠贞不渝的感情震撼了,也为作者那过人的才华倾倒了。她想,这小说的作者肯定是个重情重义的男子汉。假如能够嫁给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知冷知热的男人,该是多么幸福啊!后来,她茶不思饭不想,一病不起,居然患上了相思病。女孩有一个寡母和一个傻弟弟。母亲看到爱女病成这个样子,自然心疼。仔细询问,才知道爱女的心事。于是,张恨水的第三次恋爱开始了。那时候,他已经三十五岁了,但年龄并不能影响恋爱。他们花前月下,浪漫的恋爱生活如诗如画,如痴如醉,如梦似幻。次年,他们结婚了。由于妻子姓周,他就查找古书,根据《诗经》上的一首诗《周南》,给她改名为周南。婚后,二人举案齐眉,琴瑟和鸣。
从1924年开始刊发成名作《春明外史》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十三年是张恨水创作的鼎盛期,他的大部分言情小说是在这时期发表的。他常常同时写作五六部长篇小说,每天按时交稿,从不延误,也从没出现情节混乱或敷衍了事的情况。爱情、婚姻,给他带来了创作的灵感与激情!
1938年1月,张恨水只身一人去重庆,在《新民报》先后担任主笔、副刊主编、总编辑等职。不久,周南带着孩子,历尽千辛万苦,也从家乡来到了重庆。他们住在重庆郊外几十里远的山沟里。晴天,张恨水上班要走几十里山路,全家要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雨天,他们的茅草房几乎到处漏雨,只得把家里的盆盆罐罐都拿出来接雨水;夜里,无数看不见的、有毒的小黑蚊子就出来肆虐,张恨水只好把双脚泡在水里,在煤油灯下写作。他们吃的全是糙米,而且数量有限。米里有很多沙子和稗子,稍不注意,就把牙齿硌坏了,全家人只好用大量时间来挑拣沙子。这是多么艰难的一段岁月啊!可是他们以苦为乐,偶有闲暇,周南唱戏,张恨水弹奏,有时他们二人还到重庆大街上义演,激励前方将士,抚慰后方人民。在那段最艰苦的岁月里,张恨水一人创作了一千多万字的作品,平均每天达四千字左右,差不多相当于当时重庆所有纯文学作家创作量的总和。他该有多么坚强的毅力啊!除了作为一位杰出爱国志士的使命感,还有一个强大的动力,那就是爱情!1959年10月,周南因病去世。周南临终前,张恨水悲痛欲绝,深情地吻着爱妻说:“你放心地去吧。”
1966年,张恨水把自己几十年来的作品分给几个子女收藏。他曾发誓要在有生之年看完《四库全书》的愿望没有实现。1967年春节期间,张恨水脑出血复发,永远离开了人间,终年73岁。
张恨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中国的通俗小说,就是在张恨水那里完成了现代转型。他一生写下约三千万字的作品,是我国20世纪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作为通俗文学大师,他创作了一百二十部左右的中长篇小说。某出版社出版中国20世纪小说一百部,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名列其中。此外,他的小说《满江红》《纸醉金迷》先后被拍成电视连续剧《红粉世家》和同名的《纸醉金迷》。他的散文至少达一千万字,文风淡雅,韵味深厚,代表作为《窗外小品》。他留下两千多首诗词,这在诗词界绝对是高产作家。其诗词深得佛道文化真髓,格律谨严,这应该是最见其功力之处。可惜旧体诗词生不逢时,再加上张恨水的小说读者甚众,其诗词作品少有人知。
斯人已去,风范犹在,精神长存。恨水先生,在下一个山花烂漫的时节,我们再来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