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本书的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中国叙事文化空前的大众化和消费化,在新的社会、文化、艺术、经济的语境下,使中国电视剧尤其是家庭伦理电视剧成为对女性书写的一个典型样本。家庭伦理剧的主要观众是女性受众,而主要故事亦往往围绕夫妻、婆媳、婚姻、代际等与女性休戚相关的话题展开;再加之家庭伦理剧的编剧中女性比重甚高,因此家庭伦理剧在传者、文本、受众等多方面的构成元素上有着非常强烈的女性气质,即西方研究者所称的“女性制作、为女性制作、关于女性”(by women,for women and about women)(Mulhern,1985:1)。
本书的研究将关注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这一影响连续且深远的电视剧类型中的女性形象,重点聚焦《渴望》播出以来这20余年间的家庭伦理电视剧,这些电视剧在本书中亦被称作当代家庭伦理电视剧。“当代”这一时间概念在历史学、文学等不同的学科中划定的界限有所不同,本书所讨论的当代电视剧系指90年代开端的市场化、消费化和大众化的电视剧。本书将以在飞天奖、金鹰奖等电视界重要奖项中有所斩获的剧集以及在社会上热播热议的剧集为核心,试图为以下问题寻找答案:
第一,整体而论,家庭伦理剧中的女性形象,结合我国叙事文本中女性形象的历史看来,有怎样的历时性变化,形成了怎样的共时性结构?
第二,作为一个以女性故事为主题、以女性形象为核心的电视剧类型,在对于女性的塑造以及对性别关系的呈现中,家庭伦理剧是否有新的重点和模式,如果有,新的重点和模式又是什么?
第三,在这样一个“女性制作、为女性制作、关于女性”的“女性剧”中,与女性形象密不可分甚至成为对照的男性形象有怎样的塑造变化,其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有何意义?
第四,这些形象和书写的变化,背后的文化意涵为何,女性主体性、女性意识等命题的建构在这些大众文化叙事中是否有所突破、有所完成,女性形象的书写对社会问题与矛盾又有着怎样的想象性解决,而上述种种又揭示了女性叙事及女性解放在新语境下面对着怎样的困境、承担着怎样的意义?
这些都将是本书试图梳理与回答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理论
本书的研究将以女性主义文化研究为主要切入口,并参考符号学、叙事学、结构主义、社会学等多元理论视角。文化研究特别是其中的女性主义,在探讨女性作为一种社会性别如何被构建、女性主体性的有无、女性意识的真伪方面,将会对本书有着重要作用;符号学可以帮助本书分析女性形象从符号维度上经历了怎样的能指和所指的变化,且不同的符号与意义的意指过程是如何完成的;叙事学的切入重点是家庭伦理剧的叙事角度、叙事结构与言语行为、叙事与元叙事等问题;而结构主义强调二元对立的关系,虽然电视剧往往是网状结构,但在具体冲突呈现中往往有二元对立的表现形式,如男女、婆媳、城乡、南北等;社会学则可以提供现实语境的研究和参照。
(1)符号学。用艾伦·赛特(Ellen Seiter)的话来说,当代电视批评的词汇大都源自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符号学所研究的是任何可以进行交流的东西,如词语、图像、交通路牌、花卉、音乐、医学症状等。符号学研究这些“符号”是怎样与外界交流的,并研究驾驭这些符号的法则(赛特,2008:27)。符号学的核心理念能指、所指及其建立联系的意指过程,都将为本书提供有力的研究工具。女性形象这一能指本身及其背后的意义所指,经历了怎样的历时性发展,并且在当下以家庭伦理剧为例的大众文化中形成了怎样的新语境下的共时性意指,是本书的研究重点之一。
(2)叙事学。叙事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结构主义发展势头强劲的法国。与传统文学批评方式形成对照的是,叙事学将注意力从文本的外部转向文本的内部,注重叙事作品内部结构的建构规律、形式技巧。叙事学主要研究文本的三大方面:叙述方式(文本表达的形式)、叙事结构(文本内容的形式)和叙事学的阅读(文本形式与意义的关系)(胡亚敏,2004)。对于本研究而言,叙事学将配合文本分析,厘清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的故事结构和重要情节。
(3)结构主义。结构主义从学术渊源上承接自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和英美的新批评学派,结构主义的一大研究特点将对本书有突出影响,即对二元对立的重视。对女性的书写而言,大众叙事的家庭伦理剧往往是在二元关系中完成的。而这种二元关系,将成为本书的一个重点。
(4)文化研究。和叙事学形成互补和对应的,是文化研究的视角。叙事学缘起自形式主义,注重文本本身的形式和结构,而文化研究正好关注的是与之互补的部分。文化研究提供了“生产”的概念,促使一些人把目光投向文本背后的生产机制以及各种复杂的权力关系(王晓明,2003)。正如约翰·菲斯克所说,文化研究中的“文化”一词,核心既不在美学,也不在人文,而在于政治。通过文化研究,能够将家庭伦理剧这一研究对象放置进更大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中,能够给予我们文本的艺术和美学以外的,和中国社会变迁更相关的信息。
(5)社会学。家庭作为一个传统的社会学概念,在社会学上也被颇多研究,对本书而言,社会学的家庭研究将为本书提供文本分析时的研究对象选择和研究框架搭建。比如,社会变迁下比较关注的家庭的建立、家庭人口与结构、家庭功能、家庭关系、家庭问题(刘宝驹,2006)等要素,都会为研究的文本分析提供传统叙事研究以外的参考框架。另外,社会学对于家庭伦理电视剧产生的时代背景的研究,不管是历时性还是共时性研究,都能够提供一些比较视野和结论佐证。
(三)本书框架
第一章为“绪论”。这一章对本书研究的缘起、背景、对象、方法等进行详细阐释。
第二章为“中国历史文化文本中的女性形象”。这一章将重点整理在电视剧作为主要大众叙事载体前,不同时期主要的叙事载体——文学和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按照时间进行总结,大致分为“五四”以前、“五四”至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新时期与“后新时期”。这一历时性的梳理将为观照家庭伦理剧中的女性形象提供有力的纵向坐标和比对。
第三章为“不破不立:男女二元等级对立叙事的消解”。这一章将重点梳理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这一叙事文化中的男性形象的变迁,对家庭伦理电视剧中的父亲、丈夫等传统意义上主宰女性命运的“上帝”般的男性形象塑造中的退位、让权、雌化、弱化等现象进行归纳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语境,提出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女性叙事的新空间与可能性。
第四章为“姐妹情谊:现代‘女书’的镜像与空洞”。这一章将梳理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中女性情谊(sisterhood)的叙事发展和文化意涵,并从角色之间的互动分析,延伸到女性角色与女性观众之间的互动探讨。
第五章为“婆媳矛盾:规训与引导的时代变奏”。这一章将梳理家庭伦理剧中近年来日益浓墨重彩书写的婆媳叙事的发展,试图对这一典型叙事模式进行类型化的总结,并尝试探讨这一女性题材的内核文化逻辑以及反映的社会文化变迁。
第六章为“婚外恋与第三者:男性欲望与女性战场”。这一章将关注家庭伦理剧在女性叙事发展上的一个突出形象,即第三者,不仅将关注其形成的文化意涵与符号意义,更将关注叙事上是如何安置与评价婚外恋多角关系的诸角色的。
第七章为“结论:社会变迁与性别呈现”。对前面数章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家庭伦理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并归纳男权意识在叙事策略中的固守和变化(如“免名”等形式),再结合当前社会文化,分析这一叙事在更广泛的大众文化中的影响,以及在这样的性别想象图景中,女性主体性、女性意识等命题的建构是否完成。
(1)数据来源: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2016年第四季度暨全年全国国产电视剧生产完成情况,http://www.sarft.gov.cn/art/2017/3/30/art_114_32855.html。
(2)数据来源:封翔,2016年电视收视市场回顾,收视中国Rating China,http://www.csm.com.cn/Content/2017/04-26/1522583409.html。
(3)数据来源:https://news.uc.cn/a_16445325138788762938/。
(4)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http://www.csm.com.cn/index.php/knowledge/showArticle/ktid/1/kaid/743。
(5)数据来源:张海潮,白芳芹,潘超编著:《剧领天下:中外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2012—2013)》,8页,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