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的长期主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量变与质变

上小学的时候,我说了一句我妈至今都可以拿来取笑我的话,那就是:语文是最好学的,因为生字越来越少。

因为这个“谬论”,我在小学毕业之前,语文成绩很少超过七十分。

但是我确实很讨厌机械记忆。

后来经过一系列的变故和老师极其郑重的提醒,我才开始认真学习语文。

那就是多读书,即使是读杂志也行,甚至读简单的图画书也行,反正是开卷有益吧。

其中有一件事就是背唐诗、宋词和古文,我下定决心每天多背一首,一开始为减轻心理压力,只是挑一些简单的、学过的背,把这些都背完了,再找语文课本里还没有开始学的,提前背。最后也会背一些长篇,比如《琵琶行》《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

用了一两年的光景,我大致可以一口气背三百多首古诗词,一开始倒没感到有什么,但是慢慢地对词语搭配的精准度有了一点感觉,对古汉语有了一点感觉,对诗词中的意象、韵味和套路有了一些心得。

后来慢慢不再背了,而是改成尝试写一些古体诗或填词。但是当初的目的不纯,其实是想借此引起女生的注意,博得芳心,实际上是想提高性吸引力。因为家境一般,又无特别强壮的体魄和英俊的外表,这也算是唯一的依凭。后来在婚恋的过程中真的有了用武之地,可见“书中自有颜如玉”,此言不虚也。

但是我想强调的,是这种量变到质变的力量。

我原来是对数学十分敏感的人,现在却以文字表达为主要工作,事实上即使是办案也是以案头工作为主,这其中就有巨大的变化。

对语言的理解力其实是一个持续累积的过程,没有太多的捷径可走,如果没有反复背诵古诗词,以及“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涩习作,就不会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树立写作上的自信。

而没有持续的阅读,尤其是非专业性的广泛涉猎,也就不会有思想上的发散性,就无法实现言之有物。

而这些累积的过程,也不仅仅是数量意义上的积累,而是通过数量的累积达到一定的临界点之后,就会发生一些思想上的化学变化,并进阶为不同层级的思维方式,从而实现思想上的一次次质变。

近五年来围绕司法工作的持续创作也一样,肯定是有一些一般化的作品,但是这些其实都是思想累积的过程。这些思想累积到一定程度,或者碰到恰如其分的情绪,就会产出一些有传播力的作品。而我深知这些高质量的作品和低质量的作品其实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是一种累积和迸发的关系。

这些高质量的作品里都有着低质量作品的影子,只是很多人没有注意而已,这也是一种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最重要的还是对自身的影响,通过持续的背诵、阅读、创作——这也是思维不断进化的过程,由于持续的高强度的磨炼,自己的思维水平可以得到迭代进化。

这种进化不是线性的变化,而是指数级的变化。而知识和观念的输出,也同样不只是数量上的累积,也会产生叠加性的影响。

司法的效果也是一样的,司法观念影响的绝不只是一件案件,而是一批又一批的案件。每一件案件都牵动着局部的社会网络,这一批又一批的案件,就意味着一片又一片的社会网络,成千上万件案件,就是成千上万片社会网络,以及随之而来的涟漪作用和持续的影响。

当然,这个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但是从影响的量级和力度上来看,可能负面的影响会更大,因此可以说持续的负面案件相比于持续的正面案件的影响要大。所以说,我们更要重视这种持续的负面的影响。

只有善意才能激发善意,而恶意只能激发恶意。

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案件,都不是简单的数量相加,都会发生指数级的变化,也可以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效果,但前提是要有持续的累积。

因此,如果是负面的案件要赶紧纠正,要及时制止,避免影响蔓延扩散,不能让负面的势头延续,这有点类似于阻止癌细胞的扩散过程。

而正面的案件,要想让它产生真正的效果,就必须要长期坚持,不能轻易动摇,只有长期累积才能发生质变,否则就容易半途而废,就无法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就难以冲破既有的工作惯性。

这就需要从理念到案例,从案例到制度,从制度到习惯的持续累积,这是一个漫长的周期,但确实能影响社会的深刻变革——只要我们保持耐心。

因为真正有价值的事情,没有什么是不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和付出的。

我们追求质变,那就要尊重量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