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我突然忘了要和你说什么……”
这种经历你一定有,兴冲冲地找过去,却突然忘了自己到底为什么找过去;或是聊着八卦侃侃而谈,却被一个名字卡在嗓子里,死活记不起来……倒是在之后的某一刻,灵光一闪、拍案而起,大呼一声:“原来是这么个事儿”!
这种短暂的“失忆”究竟是怎么回事?是“脑子短路”还是“痴呆提前了”?让我们听听研究人员是怎么解释的。
美国斯克利普斯(Scripps)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刊登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介绍了这种导致“暂时性遗忘”的神经机制。
研究人员用果蝇作为实验生物。首先,给予果蝇一种伴随不愉快刺激的气味,并训练果蝇对这种气味形成长期记忆,使得果蝇产生回避这种气味的反射。随后,研究人员用例如吹气、蓝光等干扰信号来分散果蝇的注意力,使果蝇产生暂时失忆,忘记回避这种气味。
通过对果蝇大脑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在大脑启动记忆搜索前,突然出现的干扰信号激活PPL1-α2α'2神经元(一种多巴胺神经元)与DAMB受体(与遗忘有关)的神经通路,导致暂时遗忘。简单来说,就是干扰信号激活了遗忘通路,长期记忆被当作新鲜的、尚未被巩固的记忆,开始被遗忘了。当然,这种短暂遗忘并不会真的抹去已形成的长期记忆。当干扰信号消失,一段时间后,这些相关记忆还是会恢复的。
研究人员认为,这套“暂时遗忘与自发恢复”的神经机制同样存在于人类大脑之中。人类的大脑并不是被动地去遗忘,而是主动遗忘那些与自身存在无关的记忆,是“健康大脑正常运行所必须的”。这一理论解释了某些自闭症患者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超强的记忆能力(研究者将其称为“学者症候群”,Savant Syndrome)。这些“学者症候群”患者并非由于记忆力太好,而是由于他们的大脑遗忘得更快。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128G的内存,正常人已使用120G,而学者症候群患者由于“经常清理内存”,只占用了20G,因此,他们拥有更多的空间去储存那些大脑认为“重要”的信息。
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的“失忆”并非由于神经元损伤或退化所致,主动消除一些无用的记忆是大脑的重要功能。突然想不起来也就算了,该恢复的时候自然就恢复了,顺其自然也没什么不好。
参考文献
John Martin Sabandal, Jacob A. Berry, Ronald L. Davis. Dopamin-based mechanism for transient forgetting [J]. Nature, 2021(591): 426-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