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余冰的“首次朝会”
昨晚和新部门的骨干们交流探讨到深夜的余冰,回到寝宫倒头就睡,连“系统”的各项数值也没有精力去查看,反正除了可以用来启动“系统答疑”的“怀疑值”是每天统计一次,其它数值也没有到统计换算的时间。
睡得正香的余冰被不断呼喊“陛下”的声音吵醒,睡眼惺忪的余冰看了看呼喊自己的人,原来是张让这个家伙。余冰有点生气的嘟囔道:“张常侍,现在是什么时候啊?这么早叫醒朕干什么?”
张让看陛下被吵醒有点生气的样子,连忙回道:“回陛下,已经五更天了,今天是[常朝会]的日子,你前日吩咐奴婢记得提醒你参加。”
余冰听到张让的回话,想起前日确实这样交代过。外朝的“常朝会”按惯例每逢四、九的日子召开,每逢五、十是休沐日。早朝从五更开始,也就是差不多卯时初(5:00左右)的样子,“日夜操劳”的原身刘宏已经很久没有参加过早朝了,而习惯“睡觉睡到自然醒”的余冰对于这么早要起来工作,也是感到相当不适应,看来以后得改改这个“陋习”,要知道睡眠不好会提前变“地中海”的。
余冰迷迷糊糊的被宫女宦官们拾掇一番,跟随张让往举行早朝的“崇德殿”走去。
走出“德阳殿”,外面黑漆漆的,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当然,毕竟是皇宫,还是每隔不远就有照明的宫灯悬挂着。“崇德殿”也在“北宫”内,差不多半刻钟就走到了。那些上朝的官员就得根据远近距离早早的就出发了,总不能让皇帝提前到了等他们吧,虽然这个皇帝经常不来早朝,但保不准哪天心血来潮就来一次呢?何况这几天整个洛阳风云变幻,陛下更是举止大变,大家对此次朝会都有所期待。所以余冰到达“崇德殿”的时候,参加早朝的文武百官均已就位。
待余冰在宽大的“御椅”上就坐,负责早朝唱礼的宦官开口喊道:“皇帝驾到!众卿跪迎!”
台阶下方的文武百官均面向皇帝,跪伏在地,行“稽首礼”,齐声高呼:“参见陛下!陛下万寿!”
余冰看着下方好几十人整齐的参拜阵容,不由感慨,还真是“训练有素”啊!
余冰:“免礼!平身!”
众臣:“谢陛下!”
众臣施礼完毕后返回各自对应的位置,在大殿两边各分两列,面向大殿中央通道“席地而坐”。
负责早朝奏章传报的常侍谒者大声说道:“众臣工,有本者请上奏!”
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者长身而起,来到大殿中央,施礼说道:“微臣邓盛,参见陛下!陛下万寿!”
余冰:“免礼!平身!邓爱卿有何事?可有奏本?”
邓盛从袖中取出奏本,高举过头,说道:“回陛下,奏本在此。”
余冰:“邓爱卿直接诵念一下奏本吧,不用递上来了。”
邓盛:“臣遵旨!”
邓盛展开奏本,开始念诵其连夜赶写出的内容:“臣闻陛下唯才是举,不问品行……”
余冰一边听邓盛在下面念诵奏本,一边在“系统”里查询兑换的“人物资料”,哟!这个邓盛也是一个牛人啊,二十四年前做并州刺史时救过王允,现在任九卿之一的太仆,过五年还会被任命为太尉。
余冰听邓盛“引经据典”的说了一大通,大概意思是说自己这几天搞的“唯才是举”是不对的,自古以来用人都要以德为重,大汉几百年来更是“孝廉”并举,不应该任用那些有才无德之人,否则会给国家带来不少的危害,还举了不少有才无德之人祸国殃民造成坏结果的例子……
余冰听邓盛念完奏本,思索了一下,说道:“伯能公,你奏本所言之意,朕已明白。伯能公忧心国家人才选用制度,朕心甚慰,大汉就是需要更多像伯能公这样忧国忧民的尽责官员。”
“针对伯能公所奏问题,朕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朕所问所说不仅是让伯能公一人听,也是说给在场的所有人听的。首先,暂且不论朕所选贤才是否有才无德的问题,单论我大汉执行了几百年的[举秀才]、[举孝廉]、[举高第]选材制度,就真的那么公开公正、公平合理吗?其次,通过几百年的验证,有德无才之人对国计民生造成的负面影响真的会比有才无德之人小吗?再次,只是具备[孝]和[廉]两种道德品质就真的能做一个合格的好官员吗?”
余冰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点,从地方到中央,几百年来,各种渠道所举荐的,真的都是有德有才、或又孝又廉的贤人吗?不知道伯能公和在场诸卿有没有听过这么一首民谣诗?”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上面这些问题,伯能公,以及在场诸卿,谁能一一给朕一个最合理的解释?朕在此强调一下,任何人不要想着继续像以前那样空口白话的糊弄朕,回答任何问题都必须有理有据,否则不要怪朕以[欺君之罪]问罪。”
站在下方大殿中央垂首恭听的邓盛听到皇帝一连串的问题和念出的民谣,本想引经据典的申辩几句的,但听皇帝最后的警告,满腹诡辩的语言再也不敢开口,一下子憋得满头大汗。
而下面的文武百官,虽然不像邓盛那样直接面对陛下的质问,但也各自心中惴惴不安,不敢言语。毕竟这些年的“举荐”,基本上没有人敢承诺自己是绝对大公无私的。那首已流传多年的民谣,在场诸人当然心中有数,怕没有几人不在讽刺之列。
余冰看无人敢应答,继续说道:“朕更是听闻,在汝南有许劭、许靖两兄弟,开设[月旦评],无论是谁,一经品题,身价百倍,世俗流传,以为美谈。如果二人能一直秉持公心正论进行品评,倒也有助于朝廷发掘人才,但实际上这些年已经蜕变成投机取巧之辈[养望进阶]的毒瘤,朝廷取士居然被民间一两人的片面言论所左右,何等荒唐。请问诸君,此等纯粹凭人为制造的乡野名望举荐的人才,真的会全部都是为国为民的贤才吗?”
“朕因为要新设一些机构解决我大汉目前面临的迫切问题,在不触动朝廷原有官员体系的基础上,需要引进更多的人才协助朕,特颁布“唯才是举”的招贤令,此举本就是临时应急,历朝历代也有先例。而关于整个大汉国的人才任用制度,在合适的时候,朕也会推出更合理的、更符合我大汉未来发展的新制度。”
余冰用更严肃的语气继续说道:“朕明确告诉诸位,目前我大汉的人才任用制度已经腐朽不堪,严重不适应大汉的发展需求。无数英才报国无门,无数庸才却尸位素餐。[德]的定义不够明确,没有系统的标准;[才]的定义含糊不清,没有系统的分类。这种弊病繁多的落后制度,必须要改变。希望诸位有所心理准备,不要想着继续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为故旧亲朋的关系户庸才胡乱举荐。”
“在场诸卿都可以回去好好琢磨一下,提出一些你们觉得可行的意见或建议,朕会综合参考的。伯能公退下吧,以后再向朕递交奏本,希望多根据实际情况,在有充足的各方面的事实依据的佐证下,就事论事,尽虑全面一些,并且尽量提出相应的解决意见。不要抓住一点所谓的漏洞,从片面的角度进行批判和否定。”
听到皇帝让自己退下,邓盛连忙施礼退回自己的位置,心中叫苦不迭,现在的陛下变化好大,变得好精明、好厉害。先是肯定自己忧国忧民的态度,后面就是一大堆质问,这些问题几百年来多少人没想过?有权利举荐的掌权者都是维护自己利益的,谁愿意真的为了国家去解决这些问题。
余冰看到邓盛默默退了下去,说道:“诸卿还有本上奏吗?”
却见卫尉阳球长身而起,来到大殿中央施礼参拜:“臣阳球参见陛下!陛下万寿!”
余冰:“免礼!平身!阳卫尉,你有何事?”
阳球:“启奏陛下,臣蒙陛下信任,前日与刘司徒等参与曹节党羽的平叛行动,取得显著成效,京师百姓拍手称快。臣有意深入追查,将不法宦党一网打尽,让大汉朝堂恢复清明……”
余冰听阳球“吧啦吧啦”半天,意思就是要继续把张让、赵忠等宦党一网打尽,而余冰有自己的考虑,仅仅是拿下一个曹节已经造成不小的动荡了,京师都才刚刚平静下来,大汉地方上的曹节势力会不会造成更大的影响还不知道。而从桓帝执政到刘宏登基十一年,前后二三十年的宦官当政,党羽可以说深入大汉的方方面面,一下子波及范围太大的话,肯定会造成大汉更大的动荡,这不符合余冰和平过渡的计划,即使要处置那些罪孽深重的宦官,也是以后循序渐进的一个个来。
何况,后世随便看过几部和皇朝相关的影视剧的人,都知道一个道理,朝堂必须保持势力平衡,不能让一家独大。东汉的彻底崩盘,根源就是势力平衡被打破了,世家豪强势力越来越大,而桓灵二帝却用普遍素质都很低下的宦党去抗衡,怎么可能成功。如果宦党都是为国为民有素质的精英,不是贪腐跋扈的祸国殃民之辈,那东汉朝廷肯定不可能那么快崩盘。
张让、赵忠这些中常侍站在“御座”左右不远的地方吓得脸色发白,生怕皇帝听了阳球的建议,马上下令将自己这些常侍全部拿下。毕竟现在的皇帝和一起完全不一样了,对他们这些宦官好像没有一点信任和依赖了。这几天,一个二个的都夹着尾巴呆在家里不敢出来猖狂,生怕皇帝借机把自己解决了,今天这个可恶的阳球居然提议除恶务尽,要将我们“宦党”一网打尽,实在是太可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