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儿童过度自卑或过度追求卓越时有什么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自卑有很多种表现形式,比如哭泣、愤怒等,无论哪种都会给当事人带来痛苦和巨大的心理压力,为此,他们会寻求心理优越感,作为心理补偿。另外,儿童过度自卑和过度追求优越感,都有一定的外在表现,需要教育工作者细心识别。
比如,一些孩子不敢看大人的眼神,这些孩子并不是什么坏孩子,这也不是他们的一种坏习惯,只是他们心存疑虑,所以眼神闪躲,害怕与人接触,害怕与同伴交往,当别人喊他们时,他们也是亦步亦趋地接近,且总是与人保持一定距离,只有在必要情况下才会靠近。他们对密切关系的心存迟疑,当然,也有可能是他对别人的印象和评价不好,且他们会将这种片面化的经验泛化,滥用到其他方面。同样有意思的是,我们可以观察到有些孩子依赖母亲或老师,因为他们十分看重能带给他们乐趣的人。
也有一些孩子看起来信心十足、昂首阔步、大声说话,表现出无所畏惧的样子,其实,越是有这样的表现,越是能表现出他们内心的自卑和恐惧。
心理学家认为,那些极力展示自己的人,背后隐藏的也往往是一种自卑。比如,那些身高不足的人,在人群中会踮起脚走路,这样能让自己看起来高一点。这种行为我们在那些体型瘦小的孩子身上更容易看到。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内心有强烈自卑感的人,他们比一般人显得更安静、内向,这是自卑感的表现形式之一。有这样一则故事:
在动物园关着狮子的铁笼子旁,有三个孩子,面对凶猛的狮子,三个孩子的表现不同,第一个说的是:“妈妈,我要回家。”说完,他躲到了妈妈的身后;第二个孩子浑身发颤,然后大声叫喊:“我一点也不怕。”而第三个孩子则是面露凶色,说:“我可以朝他吐口水吗?”其实这三个孩子都害怕狮子,但是因为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态度,他们选择了不同的表达恐惧的方法。
然而,即使如此,也没有办法解决问题,问题只是被搁置到了一边,其实只不过是在那些既定的失败事实下给自己找的一种心理慰藉。面对问题,他们采取了逃避的方法,而不是积极应对。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方法是观察其言行举止,因为人的语言会撒谎,但是动作神情却不会。比如,一个自负的人,他可能在想:“我就是要让你看看我的本事。”再比如,一个说话习惯指指点点的人内心真实的想法可能是:“不这么说话,别人可能不重视我。”
当儿童的自卑感过度,往往也会寻找过度的优越感,当二者无法实现平衡时,他们就可能做出一些我们成人看来越轨的行为。阿德勒曾说过这样一个案例:
有个15岁的女孩,失踪8天后被带到了法庭上,她在法庭上撒谎,说自己被人绑架了,将她关了8天。可是,居然没有人相信她说的话。后来,家里人为她找来了医生,想让她说出真话,但是她反而因为医生也不相信她,而打了医生一耳光。后来,她找到我,我告诉她,我很想帮她,希望她能开心,循循善诱下她说出了自己曾经做过的一个梦,梦的内容是:“我在一个酒吧里看到我妈来了,过了一会儿,我爸也来了,妈妈叫我躲起来,不要让爸爸看到。”这里,这名女孩很害怕自己的爸爸,并且总是与之对抗,因为她经常被父亲惩罚,所以为了逃避惩罚,她学会了说谎。因此,如果遇到一个喜欢说谎的人,就要考虑到他是否童年时期家教过于严格,要知道,没有人愿意处心积虑地说谎,除非说谎话能给他们带来好处。另外,从这一案例中,我们发现,女孩和她的妈妈是经常合作的。后来,女孩成人了,那件事也水落石出:有人引诱她去了酒吧,并在那里呆了8天,因为害怕被父亲惩罚,她才撒了谎。可是,她纠结的心理又表现在,她希望父亲知道,以此来表明自己的胜利,获得优越感。
可见,儿童的自卑心理和追求优越之间也必须达到平衡状态,而在这一问题上,成人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这一点,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中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