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心理成长与引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什么是自卑情结

阿德勒认为,在个体心理学领域,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提出了自卑情结。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对这一问题有深刻的理解,甚至对于一些明显有精神障碍的人来说,他们是不承认自己有自卑情结的,他们还常说:“我认为我比其他任何人都优秀。”所以,就连心理医生也承认,医学中常用的“问”的方法对于治疗这类患者是艰难的,但是如果我们置之不理的话,患者的自卑情结并不会好转。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卑情结,只是程度不同,因为没有谁对自己绝对的满意,只要有不如意的地方,就会产生自卑感。然而,面对自卑情结,我们必须要找到方法摆脱它,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寻求超越,让自己更优秀和完美。

我们需要学习用自信代替自卑,用一些方法改变生活,逐步消除自卑感。当一个人极度自卑,但他内心又想克服自卑,然而,脚踏实地地努力却不理想时,他就会选用一些不切实际的方法,若这种方法效果并不理想,这又加剧了他的自卑感。

如果只看到一个人的外在行为,而不去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就会认为这个人的行为很诡异,没有什么目的性。我们眼里的他们,从外在行为上看,其实和别人没什么特别的不同,但是他们就是在改变自己的人生这方面与常人有很明显的差异,缺乏积极性。

其实,他们也会意识到自己的软弱,但是他们就是无法正视这一问题。当他们意识到这一问题的时候,他们就会麻痹自己,而不是让自己更强大;当他们遇到了让自己感到吃力的问题时,他们会歇斯底里,以此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然而,这不过是自欺欺人,自卑感并没有消除,久而久之,自卑就会成为他们一种固定的、难以改变的情绪,只要有类似让他们感到自己软弱意识的事情发生,他们就会自卑,这也就产生了自卑情结。

至此,我们可以给自卑情结下个定义:当一个人在遇到了一个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焦虑、不安和无所适从。

对于儿童教育来说,我们发现,有些孩子,他们喜欢用抱怨和哭泣的方法来博得父母长辈的关注,但实际上,这只是他们自卑的表现,其实就是无能为力,而抱怨和哭泣并不能改善他们的自卑情结。

哭泣其实和怯懦一样,都是软弱的象征,他们想表达自己需要父母的关注和爱护,其实是希望超越别人,因为他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同样,那些喜欢说大话的孩子,他们看起来不可一世,处处展现优越感,但我们不可只听他们说了什么,而要分析他们背后的行为,仔细分析,你会发现,他们也还是逃不过自卑情结。

在一些神经质患者中,有一种恋母情结,如果他们无法处理这类问题,那么,他们的神经质也就无法治愈;如果他们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家庭,那么,他们的依恋问题也就无法通过家庭以外的人解决。这也是因为内心缺乏安全感,他们已经习惯了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掌控别人,如果超出这个范围,自然也就害怕无法掌控局势。

一些有恋母情结的孩子,他们从小受母亲溺爱,想要得到什么,母亲都给,他们想要得到爱,根本不需要去家庭以外的环境寻求,更不需要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所以,他们即使长大了,依然依赖母亲。而到了恋爱的年纪,他们所寻找的不是伴侣,而是一个时刻满足自己要求的人,而他们的母亲就是这个人。所以,任何一个过度依赖母亲的人都有可能有恋母情结,这类母亲甚至不允许自己的儿子跟自己的丈夫关系过度亲密。

所有的神经质患者身上,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行为上的受限。比如,说话结巴的人,在做事时往往犹豫不定,他们想与人沟通,但是内心的自卑感又让他们有所顾虑,害怕无法顺利完成这件事,所以说话时就会结巴。一些人人到中年,不敢谈婚论嫁或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其实都是因为自卑心作祟。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的一个现状是,决定儿童长远发展的,不是他们的天赋,也不是外界的环境,而是他们如何看待现实,以及如何判断他们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孩子天生就具有某些天赋,不过这并不重要,我们如何看待孩子的环境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处境,并尝试理解他们的行为。我们不要期待孩子按照我们的期望去做事,给予孩子理解和关爱,才是帮助儿童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