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儿童都有对优越感的追求
在谈到这一问题之前,一些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呢?对此,我们不得而知,且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因为我们确实无法说追求优越感是任何明确意义上的本能,但必须要承认这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这种基础肯定存在于基因之中,且有一定的发展可能性。不过,我们可以确信的一点是,对优越感的追求与人类本性之间必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我们都知道,人类虽然是高级生物,但能力也是有限的。例如,灵敏的嗅觉,人类无法有狗那样的灵敏嗅觉。我们也不可能用肉眼看到紫外线,但是有些能力,我们确实可以在学习和训练中得到发展。而且,在获得和提升能力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发现追求优越感的生物学根源,从而发现个体心理演变的整个来源。
实际上,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追求优越感的强烈欲望和动力,且一直存在。因为人类不可能忍受长期被蔑视,长期处于低下的位置,正如此,人类甚至都推翻了自己的上帝。而这种屈辱感、自卑感,让人们产生了一种变得更完善和更优秀、高人一等的感觉,以获得心理补偿和自我完善。
儿童的一些特殊的行为,大多是来自环境的影响,在被蔑视、被打压的环境下,儿童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加重,反过来,这些加重的自卑和不安全感又刺激了他们全部的心理活动。于是,儿童就迫切想要摆脱这种状态,想变得更优秀,想被平等对待,在这种愿望的驱使下,他们就会给自己设定一个较高的目标,以此证明自己可以达到这种较高的水平。但实际上,这些目标往往不切实际,甚至是近乎想象出来的蓝图,认为自己似乎有超能力,似乎能掌控一切,而越是那些自我感觉脆弱的孩子,表现得越是明显。
有一个14岁的男孩,他有着严重的心理问题,且他也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被问到关于童年的事情时,他说在6岁的时候,他很想吹口哨,但是他发现自己根本不会,他感到很沮丧和痛苦。但是某一天,当他走在路上,他突然发现自己竟然学会了,他太惊喜了,他认为这一定是上帝眷顾自己,附身在自己身上了。
从这一案例中,我们能发现,儿童感受到自己的脆弱和自己被上帝附身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并且,个体内心对于优越感的渴望与其典型的性格特征之间也关系密切。我们可以发现,假如一个孩子对优越感极度渴望,那么,这种渴望达到一种强度时,就会演化成一种嫉妒心,甚至会形成病态,比如希望竞争者遭遇意外。这种罪恶的想法甚至会让他们患上心理疾病,甚至会制造出一些麻烦,以此提升自己竞争胜利的可能性。如果他的行为被人关注了,那么他的表现就会更加强烈。他们认为,应该没有人可以超越自己,实际上,无论是提升自己还是攻击他人,都是他们获得优越感的一种手段,如果这种欲望占据了他们的头脑,他们就很有可能做出坏事。这样的孩子是好斗的,经常表现出对他人攻击的态度,好像随时都要与人战斗一样,而对于这类孩子来说,他们最害怕考试和测试,因为考试和测试会暴露出他们的无用感和无价值感。
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对不同的儿童,测试的方法应该不同,统一测试并不适用于所有儿童。对于一些害怕测试且难以完成测试的孩子来说,在测试中,他们会表现出局促不安、结巴、害羞、恐惧甚至大脑一片空白等;也有一些孩子,在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是不敢回答问题的,只有与其他人一起时才能做到。他们总渴望能超人一等,这就是对优越感的渴望,这一特点在角色游戏中也表现得极为明显。比如,骑马游戏,他们是不愿意当那匹“马”的,他们想要当骑马者,总是想要支配别人,而一旦自己的这种欲望不能被满足,他们就会捣乱、破坏别人的游戏。此外,如果他们总是遭遇挫折,他们的勇气也会丧失。可见,只要他们一面对新环境,他们就会感到焦躁不安,而不会选择勇敢面对。
当然,也有一些看上去雄心壮志、并未被挫折打败的孩子,他们会对各种比赛和竞争产生兴趣,他们在失败后当然也会有被打击感。事实上,要想看出一个儿童渴望自我肯定的程度和方向,往往可以从他热衷的游戏、历史人物形象、现实人物中来发掘。在成人中,有些人以拿破仑为偶像,拿破仑也确实是雄心壮志的代表。如果个体妄自尊大且喜欢做白日梦,这其实是自卑感太强的表现,而遭遇失望的个体通常会寻找超越现实的一些方式来麻痹自己。
那么,儿童对优越感的追求会走向哪些方向呢?这里,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几大类。当然,我们不可能给出精确的划分,因为确实种类众多且纷繁复杂,在此处,我们划分的切入点是“信心”,也就是以儿童对自己信心的强弱来区分。
不过也有些儿童,他们自身的成长并没有因为对优越感的追求而受到干扰,他们会将这种追求积极化,会努力和奋斗,他们会遵守秩序、讨好老师、努力表现,并逐步让自己变成一个正常状态下的孩子。不过,在个体心理学的经验中我们发现,这样的儿童屈指可数。
实际上,自古以来,不只是判断孩子,我们任何人在判断其他人的时候,都只关注其可见的成功,而不是全面的品质。其实,在培养一个孩子时,我们无需培养孩子的野心,更重要的是锻炼孩子勇敢、坚韧和自信的品质,让他明白即便面对困难和失败,也要有不放弃的精神,而且要把困难和挫折当成新的契机。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老师如果能认识到孩子怎么做是有益的,怎么做是无用的,那就能帮助孩子减少很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