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哲学序曲:尼采与后形而上学(修订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编 虚 无

第一章 叔本华与虚无主义

无论在教科书上还是在哲学史研究论文中,人们总是喜欢把尼采与叔本华这两位德国哲学家并置在一起。我们总是说“叔本华和尼采”,意思是两人一家。近代学人莫不如此。1现在我们更习惯于把两人列为19世纪后半叶欧洲“意志哲学”的代表思想家。这当然没错。不过,就叔本华与尼采的关系,也即就叔本华对尼采的影响和尼采对叔本华的接受而言,情形却是极为复杂的,远非人们一般设想的那样简单。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死于1860年。五年以后,在德国莱比锡的一家旧书店里,青年尼采偶然发现了叔本华的代表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曾在书信里表达过自己当时的欣喜之情:“我不知道是什么精灵在我耳边低语:‘带上这本书回家吧。’我就这样获得了它。刚进房间,我就打开我的宝贝,并听凭自己受到这个力量充沛而严肃阴郁的天才的影响……”2尼采狂热地阅读此书,从此便成了一个“叔本华迷”,以至于竟把叔本华称为自己的“父亲”。1866年春天,尼采说当时有三件事成了自己的安慰,就是:叔本华、舒曼的音乐和孤独的散步。而在1868年9月致多伊森(Deussen)的书信中,尼采甚至把叔本华称为伟大的“哲学半神”(philosophischer Halbgott)3。这就难怪,尼采同年初识音乐天才理查德·瓦格纳,当他发现后者也是一个“叔本华迷”时,他自然是惊喜无比,立即把后者引为知己和同道了。

但,尼采显然不是叔本华哲学的单纯传声筒,要不然,尼采就不可能成其为尼采了。有论者罗列了尼采关于叔本华的描述中一些最主要的说法,盖有:1. 叔本华作为安慰;2. 叔本华作为大师;3. 叔本华作为范本;4. 叔本华作为权威;5. 叔本华作为哲学对手;6. 叔本华作为对立面;7. 叔本华作为个案研究;8. 叔本华作为尼采的教育者;9. 叔本华作为隐含主题。4由此既可见出叔本华对于尼采思想的深度意义和关键作用,也显示了个中情形的高度复杂性。

复杂归复杂,基本的逻辑却无非是:先热后冷。尼采对哲学家叔本华如此,后来对艺术家瓦格纳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