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1;善言2无瑕讁3;善数4不用筹策5;善闭无关楗6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7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8。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9。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10。
【注释】
1 辙迹:“辙”,轨迹,“迹”,足迹,马迹。
释德清说:“辙迹,犹言痕迹。”
2 善言:指善于行“不言之教”。
3 瑕谪:过失,疵病。
范应元说:“‘瑕’,玉病也。‘谪’罚也,责也。”
《释文》、傅奕本、林希逸本及范应元本等古本“讁”作“谪”。
4 数:计算。
河上公本、苏辙本、林希逸本及吴澄本“数”作“计”。范应元说:“数,王弼同古本。”
5 筹策:古时候计数的器具。
6 关楗:栓梢。帛书本作“关龠”。
董思靖说:“楗,拒门木也。横曰‘关’,竖曰‘楗’。”
“楗”,多种古本作“鍵”,范应元和毕沅认为仍应从“楗”。
范应元说:“‘楗’,拒门木也;或从金傍,非也。横曰‘关’,竖曰‘楗’。”
毕沅说:“《说文解字》:‘楗,限门也。’是应用‘楗’,不得以车辖之‘键’当之。”
7 绳约:绳索:“约”也作绳、索讲。
吴澄说:“绳约,索也。合之成体曰‘绳’,用之而束物曰‘约’。”
高亨说:“《仪礼·既夕记》:‘约绥约辔’,郑注:‘约,绳也’。”
8 袭明:含藏着“明”。“袭”,承袭,有保持或含藏的意思。“明”是指了解道的智慧。“袭明”上句“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帛书甲、乙本均作“物无弃财(材)”。
释德清说:“承其本明,因之以通其蔽,故曰袭明。‘袭’,承也,犹因也。”
奚侗说:“‘袭’,因也。‘明’即十六章及五十五章‘知常曰明’之‘明’。‘袭明’谓因顺常道也。”
9 资:取资,借资的意思。
10 要妙:精要玄妙。
河上公注:“能通此意是谓知微妙要道也。”
吴澄说:“‘要’犹云至极也。‘妙’者玄不可测。妙不可测之至极,曰‘要妙’。”
高亨说:“‘要’疑读为‘幽’,‘幽妙’犹言深妙也。‘要’‘幽’古通用。”
刘台拱说:“要妙即幽妙。《淮南·本经》‘以穷要妙之望’,集注:‘要妙,深远貌。’”(引自朱谦之《老子校释》)
福永光司说:“要妙,与窈眇同义,即深奥的真理。”
【今译】
善于行走的,不留痕迹;善于言谈的,没有过失;善于计算的,不用筹码;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却使人不能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却使人不能解。
因此,有道的人总是善于做到人尽其才,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总是善于做到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这就叫做保持明境。
所以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做为善人的借镜。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珍惜他的借镜,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迷糊。它真是个精要深奥的道理。
【引述】
本章是对于自然无为思想的引申。
“善言”、“善行”,就是指善于行不言之教,善于处无为之政。“善数”、“善闭”、“善结”各句,都是意义相同的譬喻,意谓“以自然为道,则无所容力,亦无所着迹”。(引林希逸语)且譬喻有道者治国,不用有形的作为,而贵无形的沿袭。有道者能够以本明的智慧,去观照人与物,了解人各有才,物各有用。而做到人尽其才,各因其性以造就,所以说:“常善救人”“无弃人”;且做到物尽其用,顺物之性以展现其功能,所以说:“常善救物”“无弃物”。这是说明有道者的待人接物。
本章不仅写出有道者顺任自然以待人接物,更表达了有道者无弃人无弃物的心怀。具有这种心怀的人,对于善人和不善的人,都能一律加以善待。特别是对于不善的人,并不因其不善而鄙弃他,一方面要劝勉他,诱导他,另方面也可给善人作一个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