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现代佛学名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的学术价值

汤用彤自留学哈佛回国便开始撰写该书,四易其稿,历时近二十载方问世,1938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在长沙印行。在其众多著述之中,《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是影响最为巨大的一部。该书贯彻了汤先生“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为学宗旨,即主张在弘扬民族文化,吸收、融会外来新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建设中国新文化,也体现出其治佛教史所倡导的同情默应、心性体会、广搜精求的理念。该著条理清晰,资料宏富,论述必据事实,故自问世以来,驰誉海内外。举凡研究中国佛教史、佛教哲学史的人莫不视之为瑰宝。以致迄今为止,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料方面,还没有别的著作能够超越它。1937年1月17、18日,胡适在日记中写道:“此书极好。锡予与陈寅恪两君为今日治此学最勤的,又最有成绩的。锡予训练极精,工具也好,方法又细密,故此书为最有权威之作。”“锡予的书极小心,处处注重证据,无证之说虽有理亦不敢用,这是最可效法的态度。”注4贺麟先生在《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一书中写道:“写中国哲学史最感棘手的一段,就是魏晋以来几百年佛学在中国的发展,许多写中国哲学史的人,写到这一时期,都碰到礁石了,然而这一关却被汤用彤先生打通了。”注5国外学者誉为“价值至高的工具与导引”。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既能于宏观处系统全面,又能于微观处细致周密,于当时而言,能够借古喻今,深蕴抗日救国之深情,在另一维度增强了抗战时期的民族自信心。

1.促成中国佛教史学科的建立

晚清以来,研究佛教的学者颇多,有梁启超、胡适、蒋维乔、黄忏华等人。他们的研究特质基本上仍循乾嘉遗风,偏于考证考订佛教史上的一经一典、人文轶事为主,对中国佛教史提供些许片段记忆,总体创见不著。1938年汤用彤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出版,标志着中国佛教史成为一个系统的学科登上学术舞台,并带动了整个魏晋南北朝史乃至中国文化史的学术研究。该书既不偏重教理,亦不偏重教团,却又能切中精髓,侧重思想的推衍发展,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誉。其后,用彤先生尽管对宋元以下佛教只作了提纲挈领的论述,但是先生特别指出,隋唐以前佛教追求发展与创新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加之宗法思想的影响,佛门已非昔日光景,佛法必然由缁衣流入居士与学者之间。循着汤先生的结论,后世治斯学之学者就有了典型的研究范式。《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对之前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史实,逻辑理路以及其后中国佛教的发展趋势均起重要作用。

2.比较、考证的研究方法被后学奉为圭臬

汤用彤留学哈佛期间,深受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影响,系统接受了西方学术思想、研究方法之训练,对中印欧思想均有造诣。研究佛教思想、佛教史,汤先生开风气之先,采取宗教学、比较宗教学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佛教在中国传播、演进以及与本土文化的碰撞融摄过程。不但有纵向比较,也有横向铺陈,范畴、宗派、人物思想轨迹,中外素材均能稔熟掌握运用,因而其结论的得出无不契理契机,极具理论与逻辑力量,每论均以确凿雄辩之史实佐证,又非纯依陈迹之搜讨,以心性体会与佛教文化的精髓同情默应。或能从该现象的政治经济等多维度史实予以说明,或能从平面、立体视角透视思想变迁之内在逻辑,以上均体现于《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一书之中。对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关系、佛教势力消长、佛教传布、佛经传译、重要撰述、高僧学行等均作了翔实严谨的考释,建构出佛教从传入到全盛期的中国佛教史研究框架。在汤用彤佛教史研究范式影响下,我国佛教学界形成了以史学意识为主导的佛教研究特点。

3.确立本土文化主导的文化观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一书体现了汤用彤先生的文化观。他认为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触碰之际,必须适应新的环境而作出改变,由于其本土化的改变,因而更容易被既有文化所吸收。从该书中可见,不论是佛教传入时对道术的攀附,还是魏晋时期的玄佛合流,以及南北朝时期的佛玄交融,都体现了本土文化的主导性、主体性特征,即佛教发展尽管有自身的逻辑,但是本土文化在其中居于决定地位,起决定作用。相对于一些教内学者,汤先生多了更多研究者的客观视角,既不顶礼膜拜佛教,也不曲意回护既有传统,而是以严谨缜密理性科学的态度、宏阔翔实的材料阐明文化交流之中的渐进性、连贯性、发展性以及内在契机的作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既立足于史料的精详缜密总结过去的经验,为思想文化的积淀做出显著贡献,又能立足现实,把握中国文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