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话反说
正话正说,是大家都容易接受的,而正话反说呢?难道就起不到劝说的作用吗?
其实不然。言语表现的技巧是千变万化的,使用哪种技巧应该因人、因事、因环境而定,只要符合逻辑规律尽可随意变换花样。
正话反说有时比正话正说更有力,更能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不信,请看下例!
公元前537年,晋国的韩起、叔向出使楚国。当时,楚国和晋国时和时战,积怨很深。即使有外交往来,也是明争暗斗。
韩起、叔向一行到达楚国后,楚王召集大臣,对他们说:“晋国是我们的仇敌,我时时想着灭其威风。如果这个愿望能够实现,我们何必要考虑其他的事呢?现在,晋国派来的人,都是上卿,上大夫之类的要人,如果我让韩起为我看大门,让叔向为我管理宫室,这样就把晋国羞辱了。行吗?”
众大夫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说话。
大夫苏啓强站出来说:“完全可以。如果我们有防备,为什么不可以呢?羞辱一个普通人,都需要防备他报复,何况羞辱一个国家呢?因为羞辱别人有被报复的危险,所以圣明之王都致力于推行礼仪,不想羞辱别人。例如朝觐聘问时持硅,宴会进见用璋,接见别人不歪靠凭几,吃饭时杯中酒满而不饮,宴请时要增加菜肴,还要备表示友好的礼品,使者入境时要派人到郊外迎接,离开时要馈赠物品,这些都是极高的礼仪形式。如果不讲礼仪,那就得有所防备,我们和晋国在城濮大战,晋国得胜而没有防备楚国,因此他们就在邺地打了败仗。楚国因为邺地大胜没有防备晋国,因此又有了鄢陵的失败。自从鄢陵之战以后,晋国就没有丧失防备,而且对楚国彬彬有礼,以和睦为重,因此楚国不能施行报复,只能讲究和好。现在人家与我们和好,而我们却想羞辱他们,怎能不加防备呢?晋国对我们够友好的,要求他来就来,要求婚姻他们就进奉女子,并派上卿上大夫到我国。如果还要对其加以羞辱,恐怕您真得要加以防备了。韩起的手下能人很多,像赵成、中行吴、魏舒、范鞅、知盈,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叔向的手下也人才济济,像祁午、张超、籍谈、女齐、梁丙、张骼、辅跞、苗贲皇都是有勇有谋,晋国人如果失掉韩起、叔向,定会用他们的愤怒加武勇来报复,以洗刷他们的奇耻大辱。君王要羞辱晋国,把亲善变成怨恨,以违背礼仪招致敌人,而又没有应有的防备,让下臣们以卵击石,前去送命,以满足您的心意,这有什么不行的呢?”
一番话说得楚王满面羞愧,他连说:“是我错了,请不要再说了。”
【简评】
这是巧妙劝服国君的一个典型事例。在口才学中,常常运用 “归谬法”。就是将对方的主张按照他的意向发展,推导出极为荒谬的结果,从而使对方不得不自己承认错误,改变原有的态度。苏啓强的一席话,虽然找不出一个不字,但其反对的态度是不言自明的。楚王也终被说服,不再坚持错误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