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朱公以巧致富
从事政治活动多年,功成身退,还应当做点什么?这是身居高位者一旦下野,便要思考的问题。春秋时期的范蠢在辅佐勾践灭吴后,辞官出走,选择了经商致富的道路,应当说是耐人寻味的故事。
越王勾践为报会稽(今浙江绍兴)灭国之耻,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任用范蠡、文种等贤臣整顿国政,终于转弱为强。于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473年),大举伐吴,大败吴师。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请和,越王勾践不许,遂灭吴,吴王夫差自杀身亡。
范蠡侍奉越王勾践,倍尝艰辛,勤奋努力,为勾践谋划了22年,终于灭掉了吴国。后又向北进兵,渡过淮河,直逼齐、晋,称霸中原,使勾践成为霸主,向中原各国发号施令,范蠡号称上将军。范蠡回国后,认为:盛名之下,难以久居;勾践为人,可以共患难,难以同安乐。便向勾践辞职道:“君主执行自己的命令,臣子实行自己的意愿。”随后即收拾细软财物,与其亲信随从乘船而去。范蠡浮海到了齐国,改名换姓,自称“鸱夷子皮”,耕种于海边,不辞辛苦,发奋努力,父子二人苦心经营,不久,便赢得了数十万财产。齐君闻听他才智双全,就拜他为相国。范蠡喟然长叹道:“居家可以赢得千金财产,做官可以做到卿相,一个布衣平民能够如此,可算是到达顶点了。然而‘久受尊名,不祥’。”便归还了相印,将他的全部家财,散发给好友及乡亲,带着贵重的财宝,悄悄离开,到了陶邑(今山东定陶县西北),自称为“朱公”。范蠡居陶,回想起贤臣计然为越王勾践制订的七条治国方略,即:“平价售粮,调整其他物价,使市场供应和关卡税收都不缺乏;积贮货物,务求质高、完好、牢固,不要有滞销的弊病;以物相贸易,勿留腐败易蚀之货,不要冒险囤居以待涨价;研究物品的盈与缺,就会了解物品贵或贱的原因;物品贵到极点则反贱,贱到极点则反贵;物品须乘极贵时售出,视如粪土而不惜;物品降到极贱时须及时买进,视如珠玉而惜之;务使财货钱币流通如流水。”思之良久,喟然长叹道:“计然的富国之策有七条,越王勾践仅用了其中五条就使国家富强,实现了报仇雪耻的愿望。既然施之于国行而有效,那么,以此来治家也应同样有效,如今我要以此来治家。”
范蠡认为陶邑是天下的交易中心,各国的货物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交流货物是极为便利的。他便囤积居奇,贱入贵出,此卖彼进,运用智巧经商发财,而不靠出卖人力经营’。由于贸易有方,不久,便积累家财钜万,富溢天下。范蠡年老后,其子孙承其业,又使家财增之无数。以致人们每当谈论发家治富的富翁时,都盛誉“陶朱公”。
范蠡功成身退,隐姓埋名,先治理产业,后转卖经商,随机应变,遂成天下豪富,其人其智,非比寻常。故每到一处,定能有所作为。太史公曾道:“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富无经业,财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大意是说:发家致富,人们生来就喜欢,用不着学习都会去追求。但富贵非长久地属于某人,贤能之人方可致富,愚蠢之人非但不能致富,反会败家失财。范蠡便是太史公所说的致富能者。
【简评】
致富是需要能力的,一般说来,有五种力量可供选择,就是气力、智力、权力、势力、财力。这五种力量可以搭配,也可以交换,但必须因人而异,从实际出发。
范蠡在越国高居相位,不做官,凭势力在越国一定不乏赚钱的条件。不过他看出勾践兔死狗烹的用心,不能在越国再住下去,只好转向齐国,靠气力积累家产,并且赢得相国职位。不过他想靠权势积累起来的财富往往要受政治风浪的威胁,于是宁可到陶邑去做隐姓埋名的工作,凭智力和财力来致富。他因此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