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亲子关系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给孩子的巴掌,同样也打在妈妈脸上

对于每位父母而言,孩子都是需要呵护的宝贝,而父母也会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生活条件。但是由于经验、阅历、思维等各方面的不同,孩子与父母之间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各样的摩擦,当孩子一次次地挑战着父母的底线时,终于有一次,父母就会爆发,忍无可忍地对孩子进行体罚或者打骂。而在孩子未进入青春期之前,这种情况更容易发生在孩子与妈妈之间。

我和5岁的儿子小成之间经常“爆发战争”。

记得一天中午,我正在忙工作上的事情,小成过来说要出去玩,我就好言好语地和他商量:“等妈妈忙完就带你去好吗?就五分钟,小成听话。”

谁知,我话音刚落,小成瞬间就撅起了小嘴,一屁股坐在地上,两条腿还不停地搓来搓去:“我不要,我就要现在出去……”

我深吸了一口气说道:“就一会儿,好吗?等妈妈忙完这一点就可以带你出去了。”

可小成依旧不依不饶:“我不要,我就是不要,妈妈坏,妈妈不好……”

正在这时,孩子的奶奶来了,看到这般情景,就问小成怎么了。不问倒好,这一问立马勾起了小成的“任性斗魂”,他一边哇哇大哭,一边在地上打起滚来,嘴上还叫嚷着:“妈妈对我不好,老是凶我,还不带我出去玩!”

我一看这架势,火气“蹭”地一下就上来了,我让婆婆先别管,然后提溜着儿子进了卧室,关上了门,冲着他屁股狠狠打了两下,打完之后,儿子哭声小了,但哽咽更厉害了,一抽一抽的声音,似乎包含了很多委屈。

听到这样的哭声,我瞬间后悔起来,他才5岁啊,还这么小,我怎么能对他下这么狠的手,而且这也不是第一次了,每次都说要控制自己,但每次都是那么冲动。想到这,我轻轻地摸了摸儿子的头,把他抱起来搂进了怀里,本以为儿子会拒绝,谁知道他却紧紧搂住了我的脖子,那一刻,我心中的悔意又重了几分,发誓一定要改掉冲动打孩子的毛病。

可到底应该怎么改呢?

案例中小成妈妈的感受以及她所面临的难题也是很多妈妈共有的,不打能把人气死,但打了,却又是“打在孩子身,疼在妈妈心”。很多时候,妈妈在迫不得已或者气头上打了孩子,待情绪平复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无尽的后悔和心疼,给孩子的巴掌也同样打在妈妈的身上,并且这疼痛的感觉还要强烈上几十倍。

但是,不管在什么情景下,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打骂”或者“体罚”对于孩子来说,都是非常不好的回忆,有时候甚至可能对孩子的性格甚至未来产生影响。

一份研究报告在对1000多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得出这样的结论,父母对孩子的暴力(主要指肢体攻击)尽管在短时间内可以纠正其不正确的行为,但是也有可能造成不利影响,包括:

1.在人际交往、心理方面出现障碍,如脾气暴躁、交际恐惧、抑郁等;

2.增加反社会和暴力行为,如在家里与父母对着干,不遵守校规校纪,随意破坏物品,和他人打架、偷盗等;

3.即使在控制了孩子反社会行为、母亲的教育、孩子性别、家里孩子数量等因素的情况下,父母的暴力对孩子的成绩依然有阻碍作用。此外,研究还表明,暴力很有可能会形成代际传递(即指某种精神、特质、条件、因素等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如贫困代际传递就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因素、条件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重复贫困的境遇。),夫妻间的暴力为孩子向父母施暴,尤其是向母亲施暴树立了“榜样”。

给孩子的巴掌如果仅仅让妈妈自责或者后悔倒也不算什么大事,但若以让孩子出现不端的品行、扭曲的人格、暴力的性格为代价,妈妈将来承受的痛苦和伤害将更是无法预计的。

那么,妈妈们究竟怎么做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做到不随意打骂和体罚孩子,以及在肢体攻击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如何减轻其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呢?

我们要做到不将因工作或者生活其他方面产生的不良情绪带到亲子教育和相处中来,当你极度烦闷不快时,不要靠近孩子,不要和孩子交流,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让家庭中的其他长辈带孩子远离你的视线。当孩子任性调皮不听话时,不妨用拥抱代替打骂。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6岁的桃子多了一个非常不好的毛病,经常无缘无故地打人。一天,桃子的小姨来看她,两人在沙发上玩得不亦乐乎,突然桃子站起来往小姨的胳膊上打了一拳。小姨以为桃子在跟他玩,就说道:“桃子打了小姨,小姨也要打桃子。”说完,轻轻地在桃子手上拍了一下,这一下却“激怒”了桃子,桃子爬到小姨身上又是抓又是咬。

吃过晚饭,我让桃子乖乖坐好,然后很严肃地告诉她:“你打人是不对的,妈妈不喜欢你这样。”结果,桃子一边委屈地噘着嘴,马上要哭的样子,一边竟然冲着我挥拳头。此后,我发现,我越是呵斥她,她越是爱打人。

直到有一次,桃子在打我后我轻轻地抓住了她的小胳膊,然后把她揽在怀里安慰她。桃子突然大哭起来,但慢慢地又安静了下来,那一段时间我一直坚持这么做,后来桃子就很少再打人了。

当孩子一次次挑战你的底线,让你忍不住发火打他时,使用“注意力转移法”,在心里默数三个数,或者转身出去、关上房门,拉开与孩子的物理距离。当然,待你心情平复后,孩子的教育和自身的反省都要及时进行。

当然,情绪是很难控制的,一些时候,妈妈们即使有意识地去压下心中的火气,但还是会被坏情绪打败,忍不住出手打了孩子。如果你出手打了孩子,无论孩子多小,也不要认为他不会记住你的行为,他所记忆和感受的要比你想象的深刻得多。

我一直以“讲道理的妈妈”自居,自诩从没有打过孩子,一天晚上我跟儿子聊到了这个话题。

儿子有些委屈地说道:“妈妈,你打过我,你不记得了?”

我:“不可能啊,我一直都很讲道理的。”

儿子:“真的,就在我四岁的时候。”

我:“四岁?你那么小,怎么可能有印象?”

儿子:“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没有听你的话,你很生气地在我屁股上打了一下,然后我就哭了。”

我:“那妈妈现在跟你道歉,你能原谅我吗?”

儿子笑嘻嘻地点了点头。

可见,孩子对“打”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当这种行为已经发生时,如何安抚孩子就成了重中之重。

第一,一定要向孩子解释你打他的原因,让他明白你不是无缘无故地把他当成出气筒,如果孩子不明缘由,只知道妈妈很生气,所以打我了,他就可能形成“只要我不高兴,就可以打别人”的思维模式。

第二,要懂得示弱,把孩子当成你的依靠,向他展现你的脆弱和无助,不要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很多孩子在年龄极小的时候都会有“保护妈妈”的想法。当妈妈以弱者的姿态和孩子进行交流时,孩子会把自己摆在“小大人”的位置,认为自己要比妈妈更坚强,进而也会更容易释怀。

孩子确实在很多时候会激起父母的愤怒:他顶嘴时,他发脾气时,他胡搅蛮缠时,他淘气任性时。他让你有千百种的理由打骂他,但是,如果你能站在他的角度,就会发现,他发脾气,是因为他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不讲道理,是因为在他的认知里并没有“道理的标杆”;他会大哭大闹,是因为他觉得没有人理解自己……他所控制不住的、认知不到的、受困的,正是需要妈妈帮助他控制的、认知的、解困的。

如果妈妈选择的是“暴力”的方式,孩子不仅得不到帮助,还会受到伤害,并且在这样的场景中,“暴力”的方式具有上瘾性,换言之,如果妈妈第一次使用了暴力去教孩子道理,此后再遇到类似的状况,她所想到的最佳解决方式就是打和骂。

不过,妈妈们也别把“打骂和体罚孩子”这种行为妖魔化,实际上,“棍棒教育”并没有过时,而是在与时俱进。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棍棒教育”仍旧是可靠的方式。

比如,此前网络上出现的“孩子高空扔花盆,差点砸伤人”“小外甥故意推怀孕的阿姨,让对方险流产”等事件,家长们的做法无一例外都是“暴打一顿”,好让孩子深刻地记住教训。

当然,在打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他为什么会挨打,为什么需要动用打来针对他?以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再次挨打?我们反对的是没有规则的、盲目的、以成年人泄愤为目的的打,而不是正向的、积极的、有价值、有意义的打。

教育家唐·艾里姆说,掌握好责骂与训斥的方法与技巧,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与效果。不当的责罚,不知不觉中会伤害孩子。

总之,孩子不能轻易打,但也不是不能打,打的时候一定要遵循“罚必有法,罚不可辱,法必周知,法必有理”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