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沟通心理学(完全图解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孩子为什么任性,你了解吗

“我的女儿小远今年刚满4岁,聪明可爱。因为我们工作很忙,长期由爷爷奶奶带,但我们每天都抽时间过去和她玩。因为她小时候没吃过母乳,身体多病,所以爷爷奶奶对她照顾得很周到,总是担心她生病。女儿2岁就上了幼儿园,学习能力不错,就是性格上比较任性,有点我行我素,如上公开课,老师点她发言,其实她会,但就是不配合,还跟我们说,不想让这么多不认识的人听她念课文,听老师说平时点她发言蛮配合的,学习效果也不错。每个新学期开学,小远总是要哭几次,不过我们走后,她上课做游戏都很积极,也很喜欢上幼儿园。

“这个暑假,她进步蛮大,喜欢学习生字,玩玩具也有耐心,但是性格更加任性,有时可以说固执,如看电视时有哪个节目上的字她不认识,而家里人又没有及时告诉她,她就开始吵闹,吵得很厉害,我们每次都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让她安静下来,次数多了真是觉得累。跟她说过多次道理,幼儿园的小朋友不认识字是很正常的,可当时答应得蛮好,过后又是一样着急和吵闹。到底怎么办才能让她别这样任性了?”

所谓任性,是指一个人不顾客观环境和条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听从别人的劝告和阻拦,任着性子来。其实,我们发现,故事中这位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任性是无理取闹,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孩子缠着家长及时告诉自己生字是好学的表现,在公开课上不想让不认识的人听自己念课文,是对个性的追求。也许父母看到的是:孩子任性就是不懂事,却忽略了孩子任性背后的心理需求。

其实,生活中,一些父母经常忽略这一点,当孩子因为自己的某个要求没有满足哭闹不止时,父母常常把这种任性归咎于太娇惯。这是错误的。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心理需求的表现。他表示,随着生理发育,孩子接受到的事物越来越多,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不可能像成人一样全面,也不能对事物进行细致的分析,只能凭自己的感官去触碰,凭自己的兴趣去参与,尽管我们成人深知这样并不科学,但孩子就是孩子,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实际上,这种情绪和兴趣,就是孩子很想接触更多新事物的心理需求。对自己的心理需求,他们通常会以任性的方式表达出来。

杰克已经4岁了,一天,他的表姐来他家玩的时候带来一个新闪着灯的玩具。等表姐走后,杰克便开始纠缠妈妈,非要妈妈也给自己买一个一模一样的玩具,但那时候已经夜里8点多了,他所住的小区离市区很远,该玩具只有在市中心某大型超市才有得卖,也没有去市区的车了,妈妈就告诉杰克今天暂时不买,但杰克不依不饶,哭闹了一整夜。

这件事表面看起来是杰克任性,无理取闹。可他的妈妈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她认为杰克非要那个玩具,是因为别人也有,纯粹是胡闹。而她忘记的是,杰克只是对那玩具上一直闪着的灯感兴趣,如果自己也拥有一个的话,就能好好研究了。这就是一种好奇的心理需求。当他的这一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就与妈妈作对,无奈中只得以哭来抗议。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

所以,这个故事中,如果杰克的妈妈看到了孩子的这一心理,表扬杰克想弄清那玩具为何闪亮是爱动脑筋和非常聪明的表现,再讲出今晚不可获得这玩具的道理,并承诺明天将与他共同研究玩具为何闪亮,可能孩子的情绪会好得多。至少,他在心理上会感到母亲对他在“闪亮”问题上的认可。

总之,作为父母,我们要明白,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幼儿,一切事物都想去触摸,去查看,都想弄个明白,这原本是好事。但是,这种“亲力亲为”的心理,往往会通过成人不认同的方式——任性表达出来。当然,对于孩子的任性行为,我们既不可包办代替,也不可断然拒绝。否则,孩子的任性就会越来越严重。这种任性,实质上是一种与家长对抗的逆反心理,其根源就在于家长没有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