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逃避社交冲突真的因为孩子胆小懦弱吗?
当3岁的孩子踏入幼儿园这个小社会后,许多家长会认为他们更愿意接触小伙伴,更喜欢集体游戏,更擅长跟同伴解决问题。的确,有不少孩子是如此,但是有一部分孩子还是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敢反抗他人的意愿和观点,不敢直面社交冲突……一味以“我只想一个人玩”来作为自我安慰剂。
对于逃避社交冲突的孩子,家长会有什么想法呢?是不是会认为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很胆小懦弱,担忧这样发展下去孩子会成为“弱者”或者“受气包”,无法适应正常的社交生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孩子需要客观的评价
事实上,受到遗传状况、家族基因、家庭环境、后天教育、身体健康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孩子的心理和个性发展差异非常大,他们在社交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感,而这种情绪体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很普遍的。不同孩子跟同龄孩子相比,他们对冲突的逃避程度也是千差万别的。
现时的科学报告,告诉我们孩子社交能力变化和规律的一致性,但这个“一致性”的时间和水平并非都具有高度的普适性,孩子跟不上“平均线”并不代表他们“拖后腿”或者永远发展不起来,而是有些人发展得快,有些人发展得慢,有些在这方面表现为“长板”,有些表现为“短板”。
家长需要理性地审视和反思每个孩子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给予机会和时间,让孩子成长、经历、沉淀,为之后展现出后劲而做准备,这样比起那些毫无意义的施压、悔疚、忧虑,更能决定孩子将来与社会的关系。现在,我邀请家长联想一个现象。
当孩子会爬行时,我们跟朋友们相约,在户外铺个干净的垫子一起晒太阳,孩子们在自己妈妈跟前自由玩耍。如果在垫子的角落放一个大家都没见过的玩具,孩子们就会对其产生兴趣,琢磨是留在妈妈身边好,还是大胆往前爬探索新玩具好。有些勇气可嘉的孩子会疯狂地爬过去,一把抓住玩具,有些孩子则会花很长的时间考虑,比前者迟疑、踌躇、紧张,但最后在妈妈的陪伴或鼓励下也同样会去接触新玩具。
同样道理,有些孩子在社交中不会“挺身而出”“迎头而上”,而是会花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力气去寻求自己的位置,就像一部部细致精确的侦察机,能很好地识别他人的各种异常和动态,一旦有丝毫转变,便会洞幽微察、绞尽脑汁。甚至,“知难而退”的孩子很有可能是在保全自己的实力,深思熟虑,为日后在解决冲突上“逆袭”做好铺垫。
这时,如果家长能够作出客观评价,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帮助侦察顺畅自然地运行,那么孩子在社交上往往能更快速地成长;如果家长短浅地“嫌弃”孩子裹足不前,给孩子贴上胆小懦弱的标签,那么孩子的社交则会永远如死水一般。孩子在社交中的弱小是从童年开始的,强大也是从童年开始的,这跟家长给予孩子存储的心理能量多少有关。就像罗森塔尔效应那样,成人对孩子的期望、暗示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最终孩子是会按照我们所设想的“成长蓝图”来发展的。
孩子需要走出怪圈
通过以上的分析,虽然家长们了解到逃避社交冲突的孩子并不是什么胆小懦弱,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放任孩子在逃避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而是应该在此基础上更有技巧地鼓励孩子勇敢面对与解决社交问题。
逃避社交冲突有可能是个“定时炸弹”——无论冲突是爆发式的打斗还是小意思的赌气,对于逃避的孩子来说,都会感到无比痛苦、消极,他们会下意识地过度自我保护,启动防御机制来疏远一个又一个群体。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孑然一身”“遁世离群”才能保存自我价值,减轻或避免直面冲突时的焦虑情绪,就像把自己藏进了潜水钟一样,不再害怕他人的入侵和破坏。
但事实上,孩子越是以逃避社交冲突来力求“自保”,就越容易“上瘾”,这种依赖性会让孩子失去身边朋友的支持,日后就越容易成为被他人控制或攻击的目标,这样反倒增加了孩子自身的悔恨和自卑,问题变得更加严峻,发生社交冲突的频率就越高,从而形成让人难以克服的恶性循环。
表面上,逃避冲突的孩子会担忧对方的愤怒,但本质上他们更加担忧自己的愤怒。因为愤怒往往是带着被激活的创伤体验,是对支离破碎的过往复盘。孩子可能曾经以某种方式表示“爸爸妈妈,你们是不对的”,而家长多次压抑、制止、不接纳、不理睬,那么孩子的对抗性只能在封锁之下掩埋起来。长期如此,孩子意识到家长是不能接受自己表达对抗的,是一种不当的行为,而且这样也不能保护自己。因此,孩子在冲突中特别忧虑自己会显露对抗,尤其是从心里升腾出来的愤怒,便习惯以一种逆来顺受、退避三舍、孤独无援的状态示人,逐渐成了没有自我的“老好人”“乖孩子”。那些肆无忌惮地爆发愤怒的孩子就会瞄准这类孩子攻击,因为从气场上双方是互补的,逃避社交冲突的孩子自然就成了对方的发泄工具,随之也会有更多矛盾围着自己转。
一般来说,我们很容易理解那些曾经溺水的人多么害怕水,但很难理解一个曾经被无视愤怒的孩子是多么害怕展现自己的愤怒,即使是一丁点的锋芒都会让他无所适从。
所以,家长需要看清楚真相,开一剂让孩子能掌控自己社交人生的心理处方,在“定时炸弹”爆发之前,帮助他们找到每段关系里既维持亲密又不压抑对抗性的方式,要知道,这些帮助都必定是由孩子最亲密的人,也就是父母的心灵能量所衍化出来的。
家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