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生理溯源:大脑处于发育高峰,却未懂跟身体说不
孩子跟同伴发生冲突,而且屡教不改,家长自然会捉襟见肘、头疼尴尬,同时这也是幼儿园老师每天都要面临的大挑战。成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也难以减少孩子间的冲突事件,这并不一定是方法不对,而是因为儿童本来就不能满足认知、控制和解决冲突的各种条件。
为了进一步解释这一点,下面我们从孩子的生理发展角度来展开说明。
羽翼未丰的上层脑
根据美国著名积极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医学博士丹尼尔·西格尔和儿童与青少年心理治疗师、知名育儿专家蒂娜·佩恩·布赖森对脑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她们给了这样的答案:
人的大脑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大脑负责与生俱来的反应和冲动,如打斗和躲避;负责强烈的情感,如愤怒和恐惧。而上层大脑就完全不一样了,它非常复杂,控制着重要的高级分析思维功能,如决策、情绪控制、认知、道德等。
下层大脑在孩子出生时就十分发达,而上层大脑还未发育成熟。当人类处于二十几岁时,上层大脑才完全发育成熟。所以对于儿童来说,下层大脑较本能的、原始的、不受控制的行为特征最具影响力。
有了这个生理认识的基础后,我们就能明白:
辉辉眼看女孩要挤进人满了的娃娃屋,愤怒地推她,这是他的下层大脑起了主要作用,上层大脑的作用微乎其微。因为冲动的下层大脑已经受到了强烈的能量冲击,使他无法保持心平气和,只给上层大脑留了—点点能量。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经常会期待他们能够冷静理性、善解人意、积极调节负面情绪、三思而后行、按部就班执行正确的决定……其实这些都是异想天开,因为这些都需要依靠发达的上层大脑来实现。
当家做主的右脑
这也是来自丹尼尔·西格尔和蒂娜·佩恩·布赖森的分析。
大脑模式分为“左脑模式”和“右脑模式”。
左脑主导秩序、逻辑、语言,是细节性的;而右脑主导情感、情绪、感受,是整体性的,它发送并接收信号,包括面部表情、眼神、语气、姿势、手势等,使我们能正常沟通。
处于3~7岁的孩子,右脑发挥着主要作用。孩子还没有掌握用逻辑和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他们对责任心、认同感、同理心只停留在浅显的层面上,除非家长非常有技巧地提前促进孩子左脑运行。所以,他们往往容易被情绪和情感控制。
现在我们返回案例并了解到,当辉辉决定要用暴力来解决问题时,他的行为主要是靠情绪化的右脑支配的,并没有和逻辑化的左脑协调运作起来,因此在成人看来无法接受。
归纳丹尼尔·西格尔和蒂娜·佩恩·布赖森所说的上下脑、左右脑的知识点,我们可以获知:正因为左右脑、上下脑的分工和发育时间不同,儿童很容易被困在下层脑和右脑中,缺乏上层大脑和左脑的指导。所以,孩子容易大发雷霆、跟同伴发生冲突、缺乏共情和自我理解能力,这正是他们自身生理条件制约的一种体现。
别具一格的冲突大脑
除了上下脑、左右脑的原因,我们再深入分析擅用“拳头”来解决问题的孩子,“罪魁”究竟是什么?
曾经有心理学家对那些高频率引发大冲突的孩子的脑部影像作研究,发现了这类孩子的脑部结构与安静听话的孩子的脑部结构有着明显不同,但是随着成人教育方式的改变,这种结构区别又会随之消减。
在研究过程中,心理学家让孩子们观看一些让人产生同情心的视频,结果是:从表情和行为上看,一部分经常引发大冲突的孩子比起安静听话的孩子对值得同情的事件更不敏感、更少感触,而另一部分经常引发大冲突的孩子比起安静听话的孩子对值得同情的事件要敏感得多、感触更深;从脑部影像上看,这些经常引发大冲突的孩子和安静听话的孩子后脑部变化存在差异。
心理学家推断:对值得同情的事件不敏感、感触不深的孩子,很难理解某些行为对他人的伤害,也不能感受到别人的情感和痛苦,所以他们很容易引发冲突;对值得同情的事件过分敏感、过分感触的孩子,会对某些小事反应过激,爱把芝麻绿豆看作事关重大,容易把他人设想为佛口蛇心、心怀不轨,自己受害极深,所以倾向通过冲突来“解恨”。
现在,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辉辉是个经常在集体中发起冲突的孩子,那么我们可能会认为,这是跟他自身别具一格的冲突大脑有关。所以,家长缺乏理解,或者采用过激、严格的控制手段来对待孩子,不仅不能改变孩子,而且协助了冲突大脑的无限度发展。
与日俱增的突触连接
早有科学研究表明,婴儿在出生时,大约有50万亿个突触连接,相当于成年人的1/10;孩子3岁时,突触连接的数目为1000万亿个,大致是成人的2倍;到了14岁,孩子的突触连接数目和成人大致相当。
在早期,孩子的每次新鲜体验都会刺激脑内突触连接数目的增加,当经验越来越丰富时,脑部就会以突触筛选来塑造自身。突触被使用的机会越多,就越有可能被永久保留,而那些不被经常使用的突触通常会枯萎或死亡。
要知道,当处于突触连接最大量的时期,孩子也是作出反应最多、最强、最高效的时期。
拥有大量突触连接的儿童,当碰到一些外界的细微变化或异常状态时,会容易接受和对此敏感,孩子的语言、肢体、表情等都会迅速接收命令并工作起来。这就是我们老百姓经常说的“小孩嘛,都是调皮捣蛋的”“小孩总是精力充沛、好动、活跃”。
我们会发现,如果孩子拥有的突触连接越多,他们受到刺激的突触连接范围就会越大,语言、肢体、表情等反应就会越快,越强烈。例如,在人际关系里,一个突触连接发展得又快又多的孩子,一旦感觉到环境让人不舒服、对方不理解、大伙有异常,就会比拥有突触连接少的孩子说出更多成人出乎意料的话,做出更多不可理喻的肢体动作,展现出更多让人难以接受的表情等。
从这个角度来看,冲突并不真的是什么坏事,只能证明孩子对外界挑战拥有快速而灵活的应变,大脑中的突触连接发展良好,潜能得到大量的刺激。
然而,无论在早期引发冲突多或少,其实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他们都不再说那么多话,不再有过多的肢体动作,脸部表情也不再多样,这是因为部分突触连接遭到淘汰,他们对外部刺激不再容易接收和敏感。这就是我们老百姓经常说的“孩子大了,成熟安静起来了”。
说到这里,也许家长们会鼻子一酸,倒是珍惜孩子这段顽皮又不可逆的时光了。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从孩子身体的角度进一步了解他们人际交往和社会性发展的生理本质,这些都有助于家长对孩子施以正向的引导和积极的教育,奠定儿童人格诸多方面的发展基础。
家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