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著作为谁而写?
《谈话疗法》一书是为任何一个想要了解种类繁多的当代心理治疗方法的历史、文化和思想渊源的人而写的。本书亦适宜那些旨在探讨文化、历史、心理治疗与新式“疗法”之间关系的本科或硕士心理学课程。我在为那些对临床和应用心理学感兴趣的心理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准备的精品课程中,在关于心理治疗的跨文化观察的课程中,以及在一个关于人类变化进程的研究研讨会上,都使用这本书。我相信,对心理学和心理治疗有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谈话疗法》是一本通俗易懂、读起来令人轻松愉快的教科书。
我希望更多的优秀学生和普通读者将这本书与大量重要文献选萃配合起来阅读。那些文献的大部分不但写得好,而且在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此外,正如保罗·利科(Paul Ricoeur,1977/1992)所指出的那样,心理治疗文献的任何一个方面几乎都只有在更广阔的语境中才能被验证无误,这种语境即特定理论家“对网络整体的清晰表述:[病例]、理论、解释学、治疗学和叙述法”(p.361)。
《谈话疗法》一书的宗旨不是讲授心理治疗步骤的技术细节。我估计,大量的文献已经被投入到了治疗学理论的应用中,然而,从来没有人单靠书本就能真正地学会如何做心理治疗。在本书中,单个的理论——尤其是在讲到弗洛伊德、荣格、罗杰斯及那些行为主义者的时候——没有像许多讲师所期待的心理学教科书那样被具体地展开讨论。我对此问题的一贯态度是:在必要的时候,理论方面的细节可以由个别讲师教授。我的经验告诉我:让学生看到相互争鸣的理论之间的联系与矛盾,要比让他们获得个别理论中的具体操作技巧更有价值。我的学生们似乎更喜欢那些始终具有挑战性、能够发挥他们个人聪明才智并且不需要大量记忆的教科书。
持有折中主义世界观的讲师应该会格外地欣赏《谈话疗法》。当我使用这份材料的时候,我为其中的每一种方法的真知灼见而折服。它激发了我的热情,以至于我从来没有为其中所含的大量矛盾担忧过。本学期我在课堂内外的讨论中常被问道:“你真正相信的是什么?”我认为:我相信一切我所说的东西。我能够欣赏每一种方法,但是我希望我刚刚所说的一切在上下文中言之成理。除此之外,太多目光短浅的人所谓的“一致性”是愚蠢而畸形的。
在第七章中,读者将看到我治疗“卢克”的案例——他是一个痛苦、烦恼、企图自杀的本科生。他深远地影响了我对精神分析基本原理的教学及应用的看法。但在第二十章中,我从佛教禅宗的角度出发解释了一个过去的受辅者“薇薇安”的悲惨生活——她经受了多年乱伦的性虐待。对我而言,这两种解释是同等地有根据的,而且我同等地“相信”它们。不过,读者很可能倾向于运用心理动力学来解释第二十章中所提到的薇薇安的生活和命运,或者运用禅宗来解释第七章中提到的小伙子卢克的困境。为了更好地欣赏这本书(事实上是为容忍它拒绝回答“你真正相信的是什么”的问题),也许我们有必要同意(或者至少接收这种可能性)乔治·莱科夫(George Lakoff,1987)的主张:我们仅是凡人,因此并不存在全知的“上帝看待世界的眼光——那理解是非的唯一正确的方式”(p.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