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话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兵不在多而在精。”“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同样,话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说出一句算一句,句句都能说到点子上,那才叫会说话。满嘴胡言,词不达意,恐怕说得再多,也无济于事,反而让人生厌。
1.惊人一语,胜似千言
无论我们在什么地方,也无论所面对的人是谁,在说话时都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话不在多,全在点子上”。一个语言精练、说话言简意赅的人,不仅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体现出自己的能力,也容易受人欢迎;而一个总是喋喋不休、说半天别人也不知道他要说什么的人,则往往“说多错多”,招人反感。
俗语说:兵不在多而在精。说话也应以“精”为好。现代社交研究人员认为,在不少场合,多数交谈的问题不是出于那些讲话太少的人,而是那些讲话太多的人。凡是让人厌烦的人几乎都是喋喋不休、不知道在适当的时候闭嘴的人。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那些看起来好像言语迟钝的人,往往却是真正有智慧、会说话的人。
善于讲话的人常常惜语如金。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纪念碑揭幕典礼上的讲话只有552个字;美国开国元勋、首任总统华盛顿的就职演说只有135个字;林肯总统在葛底斯堡国家烈士公墓落成典礼上的著名演说只有10句话,从上台到下台不到3分钟,他的演讲词被当作“典范”铸成金字,珍藏于牛津大学。
说话简洁向来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墨子闲话》中记下这样一个故事:
子禽有一次问他的老师墨子:“多言有好处吗?”
墨子回答说:“青蛙日夜都在鸣叫,弄得口干舌燥,却不为人们所爱听。而晨鸡黎明按时啼,天下都被叫醒了!多言有什么好处?”
事实确是如此。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更需要简洁、准确、明晰的言谈。那些拖泥带水、庞杂冗长的空话、套话,非常惹人讨厌。所以,在不该开口的时候,我们要做到适当地保持缄默;在该说话的时候,则要注意所说的内容、意义、措辞、声音和姿势,并注意到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无论是探讨学问、生意谈判,还是交际应酬、娱乐消遣,都要尽量使自己说出的话重点突出、具体而生动。
讲短话也是学问。被誉为“典范”的林肯的那10句演说词,与他一接到邀请就开始做认真准备有关。无论是在工作间隙,还是在休息时间,他都在构思。他的办公室里随时放着一张纸片,想到一点什么就马上记上去。直到讲演前一天晚上,他还在认真做讲演之前的准备工作。
德国里登乃尔著的《自由演讲的技巧》一书中指出:“听众在45分钟的演讲中,在前15分钟内获得较多的信息,而之后的30分钟则不够专注。”因此,为了吸引听众的注意,演讲人必须努力把讲稿准备得精练些,尽量在前15分钟内完事。
有人问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您准备一份10分钟的演讲,得花多少时间?”威尔逊回答:“两个星期。”
“准备一份一小时的讲稿呢?”
“一个星期。”
“两小时的讲稿呢?”
“不用准备,马上就可以讲。”
道理很简单,演讲时间越长,演讲人压缩演讲内容的任务越轻,自然所需准备的时间就少了。反之,演讲时间越短,演讲人越得努力压缩文字,力求尽快将主要内容无一遗漏而又清晰地传达给听众,这当然是要多花时间、大伤脑筋了。
“惊人一语,胜似千言。”但得到这“惊人一语”所需要的工夫,并不亚于千言。把话讲短,也并非易事,我们需要勤学苦练才行。
2.言约而旨丰
西方有一句谚语:“别让丛生的杂草掩盖了你要种的鲜花。”莎士比亚也说过:“简洁的语言是智慧的灵魂,冗长的语言则是肤浅的藻饰。”口头表达与文章写作一样,讲求“意则期多,言唯求少”,真正做到“言约而旨丰”。
简洁精练的语言常常比繁杂冗长的话更吸引人。它体现出说话人分析问题的快捷和深刻,是其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高超的体现;它能使听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有用信息,有助于博得对方的好感;它是说话人果敢、决断性格的表现。相反,那种说话哕唆、找不到重点的人,常常让人反感,给人一种能力低下的感觉。
一个领导在检查前几天的工作情况时,有一个下属这样说话,领导会是什么感觉?
职员:“前几天我重病在床。”
领导:“什么,你没去那家公司?”
职员:“后来,我托小王去办。”
领导:“他做得如何?”
职员:“他由于有事外出。”
领导:“还是没办……”
职员:“不,我强撑病体,去那家公司,见到了经理。”
领导:“快说呀,怎么了?”
职员:“他不愿接受我们的条件。”
领导:“啊!”
职员:“但是……”
领导:“滚出去!”
能把话说到点子上的人,都具有简洁精练的语言风格,他们能以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出尽可能多的内容,没有废话,没有辞藻堆砌,没有不必要的词语重复和拐弯抹角。
这一语言风格也是时代风貌的反映,现代社会节奏快、时间观念强,说话简洁会给人一种生气勃勃的现代人的感觉,尤其为人推崇。所以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的简洁精练的言语风格。
说话时要做到简洁精练,必须注意:
第一,要加强思维条理性、精密性的训练。言语絮繁,主要是由于思维缺乏条理性、精密性的缘故。思维模糊不清,没有形成完整的认识,当然也就难以用简明的言辞表达清楚了。
第二,要抓住要点,突出中心。口头表达最忌离题胡扯,不着边际。它也和写文章一样,应该主题明确,紧扣中心,不枝不蔓,不乱不散,主题应像一根红线贯穿于讲话的始终。
第三,要抓住关键信息的焦点,也就是抓住问题的要害,舍弃那些非本质的细枝末节,以短小精悍、要言不烦取胜,真正体现出“简洁”与“精练”。
第四,要言之有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何者为主,何者为次,前后内容如何衔接、呼应,在说话前要有通盘的考虑,做到条理分明,次序井然,形成严谨细密、首尾相应的结构。
第五,要反复推敲,删繁就简,精益求精,“言”半而功倍。尽量杜绝使用“说不定”“差不多”“大概”“或者”“可能”等模棱两可的词语,也不要在说话时乱加修饰语,或说些不合逻辑、令人费解的话。
第六,要长话短说,多用短句,避免唠叨哕唆和不必要的重复,尤其是要下决心克服“嗯”“啊”“这个”“那个”“对不对”“是不是”“你懂吗”“你得了吧”等口头禅,就像冶炼钢铁时清除废渣一样,以保持语言简洁、健康、规范。
3.表达清楚,避免误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事情:自己本来要说的是这个意思,对方却理解成另外一种意思。发生这种事的原因,虽然也有对方理解能力有限的可能,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因为自己表达得不是很清楚,或者说,没有把话说到点子上。
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话不被别人误解呢?
(1)不要随意省略主语。从现代语法来看,在一些特殊的语境中,是可以省略主语的。但这必须是在交谈双方都明白的基础上,否则随意省略主语,容易造成误解。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在一家商店,一个男青年正在急急忙忙地挑选帽子,售货员拿了一顶给他。他试了试说:
“大,大。”
售货员一连给他换了四五种型号的帽子,他都嚷着:
“大,大。”
售货员仔细一看,生气了:
“分明是小,你为什么还说大?”
这青年委屈地说:
“头,我说的是头大。”
售货员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旁边的顾客“扑哧”一声笑了。
造成这种狼狈结局的原因就是这位男青年省略了他陈述的主语:头。
(2)注意同音词的使用。同音词就是语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由于口语表达脱离了字形,所以同音词用得不当,就很容易产生误解。比如“期终考试”就容易误解为“期中考试”,所以在这时不如把“期终”改为“期末”,就不会造成误解了。
(3)少用文言词和方言。在与人交谈中,除非有特殊需要,一般不要用文言词,文言词的过多使用,容易造成对方的误解,不利于感情的交流和思想的表达。
一个小伙子年过三十仍没娶妻,他母亲非常着急。后来别人给他介绍了一位姑娘,几天后,他写信告诉母亲:“女方爽约”。母亲非常高兴,认为约会是爽快的,逢人就讲儿子有对象了。一年后母亲要求见见姑娘,儿子才把“爽约”解释清楚。母亲连连责怪儿子没把话说清楚,耽误了时间,小伙子也后悔莫及。
如果小伙子当初把“爽”字改为“失”字,或许早就有妻室了。
(4)要发音准确,吐字清楚。读错字或发音不准,会让别人听不懂甚至闹出笑话;吐字不清,含含糊糊,使听众感到吃力,也会降低其接受信息的信心。
(5)要注意声调和语调。声调即单个词的调子,语调即贯穿整个句子的调子,两者决定了声音的高低抑扬。语调可分为降调和升调两种基本类型,随着句子的语气和表达者感情的变化,可以变化出其他多种类型。语调有区别句子语气和意义的作用。比如“你干得不错”说成降调,是陈述性句式,带有肯定、鼓励的语气;说成升调,是疑问性句式,带有不信任和讽刺的意味。在谈话时应注意把握语调,以避免产生误会。
(6)说话快慢要适中。说话的目的在于使人明了语义,别人听不清,听不懂,就是浪费时间。因此我们讲话的声音要清楚,快慢要合度。说一句,人家就可听懂一句,不必再问。要知道,陌生人或地位比你低的人是不敢一再请你重说的。
说话的快慢可以通过练习来调适,如果你说话的速度太快,下列几点可以使你减慢,反之亦然:
——从1数到10,第一次5秒钟说完,第二次10秒,第三次20秒。
——经常练习高声朗诵报纸上的文章,先用铅笔将你认为要连贯的字词做个记号,朗读时,同时移动铅笔,引导你的声音。要是你觉得自己平常说话的速度太慢,就加快一些;要是太快,就放慢些。
——以录音机录音,然后倒回重放,检查自己的速度是否流畅,是否跳跃停顿。
——录下一些好的新闻报道,试着模仿播音员的播音。
(7)说话时要注意适当的停顿。书面语借助标点把句子断开,以使内容更加具体、准确。在口语中我们常常借助的是停顿,有效地运用停顿可以使你的话明白、动听,减少误解。
有些人说起话来像开机关枪,特别是在激动的时候就更不注意停顿了。
有一次下班途中,一位青年遇到一群刚看完电视球赛转播的学生,就问:
“这场比赛谁赢了?”
有一个学生兴奋地说:
“中国队打败日本队获得冠军。”
这位青年迷惑了:到底是中国队打败了日本队,还是日本队获得了冠军呢?他又问了另一位学生,才知道是中国队胜了。
所以,我们在与人交谈时,一定要注意语句的停顿,使人明白、轻松地听你谈话。
4.有意而言,意尽言止
说话是一种有意识的交际活动,无论涉及什么内容,也无论以何种形式进行(采访、汇报、谈判、聊天、祈请、辩论、演讲等),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交际目的。据研究,人们说话的目的,不外乎以下几种:
(1)明了。即让对方了解所传递的信息,或明白其所不知晓的事物、事理。
(2)接受。即让对方在弄懂主体观点、立场和看法的基础上,真正信服地接受,并付诸相应的行动。
(3)解惑。即让对方学习并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经验和技能,解决生活、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各种疑难问题。
(4)沟通。出于社交的需要,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达到互相了解,互相支持,协调配合,行动一致。
(5)感动。引发对方心灵上的共鸣,受到感动或激励、鼓舞,与说话者心曲相通,同悲同喜,同忧同乐。
(6)说服。因势利导,说清道理,晓以利害,改变对方的某种观念或要求,阻止对方采取某种行动。
(7)拒绝。即让对方知道他的观点、立场和看法不被接受,这是一种逆向交流,特别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和技巧。
(8)反驳。即指出对方的观点和要求不合理、不合法甚至是错误、荒谬的,进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和要求。
在一般情况下,说话的目的比较单一,但有时也可能兼有几种目的。不管是单一的还是复合的,说话时离开了说话的特定目的,东拉西扯,无的放矢,这样的说话除了浪费时间和生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话由旨遣,坚持“有意而言,意尽言止”的原则,明确谈话目的,是把话说到点子上的前提条件。只有目的明确了,才知道应该准备什么话题和资料,采取何种谈话风格,运用哪些技巧,从而做到始终瞄准目标,密切注意信息的输出和反馈,控制好自己的话语表达,防止目标中途偏移。如果谈话目的不明确,漫无边际,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也是失礼的。所以谈话之前,预先想一想要获得的效果并为之努力,这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的小说多以情节离奇、场面惊险著称,畅销全世界。一次,意大利的一位书商获悉大仲马即将光临他的书店,他为了讨好这位大名鼎鼎的作家,便将别的作家的书统统从书架上撤下来,全部换上大仲马的著作。大仲马来到书店,看到这一情景,忙问:“别人的书哪里去了?”书商应声答道:“都卖完了。”大仲马非常惊诧。书商弄巧成拙,一句话便将他之前为迎接大仲马的到来而付出的心血化为乌有。
书商为什么会失言呢?细加分析,主要是由于他缺乏清醒的目的意识。由此可见,目的明确,始终不偏离说话的预定意图,是何等重要!
要做到说话时目的明确、有的放矢,在表述时就要有明确的主题,并围绕着主题说下去。对每次交谈的总体目的、议论范围、交谈方式都要有所考虑,经过深思熟虑后,对问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再提出个人见解。同时,应根据自己所持观点的需要,组织有关事例和材料,这些事例和材料必须和目的保持一致。
由于说话的随意性很大,进行过程中难免会插进一些题外话,甚至会出现某些杂乱和“跑题”现象。说话容易偏离主题的人,不妨在说话之前写出说话提纲,说话时按要点说,这样有利于随时把握中心,纠正偏离中心的倾向,使说话按原先的意图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