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今日
有很多想要写的素材在脑子里了,最想辩论和讨论的事情,也并不在外部。而是我自己吧。
“为什么我喜欢动荡的生活”
我对波西米亚人吉普赛人印第安人都有天然的好感,电影电视里有他们的出现,比如说黄金罗盘,比如说流浪者之歌我都会天然的自然而然的感觉我和他们是同类。
我可能是迷上了民族色彩的披肩吧,用亚麻或者当地出产的什么毛做的。
我曾经在库斯科买了一条纯白色的羊驼毛围巾,为了抵抗高原的日晒和太阳落山之后的寒冷。白色,属于我当时在院校里的审美可以接受的那种颜色,因为其他的图案仿佛都太当地特色了,而我选择“少就是多”“聊胜于无”“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的那种白色,一个颜色覆盖了所有的图案,内部的层次感可以凸显,但是表面又看不出来的那种整体色调。
说多了觉得自己脑子里想的真多,做出来的东西是真的少。
“少就是多”
less is more,密斯的这句话被滥用到不计其数,任何一个东西,只要扔掉,或者减少,哪怕是暴力的形式,比方说裁员。一样都可以称之为“less is more”。
这可能源自于中文翻译的表达的模糊性。less 和少其实是不太一样的。我是这么认为,当然,普林斯顿的phd我也不想去读,像peter eisenman那样被学术界抛弃然后安心读了几年书写了一本书之后成名的这种事情。我不想要被发生。最近的被滥用的情况,也是我亲自体会到的,不过是工作场合旁边的小孩用这句话解释了他的方案,“为什么呢?”“因为less is more,少就是多哈哈。”
这可能又是我感受到不安的原因,因为国内普通院校的景观本科并没有教导什么是那句口号“less is more”,以及产生这句话的环境和前因后果是什么。什么都不知道就用一句口号放在自己的作品里就比方说之前一直央求着觉得网红建筑就是放一个网红大熊雕塑在景观内部。
嗯,the duck house也有快小一百年了吧。在长岛,我去过却不曾到过的长岛。
less is more多么的简单的一句话,可惜但凡如果去过西格拉姆大厦,便会对他的口号有更多的了解,立面上的柱子同时作为称重和装饰的作用,一切精简到最可能话。如同python这种简单的实用好用且美观的逻辑。而不是一切减少就可以了。
听起来像是我在给一群建筑学生讲课呢,哈哈。
less is more 这句话说了有多久,后面的衍生物就有多久。less is bore。 more is less, more is more。每一句都是建筑史上的口号。可惜只有第一个那句话出了圈,圈内也在到处滥滥的使用,仿佛有了这层糖衣,一切的经不起推敲的设计都是好的设计。如同房地产业的那句“”art-deco“。
我买了七个蛋糕,因为生日当天没吃到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