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寨里的纸文明: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第八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部分 村社剪纸调查

一、剪纸的类型

蒙古族民间剪纸的形成历史久远,内涵丰富,集萨满教、藏传佛教、道教文化于一身,融合了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文化艺术观念。其造型风格独特,采用观物取象的方式,表现形式极具程式化,是其传统艺术审美观念和长期形成的文化与精神的艺术表达。

科尔沁萨满教剪纸体现了蒙古族萨满教万物有灵的观念,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精神相结合的一个完整体系。萨满教认为三界生灵都有魂,通过对善魂和恶魂施法角力梳理人的生活秩序;萨满是沟通人与天界、阴界的媒介,而剪纸是实现人的精神世界与三界沟通的重要道具。

蒙古族人对与他们共同生存的动物和植物有着特殊的感情,如龙、虎、牛、马、羊、驼、犬、狼、鹰、鹿等及各种植物,它们都象征着上天降下的吉祥,传达出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对理想的追求。他们把这些动植物作为民族的图腾,并将其演绎成图形纹样,应用、展示在自己的衣、食、住、行之中。

(一)蒙古族萨满教剪纸

万物有灵的观念在学术界被称为“泛灵论”,核心指的是对万物灵魂的信仰,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萨满教就是基于万物有灵论基础上的一种自然宗教形态。

萨满教曾是世界上流布很广的原始宗教,尤其在中亚、东欧颇盛。对蒙古族来讲,萨满教是其逐渐形成世界观与生存观念的根本动因。在我国北方,早期各游牧民族普遍信仰这一原始宗教,尤其在蒙古高原的阴山、大兴安岭一带,最早形成的原始宗教就是萨满教,它是这一地域长期形成的普遍的根性文化形态。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萨满教在世界各地已消亡殆尽。目前,在我国北方的草原中部、西部地区几乎看不到萨满教的踪迹了。13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落后,萨满教被当作国教在草原上广为流传,自从16世纪藏传佛教占据宗教统治地位以来,萨满教受到严重的冲击,但萨满教与藏传佛教也在多方面互相融合,互相依存。20世纪六七十年代萨满教又受到猛烈的打击。21世纪,随着文化全球化,人们对民族传统宗教文化逐渐有了新的认识,对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的意识和责任心逐渐增强。今天,蒙古族萨满教活动的范围逐渐退移到内蒙古东部以科尔沁草原为主的蒙古族聚居地。

图2-1 已故萨满色仁钦曾经用古碌木给中邪的人(双手合掌者)治病(哈斯巴根摄)

图2-2 色仁钦的大徒弟天亮制作的彩色古碌木

图2-3 色仁钦的徒弟毛敖海在另一种治疯病的驱鬼仪式中用舌血涂遍整个面塑塔身

图2-4 毛敖海的徒弟白淑珍割破舌头,把舌血点到剪纸古碌木墙上的鬼头上

图2-5 治疗三种疯病使用不同的驱鬼方式

科尔沁蒙古族萨满教文化内涵非常丰富,集服饰、歌舞、剪纸等民间艺术为一体,这一宗教形式总是利用特定的时间,通过展现脱魂显灵、祈祷、祭祀、治病、占卜等仪式来实现人们精神与现实的祈求与愿望。

相比较而言,蒙古族原生态剪纸源于原始萨满宗教仪式,许多纹样形成约定俗成的具有一定寓意的文化符号,凝聚了北方古老游牧民族共同的信仰观念,在历史的发展与流变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自己独特审美理念的艺术造型风格。

在科尔沁萨满教巫术活动中,常用的剪纸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专治精神错乱病,在驱鬼仪式中用的“古碌木”剪纸;二是用于招魂的“索那嘎”吉祥结剪纸;三是避邪驱鬼的“哈那”剪纸;四是萨满表达自身心咒的剪纸。

1.驱鬼的古碌木剪纸

在科尔沁蒙古族萨满行博的很多仪式中都用剪纸来实现治病驱鬼的目的,有一种专治精神错乱病的驱鬼仪式叫古碌木。古碌木是一个用剪纸搭建的小小的房子,当地人称其为鬼房子。通过萨满作法将所有作祟的鬼魂招进鬼房子里,把它们一网打尽,压在天罗网下不得翻身,不得出来祸害人。

举行驱鬼仪式前,博(男性萨满)或渥都干(女性萨满)亲自用白纸根据师父传下来的固定样子剪出四面鬼墙和象征天罗网的屋顶,再用高粱秆串起来搭建成剪纸房子,剪纸房子建在装满香灰的斗上,坐南朝北,再用荞面做几个“别愣”放在鬼房中,包括骑牛、骑马的鬼魂将军以及象征力量的神灵施法工具“道格吉”,鬼兵鬼将有男有女共8个,还有天神之剑和油灯等,安放好后,再抓几把五谷杂粮撒入其中。剪纸房子的前门帘“耶勒嘎”要能掀能合。布置后,萨满用刀片割破自己的舌头,将舌血点在拉手鬼的头上,然后掀起前门帘,点上荞面灯,开始打鼓唱诵赞美鬼房子的神歌和召唤鬼魂的神歌,神歌最多要唱27首,一般根据病人的病情而增减神歌的数量。当萨满认为各路的鬼魂都被招进了古碌木中,就马上把门帘放下,继续打鼓唱驱鬼压鬼的神歌,并把开光后的门帘剪纸耶勒嘎挂在门头上或让病人举起来,所有的神歌唱罢,萨满就把门帘剪纸取下来拿给病人洗脸擦脸。最后要把鬼房子古碌木烧掉,再把别愣拿到三岔路口挖一个三角坑埋掉。做完法事之后,把剪纸全部烧掉埋于地下1米深的地方。最后念咒,病人不要回头,手里拿一个没埋掉的小人朝后扔,就相当于鬼离他而去。

古碌木神歌摘录(汉译版):

天恩赐的最好最漂亮的房子!

多么美丽、温暖的房子!

要吃的有吃的,

要喝的有喝的,

要用的有用的,

啥也不缺的房子!

通天通地的大房子!

四角挺立的一间房立在你的身旁,

有金子也买不起的天上下来的好房子,

这房子金山上放光芒,

夏天住不发热,

冬天住不发凉,

吃的、喝的应有尽有,

不仅金银财宝好多多,

一切为你准备的好房子。

……

图2-6 民间剪纸传承人天亮剪的索那嘎吉祥结

图2-7 民间剪纸传承人天亮剪的“天罗网”

2.另一种形式的古碌木

萨满毛敖海能用6种方法治疗各种疯病,其中力量最强大的是用萨满的舌血遍染的莜面塔,竖起一幅用白纸剪的耶勒嘎挡鬼墙,点亮一盏“苏拉”油灯,打鼓唱神歌驱鬼治病。

3.招魂治病的索那嘎剪纸

在科尔沁,当人得了重病,就请萨满做一个草人,再用两张半白纸剪出叫“索那嘎”的吉祥结,一头接草人,一头接病人,萨满边打鼓边唱古碌木歌,以此给病人解除病痛。还有一种治病的方法是剪一幅类似于八门阵的“天罗网”,套在病人的头上,通过施法术治病。

4.避邪驱鬼的哈那剪纸

一个真正的萨满要修炼成功,需要过九道关,比如吞火、吞刀子、踩火铧犁、走钉板、穿火洞等,是为了证明自己超常的能力,以使人们信服。萨满过九道关时,要用布剪的类似于搭蒙古包用的哈那木头架子,这种架子是用木棍交叉成菱形固定起来,可开合。哈那蒙语大意是“侧面的墙”,萨满们说这是挡鬼用的墙,具有驱魔避邪的含义。

5.萨满表达自身心咒的剪纸

萨满教认为世界分天、地、人三界,居于人间的人有3个魂灵,即生魂、游魂,还有一个转生魂。人的魂也分三等,有人魂转世的人,还有动物魂转世的人,他们自身带来的功德不一样。对萨满本身来讲,世袭身份的和被已故老萨满选中附身的萨满法力最大,他们在人间做救死扶伤的善事,积德转世后会得道入佛界。而大仙儿是由动物魂转世,层次最低,在人间多做善事才能脱胎轮回转世变成人魂。顶大仙儿的人一般是被蛇、狐等附体,能看明别人的前世来生,也有看病的能力。

金秀英是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镇西白塔子村的一位年轻的大仙儿,她说在她7岁的时候,被一个小精灵(翁衮)附体后就有了特异功能。后来神灵一来她就头疼,神灵告诉她头疼时就念咒剪纸,于是她一头疼就用纸剪咒语,剪了很多,慢慢地也用此方法给人看病。

图2-8 毛敖海展示他主持萨满过九道关用过的用布剪的哈那挡鬼墙

图2-9 色仁钦生前主持的萨满过九道关的现场使用了剪纸挡鬼墙和招魂幡耶勒嘎(哈斯巴根摄)

(二)蒙古族傩仪中的剪纸

傩,源自远古先民原始宗教意识和图腾崇拜意识,万物有灵是这种意识的总框架。傩的本身意义在于通过面具及仪式的作用,达到人与神之间心灵的沟通,这是人类发展的历程中早期共有的文化现象,也是人们常说的巫傩文化。

内蒙古的傩文化遗存年代最早可追溯到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距内蒙古扎鲁特旗南部查布嘎图苏木西南13.5千米处的大里山岩画表现的内容几乎全是神格面具。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突厥人曾戴赤陶人面像用以祭祀;此外,内蒙古草原上还出土过鲜卑族铜面具、人面金饰牌;在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古尔班苏木豪欠营大队弯子山附近辽契丹家族墓地出土了女式鎏金铜面具;1979年,在新疆新源县巩乃斯河畔出土了西辽时期的石面具;辽代契丹族金银面具、铜面具等出土最多,分布很广。

傩文化是一种中国古老文化,包括傩祭、傩舞、傩戏等,在我国南方地区少数民族中较为盛行。西南的藏族和北方的蒙古族中也有傩文化遗存。傩文化中最原始的形态就是傩祭,而傩舞则是重大傩仪的主要内容。戏剧理论家曲六乙先生指出:“从服务对象和活动场所来划分,我国的傩和傩戏,可以分为宫廷傩、民间傩、军傩和寺院傩四种。藏族聚居区大寺院的跳鬼(藏语叫‘羌姆’),包括北京雍和宫的正月跳鬼,属寺院傩,它同喇嘛教有关。”曲六乙.建立傩戏学引言[M]//德江县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民院民族研究所.傩戏文化资料集(一).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1987: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地区的傩仪有民间傩和寺院傩两种,而现在可见的傩仪多出现在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中,故而内蒙古地区尤其是鄂尔多斯的蒙古族傩仪应主要属于寺院傩,而赤峰市敖汉旗乌兰召的好德歌沁是保存至今的濒临灭绝的一种傩仪,非常宝贵。

图2-10 金秀英在做法事

图2-11 金秀英和她的徒弟包小东剪心咒剪纸

图2-12 金秀英剪的心咒剪纸

1.蒙古族民间傩仪好德歌沁

好德歌沁的角色共有6位:白老翁、白老翁的妻子、儿子、女儿、孙悟空、沙和尚。这6位各有固定的面具和衣裳,跳之前先穿上衣服,戴好面具,由白老翁带队,一路敲锣打鼓,到每家拜年唱吉祥幽默的地方民歌,欢快热闹,喜气洋洋。

好德歌沁的面具是当地民间蒙古族能人于学龙经过裱糊、剪纸、描画等步骤制作而成。因为举行完好德歌沁后,面具必须烧掉,所以他得每年做新的面具。

2.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准格尔召的寺庙傩仪查玛舞内蒙古地区地处中国北部边疆,宋辽时代就是重要的牧场,至元代成为中国辽阔疆土的组成部分,明清时期称其为漠南蒙古,成为中央政府与藏地沟通的重要枢纽,故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1949年以前,内蒙古地区的主要宗教信仰是藏传佛教格鲁派。虽元代所崇奉的就是藏传佛教,但是范围仅限于宫廷和贵族。明末以来,藏传佛教在漠南蒙古地区逐渐传播开来,藏传佛教及佛教文化取代了萨满教及萨满文化,寺院和民间逐渐崇信格鲁派,故内蒙古广大地区也继西藏及各个藏区之后成为格鲁派圣地,建寺院、塑佛像、绘壁画、刻佛经等佛事大兴。

鄂尔多斯作为藏传佛教发展的重要地区,一度成为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寺院最多的地区之一。寺院傩仪中也以傩舞即藏传佛教羌姆为重要组成部分,寺院建造、宗教教义、神灵崇奉基本以来自西藏的黄教为宗,并逐渐融入蒙古族文化因素,傩舞羌姆(查玛)也体现出这样的发展演变态势。

准格尔旗准格尔召的寺庙傩仪查玛舞中的送鬼仪式一般都在五月初九下午3点开始,喇嘛们在大主持的带领下开始念经,桌上摆一个红色三角形木盘,木盘中间用酥油面塑一座鲜红的三角圣山。圣山高约30厘米,山顶上插一个纸制鬼头,鬼头两耳做成斧子状,鬼头顶正中央插一个金刚杵,圣山四周摆一些用红、白酥油面捏的人形鬼,木盘的三个角上插高粱秆,每根秆儿上粘着一条用红纸剪成的火焰花边,秆长约40厘米,在鬼头脖子处交汇。这一造型与蒙古国藏传佛教仪式中送鬼用的三角盘大致相同。除此外,桌上还摆着一些做法事用的瓶子和供品。桌子正面朝南,背对佛殿,敲鼓诵经完毕后,由大主持引领众喇嘛,将方桌抬到大独宫前广场的东南部,待众喇嘛念经毕,由两位喇嘛抬起三角盘用劲将三角盘和盘中的圣山面鬼一同投入火中烧掉。通常都是在初九下午跳完最后一场查玛舞后才送鬼。鄂尔多斯乌审旗的准格尔召跳鬼傩仪中使用的剪纸火焰山,是内蒙古西部地区最具特色的蒙古族剪纸。

图2-13 金生和他的老伴

图2-14 好德歌沁的6个角色:上排从左至右白老头阿仁查干欧伯根、白老头儿子朋斯乎、白老头妻子曹门得,下排从左至右白老头女儿其其格、孙悟空、猪八戒

图2-15 朋斯乎的帽冠上贴着佛爷、云朵形的剪纸

图2-16 好德歌沁表演的现场

图2-17 好德歌沁面具制作者于学龙

(三)刺绣底样剪纸

这类剪纸主要在刺绣生活用品时使用,多为各种花卉图案,没有明显的符号特征。在单纯的审美层面上,充分运用多元化、多样化的艺术语言去加以表现,所以,它更加注重构图的精美,更加注重线条的准确流畅和变化,更加注重色彩的运用和搭配,更加注重做工艺术的总体呈现。在蒙古族人眼里,传承与运用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单一的艺术审美需求,更多的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满足。他们认为,传统的纹样是祖先留给后人的福祉,它所代表的是上天的意旨,是族人的护身符。它好看又耐用,特别适合装饰在衣物上,更符合蒙古族人的情感和审美需求,所以它是蒙古族最崇高的艺术。他们希望这种充满吉祥意味的艺术符号能时刻陪伴着自己的生活,保佑他们渡过灾难,招来好运。于是就出现了两种现象:

图2-18 准格尔召送鬼仪式中用剪纸做的三角圣山

图2-19 送鬼仪式

其一,凡是蒙古族的女人都有学习刺绣的爱好与追求,并被视为家庭与社会的责任。女人从几岁开始就要学习做针线活,苦练刺绣的技能。在当地,能飞针走线、描龙绣凤的女人是最受人尊重的,也是贤惠女人的基本标志之一。

其二,刺绣艺术在当地人生活中广泛运用,陪伴其终生。比如在衣袍、靴帽、荷包、枕顶、碗袋、神佛绣像、唐卡、长幡、莲座、坐垫、驼鞍、马鞍垫、门帘、绣花毡、毡包等日常用品上,几乎无处不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蒙古族刺绣在服饰上的运用更是超越了性别和年龄界限,成为一种不论男女老幼,一生始终相伴的生命艺术,尤其是在嫁娶方面体现得更为突出。因此,蒙古族刺绣艺术已成为蒙古族人世世代代崇尚和传承的民族艺术。而剪纸则在这种崇尚与传承中得以存在。

(四)节日民俗中的剪纸

内蒙古地区蒙汉民族文化长期交融,除了个别节日不同外,蒙古族与汉族一样都要过春节、端午节、中元节等传统节日。过春节的时候,中部地区的蒙古族也要在窗户上贴窗花,挂门笺;五月端午,赤峰一带蒙汉人民都要用彩色纸折剪葫芦挂于室内以辟邪;农历七月十五的时候,东部地区科尔沁一带的蒙古族人要剪纸人烧祭亡魂。在正月初八晚上,敖汉旗蒙古族人要焚香磕头祭星,祈求全年好运,祭星的时候,各种星旗上要用布剪贴众多的星星。每年农历六月初四蒙古族都要举行古老的那达慕大会,“那达慕”蒙语意为娱乐、游戏,是庆祝丰收、祈愿来年平安幸福的民族盛会。大会上主要有骑马、射箭、摔跤三项运动,期间还有文艺活动、商贸交流等。蒙古族的摔跤手穿的摔跤服很特别,皮坎肩和套裤上都要剪皮质或布质的吉祥图案加以装饰。

图2-20 绣有万字纹的科尔沁蒙古族坐垫

图2-21 用布剪出的毡袜刺绣腰边纹样,下边衬绣彩色布装饰(阿木尔巴图摄)

图2-22 马鞍上的钱形剪纸装饰纹样(阿木尔巴图摄)

图2-23 蒙古族摔跤服套裤上的装饰纹样

图2-24 帽饰上的线形龙装饰纹样(阿木尔巴图摄)

图2-25 坐垫上的刺绣纹样

图2-26 坎肩上的如意纹剪纸

图2-27 在蒙古国拍摄到的萨满服,上绣鹰、卍字、八卦、如意、狼、鹿、马、驼、牛、羊等纹样(哈斯巴根摄)

图2-28 科尔沁克什克腾旗的丧俗中使用的纸幡,亡魂躲避在幡中以求护佑

图2-29 科尔沁克什克腾旗的丧俗中使用的纸扎白马和黄牛,男子去世用白马祭奠,女子去世用黄牛祭奠

内蒙古的蒙古族在结婚的时候,也要贴剪纸“囍”字,早些年还能看到蒙古族举行婚礼时候剪贴的吉祥鸟和喜鹊。新郎要佩戴新娘绣的彩色荷包,新娘的婚礼服更是刺绣满饰、华丽无比,刺绣的纹样大多是先用纸剪出花样粘贴在衣服的边角再缝绣出来。在通辽克什克腾旗,有的蒙古族人去世后要烧红白色的纸幡、牛马纸扎等祭奠亡灵。